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懒人 河洛懒人
言宜慢,行宜善!
关注数: 534 粉丝数: 457 发帖数: 17,101 关注贴吧数: 173
“许昌杯”第六届黄河戏剧大赛评奖结果     日前,记者从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获悉,“许昌杯”第六届黄河戏剧奖大赛评奖结果揭晓,话剧《老汤》,豫剧《都市阳光》、《清吏郑板桥》、《清水湾》、《口上的女人》、《游子吟》、《马丕瑶出京》、《盘夫索夫》,曲剧《泪洒相思地》、豫剧《王昭君》10台剧目荣获金奖,豫剧《我的娘我的根》、《海的女儿》2台剧目荣获特别奖,豫剧《白莲花》、曲剧《天下父母》、豫剧《典妻》、越调《掉印》、豫剧《家园》、曲剧《五更惊雷》、豫剧《大河惊涛》、曲剧《曹端还乡》8台剧目荣获银奖,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漯河市豫剧团5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另评出主创人员及演员单项奖若干名。   黄河戏剧奖是经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省级专业奖项,旨在推人才、出精品,促进河南戏剧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许昌杯”第六届黄河戏剧奖大赛由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许昌市委、许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戏剧家协会、许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该奖项与中国戏剧节接轨,优秀获奖剧目将代表我省参评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本届大赛共有省内外40台剧目报名参赛,涉及河南、北京、山西、四川、新疆5个省市的33个院团,参赛剧目涵盖豫剧、曲剧、越调、话剧、上党梆子等多个剧种,展现出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劲势头。   有关专家表示:“本届黄河戏剧奖大赛参赛省份、参赛剧种数量都创历届之最,不仅推动了河南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省市戏剧事业的发展,黄河戏剧奖大赛已成为一个立足河南、辐射黄河流域、影响全国的区域性戏剧赛事。纵观此次大赛,现代戏、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均占一定比例,充分体现了戏剧创作的‘三并举’方针。此外,本届戏剧大赛坚持评奖与评论并重,为每个参赛剧目举办研讨会,把脉问诊,指出优点,提出建议,参赛院团不仅带走了奖项,而且还带走了剧目加工提高的良方,实现繁荣发展戏剧事业的宗旨。”
【他山之石】京剧名家裴艳玲谈保守和创新 转新华网 在传统戏曲不断被各类新兴艺术形式侵入改造的今天,有人说[url]http://裴艳玲[/url]是当下戏曲界的“保守派”,总固守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东西。   对此,三度[url]http://中国戏剧梅花奖[/url]得主、有着“戏曲国宝”之称的戏曲大师[url]http://裴艳玲[/url]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url]http://中国京剧艺术节[/url]上回应说,她觉得自己“守”的还不够。    “京剧创新首先要继承。”[url]http://裴艳玲[/url]说,每个演员必须先继承,大量的继承。如果连量都没凑够,创新就是不可能的。“一个京剧演员要按照你的行当,该学什么就学什么,要大量的学,长年的学。之后,等你这一碗水装得满满的了,你想让它不往外溢都不可能,这个时候,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京剧需要创新。“我也在创新,比如,我在全国率先实行京剧、昆曲、[url]http://河北梆子[/url]‘三下锅’的演出形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url]http://裴艳玲[/url]直言,创新不能把京剧搞得跟3D电影、交响乐、舞剧、芭蕾一样,虽然可以红一时,但都是长不了的。“我认为要想当一个合格的京剧人,就要先老老实实地看看祖宗给你留下了什么东西。”   谈及向传统戏、老戏学习,汲取营养,[url]http://裴艳玲[/url]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你会写简体字,再认一认繁体字有什么不好?你可以写不下来,背不下来,但你要知道这个字还有繁体字。只有大量的先认识繁体字,你才写得一手好的繁体字,再写简体字自然就手到擒来。”裴艳玲感慨地说,没有人不想创新、出新,但前提是,你要知道你身后有没有“粮库”,有没有创新的“资本”,而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戏,就是“粮库”,就是创新的源泉。“有人说我保守,我得对他们说声谢谢,我觉得我‘守’的还不够。如果我再多‘守’一点,再牢固一点,我比现在还强大,比现在唱的还更好。”
