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余一卒
间余一卒
今日吾侪惟苟活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09
发帖数: 6,318
关注贴吧数: 14
江阴有没有抗清八十一天的历史遗迹了? 江阴抗清八十一天,实在是南明史上最壮丽最有血性的一页。 但是如今好像没有几个江阴人知道这事?至少我认识 的江阴人都不知道这事,也没在江阴市区看到过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 环城南路和青果路交接的那个忠义街,是不是说的这事? 请了解此事的江阴人告知在下一下
问一下关于《汉书》版本 这个版本是不是比繁体竖排版的注文要多感觉怎么样?
《史记·项羽本纪》小记 《项羽本纪》是《史记》第七卷,主要讲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从征战到灭亡的一生,不仅是本人最喜欢的《史记》中的一篇,也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总结的《史记》十大名篇中的第一篇。梁先生对本卷的评语为“大江东去,楚王流芳”。我觉着如果说《始皇本纪》是真正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么《项羽本纪》则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读完《项羽本纪》,借用其中的一句话形容心情就是“泣数行下”。痛哉!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羽是宿迁人,我和他是老乡,我现在也二十四了。“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从《始皇本纪》可知项燕是始皇二十三年战死的,而那时项羽已经九岁了。九岁的孩子,应该是已经懂得国破家亡的概念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一族和秦国是有世仇的,而且项羽自己是切身经历,刻在骨子里的。 如今社会腐败是相当的严重,那秦国时有没有徇私腐败呢?“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项梁杀人犯法后通了通关节便躲避到吴中,并不是要避官府追查,而只是为躲避仇家,从中就可以看出秦朝时的官员徇私枉法并不少见。有的人从出土的文物中看秦国的律法并不严苛,但是实际上我们从《史记》里的这一段可以看出,那时的法律条文,和如今一样,应该大部分只是一张形式上的纸而已,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有人脉有关系,照样免罪。法律条文算得了什么? 项梁带着项羽在吴中这一块混的很好,“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两个月,没忠于秦朝的会稽郡守殷通见有机可乘,就偷偷地把项梁找来商量也要起兵反秦。可惜这个郡守没想到项梁是个更黑的人,对一个很信任自己的人便迅速下了杀手,并靠项羽武力慑服郡守的部下,很快成为了一支起义军的领袖。读到这里我就想,如果项羽有项梁一半的心黑,他也不会那么样的便败给刘邦。当初项羽不愿细学书、剑,项梁应该一边教他兵法,一边教他厚黑学的,可惜,可惜啊! 人是要靠命运才能成事的。陈胜的一名叫做召平的手下由于攻广陵攻不下,又听说陈胜败走了,就私自以陈胜的名义发命令给项梁,任命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向西击秦。又有一名叫陈婴的人由于自己母亲的劝说,不敢自己称王,便主动把军队交给了项梁。项梁带着连上自己本身的三股力量,渡淮北上,途中又有英布和蒲将军的军队加入自己,于是项梁便拥有了“凡六七万人”的部众,成为了一支有雄厚实力的起义军。或许有人说那些人归顺项梁是因为项梁本身有本事,而且他有着楚国将军项燕后裔的声望,但是如果召平攻下了广陵还会任命项梁做上柱国吗?如果陈婴自己称了王,还会把兵交给项梁吗?有的人努力拼搏一辈子都没有个成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还是最主要的原因啊! 项梁率兵西击秦第一件事并不是和秦兵作战,而是和同是起义军的秦嘉立的楚军。秦嘉“欲距项梁。项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打败秦嘉后,秦嘉的军队也被项梁吞并,此时项梁就直接面对秦国的军队了。但是第一战并没有成功,项梁派出的两位将军与秦军交战,一死一逃,大败而归。逃回的那位将军,也被项梁给军法处置了。
翻译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项羽本纪》 这段中的“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一句,大家怎么翻译?
求助好心人 有没有哪位有讲述历届现代奥运会的纪录片《同一个梦想》啊?
