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娇传雨
异鹩起幕
兴趣使然的平常古生物爱好者^_^
关注数: 45
粉丝数: 64
发帖数: 695
关注贴吧数: 34
叶拟态的侏罗纪昆虫 在选择压力下,动物演化出了多样的防御策略,拟态是昆虫至关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叶拟态在现代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但相关化石记录十分稀少,且往往缺乏目标植物的直接证据或明确的形态适应性特征。 今年8月,古生物学家报道了中国东北道虎沟生物群(约1.635亿年前)侏罗纪直翅目昆虫(包括蝗虫、蟋蟀及螽斯)——阿博鸣螽(Aboilinae)的三例新型叶拟态化石。这些昆虫的前翅具有高度特化的对比色图案,与共生的、数量丰富的本内苏铁类叶片极为相似。 这三例化石提供了首个明确证据:拟态昆虫与其模仿的植物模型共同保存在同一岩层层面中。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侏罗纪直翅目拟态实例,填补了化石记录的空白,表明叶拟态是直翅目昆虫长期以来的适应性策略,在地质历史中已通过不同谱系独立演化多次。该发现揭示了植物群落演替、捕食压力与昆虫防御策略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拓展了人们对直翅目昆虫叶拟态生态意义及演化历程的理解。
六亿年的博物旅行,作者:みなぱか
保加利亚的恐龙 保加利亚的鸟脚类,泰坦巨龙类以及一种疑似的神龙翼龙的材料
关于鸭嘴龙科的运动方式 今年的与恐龙同行里,两种埃德蒙顿龙,无论长幼,碰到捕食者,都是以四足来逃跑,只有吃东西和威胁防御时才会用后肢短暂站起来。 这个是不是用到了对埃德蒙顿龙肢体的研究(图6),这种复原可信度高吗?如果埃德蒙顿龙真的这么跑,这么看来大型鸭嘴龙类可能行动比之前估计的还要迟缓了。
坎帕阶的一种蛙类 Hensonbatrachus kermiti,个人暂译为“亨森蛙属克米蒂种”,即“米蒂 享森蛙”。 图源论文标题 THE HOPPING DEAD: LATE CRETACEOUS FROGS FROM THE MIDDLE – LATE CAMPANIAN (JUDITHIAN)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蛇发女怪龙和尖角龙
WWD第六集
与恐龙同行2025播出庆祝,当旧同行的片头音乐搭配上新同行的片段!
Dentilepisosteus
1999WWD的古生物配色放到2025WWD上 Minor repainting of some species from new Walking with Dinosaurs. 好看
冥河翼龙别回头我是霸王龙 最喜欢也最莫名可爱的一段 (矛椎冥河翼龙:啊对对对)
金川龙复原图
2025与恐龙同行
马莱里盗龙(𝘔𝘢𝘭𝘦𝘳𝘪𝘳𝘢𝘱𝘵𝘰𝘳)生活在晚三叠世早诺利期,正模标本包括一枚骶椎及其右肋和左肋基部、右第二骶肋最末端、第一尾椎、一枚前部尾椎、右髂骨、右耻骨两端和左耻骨近端,出土于印度安纳拉姆(Annaram)村布兰希达-戈达瓦里河谷,地层为马莱里(Maleri)组上部,属下仅库氏马莱里盗龙(𝘔𝘢𝘭𝘦𝘳𝘪𝘳𝘢𝘱𝘵𝘰𝘳 𝘬𝘶𝘵𝘵𝘺𝘪)一个物种,属名指化石发现地马莱里组,种加词指化石发现者库蒂(T. S. Kutty)。 马莱里盗龙属于埃雷拉龙类(Herrerasauria),可能位于埃雷拉龙类的基干位置,也可能是衍化成员。南美洲和非洲的埃雷拉龙类在诺利期初便已消失,欧洲和北美洲的埃雷拉龙最早出现于诺利期中期,马莱里盗龙的发现填补了二者之间的空白。 南美洲的埃雷拉龙类由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而灭绝,但当时的印度仍然温暖湿润,适宜埃雷拉龙类生存,因此南美洲的埃雷拉龙类灭绝时,印度的马莱里盗龙依旧存活了下来。
古生物介绍:米瓜莎鱼 米瓜莎鱼(𝘔𝘪𝘨𝘶𝘢𝘴𝘩𝘢𝘪𝘢)生活在晚泥盆世吉维期到距今3.75亿年前的中弗拉斯期,属下一共有两个物种:比氏米瓜莎鱼(𝘔𝘪𝘨𝘶𝘢𝘴𝘩𝘢𝘪𝘢 𝘣𝘶𝘳𝘦𝘢𝘶𝘪),正模标本是一条完整的幼鱼,出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米瓜莎(Miguasha),地层为埃斯屈米纳克组; 格氏米瓜莎鱼(𝘔𝘪𝘨𝘶𝘢𝘴𝘩𝘢𝘪𝘢 𝘨𝘳𝘰𝘴𝘴𝘪),正模标本是右上颌骨,出土于拉脱维亚利加特内,地层为洛贝组,种加词纪念古生物学家沃尔特·格罗斯(Walter Gross)。 米瓜莎鱼是最基干的腔棘鱼类(Actinistia)成员,也是古生代最大的腔棘鱼类之一,体长可达45厘米。 骨组织学研究表明,米瓜莎鱼的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周期性,且性成熟后生长速率逐渐放缓,据此推测,米瓜莎鱼在5岁左右性成熟,可能是营体外受精的变温动物。而现代矛尾鱼性成熟时间较晚,且是体内受精。这是因为米瓜莎鱼体型较小,且生活在浅海,需要较强的繁殖能力,而现代矛尾鱼体型较大,而且生活在竞争压力较小的深海,繁殖压力较轻。 米瓜莎鱼是肉食性鱼类,以甲壳动物等为食。埃斯屈米纳克组是一处河口,米瓜莎鱼在当地占比不高,且多是幼鱼,因此米瓜莎鱼可能在河口繁殖,成年后回到海洋中。
