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晓生的笔 百晓生的笔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665 关注贴吧数: 5
漫谈拗救 在格律诗中,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不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句有时可以采取补救的办法,就是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这种方法称为拗救。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当句救 当句救是指在出现拗句的本句的适当地方,选一个字,把这个字的平仄作相应的改变,使全句读起来声调仍有高低,不会由于出现拗句 而影响声律的和谐。但必须注意这个补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妪家》,其颈联为“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其格律安排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对句第一字应平声,现在用了仄声“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须改为平声,现在用了平声字“明”,对句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远在剑南思洛阳”本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应平而用了仄声,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现在补救,第五字应仄,改为平声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种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点是将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如张籍的七绝《凉州曲》 的第二首中后两句“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其出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应仄,现在用了平声字“恩” 为了补救,将应平的第五字改为仄声“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诗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种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联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句应该是“平平平仄仄”现在第四字用了平声字“虚”,那么应平的第三字改为仄声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这里必须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就是当句中出现拗字,而在本句中没有条件补救时,便 在下一句的适当位置进行补救。例如唐代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颈联,“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此联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在上联第三字应该平声处,却用了仄声字“落”, 成了拗句,对句第一字本来可平可仄,现在用了仄声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须改为平声字,一个“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累见不鲜的,我们不再举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对,而上句第五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万”,而上下句都没有救,以至造成仄声三字尾。又如韦应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颈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按格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应平,却用了仄声“一”,造成三连仄,同样上下句都没有救。由此可见,凡诗句由于内容需要,而出现拗句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补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强去救。
对联知识(各种对联以及手法) 【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 2.今音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 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 黑/白 长/短 男/女 天/地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例: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