青葙💨 无敌别惹我
关注数: 37 粉丝数: 218 发帖数: 12,103 关注贴吧数: 8
“金亡于蔡——鼙鼓扬天繁华歇”系列 要抓好文化认同,也要善用经济驱动。清代搞的“经济驱动”就是,大量册封蒙古王爷并与之联姻,改变了游牧民族的土地制度,使之成为互相分割的草场。美国史学家拉铁摩尔认为:“蒙古民族趋阶段和平的真正原因,是召庙的不动产强化了各旗及其首领划分疆界的稳定政策,打倒了作为草原游牧经济传统的移动性。”   看完这些,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金的覆亡,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个案。而金先以野蛮破碎文明,之后又被野蛮破碎,也非因果报应。   在历史大趋势的必然中,又有哪些偶然性的驱动和对历史产生重要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呢?   当我们谈过历史的“规律”后,将“格式化”的历史文字转化成鲜活生动甚至“现场”的记忆,是本系列接着要做的事情。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金灭亡之后,南宋君臣以为自己占了一个大便宜,公元1234年,新人新气象,宋理宗改元端平,准备大有作为。   先是“收复”三京:南京归德(今商丘)、东京汴梁及洛阳。说是收复,其实是占据蒙军无人留守的空城。但此举政治意义重大,宋朝由此实现“据关守河”的宏大设想:把边关从淮河、大散关扩延至黄河、潼关一线。但不久,在洛阳遭蒙古伏击,丢了洛阳,蒙军在四川大举进攻,陷54个州郡。蒙宋处于战争状态。
金代女真习俗 金王朝是由生活在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的女真人在十二世纪之初建立的,到1234年为元朝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一百二十年。女真本名朱理真,讹为女真,辽道宗时因避兴宗耶律宗真之讳,曾改称为女直。 建立金朝的完颜部原本处于原始部落社会。公元十世纪之初,在女真完颜部始祖函普时开始按男系计算血统关系,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历经德帝乌鲁、安帝跋海、献祖绥可,到昭祖石鲁时稍以条教为治,部落寖强.再到景祖乌古乃时,辽以他为生女真部节度使,于是,完颜部 有官属,纪纲渐立 (《金史》卷一),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金史》卷五五),完颜部统领的女真社会发展到了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最后,阿骨打率部反辽,大败辽兵,于1115年即皇帝位,是为金太祖。阿骨打立国号为大金 ,他对此是这样解释的: 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尚白(《金史》卷二)。金王朝的建立,标志女真人在整体上完成了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为女真人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提供了社会条件。金朝的统治从东北的北部不断向南推进,直至中原地区,为它所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大好机会,使金代的民俗变得丰富多采。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诗词 [转载] 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汉名亮。生于1122年死于1161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宗干次子。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有汉高祖、魏武帝之风的女真族诗词作家。他弑熙宗而登上皇帝宝座,在位十三年,前期锐意改革,功勋卓著,影响深远后期高度中央集权,刚愎自用,急于征南宋激起兵变,丧命于乱箭之下。金朝第五代皇帝金世宗完颜雍趁海陵南征后方统治空虚之际,在东京辽阳自立为君王。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又爱同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品茶弈棋,谈古论今,成为文韬武略兼备,且神情闲逸,态度宽和之人。   