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枭雄 西域枭雄
关注数: 0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31,576 关注贴吧数: 3
不一般的意外!我"居然"跻身十强! ※※※※※※※※※※※※※※※※※※※※※※※※※※※※※※※※ ※                              ※ ※    新沂吧最有影响力的100位吧友统计 〖最近100页〗    ※ ※                              ※ ※※※※※※※※※※※※※※※※※※※※※※※※※※※※※※※※      用户ID 主题数 精品数 精品率 主题率 贡献分  排名 -----------------------------------------------------------------    腾飞★新沂  2339  394  16.84% 29.62%  49447    1     紫溪小可  261  100  38.31%  3.31%  11701    2     古虚道长  323   74  22.91%  4.09%  8781    3       村霸  418   53  12.68%  5.29%  7234    4      新沂市  222   49  22.07%  2.81%  5831    5    中国の新沂  171   44  25.73%  2.17%  5140    6       瀚钦  193   28  14.51%  2.44%  3667    7      微服sf  148   28  18.92%  1.87%  3486    8     西域枭雄  260   17  6.54%  3.29%  3092    9   贼热贼热的心   94   25  26.6%  1.19%  2940    10
三仙洞 三仙——唤醒沉睡的梦想   一切神秘的事物在最初形成之前,似乎总要有着与其相衬的故事,马陵山的三仙洞也是,因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收入《聊斋》的《三仙》,它更是声名远播。我从小对神仙格外向往,曾盼想有天能在三仙洞前遇到神仙,用从他处学来的法术为亲人做些事情就成了我的梦想。然而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我不仅没能遇到神仙,连梦想也几乎忘尽。   “东方日初出,青山何历历;石上云气流,洞口露翠滴。”   再到“三仙洞”,听年轻的女导游说起这首诗,认识这么久自己竟第一次听说明代还有个叫何九洲的诗人为它写过咏诗。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惭愧,一直认为自己对它熟悉就像童年的玩伴,从没想过说一句赞美的话。朋友说过,人对愈熟悉的事物愈容易造成忽略。我不会凭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真的很粗疏,不能原谅自己的怠慢。   诗写的是繁盛的季节,我记得那个季节的景色,浓郁的树影里,阳光仿佛从筛子里漏下来,洞壁四周的青苔从上长到下,仿佛真是滴下来似的;洞前不远的沟壑里是树是涨起来的湖水和山石间流出的泉,墨绿的水草间游曳着湖里上来的小鱼、小虾,它们穿梭、嬉戏,自由得让人羡慕。络绎不绝的游人,或在洞前留影或指点江山,一副满足的样子。 而今是冬天,已经变为赭褐色的青苔没有滴翠的景像,一些高大灌木叶子几将落尽,四季常青的树群大多很矮,挡不住阳光。游人也不是很多,三三两两显得冷清。涨起的湖水早已落下,惟山石间流出的泉,瘦得线样淌入远处的湖。 也许觉得神仙修行的地方本不应热闹和繁华,我没有觉得荒凉,心灵间反而平静了许多。   洞不大,仅二三米左右,据说为人工开凿得来,看着却颇具天然。洞的上方刻有一个长条形石槽,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留下,也许里面曾写有什么,只因年久日深没人知道罢了。这样也好,给游人更多了些念想。左面的崖壁上有几个呈条形略宽些的石槽,其中一处写着“胜幽景挹”,另外两处空着,靠近洞口处刻着“三仙洞”,看得出它们新漆不久,字迹清晰而鲜亮。我记得最初看到这几个字时,因为多年无人管理,字迹浅浅泛着黄色。 导游小姐又讲起了收入《聊斋》的《三仙》,讲着由蟹、蛇和蛤蟆修成的仙人与一个书生的故事。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有时觉得三仙洞就像蛤蟆张着的嘴巴,离洞不远的崖壁上一块状如蛤蟆的石头,头北尾南地伏着,似在向洞府守望。最为奇异是离洞不远处的竹林,它们似乎永远那么苍翠浓绿,不见比以前有所生长,也不见枯死或减少。