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老衲
安吉老衲
关注数: 4
粉丝数: 0
发帖数: 155
关注贴吧数: 1
转之:中国佛教善恶报应论初探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guoxue.com%2Fwww%2Fxsxx%2Ftxt.asp%3Fid%3D809&urlrefer=2e3c35590c2cc930bd65989d7c903b6c
??
吧内有志同道合之友在否?
三月三十再登安吉吧 日织几何吧内事一归何处向非心如何是佛汝若信袈裟安且吉祥地
赠安吉吧 吧内侵诸因缘生因缘尽故灭竹风我道此生故彼生一切虚幻安吉吧
佛家论因果赠安吉吧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果无从而生.众生竟做恶因,至受恶果,受恶果时,不知自忏往业,又复更造恶法以为对治,则怨怨相报,经劫不息。
一月十六日·赠安吉吧有缘人 百孝篇 <做人必读>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儿照样还 圣人尽孝著青史 贤人尽孝积福田 生意兴隆就在孝 没有孝心业难办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孝字当头全家乐 孝字治国万民安 若问如何把亲孝 孝亲常问寒和暖 五谷丰登皆因孝 孝字就是太平年 不尽孝道亲生气 尽孝亲人无怨言 行孝不在穷和富 量力尽孝孝不难 可怜世人不知孝 不知孝能感动天 富孝荣华来供养 贫孝饮水亦承欢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对孝子另眼看 兄弟和睦就为孝 行孝别说亲心偏 孝子虽贫终能好 不孝虽富不平安 孝遇难处见真孝 孝心不容一时耽 诸事不顺因不孝 回心转孝金不换 快行孝来赶紧孝 亲由我孝寿为天 孝道终归为天理 孝顺不分男和女 生前尽孝亲心悦 死后再孝子孙寒 夫妻皆孝其双亲 孝顺父母如敬天 戒淫戒赌都是孝 时刻行孝亲心宽 孝男尽孝无灾难 孝妇尽孝无抱怨 戒杀放生都是孝 父母延寿孝君先 翁婆身上能尽孝 美名流芳其孝贤 济贫施舍都是孝 能得福报孝非凡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为先 真心行孝是真孝 处事都在孝里边 孝在街坊人敬仰 孝在家中家合欢 不孝不善为祸水 福海行舟小为帆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孝子行孝吉神护 不孝做事恶捣乱 万事唯有孝字大 孝字确是百行源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难周全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印赠传送千张孝 消灾免难百孝篇 <南无阿弥陀佛>
又赠安吉吧-- 繁华不过一捧沙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与用来蒙弊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静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样多的遗憾? 佛曰:这是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还是劫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赠片言于俗人.再临安吉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于一切法当中无心
赠安吉宝地有缘人九字. 心非心.口非口.怨非怨.
再赠安吉吧有缘人 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致,其实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也.
安吉吧-般若佛母 安吉吧-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 (杂语)智度论三十四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同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存不名为失利。’大品般若萨陀波仑品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安吉吧--何为魔?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观安吉警察以治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硬汉子可受尽,凭傲气自我写。顶天汉子土净,赤尘劳为佛事。
