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与我无关 也许与我无关
渐行渐远渐无书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12,601 关注贴吧数: 19
定向班的孩子,你们伤不起。 定向,成也定向,拜也定向,日后工作无忧,不为工作苦恼,那是我定向班的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一点理由。 我们毕业了有了规定的定向去处,或好或坏,或喜或忧,或许那个定向地只是一个穷的不能在穷的乡镇医院,连个像样的机器都拿不出来,或许运气好点在一个县城所在地,我们在那里一呆就至少五年,五年啊,试问一句,当五年过去了,我们还会剩多少青春的激情,或者说,那五年就已经把我们的青春耗尽,把我们年轻的激情耗尽,倘若五年后的我们离开那个定向地,我们还有能力,精力还有动力重走我们青春吗??答案对于别人来讲虽然是模糊的,但是对我们自己来讲答案是清楚,我们没有动力去重走我们的青春,重头再来。我想大多数的人会选择不断的努力,在当地发展,慢慢的提升自己地位。 前面的五年定向我们是悲催的,多数人远离家乡,努力地奋斗, 定向班的孩子不敢轻易地说爱,因为他们知道,又有几个女生会陪着他们远离家乡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好则已,不好也要五年。定向班的孩子不敢轻易说爱,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他们是定向的,害怕别人知道他们未来的五年都是已经被定死了的。他们害怕跟自己的在一起,但是更害怕没能和女神走在一起,他们最害怕毕业后女神成了回忆! 以上献给10 11 12 级定向班的同学,望我们好好的想想自己的未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的学习,在定向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
中国式人情世故:诸葛亮为何在马谡身上看走眼? 古人云:“为治以知人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治理国家,要以了解、识别人为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句富有哲理的良言,意在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而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就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为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不祥的表现。我们不妨再用三国时候的故事做例子:   蜀国的皇帝刘备在生命弥留之际,诸葛亮等一些贴身大臣入宫探病。刘备担心孔明重用马谡,所以在垂危之际,还特别叮咛,问诸葛亮说:“丞相认为马谡这个人如何?”诸葛亮说称得上是英才。因为马谡与诸葛亮等一起随刘备入蜀,他才气过人,好谈兵,深得诸葛亮器重,视之如子。而马谡也将诸葛亮当做父亲一样。尤其是马谡曾给诸葛亮出过一些好计谋,在诸葛亮南征时,马谡向他献了“攻心为上”这一战略方针,使得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不复反。   但是,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所以不可重用。因为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故他谈兵时未免夸夸其谈,不大切合实际。因为战争千变万化,作战者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不能拘泥于兵书的只言片语。如果做参谋还可以,但是如果让他独当一面,则难以胜任。   事实的确如刘备所料。马谡之失,正是失在“言过其实”上。不信我们来看以下的一段话,看看对于如何防守街亭的事情上,马谡与其副将王平有何差异:   王平主张“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棚,以图久计”,而马谡却说“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王平说:“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一军以保?”   马谡大笑说:“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若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王平说:“今处此山,是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马谡说:“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当百可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从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马谡以兵书为由,王平以实践为据。通过描述马、王两人的争论,突出了马谡纸上谈兵的形象,也指出他致败之由。   马谡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因为失掉了街亭,使得蜀军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如果不是孔明用了一招“空城计”,肯定会被司马懿所擒。可见街亭的丢失,实在是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的啊!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