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长天 一色长天
关注数: 425 粉丝数: 347 发帖数: 5,797 关注贴吧数: 74
【散文小说】说“秋 禅” 薄雨微收的时候,清凉的风安谧于枝叶沙沙作响的尖尖柔柔指间。宽松的青衫飘曳着山林深处的远寺的钟声。听听清泉的滴答,嚼着青草的滋味,望着闲游变幻的白云。你会想起苏东坡策杖山间的浅吟。因宋玉笔下飘零的枯叶而来悲秋的感觉,顿时间会一消而散。秋是无辜的,是悲而行吟,或静谧安闲,全然于你的心境。佛说:“破执而禅”。 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尽管秋天的孤寂清冷了江南的横笛,尽管暮色苍茫迎合了蒙蒙远山,尽管秋夜秋雨更添秋凉。但秋月莹莹,清凉洗烦煎。东坡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心境“如天常清,日月常明”。这就叫:“豁达”。 孔子以为:“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庄子有大树,“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袤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我梦里总是感觉这些文字里藏着秋天的气息。读之如读秋。“山雨欲来修竹鸣”的清幽,“遍地黄花”的高洁,如同在红尘滚滚的热浪中僻开一片曲径通幽、寒潭清碧。禅说:“智慧“。 安好,时光如是温柔妥帖。秋轻轻来回。以博大的心呵护一切高洁、醇正的安宁。于是有人在秋风中穿行,缘起。“大江东去”地潇洒,“也无风雨”地旷达,“不知天上宫阙”地精神飞扬。 如此,秋天,“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放纵一下神思,随高天青云,乘物游心,静静地自由安然。安好,时光定会如是。
闲话词的意境 甲:词较诗与曲之长,在于意境。意境为词之根本。无境之词味同嚼蜡。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乙:何为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有高下,“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人间词话》)。丙:意境之内涵为“意”——即情和理;意境之外延为“境”——即景和物,词话曰:意象或比象。多个意象融入情理,形成的境界即为意境。故曰:意境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忌“诗情不足理性凑,灵动不足死景凑,激情不足口号凑,比象不足直白凑”。 所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丁:王国维认为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个人认为这种分法很不科学。愚以为诗词不可能“有无我之境”。看似无我,境为我所取、字为我所写、词为我所填,岂能无我?“无我”之境岂不为死景?作者写境必有我情,即使纯写景亦“有我”之心境。“情景交融”是必须的。王国维所谓“有我”和“无我”,只能说是“虚实相生”的幻象。纯“无我”,怕即成“隔”了。戊: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所谓境界,就是对意境的高下之评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即为“不隔”,不能的就“隔”了。能成美感的意境即为高,意象纷乱、景不于情、情景分离、空呼口号、直白而赋的即为下。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等皆可为高境。 己:构建词境的手法很多。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有造境,有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造境”为浪漫风格,“写境”为现实风格,无高下之分。然“借、喻、比、兴”为必须之手法。“虚笔、实写,铺陈、直叙,渲染、白描”等交相辉映,“借物抒情、寄情于景”方能成境,其全在于作者之匠心。如何“不雕不琢、物我一境”,在于作者底蕴和笔力,非一日之功也。“凑韵、凑律、凑景”乃至“东拼西凑”、“似是而非”者,为初学通病,盖因心中无境也。故劝“心中有境方落笔,心中无境莫乱写”。
闲话词的意境 甲:词较诗与曲之长,在于意境。意境为词之根本。无境之词味同嚼蜡。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乙:何为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有高下,“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人间词话》)。丙:意境之内涵为“意”——即情和理;意境之外延为“境”——即景和物,词话曰:意象或比象。多个意象融入情理,形成的境界即为意境。故曰:意境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忌“诗情不足理性凑,灵动不足死景凑,激情不足口号凑,比象不足直白凑”。 所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丁:王国维认为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个人认为这种分法很不科学。愚以为诗词不可能“有无我之境”。看似无我,境为我所取、字为我所写、词为我所填,岂能无我?“无我”之境岂不为死景?作者写境必有我情,即使纯写景亦“有我”之心境。“情景交融”是必须的。王国维所谓“有我”和“无我”,只能说是“虚实相生”的幻象。纯“无我”,怕即成“隔”了。戊: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所谓境界,就是对意境的高下之评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即为“不隔”,不能的就“隔”了。能成美感的意境即为高,意象纷乱、景不于情、情景分离、空呼口号、直白而赋的即为下。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等皆可为高境。 己:构建词境的手法很多。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有造境,有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造境”为浪漫风格,“写境”为现实风格,无高下之分。然“借、喻、比、兴”为必须之手法。“虚笔、实写,铺陈、直叙,渲染、白描”等交相辉映,“借物抒情、寄情于景”方能成境,其全在于作者之匠心。如何“不雕不琢、物我一境”,在于作者底蕴和笔力,非一日之功也。“凑韵、凑律、凑景”乃至“东拼西凑”、“似是而非”者,为初学通病,盖因心中无境也。故劝“心中有境方落笔,心中无境莫乱写”。
【现代诗歌】闲话词的意境 闲话词的意境 甲:词较诗与曲之长,在于意境。意境为词之根本。无境之词味同嚼蜡。王国维《人间词话》开篇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乙:何为意境?《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有高下,“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人间词话》)。丙:意境之内涵为“意”——即情和理;意境之外延为“境”——即景和物,词话曰:意象或比象。多个意象融入情理,形成的境界即为意境。故曰:意境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忌“诗情不足理性凑,灵动不足死景凑,激情不足口号凑,比象不足直白凑”。 所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丁:王国维认为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个人认为这种分法很不科学。愚以为诗词不可能“有无我之境”。看似无我,境为我所取、字为我所写、词为我所填,岂能无我?“无我”之境岂不为死景?作者写境必有我情,即使纯写景亦“有我”之心境。“情景交融”是必须的。王国维所谓“有我”和“无我”,只能说是“虚实相生”的幻象。纯“无我”,怕即成“隔”了。戊: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所谓境界,就是对意境的高下之评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即为“不隔”,不能的就“隔”了。能成美感的意境即为高,意象纷乱、景不于情、情景分离、空呼口号、直白而赋的即为下。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 ,寂静肃穆……等等皆可为高境。 己:构建词境的手法很多。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有造境,有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造境”为浪漫风格,“写境”为现实风格,无高下之分。然“借、喻、比、兴”为必须之手法。“虚笔、实写,铺陈、直叙,渲染、白描”等交相辉映,“借物抒情、寄情于景”方能成境,其全在于作者之匠心。如何“不雕不琢、物我一境”,在于作者底蕴和笔力,非一日之功也。“凑韵、凑律、凑景”乃至“东拼西凑”、“似是而非”者,为初学通病,盖因心中无境也。故劝“心中有境方落笔,心中无境莫乱写”。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