海陵王完颜亮生性风流倜傥,志大才高,能言善辩,喜怒不形于色,而且极能揣摩人的心理。熙宗深忌其才,恐为后患,未敢大用。皇统七年(1147年),完颜亮被召至朝廷任尚书左丞,熙宗"语及太祖创业艰难,亮因呜咽流涕,熙宗以为忠"。此后,他倍受信任。皇统八年(1148年),亮升任右丞相,第二年正月,兼任都元帅。在此期间,他极入提拔了一大批亲信,同时广交贵族和学者名流,名威日显。带着一定的政治目的,他还同金熙宗之妻裴满氏保持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以使随时掌握宫廷情况,决定对策。这引起了熙宗的猜忌和不满。海陵王也看出熙宗对他不信任,因而怨恨之心与日俱增。   由于熙宗执政后期,喜怒无常,嗜杀成性,倒行逆施,使他的政敌越来越多,这就为完颜亮谋取帝位创造了条件。   这时,完颜亮一面加速提拔和任用有权势的亲信,一面同参与政变的人密谋杀熙宗的计划。在计划妥当以后,海陵王等人直奔殿门,值宿护卫发觉情况异常上前呵止,唐括辨等举刀威逼,劫持了护卫,此时,熙宗听到殿外有脚步声,厉声喝问,众人一时被镇住,不敢上前,十人长忽土对众人说:"事以至此,不上前行吗?"他带头冲入寝殿,熙宗惊起,忙寻枕边佩刀,早被大兴国事先移至榻下,阿里出虎抢出先上前,砍伤了熙宗,忽土接着砍了一刀,完颜亮上前,连砍数刀,亲手将熙宗杀死。熙宗被杀后,海陵王下诏即位,改元天德。   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准为界,占有中原和中国北部的疆土。大金国威服高丽、西夏等国,所辖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金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金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这个以杀兄(即金熙宗)夺位的帝王带来灭顶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   虽然海陵王的迁都意向一表露,立即遭到女真贵族的强烈反对,但他还是取得了多数朝臣的支持,便积极地做迁都的准备,他命卢彦伦等人,在燕京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建,历时3年燕京皇城建完。1153年(贞元元年),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
日照“正人”张行信 张行信,字信甫,原名行忠,避庄献太子讳改为登,莒州日照人。金大定二十八年进士。张行信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张莘卿仕至朝散大夫、镇西军节度副使。父亲张暐任太常博士、礼部尚书等职20余年。其兄张行简是金大定十九年状元,历任应奉翰林文字,礼部尚书,太子太傅。 张行信中进士后授职铜山县令。明昌元年,因为官廉洁升任监察御史。泰和三年,任山东西路转运使,不久又任河东路按察司事。泰和四年四月,张行信在泰和殿被召见,陈说了两件事:一是依旧移转吏目以除民害,一是徐、邳之地宜种小麦,税粟允许交纳小麦以方便人民。主上认为他说的很对,命令尚书省商议施行。崇庆二年,张行信任左谏议大夫。当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但他贿赂了权贵,将恢复任用。对此朝廷上下没有敢说话的,张行信上奏章说:“胡沙虎残忍凶恶,飞扬跋扈,非常强横,媚上欺下,四下拉拢关系,想得到称誉。自从他被废黜,官民无不高兴。现在如果重新任用,只怕为害会比以前更厉害,何况其中利害比这些还要大。”同样的奏章一再递上,都没得到答复。后来胡沙虎弑帝,众大臣惶恐不安,张行信却坦然不顾。后来胡沙虎因罪行累累,被诛杀。这年九月,金宣宗即位,改年号为贞佑。张行信以皇嗣未立,无以系天下之望,上疏说:“自古人君即位,必立太子为储副,必下诏以告天下。皇长子每次上朝,用东宫的仪卫,等到了殿前,还列班在诸王里。到现在还没定礼仪,可以说是名不正言不顺。当初汉文帝元年,先立子启为太子,这是尊祖庙、重社稷。希望与大臣仔细商议,依照前代旧事,早下明诏,以确定他的位置,谨慎选择宫僚,辅成德器,那么就是天下之大幸。”宣宗高兴地接纳了他的建议。 张行信又进言说:“自兴兵打仗以来,很难找到好的将帅,希望陛下让重臣各自推举自己所知到的将才,如果才能可用,就召见他,并褒扬奖励,让他自愿效命,一定会有奋命报国的人。