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rg521 bairg521
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关注数: 30 粉丝数: 572 发帖数: 20,670 关注贴吧数: 130
转发:疑似白鳍豚现身南京夹江,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1年 疑似白鳍豚现身南京夹江,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1年 2018-12-16 16:19:36  来源:扬子晚报网     扬子晚报网12月16日讯(记者 梅建明 通讯员 武家敏)12月15日上午11点多,南京天气阴沉,有市民在长江夹江段散步时看到,数只江豚在戏水,因在长江夹江段出现江豚难得一见,该市民急忙用长焦镜头拍摄。未想到,在几只江豚中,居然夹杂着一头白色的动物尾,尾随江豚群,一拱一拱地露出水面。该市民在慌忙中抓拍了一张,随后白色动物消失。    因为当天是阴天,长江江面能见度较低,拍摄的白色动物约在离岸100米远的江面,不太清晰,但白色动物在灰色的江面上却非常显眼。该市民告诉记者,当看到这一场面时,他非常激动,难道已功能性灭绝11年的白鳍豚又重出江湖了吗?或者是15年未见的长江白鲟又再现啦?    在南京夹江水域发现疑似“长江女神”白鳍豚,这是不是意味着白鳍豚尚存在于长江之中?对于“白鳍豚重出江湖”一说,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种指认会存在误差,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市民在长江里发现的这种白色动物就是白鳍豚,因此并不具备权威性。“没有影像资料,也不清晰,没法确定和研究。”该专家称。     据介绍,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白鳍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目前,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先生准备在长江夹江与长江大桥区域继续关注白色动物的踪迹,看能不能用影像和清晰照片来证明,这种刚出现的白色动物就是白鳍豚或者是长江白鲟,抑或是其它物种。 图为江面上隐约显现的白色动物。
旧闻一则: 长江约有5种珍稀动物难觅踪影 长江约有5种珍稀动物难觅踪影 2011-04-12 09:12: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4月12日电(记者黄艳)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余年里,包括白鱀豚在内的5种珍稀动物难觅踪影,也许已经灭绝。 据曹文宣介绍,除中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被确定为功能性灭绝外,还有白鲟、鯮鱼、拟尖头鲌、鲥鱼等4种长江珍稀鱼类多年未被发现。在人类活动干预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长达十几年未被人类发现,这些动物极有可能已经消失了。 在众多导致生物消失的原因中,野蛮渔捕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曹文宣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出现了白鱀豚非正常死亡事件,其中45%都是被滚钩伤害,其次是轮船螺旋桨。 “由于这种水生哺乳动物仅依靠声纳辨别方向和环境,所以常常被密集的渔具捕杀、或者伤害。它们的身体一旦出现较严重的外伤,得不到医治,死亡率很高。”曹文宣说。 到上个世纪最后20年,电捕大肆出现,白鱀豚难逃厄运。1984年到1995年,白鱀豚从400头减少到不足100头。 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生活了21年的白鱀豚“淇淇”自然死亡之后,白鱀豚被科学家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研究专家刘焕章说,功能性灭绝即数量极其稀少或者没有,已经失去了发挥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在食物减少、水流环境改变、滥捕滥捞等情况下,白鲟、鯮鱼、拟尖头鲌、鲥鱼大约都在10余年内没有再被发现过。”曹文宣说,“这些水生动物的消失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不仅会让我们的后代再看不到这些动物,还会影响种质资源的优化和进化。”
转: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 巡护员今年增至100人 原标题: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 "专职保镖"今年增至100人湖北日报 2018-06-12 07:56:21 持续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明显成效 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图为:一只江豚妈妈带着小江豚在江水中嬉戏。 近来,我省宜昌等地江豚成群结队跃出长江水面的消息,频频传出,这是为何?6月8日,2018年江豚协助巡护项目总结与部署会在武汉召开,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与会代表。 “从葛洲坝起,向下游60公里范围,是宜昌中华鲟保护区。2012年长江江豚科考宜昌江段监测到3头江豚。最新监测确认,在宜昌江段有十几头江豚,至少有三个家族。”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莫宏源介绍,长江宜昌段激流水道多,江豚一般不上来,这十几头江豚,应该主要是越过激流水道,到达水流平缓区的。 江豚以小鱼虾为食,逐鱼而居。