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隐
千隐1
关注数: 14
粉丝数: 23
发帖数: 870
关注贴吧数: 5
关于小便数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7.5 肺痿吐涎沫而不渴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11.15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4.4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14.6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1、小便数成因:趺阳脉涩,也就是趺阳脉有寒,寒湿下行,会小便数。 2、小便数导致的结果:如果胃有热,就会胃内津液少,形成大便硬。如果胃内水多,可能会肺冷、肺痿。如果胃里有热,原来小便数变成小便不利,可能形成水。 3、第29条,因自汗、小便数,很可能导致胃内津液不足,出现了心烦、脚挛急,再用桂枝汤生热是误治。 4、第247、250条,出现了小便数、大便硬,用麻子仁丸、小承气汤来治。 5、第7.5条,肾脾寒多涎唾而不渴,寒入膀胱则遗尿、小便数,津液丢多了就风动而眩。 6、小便数是表寒的象,治法要看内里的寒热。内里热的用凉法,内里寒的用温法。
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2.18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2.20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两者都治伤寒,治湿。苓桂术甘汤,有风的症状更多一些,其中12.20条,从肺主气来看,可理解为肺不足、肺被风侵占。茯苓甘草汤,几乎没有风的症状,心下悸,以原文的意思,是水,如果是风,也是心下,比肺、头、目位置低。白术苦温,能走血。姜辛温,主要走气。白术比姜的气沉点,治风的能力也要强点。当然也可以说姜比术要热一些,所以治水。
关于悸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悸者,加桂枝五分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悸者,加茯苓二两;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临时号1)(《千金》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二分 黄芪三分 黄芩三分)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临时号2)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临时号3)《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临时号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临时号5)水在肾,心下悸。 (临时号6)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临时号7)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临时号8)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临时号9)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临时号10)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1、悸,本意害怕,心惊肉跳。跳动,个人认为属风。 2、悸的成因: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动属阳属火,弱属阴属水(水中有火,个人认为是水多动风、水少不养风),与“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相符,与第356条“先治水”相符,与“水在肾,心下悸”相符,与“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相符。另外,少阳中风吐下,可致惊悸。少阳病发汗,可致烦悸,这二者似与水关系不大,更接近我所理解的风。 3、分类: (1)心下悸,桂枝甘草汤(第64条),真武汤(第82条),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第96条),茯苓甘草汤(第356条),半夏麻黄丸(临时号10)。 (2)脐下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第65条),五苓散(临时号8)。 (3)心中悸,小建中汤(第102条),炙甘草汤(第177条,临时号3)。 (4)少阴悸,四逆散加桂枝(第318条),可能是与真武汤一样的心下悸。 (5)霍乱悸,理中丸加茯苓(第386条)。 (6)中风悸,千金三黄汤加牡蛎(临时号1)。 (7)虚劳悸,小建中汤(临时号2)。 (8)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临时号7)。 以前看到过有关民间疗法“捉悸痞”的文字,悸、痞两个字倒是都占上了。
关于痞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1、痞字字典解释:【說文】痛也。【徐曰】又病結也。【增韻】氣隔不通。【玉篇】腹內結病。【廣韻】腹內結痛。【正字通】方書,不痛者為痞滿,痛者為結胷。胷痺,有因下而結者,從虛及陽氣下陷治之。有不因下而痞者,從上虛及痰飲食鬱濕熱治之。 2、第149条对痞的定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第131条说了痞的成因,病发于阴而下之。结胸是热入,痞当是是寒入。第151条,从脉的角度阐述痞的成因。紧属阴,阴入里,与寒入相符。小柴胡与半夏泻心汤对比,差异在柴胡、黄连。柴胡苦平,黄连苦寒。 3、痞的分类 (1)胁下痞(第96条),治以小柴胡去枣加牡蛎。 (2)心下痞之气痞,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第151、154条)。 (3)心下痞之实痞(自命名,第152条),治以十枣汤。 (4)心下痞之水痞(第156条),治以五苓散。 (5)心下痞之心痞(自命名,第149、157、158),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6)心下痞之太阳痞(自行名,第163、164条),治以桂枝人参汤、桂枝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7)心中痞(第165条),治以大柴胡汤。 (8)胸中痞(第166条),瓜蒂散。 4、痞的发展,可能成痿(第160条)、死(第167条)。 5、AI对“痞”的参考说明:“否”(pǐ)字本身意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在中医语境中,“否”代表了“塞”与“不通”的状态。以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特征。“痞”字,描述了患者那种自觉的、内部的堵塞感、满闷感,无论病位是在心下还是胁下。 6、问题:心中痞硬的心中指哪里?是否等同心下?
关于腹胀满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1、汗、吐、下法用后,都可能会造成腹胀满。怎么总结腹胀满的成因呢? 2、吐法吐的是胃液,会造成胃里干燥,用调胃承气恢复胃液。 3、汗法首先挥发的是肌表的津液,汗多了也会造成胃燥,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4、下利腹胀满、身疼,先四逆汤,再桂枝汤。误下造成的腹胀满,或可借鉴。 5、内经曰: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这里只是说的胀,没说满。
这吧太冷清了 主题还是好的,就是人太少了
【发帖先看置顶】脉太重要了 脉太重要了,不懂脉,学中医恐怕要废掉一大半
【发帖先看置顶】疑难病例探讨 来,觉得比较难的病例说出来探讨探讨,不收费不收费不收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发帖先看置顶】有没有北京的朋友交流一下脉学 如题,脉学只靠理论没法学
【读书疑问】经方学习记录 经方学习记录,算是自我学习监督。 按以下都是自己个人理解,很粗糙,可能也有不尽意之处,无法一一详细说出。 全部文字可讨论,不辩解不争论,搅局者删帖。 方子的排列是拼音顺序。
【读书疑问】《难经》断生死是怎么回事? 首先,《难经》里面的生或死,是对疾病变化趋势减轻或加重的说法,不是说死就真是一定要死了。 断死,有个典型的判断:色脉相克。色为阳,脉为阴,比如色青为木,脉浮涩为金,金克木,病情会加重。为什么?
【发帖先看置顶】历练以广见闻 业余学习十余年,身怀之技蠢蠢动矣,立此问诊,吾以苦心思良策,汝觉不当一笑以置之,可乎?
【读书疑问】尝试中医的某些基本概念辨析 读中医书,容易迷惑。我觉察到,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中医概念本身,也是有所差异。不理解这种差异,不去尝试理解这种概念背后的实质,自然难以理解中医。 首先声明,只是我个人觉得,对与不对,留给诸君自行思考,不死抬杠。 首先说五藏,肝心脾肺肾。作为人体的器官,现代医学研究的也比较深入了,但对于中医说的五藏,显然与现代研究颇有区别。这也是不少人意识到的。那中医定义五藏的出发点或立足点在哪里?她如何来定义或来做区别?对于分析病情有什么作用?如何对应治疗?这是第一个。在中医圈,五藏的概念可能也有各个不同层面的解释,也不能说哪个不对。但应该有一个对于诊断、治疗最有意义的定义。回归到一些经典,这些概念还算是比较明晰的。所以说,没搞明白这些的,你去说我肝郁脾虚什么的,即使找到了一个治疗肝郁脾虚的好方子,也未必有治疗效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