即便无人管理的那些年间,它曾受过刀刻和折损,依旧不改其容。真的,对于这片竹林我不晓得说些什么好,在我二十多年间无数次的来回里,每看上一眼,心里都会有充满的感慨!   之前这里偶尔可以见到蛇与蛤蟆,蟹少见。我知道所谓神仙,不过是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寄托或者心情的想往。像蒲松龄,他所写作的神仙或狐怪,也不过是想鞭挞当时的社会制度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同样是积极的,他的每一篇故事大都有美好的结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那不能不说是他的最后的期盼。   听着导游的话,看看眼前的洞,我心中的某个念头又蠢蠢地动起来。我想起儿年时的梦想,想起渴盼遇到神仙的往事,那时候还小,心里想的,不过是遇到个神仙,让他传授些法术,用它让自己认为好的人过上好日子,坏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时候心地比较单纯,思想也相对简单、狭隘,没有想到更多。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越发现实,曾经美好的愿望慢慢磨砺殆尽,不再幻想童年的梦。人生就是这样,生活的不如意,会让你连美好的愿望都能忽略不记。   这些年,我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平凡放弃梦想,觉得无力,不知道还能为家乡或家乡人做些什么!现在我突然不再这么认为,看着眼前空空的山洞,想着三仙的故事,想起在淄博,在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在先生的雕像前,那看上去也不过一个普通小老头的模样,我没有看到他的神奇与不平常。其实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因为要有一颗安于平凡的心! 我忍不住走近洞前,摸了摸洞壁,冰冷的石头似乎变得温暖了,一览无余的洞像要与我心心相印起来,耳语般,我听到洞在与我说话,“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记下来,就像记下自己的故乡,没有什么可以让你的梦想和故乡消失!” 是的,能有机会为美丽的故乡留下一些文字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么! 三仙洞,我用二十多年来回走过百余回的脚再次走过你,我终于明白了用平凡走回自己,走回属于自己的梦想?我还会一次次地来,即使只为了唤醒自己沉睡的梦想,或者只为诉说美丽的风光……           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冬天的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淡。我知道三仙的故事已经流传的很久了,相信他们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只要人们心中还有美好的愿望,就没有什么可以令他们消失。      林野,本名庄汉东,作品散见《散文》《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西部文学》《飞天》《青海湖》《中华散文》《雨花》《散文天地》《散文百家》《中国铁路文学》《澳门日报》《世界日报》《新加坡锡山文艺》等刊。先后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2004中国年度微型小说》《2004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十多个选本。
绝对好帖子  再见新沂     赵本夫    第一次去新沂是1970年,至今已三十五年了。当时,我在徐州报社学习,做实习记者,几个人在老师带领下去新沂炮车公社采访。炮车是当时的一个先进典型。采访过程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那时的新沂还很贫穷,县城破破烂烂的,规模也很小。还记得去过新沂的窑湾,印象中是个古镇,有很多老房子。那时大家都还认识不到这座古镇有多大价值,但我记住了窑湾的绿豆烧酒很好喝。    前不久,新沂市委、市政府诚邀北京、南京十几位作家,举办马陵山笔会。我应邀前往,一路上都在想,新沂肯定变化很大,文化氛围也一定很好。不然以一个县级市举办这么一个大型笔会是不易想到的,这应当算一次大手笔了。    车到新沂,首先感到的是新沂交通的便捷,京沪高速,连徐高速从这里通过,更有陇海铁路、新长铁路在此交汇,周围几十公里内,还有徐州的观音机场、山东的临沂机场、连云港的白塔埠机场,真叫四通八达。