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enge123 hsdenge123
关注数: 236 粉丝数: 203 发帖数: 1,728 关注贴吧数: 6
这位刚获奖的中国80后数学家---:强到无法理解 首页 教育 正文这位刚获奖的中国80后数学家,网友曾说:强到无法理解 观察者网 今天11:57 科学领域第一巨奖--“突破奖”日前揭晓,两名中国数学家恽之玮和张伟,他们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也都是80后,获得了“新视野奖”。其中,恽之玮一直被人称作YUN神。恽之玮是谁,他有多牛?在人人网上,曾经流传着一篇文章: 恽之玮 YUN神究竟有多强 其实YUN神有多强这个问题,从大学起一直都在折磨着我和其他很多人,每次有了一些结论的时候,都会被不断地发现的evidence推翻,导致每次我们都发现又低估了YUN神。 鉴于本文的读者大多为P(北大)大学生的级别,咱们探讨的起点就可以高一点儿了。 作为P大学生,有时在长途旅行途中听到陌生的阿姨大肆吹嘘她的孩子如何了得,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你或许在心里暗笑,老子的头像现在还在省重点的光荣榜里面挂着呢。其实,既然已经考上了P大,应该说在中学的同学心里,你已经很强了。 之后到了P大,开始努力学习,发现自己很努力很拼命但是还有很多东西弄不懂,可是偏偏就有些人同样和你上课、自习,就是把你不懂的东西学明白了,就是把你做不出的题目做出来了。时间长了你渐渐发现不管怎么努力,似乎都超不过这些人,这样的强人通常被称之为小牛/小学霸等等。 二个学期下来发现班里面稳坐头几把交椅的学霸已经产生了:这个类别的生物可以不知疲倦地玩命地自习、看书、刷题。学霸最霸道的地方自然是体力和持续性。你会发现你看两遍书人家已经看了四遍,你做完3道题人家已经刷了10道,于是明白自己拼几条命也拼不过人家。学霸,在任何一个系都是稀有动物,已经可以在成绩榜上笑傲江湖。学霸都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和段子,其艰苦的努力和高高在上的成绩已经让无数人五体投地。要是大肆宣传一下,连社会各界都会为之惊叹(参考清华双胞胎学霸)。 再往上就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学神了。学神似乎都是BUG一级的存在:学霸刷裴礼文的习题集,学神刷吉米多维奇。学霸学一门,学神学两门,学霸平均95,学神常拿100分。听说工学院近几年来出过一个学神,似乎随便问他一道题(包括学霸做不出来的),其略一思索就可以开始解答。这种程度的存在已经很难用努力刻苦达到了,我们只好称其为学神。 YUN神数学专业课19个100分7个99分(截止申请出国时,不完全统计),自然是学神的级别。我今天不是要回顾他若干课程没怎么学就考100,也不是说他大一修拓扑、泛函这些高级课程就拿满分这些神迹。这些都是学神应该做的事情,我要说说他不同的地方。 这是最近的evidence,是在YUN神的谈话中总结出来的,以下是部分摘录: 做题的技巧是数学的必要一部分,不能说题技巧性强就可以做不出来(从此大家不要觉得谢惠民的题没有必要做)如果你学完一门课,还有一些习题做不出来,那说明你这门课没有学好,应该再重新学一遍,我学过的课习题都是要做一遍的。当然了,习题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考察你的一些理解,锻炼你的某种能力,和真正研究时的问题没法比(意思是说习题这个级别的都弱爆了,他不放在眼里。)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有无数习题做不出来的人,此刻是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的,逆天,bug,神……各种词汇已经无法形容了,鉴于考试都是被随手秒杀习题水平,YUN神考试得100分是正常,没拿100分是偶然(他的那些99、98是老师为了勉励他随手给的,有的老师就是不愿意给满分)什么习题都会做的学神也没法比了,人家根本就把习题没当回事儿过。 YUN神又回想起,其实刚上大学时,离他拿到IMO金牌只有2个月,他也没有学过微积分这些,他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学完了抽象代数,此书确实不好读,题超多,内容大半都是加罗华理论和范畴等一些研究生课程的东西,YUN神说这本代数比较难读也给他造成过一些困难,给他留的印象比他在大三读Hartshorne的代数几何还深(该书名气很大,他读了一年,不过大三时YUN神已经比大一不知道强多少了),学抽象代数的同时他也学完了数学分析123的内容,因为他下学期修了泛函分析,估计他也把实变函数学了。后面再学数分2、3的时候,他就没学,考前复习了一下而已(成绩当然是100)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心潮澎湃,这就是YUN神的进度!!!大一上啊!有人能额外学了数分2就已经是学霸,再看一遍GTM073我就不得不给他封神了。大家可是要想一想YUN神学完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不会做的习题,估计大多数人再学个几遍也达不到吧。
看竞赛】大数据!2015年五大学科国家集训队各省份入围人数分析转 12月14日,第31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即将开幕。随着化学国决这项最具分量赛事的揭幕,2015年的学科竞赛也将落下帷幕。2015年五大学科各省份的形式如何?是强省恒强,弱省恒弱,还是竞争格局上出现新的有力争夺者,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五大学科国家集训队各省份入围人数,并做简单分析。(注:数学集训队名单将在第31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过后公布,以下数据分析不包括数学各个学科入围人数分布可以看出,化学学科入围的省份数量最多,共有23个省份有选手入选集训队,入围最多的是湖南队(7人),紧随其后的是河北(6人)及安徽(6人)。和其他学科相比,领先省份的绝对优势并不是很明显,很多其他学科比较弱的省份都能够分到一本更,如广西队今年就有一人入选,实现了广西化学竞赛历史上的突破。这说明,如果能够好好把握机会,化学学科是各省份比较能够获得成绩的项目。而相对的,物理学科是入选省份最少的学科,仅11个省份有选手入围,尤其是湖南和浙江两省,分别有15人及10人入选,占据了集训队名单的近半。作为学科竞赛领域的强省,湖南今年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实力,作为东道主的物理国决,入选集训队的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5人,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的入选人数也均位列前三。老牌强省,浙江队也展现了不俗的实力,物理及信息技术均有超过十人入选集训队,但是化学仍然只有1人入选,值得深思。湖北、河北等强省整体表现平稳,四川、安徽等省份在部分学科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综合2014及2015年各省的表现,有的省份取得了进步及突破,而有些省份也存在需要思考的地方。在数学决赛之后,我们将对今年一整年5大学科的整体情况作出更深入的分析,敬请期待!