莫宏源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宜昌江段水质变好,小鱼儿多了,把江豚给吸引来了。 莫宏源2012年参加长江江豚科考时,在长江安庆段、南京段等水域,发现大船靠岸,有时会吸引来江豚,分析是靠岸大船上有些残渣倒进水中,吸引来小鱼群,进而吸引了觅食的江豚。莫宏源把这些江豚称为“要饭江豚”,而把在宜昌江段发现的江豚称为“逃荒江豚”——越过激流“逃荒”至宜昌段,发现了食物就留下来了。 “从今年元旦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江段常年全面禁渔,相信会有更多江豚来定居。”莫宏源说。 据了解,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在武汉至宜昌江段共监测到102头次江豚。宜昌江段已成为江豚活动的重点区域。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陶乐介绍,该保护区现每年新生江豚8至10头,现共有江豚85头,“成为稳定增长的江豚种群”。 来自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马道云介绍,该保护区150公里江段,涉及洪湖、嘉鱼、赤壁、临湘四县市,2012年科考监测到11头江豚,2017科考则监测到17头。 2012年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已从1991年的2700多头下降到1040头。几位受访者表示,在整个长江干流江豚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长江湖北段的江豚数量不降反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图为:宜昌江段江豚成群游弋的场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曙松摄) 江豚对水质要求高,此外,乱捕乱捞,特别是电捕鱼,对幼鱼一网打尽,“一个都跑不掉”,直接断了江豚的食物链;而电捕鱼本身也会电死、电伤江豚。我省对乱捕乱捞、电捕鱼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以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配合长航和地方公安,对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的不法分子精准打击,2017年共刑事拘留52人,现已判刑17人,“高的判了3年徒刑,力度空前”。 长江生态环境转好,禁渔期延长,渔业资源恢复,沿江厂矿企业污染源减少,沿江码头治理初显成效等也是很重要的几个方面。 省水产局渔政处调研员袁文芳表示,长江湖北段干流,水生生物资源丰常丰富,是吃小鱼虾的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近些年来,我省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和救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江豚号称‘微笑天使’,但要留住这‘微笑天使’,尚需各方共同努力。”与会人员表示,长江是黄金水道,大型船泊越来越多,江豚的活动空间被挤占,船体的螺旋桨不时割伤它们的身体,加上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依然威胁着长江江豚的生存。 目前,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千头左右,仅是国宝大熊猫的一半。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保护江豚,我省持续多年的努力终于见成效。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受访时指出,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对江豚的保护,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寿江) 日夜守护长江精灵的微笑 江豚“专职保镖”今年增至100人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凌墨、通讯员龚芹魏、英实习生韦媛)近日在汉召开的2018年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项目评审会暨项目总结与部署会透露,今年长江江豚的“专职保镖”——协巡员将增加至100人,这些人员将日夜守护长江精灵的微笑。 会议听取了进入复审的12个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项目汇报,20位评审专家最终将支持8家单位带领100名协助巡护员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协助巡护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新的制度的探索。让‘捕鱼人’转型‘护渔护豚员’的故事广为传播,让更多转产转业的渔民加入到资源保护中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介绍,今年江豚协助巡护工作将增加两至三个示范点。 2012年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江豚的下降速率高达每年13.7%。去年6月,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支持下,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发起,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在汉成立。该联盟的工作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立10个渔民协助巡护示范点,共计200个专业渔民转产为专职巡护员。