【他山之石】走市场就该“不送票” □[url]http://金陵晚报[/url]记者陈曦 和影视大腕们一部戏动辄成百上千万的收入相比,戏曲演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甘于清贫”。的确,由于受众相对固定、剧目创新难等因素,部分曲种的演出市场长期以来不温不火,戏曲演员的收入也是“原地踏步”。 不过,也有戏曲院团走市场走得风生水起的,比如[url]http://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url]。在团长周东亮的带领下,锡剧团近年来不仅年年盈利,演出收入还达到甚至超过千万元,团里演员的薪水也稳步上升。周东亮是如何做到的?近日,[url]http://金陵晚报[/url]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了解其“挣钱秘诀”。 秘诀一 培育市场不能靠“送票” 周东亮,著名锡剧演员、“梅花奖”得主,有着“锡剧王子”的美称。自从2010年担任[url]http://江苏省锡剧团[/url]团长以来,周东亮就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几年来成效显著。在保证公益演出场次不减少的前提下,周东亮带领团里的演员努力打磨剧目、积极拓展演出市场,短短几年,全团的全年演出收入从他刚接手时的150多万元,到如今的“千万级”,翻了好几倍。 “我们的商演收入真的是一张票一张票卖出来的,我坚持不送票。”周东亮说,他去外地演出时,发现戏曲票房有虚假繁荣的现象,“往往是找个企业出点钱保底,票就白送出去,拉观众过来撑场。这样看起来票房不错,其实是恶性循环。”周东亮的团在外地演出,也经常有各路人马托关系来要票,甚至直接找到他这来。“我会跟对方说:‘花钱买票是对演员的尊重。我确实是没票,实在不行我掏钱去票房买两张票给你。’经我这么一说,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支持的,都愿意花钱买票。” 周东亮认为,票价低一点没事,“哪怕20块钱一张,也不能白送。只有掏钱买票的人,才是真戏迷。我们把精品带给他们,让他们觉得钱花得值,下次才会再来看,还会介绍亲戚朋友来。” 秘诀二 帮年轻演员结下观众缘 周东亮从心底里热爱锡剧舞台,尽管当了领导,他的演出场次却一点也没减少,每年都要演出150场左右。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周东亮也承认,[url]http://江苏省锡剧团[/url]在各地的演出之所以火爆,有时甚至一票难求,不少戏迷都是冲着他这个“锡剧王子”去的。如何让手下的年轻演员成长起来,成为观众心中的“角儿”?周东亮做了不少努力。 “首先我和团里的演员们相处,不会摆出领导的架子。只要演员不犯原则性错误,我给他们的空间还是挺大的;其次,不能说搞艺术的就要清贫,搞艺术也能挣钱,我作为领导,要把演员们的福利落在实处,让大家愿意留在这跟着我干;还有,对年轻演员‘传、帮、带”,比如每次有我主演的剧,就都会提携几个年轻演员,让观众逐渐熟悉并认可他们,进而让他们有机会在以后的剧目中担大梁。” 秘诀三 为传统艺术注入新元素 当[url]http://江苏省锡剧团[/url]的全年演出收入几年来稳定在千万元左右时,周东亮又有了“野心”。“现在剧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稳定期,因为演出场次不可能再增加很多,因此我们想要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想新路子。” 一方面,周东亮继续培育市场,为传统的锡剧艺术吸纳更多的年轻粉丝。比如他们团在苏南很多中小学开设了锡剧兴趣班,团里出人去教;比如他提出“新锡剧”的理念,把流行时尚的音乐元素注入锡剧。 另一方面,周东亮思索让锡剧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引入外资,或者开发锡剧的衍伸产品等。近期,他就计划着和宜兴方面合作,打造一部《紫砂梦》的戏,“到时演出时可以请紫砂大师在现场做紫砂壶,这也是衍伸产品的一种。”
河南曲剧为什么是曲牌联奏体的缘由,一起学习 曲剧曲牌源于宋兴于明而盛于清 曲剧是河南省的第二大戏曲剧种,剧种的形成虽然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但是它的曲调、唱牌、音乐却源远流长,主要是直接吸收、继承宋“鼓子词”(亦称“鼓儿词”)中“杂牌”小调的唱法,并由它构成曲剧声腔的主体。 继宋词元曲之后,明代盛行民歌,并逐渐与“鼓子词”结合。从明弘治十八年(1505)以后便在以汴梁(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带扎下根来,用明万历沈德符《顾曲杂言》中的说法就是“浸淫日盛”。曲牌名称繁多,如“点绛唇”、“桂枝儿”、“转调货郎儿”、“银纽丝”、“山坡羊”、“哭皇天”等有数千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都有其基本定式,可以填写新的曲词,这就为鼓子曲的编剧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他们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曲牌,依照曲牌对字数、句法、平仄的要求填写曲词。明小曲的兴起“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口头传唱之不足,又益之以搜录成集“刊布成帙”,这就为后世积存了大量的资料。 自明弘治至清乾隆300多年间鼓子曲的传唱和发展,不仅在以汴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中盛传不衰,“……其势蒸蒸,大有与昆曲一争短长之势”。至清道光年间,时尚小曲已由民间向社会上层发展,“文人雅会也为之四座倾倒”。它何以有这样的力量,正如明人袁宏道所言“……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劈破玉’‘打草秆’之类……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过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但他的这个说法,尚不能从根本上解答民歌俗曲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真正原因所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主义将走向尽头时,资本主义因素的滋生,工商都会的兴起和繁荣,社会风气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引起“优伶戏剧……”的产生,他们是代表市民社会力量的一部分,在现存的“鼓子曲”《探情郎》、《王二姐思夫》、《云楼会》等剧内容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明清时期民歌时调的产生,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城市化的倾向,演唱的商业化,也必然要在经济发达的工商都市中进行。