昔日李牧做赵将,军功爵赏都可以自己做主,出攻入守不从中覆,才能往北大破敌人,往西抑制强秦。现在任命将领如果不用文法拘束、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他们能够完全发挥他们的才智,那么克复之功就可望了。”宣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当时刚选拔了王守信、贾耐儿为将,他们都是见识短浅、不懂兵法的人。张行信怕他们误国,上疏说:“《周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用来垂戒后世的话,是这样严格。现在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对敌人和严明治理,不是贤能聪慧的人不能胜任。选拔上去轻狂庸俗之流,猥琐愚昧之人,参预机要事务,是不能成事的。”于是宣宗把他们都罢免了。元帅右都监内族讹可率兵五千护送粮草到通州,遇上敌兵就溃败。张行信上奏章说:“御兵之道,不过就是赏罚,使他们面对敌人有所慕而乐于进,有所畏而不敢退,然后将士拼命作战大功就可成。像讹可这样败退,应该惩罚他的罪过。如果朝廷宽容,一切不问,臣恐怕御兵之道就不行了。”宣宗回复说:“爱卿的意思我都明白了,讹可等人已下狱了。” 当时中都被入侵,正在派遣使者请求讲和,掌握兵权的人畏缩不敢迎战,说害怕坏了议和的事。张行信上言说:“讲和和迎战这两件事本来不相干,奉命的使者专管议和,带兵者只应主持作战,怎能拿议和的事推辞作战。自崇庆以来,都因为议和误事,如果我军当时肯进战,稍微挫挫他们的锋芒,那么议和的事情早就成了。北方的使者已经来了,然而还是攻破了东京,占领了河东。现在我方的使者刚出发,将帅们就按兵不动,对和议最终没有什么益处。形势急迫,粮草艰难,和议能不能成功还不可知,怎能闭门坐守等待不利情况啊。应该趁士兵马匹还健壮,选择猛将精兵,防卫转输,往来拒战,那么附近的蓄积都可以进入京师,和议也不日可成了。”宣宗心里也知道他说的很对,但终于也没有接纳他的谏言。
金代状元名录 刘 伪:山西浑源(今属山西)人,号南山翁,生卒年不详。金太宗天会元年(1124)甲辰科词赋状元。刘伪中状元后,官至石州刺史。刘伪诗赋极佳,被时人推为楷范。其子刘汲,亦举进士,为翰林供奉,自号西岩老人,有文集行世。其后人主祁,字京叔,曾为太学生,亦甚有文名,值金末丧乱,著《归潜志》,元朝编金史时多所借鉴。注:《山西通志》载:“刘伪,天会二年状元”,但《金史论稿》为天会元年状元,故依《金史论稿》。  许 必:真定府(今河北真定)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戊申科状元。天会六年,金兵攻占真定。当时,颇受苏轼赞赏的进士褚承亮正在真定府。金兵拘籍境内进士试安国寺,褚承亮匿而不出,金人知其才华,严令押解赴考。主考官策问题目是“上皇无道,少帝失信。”要求赴试举人秉承旨意,极口诋毁。褚承亮对主考官刘侍中道:“君父之罪,岂可臣子所得言耶!”长揖而出,考官为之动容。参加考试者共七十二人,皆放第,许必高中第一,被任命为郎官。一日,出门从马上摔下,头碰在石头上而亡。余事不详。 胡 砺:(1107~1161)字元化,磁州武安人。生于辽天祚帝乾统七年,卒于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年五十五岁。少嗜学。天会闾,为元军掠至燕,逃匿香山寺,兴佣保杂处。韩防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他操笔立成,思致清婉。防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同受教育,自是学业日进。十年,1132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改定州观察推官,学校为河朔冠,学子常聚居数百。他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迁礼部郎中,典礼多所裁从。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改刑部尚书,扈从海陵王至汴,得疾,卒。 赵 洞: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癸丑科状元。天会十年(1132),金太宗诏令朝廷参照辽朝科举之制,选拔人才。次年秋末,金朝举子尽集于京城会试,程文分为词 赋、经义两科,孙九鼎为经义第一,赵洞为词赋第一。赵洞中状元后,即为承德郎。余事不详。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