转: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 巡护员今年增至100人 原标题: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 "专职保镖"今年增至100人湖北日报 2018-06-12 07:56:21 持续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明显成效 长江湖北段江豚数量上升图为:一只江豚妈妈带着小江豚在江水中嬉戏。 近来,我省宜昌等地江豚成群结队跃出长江水面的消息,频频传出,这是为何?6月8日,2018年江豚协助巡护项目总结与部署会在武汉召开,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与会代表。 “从葛洲坝起,向下游60公里范围,是宜昌中华鲟保护区。2012年长江江豚科考宜昌江段监测到3头江豚。最新监测确认,在宜昌江段有十几头江豚,至少有三个家族。”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莫宏源介绍,长江宜昌段激流水道多,江豚一般不上来,这十几头江豚,应该主要是越过激流水道,到达水流平缓区的。 江豚以小鱼虾为食,逐鱼而居。莫宏源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宜昌江段水质变好,小鱼儿多了,把江豚给吸引来了。 莫宏源2012年参加长江江豚科考时,在长江安庆段、南京段等水域,发现大船靠岸,有时会吸引来江豚,分析是靠岸大船上有些残渣倒进水中,吸引来小鱼群,进而吸引了觅食的江豚。莫宏源把这些江豚称为“要饭江豚”,而把在宜昌江段发现的江豚称为“逃荒江豚”——越过激流“逃荒”至宜昌段,发现了食物就留下来了。 “从今年元旦起,宜昌中华鲟保护区江段常年全面禁渔,相信会有更多江豚来定居。”莫宏源说。 据了解,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在武汉至宜昌江段共监测到102头次江豚。宜昌江段已成为江豚活动的重点区域。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陶乐介绍,该保护区现每年新生江豚8至10头,现共有江豚85头,“成为稳定增长的江豚种群”。 来自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马道云介绍,该保护区150公里江段,涉及洪湖、嘉鱼、赤壁、临湘四县市,2012年科考监测到11头江豚,2017科考则监测到17头。 2012年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已从1991年的2700多头下降到1040头。几位受访者表示,在整个长江干流江豚数量下降的情况下,长江湖北段的江豚数量不降反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图为:宜昌江段江豚成群游弋的场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曙松摄) 江豚对水质要求高,此外,乱捕乱捞,特别是电捕鱼,对幼鱼一网打尽,“一个都跑不掉”,直接断了江豚的食物链;而电捕鱼本身也会电死、电伤江豚。我省对乱捕乱捞、电捕鱼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以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配合长航和地方公安,对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的不法分子精准打击,2017年共刑事拘留52人,现已判刑17人,“高的判了3年徒刑,力度空前”。 长江生态环境转好,禁渔期延长,渔业资源恢复,沿江厂矿企业污染源减少,沿江码头治理初显成效等也是很重要的几个方面。 省水产局渔政处调研员袁文芳表示,长江湖北段干流,水生生物资源丰常丰富,是吃小鱼虾的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近些年来,我省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和救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江豚号称‘微笑天使’,但要留住这‘微笑天使’,尚需各方共同努力。”与会人员表示,长江是黄金水道,大型船泊越来越多,江豚的活动空间被挤占,船体的螺旋桨不时割伤它们的身体,加上水体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等,依然威胁着长江江豚的生存。 目前,整个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千头左右,仅是国宝大熊猫的一半。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保护江豚,我省持续多年的努力终于见成效。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受访时指出,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对江豚的保护,既刻不容缓,又任重道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寿江) 日夜守护长江精灵的微笑 江豚“专职保镖”今年增至100人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陈凌墨、通讯员龚芹魏、英实习生韦媛)近日在汉召开的2018年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项目评审会暨项目总结与部署会透露,今年长江江豚的“专职保镖”——协巡员将增加至100人,这些人员将日夜守护长江精灵的微笑。 会议听取了进入复审的12个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项目汇报,20位评审专家最终将支持8家单位带领100名协助巡护员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协助巡护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新的制度的探索。