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封,成为鼓子曲发生、发展的中心,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这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新剧种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黄河在祥符决口”,开封大批鼓子曲友由禹县逃往南阳。有曲子圣人称号的汤印侯就曾说过“鼓子曲自开封来”。生于清末的南阳名曲友郑耀庭也说他幼年学曲子时,许多曲子抄本都是由开封传来的。南阳与湖北、陕西两省交界,为豫西南商业重镇,鼓子曲与当地的一些曲调糅合,促成了南阳大调曲子的形成。以后又传到洛阳,逐步由说唱形式转变成“跷曲”“高台曲”并有了角色的分工,群众就把这种戏剧化了的大调曲子,称为”小调曲子“,为曲剧剧种的正式形成揭开了序幕。
南阳曲剧:牛长鑫老师谈---戏曲发展要顺天应时 河南曲剧已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从散唱小调经过高跷走上舞台,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能够壮大发展,就因为顺应了时代。五四运动新文化的影响,曲剧应运而生,既是天时更是人和,人们希望变革,希望新生事物出现,曲剧就在这样大的时代变革之中诞生,顺应人们需要,受到人民的支持。 解放前的河南曲剧只能是萌芽阶段,真正壮大成才那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当年草台班社、松散社班,演员多是农闲唱戏,农忙种地。演戏还不能成为职业、专业,专业团体还为数极少。经过五十年代的戏改,由党和政府对旧的戏社进行改造,吸收新生力量,特别是解放后,由政府出面主持建立起来新型剧团(南阳戏曲工作团)就是当时的典型。政府出面招收学员,吸收有经验、艺术造诣较高的艺人任教,政府委派政治可靠、熟悉戏剧的干部领导,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专业团体。戏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政治待遇有了大的提升。戏剧的面貌才得到了大的改观。戏曲事业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演员职业在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承认。演戏是社会分工,不再是卖艺,是工作,是党的文艺工作者。 我,正是在戏剧大发展的开始阶段走上从艺之路的,至今算来,已有五十八个年头了。回忆几十年来匆匆走过的路,辉煌伴随着挫折,清空丽日与风朝夕雨犹历历在目。每当忆 起走过的艰难岁月,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禁怦然心动。戏曲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继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辉煌业绩。它凝聚着几代领袖的睿智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心愿。“引其流者怀其源”,我作为一名戏曲战线的老兵,亲历了解放后戏曲的发展之路,感触颇多,对党和政府、对师长、同事心存感激。之所以能有我今日之牛长鑫,完全仰赖党的培养,师长的教调,感激之情倾其一生也难抵万一。我十岁参加剧团,还是个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的懵懂少年,承蒙党的关怀,老师的培养,把我由无知少年培养成人民演员,教给我一技之长,教我做人之道。所以在我的心中,剧团就是家,我就是剧团的人,我的一切都听命于剧团。戏剧事业就是我的生命所系。剧团兴衰犹如家之兴亡,我也曾有过离开南阳市曲剧团的念头,当有老师向我说出:“长鑫,现在我们老了,你们正演戏的时候,指望你们养活呢,指望你们发展壮大南阳曲剧团呢……”只这一句话让我感动,让我羞愧。我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如此自私,从此下定决心,扎根南阳,终老曲剧团,永不离弃。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剧团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箱衣道具用担挑,条件简陋人员少。常年在乡下跑,收入微薄难温饱。尽管条件艰苦,人们的热情高干劲足。因为大家目的明确,为了早日把国家建设好,国家富,个人才能幸福。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全国一盘棋,无论是官是民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我所在的南阳戏曲工作团(现南阳市曲剧团),当时老师是国家供给,小米、麦子、香烟都是供给。学员是管吃发给衣服,经过短期集训,就可演出为社会服务。几十年如一日,上山下乡,深入厂矿。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配合形势排练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多次受到嘉奖表彰,涌现过多个模范先进人物。本人还被推选为南阳建市功臣受到嘉奖。五一年参加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六零年代表河南进京庆祝建国十周年汇报演出,周总理、朱总司令观看演出并亲切接见。七八年代表省委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九一年进京汇报演出《情系青山》。为配合宣传计划生育,排演曲剧《儿女传奇》参加全国现代戏汇演,轰动全国。该剧被全国多个兄弟省份移植演出,影响很广。二十一世纪初,《惊蛰》的排演更是影响巨大,进京汇报演出并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为河南戏曲争得荣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