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z 中国崛起z
关注数: 7 粉丝数: 29 发帖数: 2,450 关注贴吧数: 39
球队急需做出改变了 九轮过后,终于还是颠到垫底了。 九场比赛,3场有事没看(打大连,山东和深圳)。从我看的6场比赛来看,应该说打浙江是转折点,或者说从浙江队开始,各队似乎都找到了对付南通队的办法。 都知道咱们球队基本上算是中甲班底去踢中超。放在打浙江队比赛之前,其实国内球员除了把握机会不行,创造力不足,其他没有和中超班底的球员有太大差别。但是浙江队面对咱们,几乎可以说是全场进行高位逼抢。这就体现了球员基本功不行的弱点了。虽说中国球员基本功都很差,但是一到高位逼抢,中甲实力的球员比中超实力的还是差了不少。打浙江打北京武汉,面对对手的高位逼抢,咱们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后场各种传接球失误,或者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守门员或者后卫一个大脚开到前场,然后把球权丢掉,很少有成功破掉对手逼抢的情况。面对国安,电视转播画面清晰的展现了一个镜头,某次逼抢,国安8名球员压着我们4名球员在抢球。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凡能成功破掉对方紧逼,就能实现前场以多打少,但是实力不够啊,无法突破防守。越是这样,对手越是肆无忌惮的逼抢。咱们并非没有逼抢过对手,但几个对手基本都能轻松把球转移出来。后面的比赛可能咱们不管碰到谁,都会受到对手全场疯狂逼抢了。 谈谈后面该做出的改变吧。球队的打法应该是立足反击,但是感觉球队更像是一只打阵地进攻的球队。从发门球开始,球队总想着短传渗透到前场,然后想办法创造机会。目前来看,这么打应该是不行了,或者说对手更希望咱们这么打,因为这样对手可以通过高位逼抢来断咱们球,伺机等待机会。毕竟传接球能力不够,还想去绣花这样肯定是玩不下去的。而且目前的情况来看,后场处理球越简单,对球队越有利,失误丢球可能越少。放弃球权,密集防守,伺机反击更适合球队,有机会拿到球权,减少不必要的后场倒脚,更多向前传,哪怕在前场失误了也不要轻易在后场失误。另外,定位球角球的机会要把握好,拿到这种球直接开出来就行,不要过多的打什么战术角球,战术定位球之类的,还是一句话,绣花不行就少绣花,直接点,至少每次定位球确保能形成传中。形成阵地进攻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形成传中的机会,咱们的球员配合不行,更多体现的还是球员基本功不行,那么多想办法形成斜45度起高球调向禁区,就像朝鲜国家队的那种打法,过了中线就想办法制造往禁区内高调球的机会。不要老是想着通过传接球配合制造机会,打了九轮了,就没有制造多少像样的机会。有机会将球传到禁区附近,就要想办法远射,制作折线球,甚至球打手造点球的机会。 总之,现有的球员特点改变就是几句话。 密集防守,伺机反击。 斜45度起高球,制造混乱。 多远射,制造意外。 出球简单,少绣花。
足球场上一个不变的规律就是防守需要比进攻消耗更大的体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打防反的球队在杯赛(例如足协杯,欧冠,世界杯)成绩非常好,但是在联赛中却很少有夺冠的(例如莱斯特)。但是即便第一个赛季成绩很好,但第二个赛季打法不改变,成绩立马会有滑坡。很简单的道理,就拿中超来说,想保级,那就踢防反,不过就30场比赛嘛!但是你想争冠(或者亚冠),那就不行了,拿到亚冠资格第二个赛季必出问题,原因在于你踢的比赛变多了,可能36场,也可能40场或者更多,另外排名球队也会有更多的追求,例如足协杯,所以面临的比赛场次就会更多。你以为到此就结束了吗?不是,球队的成绩出色,必然伴随核心球员因为优异的表现入选国家队,也就说你的主要球员要比其他球队踢的场次更多,而且是踢的防反这种更加消耗体能的方式。 想持续不断踢出好成绩,那该怎么踢呢?传控?不是,恒大不是巴萨,也不是拜仁,踢不出传控,最贴切的词语是叫进攻主导性,也就是主动进攻的踢球方式。要是单从这场比赛来看的话,恒大的踢法很好的弥补了周中多踢了一场比赛体能不足的劣势,主动把球拿脚下,减少无谓的跑动嘛!而苏宁却因为对手持续不断连续的传导球反而体能率先出现了问题,最后防守漏洞摆出。等苏宁想主动进攻时,一方面已经攻不出去了,另一方面,恒大不愿意在领先的时候把球权交出去,像本赛季河南最后时刻连续简单粗暴往苏宁禁区里吊的场面根本不会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有句话叫做下半场的恒大,持续不断的高压逼抢和进攻让你想打反击也打不出来,因为根本没力气了。 当然我们不是恒大,没有这种超强的控制力,但可以在比赛中主动多拿球,球只要在我们脚下,我们就能更多的时间去“散步”,调整体能,还可以减少对方核心球员如保利尼奥,塔利斯卡的接球机会,即便不能拿下球权,阵形适当前移,让对手更多后场控球,也比在前场30米区域控球要好。我记得很清楚,客场踢权健,下半场我们围攻对手,最后时刻对方后场接球,我们突然2-3个球员逼了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权健要是能偷苏宁一个那就是见了鬼了。 今天想想就很气愤,一下子写了这么多,本来还想再写个几百字的,不写了
沪通长江大桥首个超千吨大节段钢梁架设成功 6月1日上午,重达1210吨的大节段钢梁被稳稳地吊装在沪通长江大桥31号墩墩顶之上,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边墩首个超千吨大节段钢梁架设完成,比原计划工期提前了16天。据施工单位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二分部项目经理宁朝新介绍,此次吊装的钢梁长度为22米、桁宽35米、桁高16米、重达1210吨,为目前大桥最重的节段钢梁。该钢梁在江苏如皋基地生产,出厂后由万吨轮整节段装载运输至墩位,再由1800吨浮吊实施吊装作业。吊装作业前,中铁大桥局采用BIM模型动画模拟,对多个吊装方案进行一一比选,最终确定最优的吊装方案。 据悉,沪通长江大桥需架设钢梁164个节段,计划明年10月完成。由于桥址区域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主航道,往来船舶众多,水文条件复杂,中铁大桥局创新性地采用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造、运输、架设技术,突破了杆件散拼的传统工艺。该工艺减少了水上吊装作业次数,提高了钢梁架设施工效率,缩短了航道占用时间,体现了世界钢桥施工“工厂化、装配化”发展的方向。主桥钢梁采用整体焊接的箱桁组合结构,仅在节段对接处通过高栓连接,大大减少了高栓使用数量和后期运行维护难度。 “沪通长江大桥具有‘高大新’的技术特点,主塔高3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大桥主跨1092米,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查道宏介绍,“大桥采用多种新材料,研发使用的Q500qE钢材及2000兆帕、直径7毫米平行钢丝索,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自重,提升桥梁力学性能,促进特种桥梁用钢的产品升级和国产化进程,从而推动我国桥梁行业的发展。同时,自行研发1800吨架梁吊机用于后续悬臂双节间架设,实现了中国制造,有力提升了桥梁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同等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沪通长江大桥北接南通、南连张家港,采用4线铁路和6车道公路合建方案,全长11公里,是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和锡通高速公路的共用过江通道。沪通长江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沿海重要的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对尽快实现沿海铁路全线贯通,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过江通道运输能力,促进长三角社会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南通每日头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