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落夕華 墮落夕華
為華夏文化的流逝感到痛心!
关注数: 20 粉丝数: 33 发帖数: 764 关注贴吧数: 41
[文化版]驳斥“废除简体是瞎折腾”(转载) 原文 汉字的繁简之争已经不是新鲜事,近年来更是将议案提到了“两会”上。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潘庆龘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这一议案一出,立刻遭来了各种攻击谩骂。不少人撰文反对,甚至有人说废除简体简直是瞎折腾。初读其言,还似觉有理,但仔细推敲,却发现有些 “理”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有人说,“废除简体,为何不连繁体也废除,直接写小篆甚至甲骨文?”。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较早阶段,其字数不多,系统性、完整性还很欠缺,我们现代的许多词汇是无法用甲骨文书写的。文字发展到小篆的确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小篆诞生年代的书写工具是刀刻,今日我们的书写工具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小篆早已不合适书写。根据小篆发展而来的另一门艺术是篆刻,因为刀刻更适合小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后世通行的楷书文字,其表意性是不断增强。这体现在文字的类化上,如“直”和“值”、“植”、“置”, “复”和“复”、“复”、“覆”、“愎”等。如果没有这些类化,文字的表述就会很容易出现歧义。 有人说,“汉字发展的趋势是简化为主,废除简体就是历史的倒退。” 周有光先生一向主张简化字,他先说:“汉字的发展就是笔画的简化。”后来又改口说:“汉字的发展笔划上有繁有简,但以简化为主。”因为显然,如果只说汉字的发展就是简化。不仅有悖常理,也有悖某些文字变化的明显事实。所以,说有繁有简,以简化为主,就留有余地得多。但有人就因此一口咬定:“汉字发展的趋势就是简化为主,因而要推行简化字”,实际上却没有弄明白简化的意义。文字发展的真正趋势是书写形式不断简化,而笔画趋于增加。小篆隶变的可用字共3657个中隶变后增笔划的共2671字占有效样本的73%,减笔划的共426字占12%,笔划不增不减的共560字占 15%。字典中龘共有可用的籀文(大篆)808字与相应的小篆相比,其中小篆增笔的488字占61%,减笔划的72字占8.9%,不增不减的共248字占 30.1%。又取李圃所著《甲骨文选注》后附“正文所收甲骨文字检索表”中所收字共269字(约占已认知的甲骨文总数的1/5)。与相应的今文相比增笔划的共214个占80%,简笔划的共17字占6%,不增不减笔划的共38字占14%。研究甲骨文的陈炜湛先生(中山大学)说:“甲骨文是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一种文字体系。我们不能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甲骨文,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它,……就单字而论,在273年中甲骨文字逐渐趋向繁复,是由简到繁而不是由繁到简。”所以通过实地调查,所谓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到隶变到楷书的发展中,笔划减少的最多也不过只有百分之十的汉字,而笔画增加的却有百分之六、七十。所谓从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的简化,是书写工具的变革,是笔画由弯到直,由拐到正的变化,因而写字变得容易。然而从“正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中,书写形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而笔画却没有规律地减少,这显然是逆着文字发展规律而动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