新沂的确变化很大,城市虽不如苏南那么发达、漂亮,却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框架。在两天的参观访问中,看到到处都在搞建设,仅2005年一年就引进资金达35亿元,很多大的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投产。市委书记周玉龙是从苏州调派来的,观念开放,思路清晰,很有大局感。省委把他从苏州调来新沂做书记可见对新沂的重视。新沂地处江苏北部,位于欧亚大陆桥东陇海线中段,是徐州、淮阴、临沂、连云港等区域中心城市交汇地带,是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被称为我国东部沿海向西推进的第一个交通枢纽城市,这么重要的位置想不发展都不可能。现在的新沂在江苏确实还不算发达地区,但它充满潜力,充满机会,充满活力,基础设施已经配套完成,尤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一个地方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新沂市却是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这从它在大规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开发旅游资源等,就可看得出来。据新沂市长冯其谱同志介绍,新沂旅游景点为一山一水一古镇。这一山是马陵山,一水是骆马湖,一古镇就是我曾经到过的窑湾古镇了。以上景点逐一参观,果然值得一游,马陵山是当年孙膑战庞涓的地方,虽无绝险之处,却也峰峦迭翠,古木参天,乾隆皇帝曾称此为“第一江山”,可见马陵山非同一般,骆马湖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湖水清澈,水域浩大,是江苏境内最干净的湖水了。游船过湖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的光辉撒向湖面,金碧辉煌,水波灿烂,湖边的树木芦苇倒映湖中,如处仙境。古镇窑湾是一座千年古镇,据说已经制定了修复计划,相信经过科学的整修,这座千年古镇定会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天的参观访问,意犹未尽。好在结束那天,在马陵山举行江苏省作协马陵山创作基地揭牌典礼,从此江苏作家又多了一个体验生活,休养身心,潜心创作的好地方。我想我还会来的,希望有一天能在马陵山完成一部重要的作品。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五一”期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 新沂市人民政府( 2005-4-29 10:58:43 )    新政办发[2005]26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五一”期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五一”即将来临。为深入贯彻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五一”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市人民度过一个欢乐、安全、祥和的节日,市政府决定,在“五一”期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检查时间4月23日至4月26日,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先开展自查; 4月27日至5月7日,市政府领导对各镇和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部位进行督查。二、 检查重点1.危险化学品。重点检查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单位的安全生产法规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的建立和落实情况;危险化学品运输环节中的运输资格管理和运输车辆证照、人员资质证件审查及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等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和监控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上报备案和组织演练情况。