五尖张和兽 张和兽(𝘡𝘩𝘢𝘯𝘨𝘩𝘦𝘰𝘵𝘩𝘦𝘳𝘪𝘶𝘮)生活在侏罗世末白垩世初,正模标本包括部分头骨、全部颈椎和胸椎、四肢、肩带、骨盆带、肋骨,腰椎和骶椎仅有较差的印痕化石,一些跗骨和大部分尾椎缺失,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尖山沟,地层为义县组尖山沟骨床,属下仅五尖张和兽(𝘡𝘩𝘢𝘯𝘨𝘩𝘦𝘰𝘵𝘩𝘦𝘳𝘪𝘶𝘮 𝘲𝘶𝘪𝘯𝘲𝘶𝘦𝘤𝘶𝘴𝘱𝘪𝘥𝘦𝘯𝘴)一个物种,属名纪念化石捐赠者,种加词来自拉丁语quinque(五)、cuspis(尖端)和dens(牙齿)。张和兽属于张和兽科(Zhangheotheriidae),该科是个并系群,应当与鼹兽科(Spalacotheriidae)归并,张和兽与原鼹兽科互为姐妹群。张和兽还有间锁骨,而更衍化的兽类中,间锁骨已消失或与胸骨融合。张和兽的锁骨-间锁骨关节灵活,间锁骨退化,又与更基干的单孔目不同,后者的间锁骨较发达,锁骨-间锁骨关节僵硬。张和兽的耳部结构显示,它们还没有盘绕的耳蜗。张和兽的四肢外展程度介于单孔目和衍化兽类之间,行走姿势可能也介于二者之间。前肢结构显示,张和兽既可以树栖也可以地栖,可能更偏向于地栖。张和兽的跟角(cornu calcaris)骨化,和跟骨融合,可能支撑着角质的距,并且像今天的鸭嘴兽一样带毒。然而,在中华龙鸟(𝘚𝘪𝘯𝘰𝘴𝘢𝘶𝘳𝘰𝘱𝘵𝘦𝘳𝘺𝘹)胃容物中发现过张和兽的下颌,表明它们是小型捕食者的猎物之一。 图片来源: 图一:Hu Y, Wang Y, Luo Z, et al. A new symmetrodont mammal from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mmalian evolution[lbk]lbk[rbk]lbk[lbk]rbk[rbk]J[lbk]lbk[rbk]rbk[lbk]rbk[rbk]. Nature, 1997, 390(6656): 137-142. 图二:Kahless28|DeviantArt
也是活该,啧
《史前星球》
《樱花任务》里的奇虾 甚至有学名
地狱溪组的神龙翼龙科被命名
古生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沙溪庙组动物群
恐鳄分布图
可能有12.6米长的霸王龙
外网画师为论文《侏罗纪蛇颈龙的皮肤、鳞片和细胞》制作的插图 细致入微,令人惊叹。 外网画师为论文《侏罗纪蛇颈龙的皮肤、鳞片和细胞》制作的插图! 虽然这个标本在1940年就已经被挖掘出来,但直到2020年才真正准备好,新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大量细节,其中许多细节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一些最酷的发现是增厚的皮肤褶皱、可能的尾鳍残骸和桨上的鳞片。 除了这些表面元素,这些标本还保留了细胞细节。其中,黑色素细胞的痕迹暗示了动物的色素沉着。
与恐龙同行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湘西地区首次发现的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稀有疑难类群古虫动物 2025年1月22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马书瀚(第一作者)与导师杨显峰博士(通讯作者),及其北达科他大学Julien Kimming博士(合作作者)和密苏里大学James D. Schiffbauer博士(合作作者)在Peer J上发表了关于古虫动物Vetulicolians的最新成果。这项研究是课题组继湖南杷榔生物群后口动物Herpetogaster collinsi的研究被报道到之后(Yang et al. 2023,DOI 10.7717/peerj.16385),该特异埋藏生物群的第二篇国际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216020049)以及云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4Y011)的资金支持。