观安吉教育以治 敬教劝学,建国之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赠安吉吧·疾病与业障 疾病与业障 一九八五年七月三十日 凡是恶疾,如疟疾、癌症等,皆由鬼在後面支配著,令人体内五脏错位,四大不调,都是业障鬼在作怪。因为人夙世有业障,时间到鬼就来讨债。也因为这个人的阳气不足,阴盛阳衰,故鬼能得其便。你若能常常无烦恼,智慧现前,鬼便无隙可乘。一旦生了欲念、无明,鬼便容易钻进来。以此类推,八万四千个疾病,皆有前因後果。甚至蚊子咬你一口,蜜蜂螫你一下,及其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因果互为经纬。人若明白这道理,则一点错事也不敢做,一做错就要受报应。尤其是修六度万行者,更要脚踏实地,丝毫不能行虚伪。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到果地的时候,则有很多麻烦。 因此,诸位要「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不能有少许放逸的行为。大家要随时随地提高警觉。不去害人,只去利益人,便什麽毛病也不会发生h鬼也找不著你。 说到鬼,昨天有一个「开悟」鬼从圣荷西来找我。这个鬼以为自己开悟了,她丈夫也以为她开悟。但她说:「人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持戒。」其实她的目的是来找我斗法。这个人曾在一九八○年於新加坡居士林皈依我。她来了美国数年,学会了打坐,即谓自己已开了悟。她一进来便向我叩头,但不准许她的丈夫及孩子看,唯独她一个人向我叩头。起初没什麽事,等到叩了三次头,继续叩下去时,便开始哭!愈哭愈大声。 我问她:「你哭什麽?」她答:「我不知道,不是我哭,是另外有一个人在哭。」 我问:「谁教你叩头的?」答:「是我自己要叩的。」 我说:「你在耍什麽把戏?」她答:「不知道!总之,不要修,不要学,不要持戒。」 我说:「你是南洋大学的毕业生,你是不是不读书就毕业的?」答:「不是!」 「修道亦复如是。你连门尚未进来,若不修行,云何得道?你是不是不读书就认字?」 这回把她的鬼也说得老实了。这是六欲天一个「自然」鬼,本欲与我斗法,但来到此地又无法可斗,於是便耍暗招,用软攻的方法!一边哭一边喷毒,可是这个毒,也不起作用。後来,我把那个鬼说得理穷智尽,她也老实下来,清醒过来,不再胡闹了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十八 从前有个国王,对百姓非常仁慈,心里常常想着百姓的疾苦。每次他出去巡视,都在车上满载着衣服、食物、药品等,用来接济那些穷苦和有病的人;看到死者,他总是亲自去处理后事。他想了许多办法,以求改善百姓的生活,也常常责备自己:“国君缺乏道德,才会弄得百姓贫穷;国君具备了高尚道德,百姓才能富裕。现在我的王国里,百姓的生活还很穷困,正是说明我缺乏道德啊!” 国家在国王的治理下,一天天富强起来,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国王得到大家的爱戴和尊敬,远近十方的人们,都来到他的国家。国王的善行及百姓对他的拥护,都被天帝释看在眼里他感到自己的座位底下直发热心里一阵阵发慌:下界的这个国王如此德高望重人们将会尊敬他而不会尊敬我了,他将取代我的地位。不行!我得想尽一切办法,败坏他的德行。” 于是天帝释变成一位老婆罗门,穿得破破烂烂,步履艰难地来找国王向他乞讨一千元银币国王立刻叫人拿给他。 天帝释见此计不行,连忙说:“大王,谢谢您啦!不过,我年老体弱,记性又差,这么多钱,恐怕保管不好,哪一天就让小偷偷去了。我先把钱存在您这里吧!” 国王告诉他:“你要用就拿去用,不必担心小偷在我的国家里,早就没有小偷了。”但老婆罗门仍一再请求把钱寄存在国王那里,国王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他。 天帝释走出宫门心想:一千元银币你不在乎一个王国你该心痛了吧!” 于是又变成另一个婆罗门来到王宫觐见国王。他装模作样地感叹道:大王,您的功德真是无量啊!远近十方人人皆知人人向往您真是一位英明的君王啊!您看,我?山越岭,一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辛辛苦苦地来到您的国家,就是想向大王请求施舍。” 国王慷慨地应允了。 婆罗门又说:“我生于穷苦家庭祖辈、父辈都一直受苦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富贵日子。但现在我知道了,在您的国家里,百姓都过着富裕的生活,我也不甘心再忍受一辈子的穷困。 所以今天我来请求您请您把您的国家施舍给我吧!” 国王说:“很好,就这样吧!”便与王后、太子乘车离开自己的国家。 天帝释见此计仍行不通又生一计变成另一个婆罗门半路拦住国王的车说:“大王!您一向爱施舍穷人,现在我正需要这辆车,能不能请您把车施舍给我呢?” 国王又答应了毫不犹豫地把车、马都送给了婆罗门。 白天他带着妻子、儿子一同步行在山路上、田野上;晚上他们就找一片树林或一个山洞住宿。 有一位僧人,长年累月地修行,也有了一些神通。他一向尊敬国王的崇高道德。 听说国王失去了国土、失去了车马每天带着妻儿艰难地到处流浪,感到非常奇怪,就用神通一算,知道都是天帝释出于嫉妒心所做的好事。于是他借着自己的神通,来到国王休息的地方,变出一辆新车送给国王。 第二天早晨,天帝释发现了这辆新车,就又变成另一位婆罗门,要求国王施舍这辆车。 国王又把这辆车送给他。 过长途跋涉国王一家三口来到邻近的一个国家;进入国界才几十里,面又碰上了天帝释最初变的那个老婆罗门。 老婆罗门高兴地对国王说:大王!真高兴能在这儿碰到您。我正要去您的国家,要回那一千元银币呢!那是您早就答应给我的,而且钱一直存放在您的仓库里。” 国王为难地告诉他:“是有这么回事,我想起来了。 可是我现在已把整个国家连同我的一切财产统统都给了人当时也忘了您这一千元银币的事。” 天帝释心里暗自得意故意说:我是信任您,才把钱存在您那里的。现在我有急用,请您一定要在三天之内,把钱准备好。” 国王没有办法,又不愿失信于人,只好把妻子卖到一个财主家当女仆,把儿子卖到另一家,得了一千元银币,交给老婆罗门。 王后在财主家当女仆,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伺候那家的女儿起床、吃饭、洗澡、睡觉。有一天,那家小姐脱衣沐浴时,将珠宝首饰悬挂在架子上,不料天帝释化成一只凶猛的老鹰,一下子就将所有的衣物珠宝全部抓走。小姐洗完澡,怎么也找不到那些东西,便一口咬定是这个女仆乘机将东西偷走了,不由分说地将她关到狱中。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十三 新世纪里,佛俯察尘世万物,准备超度一个人。于是他踩一朵莲花,来到尘世,找来找去没有找到他要找的人。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庄,村庄里正有一家人在办喜事,佛用他那智慧的眼光发现村庄里有极具慧根的人。 最终他找到了他要找的人。 这人已经快饿死了,可是连放在他嘴边的鸡鸭鱼肉都不吃,佛认为他与佛有缘。 等那人死后,佛将那人的灵魂接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点化你吗? 回答:不知。 佛说:因为你不为外物所动,饿死也没吃那鸡鸭鱼肉。 回答:家里其他人都走了,没人喂我吃东西。 佛......