2.道路和水上交通。重点检查车辆、船舶、桥梁是否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严禁交通运输工具超速、超载、疲劳驾驶、违章行车、无牌照机动车辆上路行驶和农用车船非法载客行为,特别要加强对接送学生所用车辆的监督检查。加强学生用车管理,严禁无牌、无证车辆和农用车辆接送学生。重点检查农用船非法改作运输船舶、无证驾驶、船舶超载等行为;严查私渡、缆渡、摆渡等违法行为;重点检查农渔杂船的登记、评估和整顿工作开展情况。3.非煤矿山。主要检查采石场、砂矿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生产设备是否完好,“五统一”(统一指挥、统一供药、统一戒严、统一放炮、统一解除警报)制度是否认真执行。4.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主要检查烟花爆竹和民爆物品专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严查私产、私存、私运、私销烟花爆竹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私自藏匿雷管、炸药等爆炸物品的非法行为,严防爆炸物品流失。5.公共集聚场所。包括旅游景点、集贸市场、商场、饭店、宾馆、学校、医院、网吧、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场所,主要检查消防设施、设备是否完好;安全疏散出口是否畅通;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健全;大型活动是否提前制定安全预案并安排专人负责等。重点检查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和安全设施。6.建筑业。检查的重点是安全设施、设备是否安全可靠,防护用品配备是否齐全,监督、监管力度是否到位。7.特种设备。重点检查锅炉压力容器,特别是学校、医院使用的锅炉和化工生产使用的各类压力容器,宾馆使用的电梯以及工厂、码头使用的起重机械。加强对带有危险性的游艺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8.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供水、供电、通讯电信、供热等单位。三、检查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检查力量,制定检查方案,突出检查重点,明确检查目标,细化检查措施,做到领导带头、群众参与、专业人员参加,全面发动、深入细致,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堵塞漏洞、查改隐患,确保安全。二是落实检查责任。坚持“谁主管,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各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检查结果负总责。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事故隐患,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到位。三是强化隐患整改。坚持检查与整改同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隐患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落实专人督查、巡查等各项防范措施,坚决防止事故发生;凡整改期间无法保证安全的,一律停产停业。四是加强督查。各督查组要认真负责、加强联络与协调,督促各镇、各部门、各单位抓好检查、整改隐患。各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于4月30日前,将检查情况报送市安委会办公室。 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老街印象 老街印象刘塬我想我是红色的,从老街穿过时,它是灰色的。这使我想起了它的年龄。而我,才16岁。老街的年龄,在一片水光的晃荡中,从永远到永远。我听到了它的沉默,它沉默时,我看到了它的名字:窑湾。自宋代开始,它的名字就从老街的鱼市上飞走了,它飞走的时候,天上下着雨,今天,它又飞了回来,它回来的样子,使我看到了雨水在天上的颜色,啊,是清亮的无色。