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7717/peerj.18864。 Vetulicolians是寒武纪时期一种神秘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以其独特的体型而著称。尽管这一类群在中国的澄江生物群中已发现了大量化石,但是迄今为止Pomatrum ventralis这一物种也仅在寒武纪早期的澄江生物群(2统3阶)中有过化石记录。该研究中湖南省杷榔生物群(寒武纪2统4阶)新化石的发现,首次将这一物种的分布扩展至寒武纪第4阶,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信息。 杷榔生物群中的Pomatrum cf. P. ventralis化石较好地保留了该物种特有的侧袋和由两个圆形盘状结构包围的圆形口器(图1),这些特征使得该物种的分类位置毋庸置疑。新发现的标本埋藏于深灰色的钙质泥岩中,表明该物种可能生存于较深的水域,这一发现更是极大拓展了P. ventralis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范围。先前该物种仅在澄江生物群的浅水环境中被发现,而这一新发现则表明P. ventralis可能已开始适应深水环境。 研究表明,杷榔生物群的Pomatrum标本大多数来自单一的岩层(图2),并且标本均不完整,沿一个方向排列,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化石可能经历了水流的后期运输,或者代表了一次小规模的群体死亡事件,死后的动物在海底聚集并最终被埋藏。尽管如此,杷榔生物群的化石中仍然发现了保存完好的Herpetogaster collinsi标本,表明化石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并未受到过多干扰(Yang et al.,2023),而Pomatrum的分解更可能是由于其死亡后在海底的腐化过程。这一现象表明,P. ventralis可能生活在更深的水域环境中,而非原本假设的浅水区。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根据已有数据,绝大多数Vetulicolians物种都在澄江生物群中被发现,该生物群被认为代表了从三角洲到内陆架的浅水环境。因此,Vetulicolians被认为偏好生活在富含氧气的光照带水域中。相比之下,杷榔生物群的 Pomatrum 化石存在于深水环境中,打破了我们对Vetulicolians生态位的传统理解。尤其是与来自劳伦大陆的Vetulicolians化石对比,这些来自寒武纪第3阶至第4阶的标本大多发现于深水沉积层,这暗示Vetulicolians可能已经适应了从浅水环境到深水环境的生态迁移。寒武纪早期的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了水域氧化程度的增加或资源分布的变化,进而促使这些物种向更深的水域扩展。 杷榔生物群不仅为研究Vetulicolians提供了宝贵的化石材料,还揭示了寒武纪深水环境中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值得注意的是,杷榔生物群的发现还揭示了冈瓦纳地区深水环境中古生态的独特性,并为未来研究寒武纪深水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当前,杷榔生物群是与劳伦大陆乌溜阶和鼓山阶的化石沉积最为相似的深水相Konservat-Lagerstätten,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动物类群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这项发现,我们不仅能拓展对Vetulicolians的地理分布以及生态适应的认识,还能为研究寒武纪早期动物群体在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中的演化提供新的线索。