大悲咒念诵 《大悲咒》原文及念诵注音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诚。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罗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罗愣驮婆.南无、那罗谨墀.醯利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醯.卢迦帝.迦罗帝.夷醯唎.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罗摩罗,摩醯摩醯、唎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闍耶帝.摩诃罚闍耶帝.陀罗陀罗.地唎尼.室佛罗耶.遮罗遮罗.摩麼罚摩罗.穆帝隶.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罗参、佛罗舍利.罚沙罚参.佛罗舍耶.呼嚧呼嚧摩罗.呼嚧呼嚧醯利.娑罗娑罗,悉唎悉唎.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唎夜.那罗谨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罗耶.娑婆诃.那罗谨墀.娑婆诃.摩罗那罗.娑婆诃.悉罗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罗、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罗谨墀、皤伽罗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罗夜.娑婆诃.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嚧吉帝.烁皤罗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漫多罗.跋陀耶,娑婆诃. 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 (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3)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4)是妙法藏,普摄一切陀罗尼门故,(5)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6)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7)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8)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9)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10)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11)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医疗众生病故,(12)是神通藏,游诸佛土得自在故,可见此咒功德,赞不可尽。诵此陀罗尼者,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1)能得安乐,(2)除一切病,(3)延年益寿,(4)常得富饶,(5)灭一切恶业重罪,(6)永离障难,(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8)远离一切诸怖畏,(9)成就一切诸善根,(10)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诵此陀罗尼者,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此陀罗尼者,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九 九、有缘世间人遇到与自己有缘的人就很欢喜,没有缘的人就不想跟他见面。我们知道,阿弥陀佛与十法界一切众生的缘最深。这一桩事情,诸佛都不一样,有些人在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当中,只顾修自己,很少与众生结缘。他成佛了,虽然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愿也相同,但是与众生结的缘不够深广。 世尊当年在世,城东老母与释迦牟尼佛没有缘,释迦牟尼佛度不了她。佛做一个试验给弟子们看,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从别的路走了,绝对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到最后佛现四个身体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有缘!