《史记·秦始皇本纪》小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此本纪是《史记》第一篇以单独人称为篇名的本纪,不过其内容包括了秦二世和秦王子婴的事迹,算是记述秦王朝一朝的篇章。在《太史公自序》中,本卷名为《始皇本纪》。 《始皇本纪》开篇虽也追溯了始皇的上辈,但是只说了“秦庄襄王子也”,没有像前面的那些本纪一溯就到头,就捋到黄帝那儿。有时候有的人说《史记》中的篇章单独就可成章,就可以把关于本传人物介绍的一清二楚,从此处看不尽如此。如果单看《始皇本纪》,哪个能知道始皇和黄帝是什么关系?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始皇帝也是一个少年即当政的人物。不过由于他当时才十三岁,确实还小,便“委国事大臣”,在这一段提到的大臣,包括吕不韦、李斯、蒙骜、王龁、麃公等。这些都可说是那时当世无双的人才。 始皇帝刚即位,“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我想这个决定可能是众位大臣做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说始皇帝就没有参与此中决策,因为从此至统一六国,《始皇本纪》的记述,基本都是攻伐的内容,可谓秦军所到之处,便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至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也正是从这一年至二十六年,六国相继为秦所灭,始皇帝完成统一六国之盛举。 当然在灭六国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秦国内部就有很多变故。“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九年,……,长信侯毐作乱而觉,……,车裂以徇,灭其宗”,“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十年)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如果说灭六国的功劳都是攻伐的将军们的,始皇帝只是用对了人(这一点已经很了不起),那平定内乱这些作为,就能说明始皇帝的坚毅果决,善于纳谏的行事作风了。始皇帝能成为“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十二年)天下大旱”,“(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我真的难以想象秦国是如何在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的。我只能说,从这些地方可见秦国国力之强已达到何种地步! 秦始皇帝既然统一了六国,便开始实行他自己的那套方针了。不过始皇帝并不是那种不听意见的盲目自大的皇帝,他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群臣讨论之后的择善而从。据《史记》,只有两个决定是完全自己拿主意的,那就是定下“皇帝”这个称号和废除谥法。读“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一句,始皇豪迈自信之情,溢于纸面。
关于二十四史书名的疑问 二十四史中,为何宋以前修的史书基本都叫“书”(除了《三国志》、《南史》、《北史》以外),而后面的都改叫“史”了(《旧五代史》,旧称《梁唐晋汉周书》)?
疑问 二十四史中,为何宋以前的史书基本都叫“书”(除了《三国志》、《南史》、《北史》以外),而后面的都改叫“史”了(《旧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
《史记·秦本纪》小记 《史记》卷五,是为《秦本纪》。《秦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最后一个以国为名的本纪,是安全按照那个时代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史方式来写的。不过以我看,秦这个诸侯国完全应该等同于后面世家中所述的各诸侯国,因为后面的各国世家也是按照世界史的方式写的。可能是因为秦的子孙秦始皇最后统一了六国,所以太史公把秦搬到了本纪这一体例中。据说英文里中国的说法“China”,即是秦的改编。当然,这个并不是因为秦,而是因为秦始皇吧?成则为王败为寇矣。 如前面几卷一样,《秦本纪》开头便是一神话类型的文字,叙述秦国的祖先由来。“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吃了个天上掉下的鸟蛋,就怀孕生了孩子。秦这次不算是黄帝的嫡系子孙了,但是怎么着也还是沾了血缘的。炎黄子孙,炎黄子孙,难不成就是因为前面的几个王朝都是黄帝后代开创的,所以就叫开了? 除了远祖伯翳“与禹平水土”,被“舜赐姓嬴氏”,《史记》记载的秦以后的一些祖先出身都并不算多好,不是养马的,就是驾车的。然而虽然如此,他们家却出了两个诸侯国,一个是赵国,一个就是秦国。人不可小看呐! 秦国由于地处西部,有守卫周国西部的责任,所以经常会和西部的一些民族打仗。打仗就是会死人的,其中一个君主秦仲,就被西戎给杀了。从此秦与西戎就等于有了世仇,以至于庄公的长子世父为了报仇,让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襄公。由此亦可见太史公在《伍子胥列传》中“怨毒之於人甚矣哉”言不虚也。 襄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适逢幽王被犬戎攻杀之时,“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于是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国的领土开始向西日益扩张。襄公可谓是善于抓时机的人啊!襄公“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开始正式成为诸侯,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襄公的下一位文公,开始制定文化方针,“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从文公以下,秦就走上了吞并之路。先后“灭荡社”,“伐荡氏,取之”,“伐邽、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灭小虢”。至秦穆公,秦已成春秋一霸矣。《秦本纪》中文字最多的君主,就是秦穆公。
吧内《红楼梦》《史记》的爱好者多乎? 发现自己很悲剧,怎么身边就没有这类爱好的朋友?!今发现此吧,虽为网上,然实际离我亦不远,特此一问
我靠,这个也有百度贴吧!!!!! 如题。我真是太 out了
我读《史记》的一些思考 从今天开始,我将努力把读《史记》的思考写下来。欢迎各位吧友讨论赐教
今天刚看完《战争与和平》 在看的过程中,虽然不是太同意托翁的一些看法,但是在他的思想的引领下,自己还是想了很多的问题。真是一本好书!
