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爱相随 万水千山爱相随
算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自己的人生轨迹,针对你不同阶段的人生运势,做出符合你运势的应对策略。运气好的时间段,要借势而起,牢牢把握,全力奋进。而运气差时,则要养精蓄锐,懂得顺势而为,才不会碰得头破血流。通过对您八字命局和大运的分析,让您提前知道这一信息,让你趋吉避凶,扬帆远征!
关注数: 122 粉丝数: 549 发帖数: 16,446 关注贴吧数: 26
【大历史】 晚清时期老外的“国学”情结 --------- 自1807年英国人马礼逊来到中国,此后来华的西方人络绎不绝,来华者往往背负外交、经商抑或宗教使命,其中不乏久居中国长袍马褂客死异乡者。人们喜欢探究来华汉学家身上的中国情结。 <从中国传统文化取名> 考察这些来华西方人的生活与著述,我们深感,他们身上有的并不仅仅是中国情结,而是长期耳濡目染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而形成的“国学”情结。 第一,人名多附庸中国传统文化。美国汉学家Samuel Wells Williams,中文名字为卫三畏。“三畏”,不仅与他的英文名Samuel音相近,而且能从《论语》中找到渊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畏”要求自己像中国的君子一样为人处事要有敬畏之心。另一位美籍汉学家Chauncey Goodrich,中文名字为富善,既可以视为直接意译自goodrich,也可以理解为辗转取自《论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富而好礼,就是富且善,是他所崇尚的人格理念。 <著述很喜欢引经据典>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所著《寻津录》(1859),欲为来华的西方人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找到汉语学习的最佳路径。对于熟读儒家典籍的威妥玛来说,以“寻津”为名,与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寻津、问津的典故遥相呼应。 外国学者著述扉页不乏国学经典名句,英国汉学家马礼逊《古汉语译文》(1815)扉页上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来自《礼记.曲礼》。威妥玛《寻津录》的扉页上印有“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语见《史记.李斯列传》。在扉页上刻有最多国学经典名句的是法国汉学家童文献的《西汉同文法》一书。其中五句文言文,绕书名一周,其内容对于治学做人均有涉及。 <望获得本土学者认可> 为什么晚清的来华汉学家会如此注重引用经典,附会经典?他们刚到中国,初来乍到,苦于风土人情之不谙,语言文字之隔膜,无论是著述者还是刻书者都急于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著书立说,强调中国经典,尤其以扉页语录的方式示人,足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当然,这期间也表现了西方学者对国学经典深深的认同感。于是无论为自己起名、为书作命名、扉页上刻警句,都会让人感受到他们对中国经典的尊崇和推重。 另外,汉学家之所以能如此熟悉地使用国学经典名句,跟他们的中国老师或者中国助手不无关系。比如威妥玛跟随中文教师应龙田学习汉语14年,并于1861年完成了《论语》的英译本,这也保证了他能准确使用中国经典名句。
错一题罚50,老师管理权限的边界在哪里? -- 近日,据媒体报道,云南昆明第十中学被曝光有老师向做错题的学生罚款。学生做错题是常事,做错题被罚也很常见,但做错题被罚款且一道题高达50元,这却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之所以做错题被罚款一事能进入公众视野,源于一名老师的“自曝”,一名叫赵沙的老师在网上晒了一张“账单明细”,称仅11月7日这天因期中考试错题收到的罚款就高达3950元。原本是为了炫耀治教有方,却未曾想引来舆论声讨、校方退款、致歉,这结局或许是这位老师未曾想到的。 事实上,我国《教育法》有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义务。学生的合法权益包括学生的财产权,学校、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行为,主要就包括损坏学生财物、没收学生财物、乱罚款、乱收费等。很明显,尽管老师“错题罚款”的初衷是要倒逼学生好好学习,但通过罚款来纠正错误、激励学习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且容易让被罚者形成一种错误价值观:只要我有钱,就可以随便犯错误了。