古人类在欧洲出现时间比过去认为的更早(转化石网) 近日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古人类在欧洲活动的新证据。研究认为,古人类在欧洲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至约195万年前,比过去认为的要大幅推前,为进一步了解古人类在欧亚大陆迁徙的时间线和范围提供了新线索。 罗马尼亚一处遗址曾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发掘出大量骨骼化石。美国俄亥俄大学和罗马尼亚科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参与的国际团队近期对这些保存下来的骨骼化石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多块骨头上存在可能是古人类使用石器工具切割的痕迹。进一步的调查又在该遗址的其他骨头上发现明显的切割痕迹。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地层数据和高精度铀铅同位素定年技术分析认为,这些切割痕迹所处年代可追溯至约195万年前,这使该遗址成为欧洲早期的古人类活动证据之一。此前研究认为,欧洲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遗址,距今约180万年。这项新发现将古人类在欧洲出现的时间推前了10万多年。 研究团队还利用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古人类在该地区可能经历的环境,发现当时该地区的季节性温度变化与现在相似,但降雨量可能比现在更多。除了有切割痕迹的骨头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当时生活在罗马尼亚的多种生物化石,包括剑齿虎、长颈鹿以及一种已灭绝的穿山甲等,显示了该地区在更新世早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古人类生活环境提供了更多线索。
求助:有没有鲨齿龙的分布图
中国最大的飞禽 小秃鹳在中国古代曾分布至中原地区如河南等地,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历朝历代留下大量文字记载和少量绘画。另外明代还有大秃鹳的记载。 地质时期辽东半岛还有吕氏秃鹳,据推测可能是中国境内有记录的最大的飞禽
恐龙的起源新思路(转化石网) 恐龙的起源之谜一直是古生物学界关注的焦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最早的恐龙足迹可能藏在南美洲和非洲的赤道地区,这为探寻恐龙起源开辟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 迄今发现的最早恐龙化石可追溯至约2.3亿年前,主要出土于巴西、阿根廷和津巴布韦等地。不过,这些化石之间的差异让研究人员意识到,恐龙的故事可能要从更早说起。研究第一作者、该校地球科学系博士生Joel Heath表示:“尽管恐龙研究已很深入,但化石记录存在巨大空白,不能仅凭表面价值判断其起源。” 为破解这一谜题,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尚未发现化石的地区视为“待探索区域”,而非“空白区域”。通过分析恐龙及其近亲爬行动物的化石、进化树数据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研究团队发现,最早期的恐龙很可能起源于冈瓦纳古陆的低纬度地区——如今的亚马逊、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区域。 “这是一个比先前认为更为炎热和干燥的环境,主要由沙漠和稀树草原构成。”Heath解释说,这些地区由于难以到达且研究相对不足,可能是尚未发现早期恐龙化石的原因。 研究还揭示了恐龙从弱小到强大的进化历程。早期恐龙体型仅有鸡或狗大小,以两足行走、以杂食为主。其时,它们的数量远少于体长可达10米的假鳄类和体型堪比战斗机的翼龙等爬行动物近亲。直到约2.01亿年前一次火山爆发导致大量爬行动物灭绝,恐龙才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 该校地球科学系教授Philip Mannion指出,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恐龙已适应炎热干旱环境。在随后的进化中,雷龙和腕龙等蜥臀目恐龙一直偏爱温暖气候,多在地球低纬度地区活动。而到了侏罗纪时期,以霸王龙为代表的兽脊类和以三角龙为代表的鸟臀类恐龙则进化出了体温调节的本领,甚至能在极地等寒冷地区安家,展现出恐龙惊人的适应能力。
阿古哈组地层
洛里尼扬的锐龙标本
尼奥布拉拉组物种列表 尼奥布拉拉组(Niobrara Formation)物种列表
正在做饭的优香 twi:@yoyo_oo888
求问:白杨山组有哪些动物 白杨山组的霸王龙是“阿拉莫霸王龙”吗,君王霸王龙能碰到阿拉莫龙吗? 白杨山组的似鸟龙是未定种吗? 这里除恐龙、翼龙外还有别的物种吗?