疑问 青龙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观龙,于是改年;改摩陂为龙陂,赐男子爵人二级。 《三国志》中的这段话说明魏明帝是亲眼看到所谓的龙了的,但是这个不是很难理解么?龙是真的有,还是人造假的?
我对流行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看法 虽然最近一直在看《战争与和平》,不过总会想起《红楼梦》来。翻出前年写的一篇文章,聊供大家探讨切磋。 昨天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看完了。虽然《红楼梦》我翻过了好几次,但是这多次的翻,也并不是每次都把全书从头至尾过一遍。对于后四十回,这次应该是第二次看。第一次看也就是我第一次通读它的时候。 后四十回不是曹公原笔,这在我们没有读《红楼梦》之前就已经有了认识,所以我相信我们从看到后四十回的第一眼起就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但是据我的印象,自己在高二读这四十回时,也并没有感到它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只是觉得诗词少了些而已。然而这次再读时,那种不对味的感觉多了很多。这些不对味,让我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欣赏减了太多。以后再读它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一憾:行文措辞严重变样。1、续文很多地方出现了诸如“不提”、“此是后话”等句。我在原笔前八十回似乎很少见到这样的话。2、续文多处模仿前八十回写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八十三回王太医给黛玉诊病那段和第十回张医生给秦可卿诊病完全是一个模子出来的!3、续文多处大段回忆前八十回内容。这种大段回忆的写法在前八十回中是没有的现象。4、前八十回许多形象的脏话和形象的动作修饰词在续文中也绝少出现,似乎续作者并不觉着那样能凸显人物性格而只觉得污秽不堪。在续文我最常见到的是“即忙”、“疾忙”、“急忙”,尤以前两个为甚。我对比了一下,并没有发现这三个词之间有什么太大的区别。5、前八十回多是以“丫鬟”称呼奴婢,“小丫头子”称呼那些小一些的。而续文我大略看一下,只在第八十八回看到一次“丫鬟”。或有高手指点。 二憾:前八十回众多角色的灵气变成了俗气。以宝玉为例,从八十一回刚开始,宝玉的几句话就给我很倒胃的感觉,“竟一点儿不知道女人的苦处”,“省得受孙家那混帐行子的气”。虽然这些话是为了表现宝玉为姊妹着想,但在我感觉,宝玉的嘴里是不会随便说出“女人”、“混帐行子”这类话的。八十二回,宝玉竟与代儒认真讨论起作文章了。后面这种情况竟是屡屡发生,后来宝玉竟还要教导巧姐做“贤良”!估计续作者也认识到自己没法像曹公那样写活宝玉(或者续作者本就无意努力去塑造?),所以后来宝玉只好把玉丢了那么长时间,真变得痴傻了。黛玉也全然像是换了个人,除了痴心想着宝玉似乎不会别的了。至于那段谈琴,亦或也就是谈情。凤姐儿虽然一直病着,但是就是病好些在人多时出场也没有了前八十回的那股伶俐劲。湘云的出场也少的可怜。 三憾:思想性严重变形。曹公原笔,据我看是为写世间真假互相对立转换,即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我总觉着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与书中宝黛钗一样最重要的人物。“真事”倒隐去,甄士隐“飘飘而去”,不在凡世。而“假语”却一直存在,贾雨村一直立于现实之中,与贾政、宝玉等时时接触,甚至或许直接影响贾家的发展。这一切给我一种世事变幻,不可捉摸,却又冥冥中早已安排好的感觉。至于人情世故、亲密爱情、杂学旁收等等的故事在我感觉算是附属产物,是为了完成“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载体。而续文在我觉着就只是为了揭露现实,这种思想我很难再读出来。 不怪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但是如果单把后四十回拿开,不与前八十回相比较,我觉着续作者的小说功力还是很深厚的。 一赞:巧妙构思。最经典的就是黛玉之死。续作者把黛玉的死写的很唯美,也很感人。于宝钗成婚时黛玉正好死去,只这一点也足以把黛玉死时那凄凉孤寂的处境很好的渲染出来了。黛玉那一声“宝玉,宝玉,你好……”,感动了多少人! 二赞:虽然灵气写的不好,但是俗气写的却是很妙。比如续文经常出场的贾政,他的那些话在我读来简直就是现实生活里很普通人被画到了书里。一百一十八回“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可以算的上经典劝人读书的警句了。但是我觉着要是前八十回的宝玉,他终会找到反驳宝钗的话,因为他之前就说过,除了四书以外杜撰的也太多。续作者想出这一段也难为了!看来续作者也是在尘世中摸爬滚打的好手! 三赞:对官场人情写的挺深刻。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一百零六回“人家闹的也多,也没见御史参奏,不是珍老大得罪朋友,何至如此。” 其实后四十回失败主要就是失败在它与伟大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放在一起了。和《红楼梦》前八十回在一起,程伟元还硬说是原笔,被人看出就只好被骂为狗尾续貂。否则虽然它算不上一部很牛的小说,也不是差的了。也难为续作者费心。 2012年7月6日
有没有谁看过古版《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有没有谁看过古版《三国志通俗演义》的?