让‘捕鱼人’转型‘护渔护豚员’的故事广为传播,让更多转产转业的渔民加入到资源保护中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介绍,今年江豚协助巡护工作将增加两至三个示范点。 2012年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江豚的下降速率高达每年13.7%。去年6月,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支持下,由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发起,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在汉成立。该联盟的工作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立10个渔民协助巡护示范点,共计200个专业渔民转产为专职巡护员。
转:侦查一个多月 捣毁电鱼团伙 公安渔政查获500公斤鱼 侦查一个多月 捣毁电鱼团伙 公安渔政查获500公斤鱼2018-06-05 13:28   本网讯 (记者龚昌俊、通讯员兰岚、孙耀华)6月4日3时许,在枝江市百里洲镇沿江六组的江岸边,当在禁渔期非法捕捞长江鱼的李某等6名嫌疑人“满载而归”时,被市公安局环保支队、长航公安局宜昌分局、市渔政监察支队的20多名联合执法人员抓获。 市公安局环保支队相关负责人孙途辉介绍,今年4月中旬,该支队接到多起举报,称长江枝江段有人在禁渔期电鱼。办案民警刘祥说,接到举报线索后,环保支队迅速向长航公安局宜昌分局、市渔政监察支队了解情况,组织警力开展摸排走访,掌握了这一犯罪团伙6名成员的活动轨迹。经了解,李某等6人长期利用4条船舶,通过发电机组加电拖网的方式非法捕捞长江水产品,已形成规模。但由于该团伙作案地点集中在江面,作案时间、地点、手段隐蔽,且采取电捞分离的作业方式,被发现后现场证据极易销毁。 今年5月中旬开始,环保支队会同长航公安局宜昌分局多次研讨修订抓捕方案,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蹲守。6月4日3时许,执法人员将李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扣押作案船舶4艘、电捕鱼设备2套、运输车辆1台,现场查获非法捕捞的长江鱼类500余公斤,其中包括一条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长江鲟。 作者:龚昌俊 兰岚 孙耀华
长江“快没鱼”了?!力争2020年实现全面禁渔 长江“快没鱼”了?!力争2020年实现全面禁渔 2017-12-19 07:29 武汉晚报 人工培养的863万尾鱼苗,今天被放流至长江。为什么要向长江放流人工培养的鱼苗?今天上午,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督察总队有关人士出语惊人:长江恐面临“无鱼”的窘境。尽管10多年业,长江沿线人工放流规模越来越大,但对恢复万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这个大课题来说,还远远不够。 2003年,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禁渔范围涉及沿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0个省(市),但收效甚微。 据统计资料,2011年,长江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和河口区的天然捕捞量不足5万吨。据东方早报报道,2011年,长江“四大家鱼”产量仅为历史峰值的三百分之一,水生生态资源衰退趋势仍难遏制。 2013年,就在禁渔10周年之际,有新闻媒体记者了解了长江渔业的现状: 江苏扬中市二墩港55岁的肖治安从小在长江边打鱼。他说,小时候,只要涨潮,水面上都能看到刀鱼。他曾一天捕过几百条鲥鱼,现在,鲥鱼、刀鱼都没有了。那时一天捕鱼上百斤不是难事,前年一天还能捕三五斤,现在一条都看不到了。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督察总队有关人士说,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中上游拦河筑坝、水体污染和酷渔滥捕,鱼类可供索饵、繁殖的场所越来越少,数量锐减。过去的长江与湖泊相连,江里的鱼可以到湖里吃食、繁殖,现在长江沿线除了个别湖泊外,都因污染等问题建了闸,长江就成了“直肠子”,江鱼没法进入湖泊索饵和繁殖。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水生生态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最负盛名的鱼类学家之一的曹文宣多次呼吁: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江应全面禁渔10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更是表示,再不加以保护,中国今后恐怕连“四大家鱼”的种鱼都找不到。 呼吁了十多年的长江全面禁渔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为更好地保护长江鱼类生物资源,农业部已经启动相关调研及前期试点工作,目前已到征求意见阶段的方案显示:我国计划从2020年起,在长江流域干流和重要通江湖泊全面禁渔,为期十年。
