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转轮圣王 摩诃转轮圣王
关注数: 22 粉丝数: 38 发帖数: 9,301 关注贴吧数: 17
CCN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情商低,觉得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心理学家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习得无助感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消极的生活情况,经常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 个体把无助感(控制力缺失)归因于:(1)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2)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3)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这样的归因倾向容易使个体产生习得性无助。 塞得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 ( 1 )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 ( 2 )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 ,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 3 )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 ,“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 ,自己的反应无效 ,前景无望 ,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 4 ) 表现出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习得性无助感,往往对应着同一情形下的挫折多次出现。这种反复强化的内在归因倾向,形成并加深了习得性无助感。比如,学生多次考试不通过,多次成绩不理想。青年多次失恋,求职多次被拒,求偶多次被拒等等。 每天了解一点心理学,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