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 伤神 -
关注数: 16 粉丝数: 43 发帖数: 1,426 关注贴吧数: 13
看完她,普通女孩有救了 姜萍爆火🔥,全员议论,人民日报头条 这个读中专的女孩👧,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简单来说,就是她“红了”!当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抽丝剥茧之后发现,她的成功竟然来源于两个字——“兴趣”。 中专、服装设计专业、数学竞赛,怎么看怎么不沾边的词,硬生生在一个小姑娘身上体现,她不抱怨,不气馁,不自暴自弃,也没觉得竞争者都是名校生就退缩。说到名校生: 高考刚过,家长一窝蜂拥进志愿填报的直播间,以获取所谓信息差,以报经济适用能发挥分数zui大作用的重点大学,如今的中专姜萍,像是狠狠打脸唯学校论、唯学历论的普罗大众。 回到我们我们普通人: 都说普通人的路越走越难,打工人像吗喽一样活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24小时待命,完全丢失了自己的兴趣,活在了琐碎的日常当中。而她,像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束光,一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光,照进我们被遗忘很久的心灵角落。 好像中考失利、高考失利、工作不如意😔等等,社会眼光认为的失败,我们可以短暂抛弃,我们也可以放下房贷、车贷,开始追逐自己的热爱,而后成功,重新审视自己、认同自己,顺便刷新社会舆论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女孩👧也用实际行动跟我们说:别抱怨,人皆有长,努力奋斗,美好皆在前方。🌹
你发现了吗?女性总在下意识地给田力让路 在走廊、地铁口、人行道上,对面迎来一个男性,这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几乎不假思索地侧身给他让路,哪怕空间明明足够两个人通过,而反观男性却不会这样。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直到看到一位博主分享的“最小单位女性主义”:不再主动让路给男性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每一次都让路给男性几乎成了我的肌肉记忆。 这体现在哪怕我已经意识到这点,但却还是会在松懈或是在和朋友聊天时,下意识做出让路的反应。如果你也意识到这点,我想告诉你,这并不是小题大做。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过,身体,是权力实践的场域。所以谁有资格舒展身体、占据空间,谁必须收敛自我、让出空间——这本就是一种无声而真实的性别权力叙事。 而我们生活的世界里,这种叙事无处不在。地铁里随处可见的大爷式坐姿、社交场合中舒展的肢体;而女性则习惯性收敛自我,尽力将自己缩小。女厕前永无止境的队伍,男厕前门可罗雀的冷清,是空间设计中对女性需求的系统性忽视。 还有公共场所里常常缺席、或者直接将育儿责任定位于母亲的母婴室,对母职的捆绑和父职的抹除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总是女性在让?不,我们该问的是,为什么女性的生存空间,总在被压缩? 因为女性一直被期待收缩自己,因为社会总是这样规训女性:你要谦让,你要温顺,你的优先级永远在他之下。 所以,如果我们的能力还做不到一下子改变种种结构性的不公,那么我就从“不再主动让路”开始,作为我最微小的女性主义实践。 强调这点是希望作为女性,我们可以从这种微小的不服从出发,重塑我们的自信和存在感。 女性主义的实践,有时并不宏大,有时只是从“我不必让路给他”开始。
女的,就是厉害! 我得再发一遍!在全女环境里,待着就是舒服!想起上家公司,所有员工都是女性,工作体验真是身心舒适,如果不是入职之后感觉不合适大概率会继续待下去。1.不会因已婚或者年龄而拒绝中年以上的已婚应聘者,也不会仅仅因为是重返职场而拒绝,公司各个年龄层都有,孩子,成长经验都是可以大谈特谈的话题,还有同事姐姐时常投喂,告诉你怎么和客户交流,生活中怎么保障自身的权益;2.人文关怀拉满,日常的活动和流程都更清晰。初入公司什么都不了解的时候,老职工会说,你刚刚开始嘛,不熟练很正常,甚至一步一教;时间节点卡不准,速度不够快的话,会主动问你是不是有什么什么情况,然后进一步告知怎么能提升效率的技巧;家里有事或者生病,周围的同事会关怀,有时候可能急工作跟不上也会表示理解,然后处理好;有出差或者活动都会相互提醒,避免有什么忘了,尽可能便利地出行。3.如果被打扰,会直接说有事,并用表情示意;不会像有些做派的男领导,用眼神直愣愣盯着你,眼里黑云压境似的,一句话也不说,直到你自己退;领导是女性,也是母亲,更能包容“错误”,操作不当或者流程不全的时候,会一步步把步骤说顺了,更会敏锐感觉到你的沮丧或者迷茫情绪,说没事没事,这样做就好了,不会计较“错误”,更希望你“上路”。没有“勾心斗角”,可以有小情绪,会被问,被表示理解,她们让你觉得情绪是很正常的,并且因为理解和沟通工作从来都不会误事。当然,因为是工作,所以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工作的通病,比如因为审批比较严格所以有些流程很冗杂,工作会有业绩要求所以会被push……但体验下来,女性团队就是更有人文关怀,大多时候,她们把人当成人,希望多一些女性能走到更高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