中美对比: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外在条件并不特殊,甚至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高中,特别是不像北京、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那么豪华、那么漂亮,但是他们在科学人才的早期培养上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让人震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加改变的话,未来科学世界的高峰仍然是美国人的,我们很难赶上。大家知道,谁占据了科学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占据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赶上美国,必须改变基础教育的英才培养模式,舍此,别无选择。 很少听到美国人谈论精英人才的 培养,因为这个方面他们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谈;他们最喜欢谈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为他们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千万不要误读美国基础教育,不要以为他们只重视均衡,实际上他们特别重视英才培养。 当我们在痛批英才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时候,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高端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早期培养;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拼命做题的时候,他们在动手做实验;当我们的精英高中学生仍然在为分数、高考拼搏的时候,他们在做科学研究课题;当我们的英才少年在搞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他们在研究攻克癌症,他们在制造火箭,他们在开发新能源,他们在做火星探测器。 这些年来,我们的重点高中也搞课题,但那多半是点缀;我们也搞研究性学习,但那多半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学生也会写科研论文,但时常是老师帮忙,甚至是父母代劳;我们有些高中也有一些像模像样的所谓实验设施,但那多半是博物馆型的,观摩的意义大于动手的意义;我们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有一些实验设施,但很可惜,这些学生只会操作,不习惯于创造,而英才学生更是只做题,不去研究创造,不去制作具体东西,不出产品。 但美国人是真抓实干,走进这里的13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是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和各种半成品,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自然真实,他们是在做真研究,做真课题,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接待我们的一个该校高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们: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生制造的火箭将于2012年春天升上太空。这样的真研究比比皆是,是他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他们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赫尔巴特的学科教学的思想,建构主义的研究探索体验的学习思想,把看似矛盾的各种学派教学思想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育人方式,培养了一批批真正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会做,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读,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们自学了大量学科教材、科学著作,形成了比我们的学生更加广博、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系统,为创造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们会问,不断地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科学家发问,向自然和社会发问,形成了他们质疑探索的可贵精神;他们会学,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用他们亲手创造的物品表达出来。相反,我们的学生多半只会做题。 今天中国最杰出的学校尚且基本停留在应试升学的准备上,国家的创新人才从哪里培养?中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起步上比美国至少晚了10年(笔者认为,中国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本科,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而美国差不多是放掉了一大批中等人才、初等人才,让他们随心所欲、随行就市、顺其自然,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数学相当于中国初中二年级水平的高中生,也能够高中毕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大量的非学科类的选修课程),但是他们抓住了极少数高端人才,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到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从初中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个10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容易产生新创意、想象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10年。 因此,我们在提倡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重视少数高智商学生的发展。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已经证明了,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低端学生不低,高端学生不高。让高智商的学生去重复做一些低层次的试题,浪费了大好光阴,错失了开发他们科学潜质的宝贵时光,让人痛惜,让人扼腕! 这里当然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们相对更加功利,更加实惠,更加注重眼前,更加看重分数,就是因为分数能给学生带来好的高校、好的专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指望即刻改变功利实惠的文化环境,但是可以改变政策,改变招生政策,对极少数高端科技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考,代之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比如可以请大学教授以集体质性考核的方式录取学生进入一流高校。要改变一种文化,首先要从改变政策做起,为什么不能解放优秀学生?为什么不能在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抓紧培养高端优秀人才? (《人民教育》2011.1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