在这种潜移默化环境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此可见,老师把本该自己认真完成的教育过程用经济手段来制约,是教育的偷懒行为,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该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用自身人格力量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老师对学生学习不佳,表现不好的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要上升到惩罚的高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不仅仅是提高教育质量,让万千学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学方法、奖惩机制同样不应被忽视。在错一道题罚50元背后,缺乏法律基础与科学性的奇葩奖惩制度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此为契机,逐一排查和改进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却势在必行。我们期待在错题罚款之后,教学方法、奖惩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学生将在更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中学习和成长。
【机密档】 清代为了高考而移民的士子 ----------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已经历经了1100余年的历史,各项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与之相伴随达到巅峰的,是士子们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科举作弊手法。 <冒籍问题最典型> 在古代士子们的作弊手段中,尤以枪替、夹带、冒籍等最为突出。冒籍在我国唐、宋、元三朝历史上,有着许多别称,如寄应、附贯、冒贯等,直到明清时期才统称为冒籍,而尤其以清代乾隆时期的冒籍问题为典型。 冒籍相当于今天社会中的“高考移民”。在清代,冒籍就大趋势而言以三种地域性流动最为常见:南方士子冒籍北方科考;富庶地区士子冒籍贫困地区科考;人口大省士子冒籍人口小省参加科考。 在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省定额制。在乡试中,每个省份有多少人能考中举人是有名额限制的。因此,在清代学风相对兴盛、经济相对富裕、人口相对密集的江浙地区成为冒籍的“人才输出省”,而当时的顺天府、天津、贵州、广西、台湾等地区就成了“重灾区”。 <不少考生钻空子> 清代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出台了《钦定科场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冒籍问题,给予本地考生公正的考试环境,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防止、打击这种“高考移民”行为。 不过,虽然条文法规俱在,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利用了科举考试上的漏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众多以冒籍实现梦想的考生中,最具代表和传奇色彩的应当首推乾隆朝的著名学者--赵翼。赵翼,字耕松,是江苏阳湖人。1750年,赵翼谎称陪同亲属一同从江苏赶赴北方进行盐业生意,从而获取在北方临时居住地参加考试的机会。凭借冒籍过了乡试的赵翼,后又获得汪由敦的庇护以冒籍身份参加了会试、殿试,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字体,瞒过了主考的刘统勋和刘纶,被列为前十名。此时又恰逢兆惠将军奏凯,一同派入批阅考卷,赵翼竟被内推为状元。 乾隆帝最后发现被内推为第一名的赵翼是江苏人,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人,而第三名王杰是陕西人。随后乾隆帝询问身边的大臣:“我们清朝现在有陕西籍的状元吗?”旁边的大臣们表示:“原来明朝的时候有过一个康海,但我们清朝至今还没有!”乾隆帝决定将第一名与第三名的位次互换。这样,以冒籍应试的赵翼一举成为探花,而王杰则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陕西籍状元。