《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 大家怎么看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和西方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呢?
《东周列国志》蔡元放序 书之名,亡虑数十百种,而究其实,不过经与史二者而已。经所以载道,史所以纪事者也。《六经》开其源,后人踵增焉。训戒论议考辨之属,皆经之属也。鉴记纪传叙志之属,皆史之属也。顾《六经》者,圣人之书也。言体必有用,言用必有体。 《易》与《礼》、《乐》,经中之经也,而事亦纪焉。《诗》、《书》、《春秋》,经中之史也,而道亦彰焉。后人才识浅短,遂得不歧而贰之,贰之斯不能不有所戾。故高谭名理者,常绌于博识之士;而自矜该洽者,其是非或谬于圣人。顾理无二致,故言道之书,虽世不乏著,究其精者,亦不过恢张馀蕴,仅可作佐翼注疏,其卑者糟粕唾馀而已。若稍肆焉,则穿凿傅会,破碎支离之弊出矣,至于事,则不然,日异月新,千态万状,非圣人已然之书所能尽也。故经不能以有所益而史则日以多。夫史固盛衰成败,废兴存亡之迹也,已然者事,而所以然者理也。理不可见,依事而彰,而事莫备于史。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智愚忠佞贤奸之辨,皆于是乎取之,则史者可以翼经以为用,亦可谓兼经以立体者也。自制举艺出,而经学遂湮。然帖括家以场屋功令故,犹知诵其章句。 至于史学,其书既浩瀚,文复简奥,又无与于进取之途,故专门名家者代不数人。学士大夫则多废焉置之,偶一展卷,率为睡魔所引耳。至于后进初学之士,若强以读史,则不免头岑岑,目森森,直苦海视之矣。《春秋》三传,《左氏》最为明备,专经者,犹或不能举其词,况其他乎!顾人多不能读史,而无人不能读稗官,稗官固亦史之支流,特更演绎其词耳。善读稗官者,亦可进于读史,故古人不废。 《东周列国》一书,稗官之近正者也。周自平辙东移,下迄吕政,上下五百有馀年之间,列国数十,变故万端,事绪纷纠,人物庞沓,最为棘目聱牙,其难读更倍于他史。而一变为稗官,则童稚无不可得读,夫至童稚皆得读史,岂非大乐极快之事邪!然世之读稗官者颇众,而卒不获读史之益者何哉?盖稗官不过纪事而已。其于智愚忠佞贤奸之行事,与国家之兴废存亡,盛衰成败,虽皆胪列其迹,而与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智愚忠佞贤奸计言行事之得失,及其所以盛衰成败废兴存亡之故,固皆未能有所发明,则读者于事之初终原委,方且懵焉昧之,又安望其有益于学问之数哉!夫既无与于学问之数,则读犹不读,是为无益之书,安用灾梨祸枣为? 坊友周君,深虑于此,嘱予者屡矣。寅卯之岁,予家居多暇,稍为评骘,条其得失而抉其隐微。虽未必尽合于当日之指,而依理论断,是非既颇不谬于圣人,而亦不致遗嗤于博识之士。聊以豁读者之心目,于史学或亦不无小裨焉,故既为评之,而复叙之如此,
李渊的冠冕 李渊的冠冕上面怎么是十三根旒?皇帝不是应该十二根的吗?