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是窑湾的繁华年代,如今,它衰弱了,它的衰弱正如阳光下寂寞无人的小巷,一年年风吹的痕迹,在初冬的泥墙上无声而苍凉。老街不长,两边的青瓦房换成了上下两层的楼铺,正午时分的街道,看上去比清早短了许多。老街在尽头打了个结,分左右伸向运河主道。突突突的水泥船,满载着煤炭和细沙,逆风而行,我看到一个靠在岸边的船上,简陋的窗子里,有酒杯和八仙桌,门上,仍是去年的春联,一个老人将一桶剩水,残酷地泼入河中,还有一个孩子的啼哭。我的红色,在干枯的柳树间闪动。老街的变化是缓慢的,和一个16岁的女孩相比,我的目光,不过是一片随意飘落的树叶,即使50年后,老街的样子依然如故,而我,已没有那个粉红色的回忆了。现在,我才知道,老街的灰色是孤独的,它孤独地立在那儿,等待风雨的侵蚀,从一个秋天到另一个夏天,从一个冬天到另一个春天,老街的颜色逐渐暗淡,它的新潮和时尚已飞走了半个世纪,它属于我爷爷的年代,连我的爸爸,也数不清老街的紫石胡同里,有几株老槐。我想,那槐花飘香的时节,老街的颜色应该是白的吧,像雪。初冬的风景纷纷凋零,又一个冬雨的黄昏,我从爸爸的办公室溜出来。老街的样子,在晚风和孤灯中沉默着,我的脚掌,轻轻踩过一块又一块陈旧的青石板,清冷的风里,雨水的低呤已经停止,一扇又一扇木板门关上了,电视机开着,一个小卖铺前,有围在一起看下棋的老人,有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女孩,她正伏在桌子上写作业呢。明天就要离开老街了,这几天里,我走过了老街的现在和过去,老街的将来,但愿不要在冷落中暗暗凋谢啊。我对爸爸说,明年春天我还要来。爸爸说,这个破地方,来了干嘛?晚上,连个喝酒的地方都没有……不是吧,我看到街边有许多饭店呢……你懂什么?小孩家,爸爸喝酒,都是半夜才去的!爸爸说,从前,老街的早市,凌晨两点就开市了,许多渔民在这儿交易,有的就坐下来喝几盅,太阳一出,他们醉熏熏的,一路睡到下一个天黑。啊,现在,太阳出来了,我挽着爸的手,向车站走去。身后,老街的灰色消失了。我看到,阳光下,它也是红色的。
再见新沂              再见新沂    赵本夫   第一次去新沂是1970年,至今已三十五年了。当时,我在徐州报社学习,做实习记者,几个人在老师带领下去新沂炮车公社采访。炮车是当时的一个先进典型。采访过程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那时的新沂还很贫穷,县城破破烂烂的,规模也很小。还记得去过新沂的窑湾,印象中是个古镇,有很多老房子。那时大家都还认识不到这座古镇有多大价值,但我记住了窑湾的绿豆烧酒很好喝。   前不久,新沂市委、市政府诚邀北京、南京十几位作家,举办马陵山笔会。我应邀前往,一路上都在想,新沂肯定变化很大,文化氛围也一定很好。不然以一个县级市举办这么一个大型笔会是不易想到的,这应当算一次大手笔了。   车到新沂,首先感到的是新沂交通的便捷,京沪高速,连徐高速从这里通过,更有陇海铁路、新长铁路在此交汇,周围几十公里内,还有徐州的观音机场、山东的临沂机场、连云港的白塔埠机场,真叫四通八达。新沂的确变化很大,城市虽不如苏南那么发达、漂亮,却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框架。在两天的参观访问中,看到到处都在搞建设,仅2005年一年就引进资金达35亿元,很多大的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投产。市委书记周玉龙是从苏州调派来的,观念开放,思路清晰,很有大局感。省委把他从苏州调来新沂做书记可见对新沂的重视。新沂地处江苏北部,位于欧亚大陆桥东陇海线中段,是徐州、淮阴、临沂、连云港等区域中心城市交汇地带,是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被称为我国东部沿海向西推进的第一个交通枢纽城市,这么重要的位置想不发展都不可能。现在的新沂在江苏确实还不算发达地区,但它充满潜力,充满机会,充满活力,基础设施已经配套完成,尤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一个地方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新沂市却是个充满希望的城市。这从它在大规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开发旅游资源等,就可看得出来。据新沂市长冯其谱同志介绍,新沂旅游景点为一山一水一古镇。这一山是马陵山,一水是骆马湖,一古镇就是我曾经到过的窑湾古镇了。以上景点逐一参观,果然值得一游,马陵山是当年孙膑战庞涓的地方,虽无绝险之处,却也峰峦迭翠,古木参天,乾隆皇帝曾称此为“第一江山”,可见马陵山非同一般,骆马湖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湖水清澈,水域浩大,是江苏境内最干净的湖水了。游船过湖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的光辉撒向湖面,金碧辉煌,水波灿烂,湖边的树木芦苇倒映湖中,如处仙境。古镇窑湾是一座千年古镇,据说已经制定了修复计划,相信经过科学的整修,这座千年古镇定会以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两天的参观访问,意犹未尽。好在结束那天,在马陵山举行江苏省作协马陵山创作基地揭牌典礼,从此江苏作家又多了一个体验生活,休养身心,潜心创作的好地方。我想我还会来的,希望有一天能在马陵山完成一部重要的作品。