20亿安置6000渔民上岸 江苏省 2016-04-09 06:59:00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   7日凌晨6点,天蒙蒙亮,南京龙袍大河口老渔民杨长友撑船来到长江边芦苇荡割草,为即将到来的小龙虾筑路。刚刚过去的刀鱼捕捞季,杨长友只挣到500多元,只好指望端午前后多捕小龙虾。   就在当天,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海洋与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明确提出推动长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我省计划用5年—10年,投入资金20亿左右,安置逾6000名长江捕捞渔民,让他们整体退船退渔上岸。   半个月才捕到13斤刀鱼   5日过后,长江南通段“捕刀船”多起来,不少外地船来抢刀鱼最后一潮。38岁的南通渔民夷步俊没想到,今年的渔获量如此少。往年清明过后,鱼量大增。可今年都过了清明,刀鱼还是难见到,忙一天,才捕了十几斤。   溯江而上,渔民捕捞量更少,到江阴段就已很难捕到本地刀,而南京段几乎不见3两以上“大刀”。而在南京龙袍镇大河口,杨长友和同伴两条船入江半个月,才打到13斤鱼,多是一两多重的“小刀”。“总共卖了万把块钱,除去油钱,每人赚到几百块钱。”66岁的杨长友说,自己上船打鱼50多年,头一次在“捕刀季”收获这么少。龙袍有22张刀鱼捕捞证,占南京的一半,全镇260名渔民今年捕了不到200斤刀鱼,有的人连柴油本钱都没弄回来。   在长江南通段,清明节前渔民普遍赔钱。夷步俊今年拿到刀鱼特许捕捞证后,雇了七个渔民,每人每月工资6000元。一拨人吃睡在船上,每天赶两潮,捕捞上来的刀鱼,船老大拿一半,剩下的大家平分。夷步俊说,清明前亏本,卖鱼的钱抵不上工人的工资。   在南通端平桥水产市场,余英水产店的老板丁余英告诉记者,今年刀鱼格外少,收入不行,整个市场几乎就没见“江刀”,全是“崇明刀”。“崇明刀”价格也不低,2两重的“崇明刀”往年只要两三百元一斤,今年卖到1500元-1800元。   南通本地刀极少,只要捕到,渔民就会通知熟客到岸边等,不论大小,靠岸就会被收走。刀鱼大户顾俊介绍,长江南通段2两以上江刀每斤卖2500元,是去年5倍。长江边上刀鱼圈内熟人相互通气,大家都说,今年刀鱼少得罕见。整个长江刀鱼捕捞量只有去年的1/10左右。顾俊说,“往年这时候,南通一天能捕几千斤,今年才两百斤左右。量少,价格自然就上来了。”   往年清明节后,刀鱼捕捞量大增,价格会“断崖式”下滑。而今年过了清明,鱼还是少,价格依旧坚挺,2两以上刀鱼批发价还要2500元/斤。“能捕到几条三两重‘大鱼’,就开心死了!”58岁的南通船老大韩卫星估计,这个刀鱼季挣不到两万元。南通长江渔民收入中,六七成来自刀鱼,今年他们注定要收入锐减。   长江的鱼养不活长江的渔民   靠江吃江,到杨长友儿子这一辈,杨家已有四代人打鱼为生,而今,江里的鱼再也撑不起一家人的生活。几年前,杨长友开始在江边捕虾。去年一家人捕了4000多斤龙虾,收入上万元。   “龙虾是江里最贱的东西,以前看不上眼,现在鱼没了,只好弄点龙虾卖。七八年前,我们老两口一年能捕四五千斤鱼,收入四五万元。这几年,一年才搞到两三千斤鱼,去年只有千把斤,加上龙虾,一年才赚两三万元,也就糊个嘴!”杨长友说,龙袍捕鱼队除了自家儿子,就没有40岁以下的。   2002年起,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今年首次将3个月禁渔期延长到4个月。“不管禁不禁,渔民总要在江里讨生活。”他说,南京管得严,不能用的渔具渔民都不敢用。年前他到长江下游,发现瓜洲东边,渔民下了好多“迷魂阵”渔网,将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长江江苏段位于长江最下游,全长365公里,是长江水系渔业资源分布最密集,特有和名贵种类数量最高的区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唐庆宁多年关注长江渔业资源及渔民生计。他介绍,这十几年,长江里的鱼数量锐减,渔业资源枯竭压力加大。近10年,长江渔民捕捞产量下降八成。他认为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是主因。我省沿江8市,建有10个一类开放港口、169个万吨级码头、700多个泊位,加上各种涉水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通道和栖息地造成严重破坏。据统计,苏、皖、沪两省一市每日排入长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800多万吨。我省沿江部分水域形成近岸污染带,水质逐年下降。鱼类种群减少,珍稀物种产量锐减,生态系统失去多样性和稳定性。   渔民盼着早点退船上岸“就像贫瘠的地里长不出庄稼,长江也产不出更多的鱼。”唐庆宁说,近几年,长江渔民年收入平均下降六成。“我想上岸,打不到鱼,也干不动了。”杨长友说,下关一带的渔民把捕捞证还给政府,退船上岸,他很羡慕。   南通渔民陆照平说,2011年、2012年,一个“捕刀季”净赚三四十万元。这两年鱼价走低,去年捕鱼净收入接近10万元。今年鱼奇少,估摸只有两三万元收入。尽管收入尚可,可他一直想“上岸”。“捕鱼实在太苦,也干不长久。明年有可能禁捕刀鱼,真希望政府干脆把证收走,让渔民统统退船上岸。”   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在长江沿岸各省份中,我省率先提出长江捕捞整体退出,计划用5-10年完成长江渔民退渔安置。我省沿江现有捕捞作业渔船2400余艘,退渔安置费主要由市、县财政支付,省财政予以奖补。退渔上岸工程将分区推进。先在干流豚类自然保护区、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试行全年禁渔,以带动保护区上、下游江段渔民退渔和转产。优先考虑在一些重要渔业水域和重要水生态功能区禁捕,再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渔民上岸。   南京长江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明年将建成竣工,届时,10万吨级海轮通航至太仓、张家港和江阴,5万吨海轮直达南京,大吨位,高频次、高速率的海轮将影响江鱼和渔民的生存空间。唐庆宁呼吁,尽快实施长江渔民整体退渔。不要让江豚和人争鱼吃,渔民上岸,人鱼两安。   本报记者 颜 芳 付 奇   作者:颜 芳 付 奇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