陈寿《三国志》一点看法 陈寿之《三国志》,众人予其人、其书评价皆甚高。其人曰为“有良史之才”,其书列“前四史”之一。然吾近读其书,却颇见惊诧矛盾之处。以吾陋见即遇其有龃龉不齐处,无知其更深究耳。考其正文,举之二三。 《三少帝纪》录曹魏后三位帝王事。齐王芳不知为何,即忽被废;高贵乡公髦更不知为何,“卒,年二十”。读“高贵乡公卒”五字,心中感慨无尽!考其陈寿作《三国志》时为晋臣,其为文若此,尚情有可原。然则《武帝纪》与《后妃传》所载之龃龉则吾大不解矣。 《武帝纪》记武帝与袁绍战于官渡,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吾初见此语,甚为惊异。吾虽曾读罗氏《三国演义》,亦知曹操官渡之胜乃以少胜多,然今见“兵不满万”四字,仍觉大不可思议。正惊操之能,裴松之《注》于此处曰“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裴氏并于此处列“不然”之因三,颇为在理。余即思此书未可深信。 《后妃传》载文昭甄皇后,即民间所谓“甄宓”者,前述为溢美之句,特于裴氏所引它书《注》为是。甄后好学、悌嫂、尊老、贤明处处可见,文帝母武宣太后赞其“真孝妇也”,文帝亦“心嘉焉”。然后甄后忽因“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竟致“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人之态度大变有逾此疾乎?吾难以信。此处裴氏亦有疑,并举《魏书》一反例以驳。裴氏于此处大为感叹,曰“推此而言,其称卞、甄诸后言行之善,皆难以实论。陈氏删落,良有以也”,余则谓推此言之,其书或皆难以实论矣! 《三国志》以文辞简略优美著称于世,余观亦信之。然谓之“良史”,余待之矣!
不喜欢王立群 觉着王立群读《史记》,很多地方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如讲窦婴与田妢那段,一口咬定窦婴“巴结权贵”,还说窦婴既想巴结权贵,还不愿让田地给田妢。我想问,窦婴有这么傻么?他自己也认为田妢是真小人,为什么就不可以转换个思维,窦婴并不是巴结权贵而是后来看不起田妢了呢? 王立群读书很死板,也就骗骗那些不熟悉这些历史,并且懒得自己思考的人了。 如果喜欢历史,还是自己读原书吧!
2004年元老级学生 2010年高中毕业后,偶尔去一趟学校。现在感觉好久好久没去过学校了。貌似变了很多?
甄士隐的丈人封肃,可怕的风俗! 《红楼梦》书中甄士隐的岳丈名叫封肃。封肃这个人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段子并不多,只是在第一回末和第二回前略微现身了一会。我想,这个人物可能也只是曹公在写甄士隐时顺带提出。但是我们知道,曹公并没有闲笔,就是这么一个顺带提到的人,曹公也把他写的栩栩如生,还起了这么一个令人叹惋的名称。 甄士隐因为房屋遇到火灾。致使其家“烧成一片瓦砾场。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的”。说到此处,我们都会为甄士隐的遭遇感到怜悯。幸好他还有些田庄,变卖了投进他岳丈封肃之门。 封肃虽然是甄士隐的岳丈,但是当他接收甄士隐后并没有半丝的怜悯,反而是“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一个虽然说不上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但是至少自己的女儿已经是甄士隐的家人,也就是说甄士隐其实也应是封肃的亲人了,但是结果竟却是这样。我们可以料想,封肃当时把女儿嫁给甄士隐的目的是看中了当时甄士隐的家财,至于现在,他肯定就看不起甄士隐了。我为甄士隐娶了这么一位的女儿而感到哀叹。这就像后来第五回的巧姐判词前两句“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可悲,可叹! 甄士隐出家之后,甄家夫人就带着原先的几个丫鬟在父亲家“作些针线发卖”,勉强过活。到贾雨村发现娇杏在本府之后,接下来一段曹公写的是绝妙精彩!我们暂不论其中描写到贾雨村等其他人的妙笔,只来讨论封肃这段。封肃刚被公差“推拥”到官府时,封肃是“唬得目瞪口呆”,家人更是“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但是当封肃回来,小说写他解释被“押去”的话后,封肃最后还补了一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这句话把封肃当时得钱之后的喜悦之情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更把他那种爱财如命的性格深深地刻画了出来。第二天贾雨村过来要娇杏做二房时,书中写道“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面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这一段在我看来,写的真是太好了!一个爱财如命,巴结官府,不计后果的人被曹公三两笔便刻画了出来。在佩服曹公的笔力的同时,我也为世上有这等人而感到叹息。因为曹公起封肃这个名字,在脂批中已明确指出封肃即风俗之意,他的家乡大如州,即大概如此之意。我们可见曹公之用心良苦。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国另一部伟大小说中一位人物,便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之岳丈胡屠夫。范进未中举之前,经常受到胡屠夫的谩骂,范进也只是唯唯诺诺,没有话说。到了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直接就变了一副嘴脸。话变了,从原来的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变成了“贤婿老爷”;行为也变了,从原来的“一口啐在脸上”变为“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便是人情的沧桑变幻,便是曹公把甄士隐之岳丈叫做“风俗”的原因吧!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