  马陵山,奔腾的山       马陵山,奔腾的山           (朗诵诗)                陈广德是一条奔腾千里之后隆然而起的大河,凝固在东海之滨,凝固在江淮大地——凝固了,也以奔腾的身姿,也以奋进的形态——撞响周秦的木鼓,汉唐的驼铃。驼铃,是山道的寄托,是和平的旅伴,是商贾的通行证?四相钩连,八方呼应的马陵山,你沉默不语——是回味,是憧憬?是至爱无言,是大音稀声?静谧里,我看见一位魁伟的身影,扛起埋葬黑暗的旌旗,指挥迎接黎明的冲锋!就是这位伟人,一转身,有豪气绕指成浪漫,有号声悠扬成吟诵:“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哦,陈毅元帅我们敬爱的陈老总!这奋进的形态等的是你,这奔腾的身姿等的是你,这沉默不语也等的是你啊!你是山魂,是驭手……可你却微微一笑,又奔腾在迎接共和国诞生的征途中——让马陵山为你俯首,让三仙洞为你动情。动情——在收拾金瓯的喜悦里,在桃花盛开的清芬中,从悠扬或粗犷的劳动号子,到滚动果实的青青竹篮;沿着放牧归来的脚印,深入集市的喧嚣和游客的熙熙攘攘之中……虽幽深而无登高之苦,虽奇丽而无柴米之匮的马陵山啊,叫人心向往之,令你流连忘返,都是因为陈老总——这位马背上的诗人,铸就了两个大字:奔腾!开垦与播种是奔腾,治理与修建是奔腾,老人皱纹中漾满的微笑是奔腾,孩童眼眸中闪露的惊奇是奔腾,情侣相拥的身姿是奔腾,游人轻盈的脚步是奔腾,护花的落叶是奔腾,绽露的新芽是奔腾,改革是奔腾,开放是奔腾,……马陵山,奔腾的山!峰叠泉涌,藏幽隐丽,是盼望着陈老总能够再来检阅,是为了让陈老总欣慰地看到:这座状如奔马的山脉,正背负着新时代的驭手,向着幸福,向着繁荣,向着崭新世纪的迷人风景,奔腾!奔——腾
三仙洞——唤醒沉睡的梦想           三仙洞——唤醒沉睡的梦想  一切神秘的事物在最初形成之前,似乎总要有着与其相衬的故事,马陵山的三仙洞也是,因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收入《聊斋》的《三仙》,它更是声名远播。我从小对神仙格外向往,曾盼想有天能在三仙洞前遇到神仙,用从他处学来的法术为亲人做些事情就成了我的梦想。然而时间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我不仅没能遇到神仙,连梦想也几乎忘尽。  “东方日初出,青山何历历;石上云气流,洞口露翠滴。”   再到“三仙洞”,听年轻的女导游说起这首诗,认识这么久自己竟第一次听说明代还有个叫何九洲的诗人为它写过咏诗。我有些惊讶也有些惭愧,一直认为自己对它熟悉就像童年的玩伴,从没想过说一句赞美的话。朋友说过,人对愈熟悉的事物愈容易造成忽略。我不会凭这句话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我真的很粗疏,不能原谅自己的怠慢。  诗写的是繁盛的季节,我记得那个季节的景色,浓郁的树影里,阳光仿佛从筛子里漏下来,洞壁四周的青苔从上长到下,仿佛真是滴下来似的;洞前不远的沟壑里是树是涨起来的湖水和山石间流出的泉,墨绿的水草间游曳着湖里上来的小鱼、小虾,它们穿梭、嬉戏,自由得让人羡慕。络绎不绝的游人,或在洞前留影或指点江山,一副满足的样子。而今是冬天,已经变为赭褐色的青苔没有滴翠的景像,一些高大灌木叶子几将落尽,四季常青的树群大多很矮,挡不住阳光。游人也不是很多,三三两两显得冷清。涨起的湖水早已落下,惟山石间流出的泉,瘦得线样淌入远处的湖。也许觉得神仙修行的地方本不应热闹和繁华,我没有觉得荒凉,心灵间反而平静了许多。  洞不大,仅二三米左右,据说为人工开凿得来,看着却颇具天然。洞的上方刻有一个长条形石槽,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留下,也许里面曾写有什么,只因年久日深没人知道罢了。这样也好,给游人更多了些念想。左面的崖壁上有几个呈条形略宽些的石槽,其中一处写着“胜幽景挹”,另外两处空着,靠近洞口处刻着“三仙洞”,看得出它们新漆不久,字迹清晰而鲜亮。我记得最初看到这几个字时,因为多年无人管理,字迹浅浅泛着黄色。导游小姐又讲起了收入《聊斋》的《三仙》,讲着由蟹、蛇和蛤蟆修成的仙人与一个书生的故事。