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香 卫香
关注数: 6 粉丝数: 3 发帖数: 383 关注贴吧数: 4
【解析三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木木照照自己 很多人都不喜欢许三多,换做三年前我也不待见他,因为多数人都觉得由于他的愚笨害了很多人,甚至于他的鲁钝木讷让人抓狂发疯(561歇斯底里的吼声,老七哑然失笑的无言,班长被逼无奈的发作都可以作证)。很多人也不喜欢成才,成才的小聪明和自以为是让他流于市井之气。其实,更大程度上,对于他的不喜欢包含了人们对于自己或者身边人某些习惯的厌恶。三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他经常说的:我可笨哪!这句话初听之时就让我唏嘘不已。我有生以来,凡是对我说过我可笨哪的同学,现在都小有成就了。某师弟低我两级,不止一次跟我聊天时都说资质上讲自己不聪明,所以只好勤能补拙,然后进500强攒够工作经验,然后读研进国家机关。某同学,总在我耳边嘈嘈杂杂也说自己笨曾经我像成才一样教她如何为人处世,现在博士在读,项目作了好几个,专利拿了好几项。反而,曾经自诩聪明不用刻苦的区区在下正窝在办公室的一隅默默无闻地写着观后,所以我对成才感同身受,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同样的阶段,自恃聪明一事无成;因为受教于三多一样的某同学从而大彻大悟。想想,连金庸这样学识渊博纵横文坛的巨匠都言,自己天生鲁钝只能靠勤奋来弥补。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阅历值得炫耀称道呢?聪明最高的境界在于自己忘却了聪明这回事。认同老七在离开702时评价三多的那句话:他把每件小事都当成救命稻草一样的,等到某一天,我忽然发现,嚯,他抓住一棵参天大树了。三多的平凡木讷的外表,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迷惑大多数人忽视他内在执著坚持的品质。执著坚持,是我们听起来都默认伟大,事实上都觉得自己是可以从容做到但是聪明人都不屑于此的普通品质。(聪明!聪明!?我不得不一次次的批判这种东西。被自以为聪明害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像成才一样前仆后继的在人前自作聪明呢?远如魏国杨修崔琰,近如你我他她。不聪明的人都去成就事业了,聪明的人在夸夸其谈。)但是,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又蛮复杂。我们能像三多一样把每件小事都做好吗?我们看上去绝顶聪明的大脑时不时会提醒自己不用那么努力其实你一样可以成功。事实上,我们都在自欺欺人,这就是聪明犯的罪。大智若愚,古今同理。三多的愚钝还在于他对于别人没心没肺的善心。社会很复杂生存很不易,三多却很简单。老七评价他:对他不好他不在乎,对他好他缠着你。并由此认定三多是没有自尊的人。当然三多并非如此,他只是善良单纯的对待每个人,而且人在他眼中只有对错之分没有善恶之别,所以,当成才在老A选拔时抛弃561,他会感到气愤但是离愤怒的距离仍然很远,时间不长,他就原谅了成才。所以,在他对待毒贩时,才会显得犹豫彷徨。分析三多就像便秘一样,考虑好久下笔却只有一点点。根本分不出一二三,就一点木讷善良。就是太普通了,普通到让你根本不能感知到他哪里值得你学习重视。所谓,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就是如此吧。又或许,三多就是你身边的某个人,或许此刻,他看起来泯然众人毫不起眼,但是只要他的潜能一朝被激发,那他也会成为无坚不摧的生活中的特种兵。所以,别忽视任何看起来平凡普通的人,你怎么知道平凡普通的外表下没有一个火热炙烈即将喷发的小宇宙呢?仅仅凭你那自诩智商高的普通人一样的大脑吗?你怎么知道你别人眼里是不是也是一个愚钝木讷之人?还是放下自己高悬浮躁的心吧,于无声处听惊雷,把自己变做一个可笨的人,或者让生活把你折磨成可笨的人,或许还能成就一番事业。
⊙_⊙细节成就人物性格――说说老康和249的细节绝招 明白为什么很多电视剧(不单单是军事题材剧),人物变得脸谱化的主要原因了么? 编剧和导演一开始就没有赋予人物以成长背景和深度,从而无法由此背景衍生出可以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行为,千篇一律导致了人物的不易区分和记忆。   转回头再看士兵,却发现正是这样经典的细节镜头决定它在难以计数让你甚至无从区分的军事片中异军突起:细节一:三多被史今挑中后,在路上走着,发现村长在使唤别人写标语,怯怯的跟村长说让成才去吧。村长恨恨得说:不去是要坐牢的。三多眼里的泪水在打转的时候,村长煞有介事的喝道:哭也是要坐牢的。看这段时,在大笑的同时,不禁为249和老康暗暗叫绝。两个鲜活的形象瞬间跃然屏幕之上:一个畏怯,一个生猛。细节二:七连改编后,与六连搭伙;老七跟三多在六连食堂门口唱“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六连长劝老七别唱未果,无奈可笑之下挥舞双手打起拍子。这段生活化的表现,让一个在剧中寂寂无名的六连长贴近普通人的形象以及其成长经历丰满了很多。细节三:三多处理完家中的变故后坐火车返回部队时,一乐邋里邋遢追着火车跑,大喊:老三,要好好活要好好活。这段稍显模式化,但是却符合了观众此刻对于剧情延续性的思考,也完成了一乐在剧中一贯萎缩形象的背后,最后时候对于自身命运不可逆转的集中爆发。一击中的,一乐的形象至此得以完整。当然,这样反映人物性格和深度的细节很多,有时候甚至觉得,249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并不是用自己的大脑在写,可能有个上帝之类的力量通过他的大脑和手表达了出来。连他自己也说,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编剧来讲,写不是唯一,运作才是最重要的。早前看过一本《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总觉得言过其实,现在看来,至少在士兵这部剧中,还是很有实际意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