【大历史】 鸿门宴上都有哪些菜? ------------ 鸿门宴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详。而比起历史话题来,美食更能打动中国人的心和胃。两千二百二十三年前的这场夜宴给今天的吃货们留下了一个最大的谜团:“那天晚上他们究竟吃了哪些菜?” <樊哙的生猪腿> 历史记录者司马迁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用在这场宴席的菜名上。他提到的唯一具体食物就是项羽下令赏给樊哙的“生”彘肩(猪腿)。长久以来,关于这个“生”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派观点(比如清代的孙志祖)按照“生=不熟”的字面意义理解,认为这条生猪腿就是未烹饪的生肉。 还有一派观点从训诂学的角度考证这个“生”字。乾隆时期的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认为“生”是司马迁加上去的,他说:“‘生’字疑误。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进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邪?”意思是这条猪腿不是厨子送进来的,而是直接从席上撤下来的,难道项羽和刘邦他们也坐在那儿吃生猪肉吗? 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认为,这个“生”并非“不熟”,而是跟生铁的“生”一个意思,指“未加工”,即还没有分切加工的整猪腿。 <酒中添加调料> 樊哙一冲进鸿门宴的会场,项羽就命人赏给他一卮酒。卮是圆筒形的饮酒器,容量相当于两瓶大可乐。虽然酒具大气,但秦汉式的酒只是低度的米酒,用刘姥姥的话说,尝起来跟甜水儿似的。 武人行军打仗,肯定不会满足于喝甜水儿。所以汉代出现了将酒类多次重酿,以提高酒精浓度的方法,叫做“九酝”。秦汉之交时是否有这一技术尚不得而知。但当时饮酒者为了追求香气或温辛的口感,常在酒中添加郁金或者桂皮。所以鸿门宴上饮用的酒也许是加了调料、更加辛辣刺口的调味酒。 <牛肉与狗肉> 自古以来“牛酒”一直是犒赏劳功的代称,比如“大犒以牛酒”,“遣使奉牛酒”。从鸿门宴的规格等级上看,宴会的主人是项羽,那么杀牛招待刘邦的可能性非常大。 杀牛治酒,这牛肉怎么烹饪呢?周朝《礼记》中有“八珍”的做法,提到了牛肉料理法。一种是把牛的里脊肉反复捶打,去除筋膜,烹熟之后加醋和肉酱调合;一种是生牛肉横向纹理切成薄片,用美酒腌渍一天,然后用肉酱、梅酱、醋食用;还有一种是生牛肉捣捶去筋膜,平摊在苇席上,撒上姜和桂皮,用盐腌渍晒干,吃时再捣软。 鸿门宴开了五六个小时,耗时这么长,需要保证菜品的多样性,除了牛肉猪肉之外,狗肉的可能性非常大。樊哙是屠狗贩子出身,刘邦出身沛县,也爱吃狗肉。
治驾考乱象,先断利益链 ----------- 今年6月,杭州一些驾校教练借为学员安排住宿之机,与驾考中心周边宾馆勾结,一方抬高房价,一方拿回扣。此事曝光后,杭州富阳区市场监管局立即着手调查。经调查,杭州驾考中心周边15家宾馆以及58名驾校教练涉案,当事人商业贿赂行为成立,共被罚款133万元。 <带学员住店拿回扣> 杭州市驾考中心位于富阳场口镇,因距主城区较远,参加驾驶证考试的学员几乎都会由教练带着在附近住宿两三晚,驾考中心周边有百余家村民开的宾馆。富阳区市监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当地正常房价约80元一晚,可一些教练带学员去,两晚住宿加上吃饭要五六百元,其中约三百元是宾馆给教练的回扣。 执法人员发现,学员大多是第一次到驾考中心,都会听教练安排,教练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熟悉的宾馆。当地逐渐出现部分宾馆夜夜客满、部分宾馆夜夜空房的局面,区别就是给不给教练回扣。 <学员是直接受害者> 宾馆房客爆满,教练拿了回扣,“各取所需”似乎是双赢,可对驾考学员却非如此。作为杭州居民,笔者还记得当年赴场口“赶考”的场景。因为多种原因,我科目三考了两次,每次在场口待3天。特别是第一次没过,受挫加沮丧之外,还要多交食宿费,补考时本就底气不足,明知交了冤枉钱,还要硬着头皮去场口,实在没得选择。相信和我同样遭遇的人还有不少,做“待宰羔羊”的滋味并不好受。 当监督管理缺位、教练行为失范,不符合行业规则的利益链结成,最终受伤的还是作为消费者的学员,而他们正是买单者,正是权益最该保障的群体。 <营造良好驾考环境> 不正当竞争只会劣币驱逐良币,那些遵纪守法的宾馆,虽然价格公允性价比高,却因为没有贿赂教练只能生意受损。当一个地方赚钱的商家靠坑蒙拐骗,市场秩序只会遭到严重破坏,当地营商环境和民风也会受损。 为何驾考学员总是受伤?因为在现行体制下,驾校教练和学员在权利上不对等,前者在驾考报名上垄断资源,后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既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监督、从严执法、常抓不懈,建立黑名单制度,增设考场考点,以及加强考试社会化等措施,也需要学员积极维权,敢于对驾考潜规则说不,才能斩断重重黑幕背后的利益链,还市民一个舒心放心的驾考环境。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