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有时觉得三仙洞就像蛤蟆张着的嘴巴,离洞不远的崖壁上一块状如蛤蟆的石头,头北尾南地伏着,似在向洞府守望。最为奇异是离洞不远处的竹林,它们似乎永远那么苍翠浓绿,不见比以前有所生长,也不见枯死或减少。即便无人管理的那些年间,它曾受过刀刻和折损,依旧不改其容。真的,对于这片竹林我不晓得说些什么好,在我二十多年间无数次的来回里,每看上一眼,心里都会有充满的感慨!  之前这里偶尔可以见到蛇与蛤蟆,蟹少见。我知道所谓神仙,不过是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寄托或者心情的想往。像蒲松龄,他所写作的神仙或狐怪,也不过是想鞭挞当时的社会制度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同样是积极的,他的每一篇故事大都有美好的结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那不能不说是他的最后的期盼。  听着导游的话,看看眼前的洞,我心中的某个念头又蠢蠢地动起来。我想起儿年时的梦想,想起渴盼遇到神仙的往事,那时候还小,心里想的,不过是遇到个神仙,让他传授些法术,用它让自己认为好的人过上好日子,坏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时候心地比较单纯,思想也相对简单、狭隘,没有想到更多。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越发现实,曾经美好的愿望慢慢磨砺殆尽,不再幻想童年的梦。人生就是这样,生活的不如意,会让你连美好的愿望都能忽略不记。  这些年,我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平凡放弃梦想,觉得无力,不知道还能为家乡或家乡人做些什么!现在我突然不再这么认为,看着眼前空空的山洞,想着三仙的故事,想起在淄博,在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在先生的雕像前,那看上去也不过一个普通小老头的模样,我没有看到他的神奇与不平常。其实平凡也是一种伟大,因为要有一颗安于平凡的心!我忍不住走近洞前,摸了摸洞壁,冰冷的石头似乎变得温暖了,一览无余的洞像要与我心心相印起来,耳语般,我听到洞在与我说话,“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记下来,就像记下自己的故乡,没有什么可以让你的梦想和故乡消失!”是的,能有机会为美丽的故乡留下一些文字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么!三仙洞,我用二十多年来回走过百余回的脚再次走过你,我终于明白了用平凡走回自己,走回属于自己的梦想?我还会一次次地来,即使只为了唤醒自己沉睡的梦想,或者只为诉说美丽的风光……          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冬天的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淡。我知道三仙的故事已经流传的很久了,相信他们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只要人们心中还有美好的愿望,就没有什么可以令他们消失。     林野,本名庄汉东,作品散见《散文》《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西部文学》《飞天》《青海湖》《中华散文》《雨花》《散文天地》《散文百家》《中国铁路文学》《澳门日报》《世界日报》《新加坡锡山文艺》等刊。先后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2004中国年度微型小说》《2004年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十多个选本。