尝试双马尾发型的忧 twi:@Yeogpu
画师:Leonardo_566
结束乐队X:mosburger_01
画师:びねつ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WWD系列生物杂谈 WWD第五集的穆塔布拉龙是个很难找得到讨论内容的大家伙,但我觉得做得很好,至少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已经是极用心的产物。 不是说模型好,而是生物行为还原性。 例如与雷利诺龙的“互动”,群体抵御南方猎龙(极地异龙),被虫子咬,特别是第一个,是我喜欢的片段。 穆塔布拉龙属于凹齿龙形类(它其实和查摩西斯龙关系更近些,但大得多,意不意外),虽然也属于禽龙类,但和第四集出现的禽龙、达科塔齿龙(斧胸龙类成员)关系较远,所以这两个应该没那么像。那个年代分类没现在清楚。 WWD霸王龙外网画师重制版画作镇楼。
董枝明逝世
一些希望未来能搬上古生物纪录片的情节 霸王龙吃了生病的鸟,感染毛滴虫病变,想要顽强的生存下去但最后死在了河边。 古昆虫(丽翼蛉)为躲避小型食肉恐龙,靠翅上的花纹伪装成苏铁植物叶片的样子逃过一劫,然后镜头一转被一只植食恐龙连叶子吃了。 侏罗纪虾当背景板 早期沧龙超科发现一只死去的鱼龙类尸体 一对食性异化的鲨齿龙兄弟与棘龙互动 古果(原始的显花植物)登场 访花花蚤等古虫与显花植物的互动 大个体埃德蒙顿龙抵抗大型暴龙科 加斯顿龙被犹他盗龙捕杀 霸王龙放弃捕食大腹甲龙 鹦鹉嘴龙求偶和交配 王子溪组,巨型伤齿龙类与北极熊龙发生争执 旱季,一只状态极差的、陷入绝望的玛君龙捕食马任加鳄,战斗了很久,但最后同归于尽。 恐手龙和特暴龙在林中偶遇,但相安无事,随后恐手龙来湖中捞水生植物吃,意外吞下了几条鱼。 伶盗龙或其它具备夜行性的恐龙在夜色的掩护下活动 更多古鸟类的片段 地狱溪组的湿地环境,鱼类、鸟类、龟鳖类和游泳的三角龙 阿尔瓦雷斯龙类帮大型兽脚类守护巢穴,捡食吃剩下的碎肉,合作共赢。 特暴龙捕食栉龙 镰刀龙穿过湿地,前往另一片陆地吃植物 大个体马扎尔龙驱赶哈采格翼龙,保护家庭成员 覆羽恐龙的换毛 蜥脚类用低沉的叫声/跺脚声/甩尾声与同类交流 擅攀鸟龙科有更多情节甚至成为主角 巨大的蜥脚类自然老死后,吸引了各种食肉动物来吃。 魔蟾或其它古两栖动物的幼体 石炭纪的蟑螂 恐龙漫步时,发现古生代动物的化石,好奇地碰了碰之后离开。 中龙登场或背景板 笠头螈抵御食肉兽孔目的攻击,最后逃走 砑头虫登场+台词描述 布氏顶螈和三尖叉齿兽一起登场 中生代腔棘鱼类登场 长颈龙的新研究习性展现 创孔海百合登场 西里龙科登场或被提及 雄性薄板龙用有鲜艳颜色的脖子向雌性求偶 极地小型植食恐龙储备食物以过冬 两只亚成年异龙尝试捕食成年剑龙 剑龙/蜥脚类在深水区游泳 纤角龙居住在洞中逃离矮暴龙的追捕 近鸟类跳舞求偶
新与恐龙同行 看官网上的介绍说是每集都会聚焦一具由世界顶尖化石猎人新近挖掘出来的恐龙个体,借由最新理论科学还原其生前行为,并由此展开整集的故事。
有无亚氏 艾米莉亚龙的资料或复原图 亚氏 艾米莉亚龙(Emiliasaura alessandrii),今年新命名的恐龙。
与恐龙同行吧专门水经验贴
2017年的老图 画师:Pro-p Pid:12756857
被当成神兽许愿的芙蓉龙骨架 芙蓉龙属于比较小众的古生物,在国内除了湖南地质博物馆之外,就是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北京自然博物馆)展览着其骨架。之前看新闻报道,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芙蓉龙骨架被玻璃保护,但是一直有观众往里面塞钱祈福,搞得馆方哭笑不得。
尝试用麦克雷·霸王龙来说明WWDSM的“堪萨斯霸王龙”。
分享图片…… 美少女 画师:はくちゅう 推特:@hakuhiru_oeoe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世界名画《倒抹茶的猫女仆》 “只要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画里 那位静默而专注的女子 日复一日把抹茶从瓶子 倒进碗里 这世界就不该有末日。”
世界名画《倒抹茶的猫女仆》 “只要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画里 那位静默而专注的女子 日复一日把抹茶从瓶子 倒进碗里 这世界就不该有末日。”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美洲短吻鳄上树
恐龙是否会吃禾本科植物 草,到底是指什么? 草是被子植物,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草本的被子植物,还有一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草,即禾本科植物。 对第二种理解,我会列举一些证据,证明恐龙时代确实有草,恐龙也确实会吃草。 这些化石主要来自于禾本科植物独特的植硅体、角质层和小穗。
图解《史前星球》第二季第四集《海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