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仇 凤凰仇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467 关注贴吧数: 9
蹇叔 蹇叔,春秋时秦国大夫。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史记: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zhì,至)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于是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这次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蹇叔哭师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忠告。于是召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将领,命令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发而看不到他们回来了啊!”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使你只活到中等岁数,你坟上的树已经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在肴山抵御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我来收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百里奚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也有人说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秧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史记:百里傒(xī,奚)......俘获了百里傒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傒逃离秦国跑到宛(yuān,渊)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傒。在这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傒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zhì,至)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于是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这次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管仲  管仲( ?-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我对待历史的一点看法 不知道这个帖子会不会有人看到,这个帖吧也许只能算我个人的日记本吧~虽然是我建立了本吧,但是我自认没那个本事管理好,也没那些精力来打点。最近在袁崇焕吧看到了很多令人痛心疾首的帖子,有的人在看待历史的问题上,把个人的感情色彩带到了其中,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多灾多难,百姓几千年里没有多少年是生活在和平当中,有力量的人为了一己私欲可以挑起战争,有的对内,有的对外,说的好听都是为国为民,其实遭殃的都是平头百姓,无论什么战争伤亡最大的都是百姓,这就是所谓的生灵涂炭吧。我个人认为,民族间的战争真的无法辨别是非,正义与邪恶更是相对而言,相信站在自己民族的立场上的时候,己方永远都是正义的。就拿蒙古民族入侵中原来说,站在蒙古人民的角度上何尝不是正义的呢,为了蒙古人民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生活资源,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存,挑起战争就是正义的,无论他们侵占多少土地,涂炭多少生灵,为的都是更多的蒙古百姓能继续的生存下去,或者说更好的生存下去。但是,对于汉族人来说,这是邪恶的、野蛮的、卑鄙的、无耻民族(这的确是某些网友说的话,令人心寒)觊觎中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来的侵略战争,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我要说的是,在这里所谓的正义与邪恶绝对的相对的了,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还有就是关于满清的问题,我认识那也只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满人是少数民族,我承认,假如说是异族,那我就不能认同了,不管什么时候,女真也好,满族也罢,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那不是少数极端的汉族主义者承不承认的问题,事实就是如此,甚至还有人拿满族的姓氏来做文章,真是可笑,既然是少数民族,当然和汉族有不同的姓氏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满清的统治之下,的确有他的缺点,那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统治的时候都不会安分,也促使统治者使用更极端的手段来压制,这应该是个恶性循环。看待历史用什么眼光去看?我想应该是从客观的角度、平常的心态,公平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避免感情用事,更准确的解读历史,还原历史,至于仇恨......还是跳出历史再谈吧。你可以大骂日本人的罪行,也可以骂蒙古民族曾经的侵略,但是不要把这种情绪带到历史的论述中去,那会蒙蔽自己的眼睛,掩盖历史的真相。我知道我这篇帖子,假如有那种网友看见的话,会骂的我狗血淋头,但是我不会反击,相信会有人认同我的观点,连阎崇年老师都会被人骂的体无完肤,骂我几句那算是轻的了,连阎老师那么大的学者都不在乎被人骂,我就更不会在乎了。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无愧于心,无愧于百姓,为了国家做出贡献,就有资格列入华夏忠烈堂,我从不觉得清朝的忠臣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毕竟他们所贡献的不只是为了满清王朝,也有千万的汉人百姓,他们也是值得我们景仰的,比如林则徐和施琅等名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