马陵山上读史书 马陵山上读史书衣 向 东马岭山实在没有什么稀奇的,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平原之上的一个土丘。论山水,远的不说,苏南的任何一处山水,都足以让马陵山汗颜。论险峻,又何能跟云贵川的险山峻岭相提并论?虽然乾隆皇帝路经此地,曾留下“第一江山”的墨迹,现在就立在马岭山的入口处,但我们知道,那不过是皇帝佬儿一时高兴,随笔乱舞而已。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间留下了数不清的诗句和墨宝,第一山第一陵第一景第一泉,等等,其实并不是货真价实的。随他们高兴吧,我们不必当真。然而,马岭山却值得我们耐心品位,值得我们去理性地思索。这里发生过著名的马陵之战。翻开历史资料,对马岭山的描写,大多说马岭山地貌复杂,看似平淡却暗藏杀机,等等,齐国军师孙膑巧用地形,让魏国十万兵马葬身于此。我游览了马陵山之后,才觉得这些描写都有夸大和失真之嫌。马岭山发脉泰岳 ,南北走向,纵向穿越今宿迁城北至新沂全境,到达山东郯城,绵延120余公里,东西宽6至12公里,属于丘陵地带。有些地段确实比较狭窄,而且草木茂盛,地形犬牙交错,但不足以覆灭10万之众。于是,马陵之战在后人的传说中,越来越扑朔迷离。其实魏国不是被齐国打败了,而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当时,魏国围困韩国近一年,虽五战全胜,韩国大厦将倾,但魏军也是人困马乏。趁此时机,齐国发兵救韩,孙膑用计谋,故意直扑魏国京城大梁,迫使魏惠王紧急调回庞涓保驾。之后,孙膑指挥齐军佯装逃离大梁,诱敌追击。太子申和庞涓果然上当,力主立即发兵攻打齐国,终于说服魏惠王,由不懂军事的太子申为大将军,庞涓为将军,统领10万人马,经宋国追击孙膑。途中,曾有一民间老汉拜见太子申,指出攻打齐国的弊端,而太子申和庞涓,却听不进忠言。孙膑一路佯败,未到徐州,已经丢弃了许多武器装备和伤病人马,且每日减灶,行至第四日,原来10万兵马只剩下3万灶。庞涓探得了情报,自以为齐军畏惧魏军,已溃不成军,命魏军加速追击。就在此时,打入齐军的奸细庞龙,觉察到了齐军的计谋,逃离齐军向庞涓报告实情,可惜庞涓中了他人的离间计,不信任自己的奸细庞龙,将其斩首。魏军之败,从这里开始。孙膑就在马岭山沟壑中,埋伏了自己的10万人马,等待魏军。魏军虽然也是10万人马,却一路劳顿,追至马岭山,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而且又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入侵齐国的魏军不熟悉地形,都成了无头的苍蝇。别说马岭山一带尚有沟壑和丛林,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平原,随便挖几个坑,也足以埋葬魏军了。这场看似残酷的战役,早无悬念,胜负已定了。然而,细读这段历史,却又可以发现,其实他们之间,也并无胜负。庞涓曾经施计谋,使孙膑致残,孙膑要在此斩下庞涓的人头复仇。于是,孙膑命人砍倒了树木,拦截在狭窄的路口,并将路口处的一棵大树剥皮,在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庞涓行至此,有乱树挡路,自然要停下来,埋伏的齐军乱箭飞射,庞涓身中数箭。而他身后的魏军,已经走进了齐军的伏击圈,很容易就被齐军包了饺子。庞涓带箭在马陵古道上慌乱地逃命,最后栽倒在一棵大树下,仰头一看,竟是写有“庞涓死于此树”的那棵大树。马陵战役结束了,但历史并没有结束。孙膑和大元帅田忌班师回京,行至半路,魏惠王听信国相邹忌谗言,就以谋反夺权之罪捉拿他们二人了。于是两人只好踏上了逃亡之路。公元前335年,魏惠王用计谋,借楚威王之力,大败齐军,算是报了马岭山之仇。两年后,齐威王驾崩,其子即位称齐宣王。齐宣王得知孙膑和田忌遭诬陷的真相后,立即召两人回齐复位。在楚国逃亡了8年的孙膑和田忌获悉昭雪的喜讯,泪流满面。但此时,孙膑与田忌却是两种心情。孙膑已经预知他们的未来,不会太光明灿烂,而田忌却已经踌躇满志,梦想重回大元帅职位,为国再建奇功。归国途中,两人行至马陵山,孙膑不辞而别。田忌下车四处寻找,只寻得了当年风萧萧马嘶嘶的风声雨声,还有“庞涓死于此树”的记忆。孙膑衣衫褴褛地返回故里,从此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孙膑兵法》。而田忌回到京城,到死都没有等到齐宣王的召见,重披战袍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付之东流。齐国衰败,当指日可待了。如今的马岭山,成为新沂市一处旅游风景地。站在马岭山之巅,遥望新沂市蓬勃崛起的身影,我忽然觉得马岭山很像摊在新沂市面前的一部史书。这儿的领导者,可以经常到这儿走走,翻阅这段历史,思考马陵之战以及其后魏国和齐国的兴衰,给我们后人所带来的启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得人才者得天下!2005年12月4日写于天通苑犁月斋作者简介:衣向东 当代著名小说家,小说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以及《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项全国大奖。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