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贱民 高层贱民
关注数: 25 粉丝数: 153 发帖数: 8,217 关注贴吧数: 4
转 “垃圾导演毁题材!这钱还不如买两杯奶茶!”电影《731》刚上映,网上就炸出一堆差评,可当网友追问“晒张票根看看”时,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却突然集体沉默了。一边是预售破亿、450万人“想看”的火爆,一边是没观影记录的人疯狂吐槽,这部聚焦历史伤痛的电影,咋成了“云评价”的重灾区? 走进影院的观众,大多带着沉甸甸的心情。上周六下午,我在哈尔滨一家影院看到,影厅里坐得满满当当,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没人捧着爆米花闲聊,连平时爱刷手机的小伙子,都全程攥着拳头盯着屏幕。散场时,灯光亮起,全场安静了足足半分钟,后排有个姑娘靠在朋友肩上,肩膀一抽一抽地哭,嘴里念叨着“太难受了,根本笑不出来”。 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影院都在上演。网友@老兵之子 晒出票根,配文:“带着父亲的军功章去看的,他当年在东北参军,总说‘731的罪,不能忘’。电影里没刻意煽情,但每个镜头都像刀子扎心,全场没人说话,这就是最好的评价。”还有家长@陪娃长大 留言:“带16岁儿子看的,他全程没敢摘口罩,出来说‘原来课本里的字,背后这么多血’,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可翻开社交平台,画风却完全不同。有人骂导演赵林山“没本事还敢碰敏感题材”,说电影“把反人类暴行拍成了越狱戏,实验场景一笔带过,纯属骗钱”;还有人跟风吐槽“不如老版《黑太阳731》敢拍,这版就是隔靴搔痒”。最讽刺的是,当有观众较真儿:“你坐哪个影厅看的?晒个票根呗”,这些人要么拉黑对方,要么扯着嗓子喊“用脚想都知道是烂片,用得着看?” 为啥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说到底,还是题材太特殊。《黑太阳731》当年因尺度太大,至今没能正式公映,观众对《731》的期待本就带着“极致还原”的执念。加上赵林山此前作品口碑平平,不少人早就带着“挑刺”的心态,哪怕没看过电影,也敢凭着道听途说就下定论。就像网友@理性观影人 说的:“骂的人里,八成没进过影院。他们不是讨厌电影,是享受‘批判’带来的存在感。” 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差评压根没抓住重点。有人抱怨“血腥场面太少,不够震撼”,却忘了731部队的罪行,不是靠“感官刺激”来呈现的——当镜头扫过“圆木”们麻木的脸,当片尾3513个遇难者名字缓缓滚动,这种“无声的沉重”,远比直白的血腥更戳人。731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早就说过:“真实历史比电影残酷百倍,拍这部片,不是为了让观众‘吓破胆’,是为了让他们‘记在心’。” 面对争议,赵林山在采访里说得很实在:“我不怕被骂,就怕没人关注这段历史。”他提到,为了拍好电影,剧组花了6年跨国取证,光是整理史料就堆满了三个房间,“我们不敢瞎编,每个细节都得对得起遇难者”。这种谨慎,或许让部分追求“爽感”的观众失望,却守住了历史题材最该有的底线——尊重真相,而非消费伤痛。 如今,《731》的票房还在上涨,越来越多观众带着理性走进影院。有人说“电影有瑕疵,但值得一看”,有人坦言“看完更懂‘勿忘国耻’四个字的分量”。毕竟,评价一部关乎民族伤痛的电影,不该靠“云观影”跟风,更不该用“烂片”二字轻易否定——至少,得先走进影院,看看那些被刻在历史里的名字,听听那些没能说出口的冤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