佛叫他的学生舍利弗去度她,舍利弗一去,她与舍利弗有缘,欢喜接受,舍利弗就度了她。“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与佛没有缘,佛也没有法子。 (节录自《无量寿经》2-34-131)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八 八、五百商主杀生戒也有开缘。佛举例说,有一个出家人要远行,搭乘一个贸易团体的船渡大海。船上有五百商主,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独吞财物。这个出家人有他心通,商人恶念一起,他就晓得了。这是利令智昏,不能劝他;你要是劝他,他想:“我的秘密被你泄漏了,头一个杀你灭口。”出家人不是为自己,如果真的被杀了,能防止他害别人,菩萨也愿意舍身救度一切众生。但是这个事情又不能商量,怎么办?趁他不防备的时候,先把他杀了,这是开了杀戒。出家人这么做,救了全部人,这是开缘。因为如果这个事情让坏人做成,其他同伴全部被杀死,财物被侵占,他既犯杀戒又犯盗戒,果报在阿鼻地狱。他现在被人杀了,不堕阿鼻地狱;换言之,这是从阿鼻地狱把他救出来。所以,这个时候不能不开缘。除非你不知道,知道了,一定要救众生。佛法是活泼的,不是死板的,一定要懂得我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4-79)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二 二、随喜功德无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告诉我们,破坏人学佛,障碍人学佛,这个罪过很重!经文一开端,佛举一个例子,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有些人因为嫉妒,就造谣生事,使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结果讲经道场被破坏了。我们在经上看到,造作这个罪业的人,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这是指人间的时间。地狱与人间有时差,人间一千八百万年,在地狱里感受是无量劫,所谓“度日如年”。因此,何必要造这个罪业?念头一转,随喜功德,福报无量无边。什么是随喜?决定没有嫉妒、破坏,欢喜赞叹,劝导人要好好的修学,这个功德与讲经说法的功德一样,果报不可思议。常言说得好,“祸”、“福”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无量无边的福德;一念迷,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真正听懂了、相信了,就认真努力去做,这是报佛恩。
赠安吉吧佛典故事一 在《法华经》上,世尊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从前出家一定要证果,最低限度也是证须陀洹果,证斯陀含、阿罗汉、菩萨果位的人,不计其数。所以,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就不能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这些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这一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怎么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后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后来他证阿罗汉果。
赠于安吉吧·某些吧友 释尊在只园精舍弘法时,有四位新来参学的修行者,正在芳香艳丽的奈花下打坐。同时,也互相谈论世上最可爱或最快乐之事?甲说∶「在春光明媚的日於里,郊外的百花盛开,悠闲漫步,真是愉快无比。」乙说∶「亲友知交,聚集一堂,高谈阔论,互相乾杯,焕听歌舞和乐曲,远比瞪眼看那没有感觉的花草来得快乐。」丙说∶「你们都说错啦!世上还有更欢悦的事情。身入宝山,随心所欲,应有尽有。穿上威严的服装,坐在马车上,威风凛凛到处巡视,让行人惊讶和羡慕,是最风光、最开心。」最後,丁才发言∶「依我看,还有比这些更快乐的事。那就是让如花似玉的妻妾,穿上美丽的衣服,喷洒迷人的香水。随心所欲,到处玩乐,真是愉快!」四人竭尽幻想之能事。忘了自己,畅谈内心的欲望。凡夫有六种欲望,那就是色欲、长相美貌的欲望、身材优美的欲望、善用言词的欲望、细滑欲和相貌欲等。这四位修行者放纵在六欲里,忘记自身的无常,而引发释尊的无限怜恤,就把他们叫来问∶「你们坐在奈树丛下讨论什麽?」被佛陀一问,他们也毫不隐瞒地向佛禀告一切。待佛详细听完後,才对他们说∶「诸位所说的,全是忧虑与恐惧的问题。诸如此事,如无永恒的安慰,就不会快乐。万物到春天都会生气蓬勃,到秋冬则会衰落。同胞兄弟相聚一堂,其乐融融,但也终有离别与悲哀的时刻到来。凡夫处世,所作所为,全都会招致怨恨,惹起灾祸,命丧归阴,结果只会引发忧虑和恐惧罢了。诸位应该远离尘世,努力求道,不计荣华高贵,追求悟境才对。」接著,佛陀又作一首诗偈来警告四位行者∶「惟有爱欲才产生恐惧,因为兴奋才有忧愁。如果没有爱乐,何来忧虑和恐怖呢?喜好里有恐惧,享乐里有忧虑。只要不喜不乐,何来忧虑和恐惧呢?贪欲会产生忧虑,贪欲也会产生恐惧。只要远离贪欲,又何来忧虑和恐惧呢?贪欲起故破戒,衡量事实才知耻辱。行为要接近正道,否则怎能令人敬爱呢?欲望要抑制,思想和言语要正确,如果贪心不收敛,必然无法横渡生死的巨流。」四位修行者听见佛陀的教诲,始知世上什麽最苦恼?什麽最快乐?顷刻间如大梦初醒,决心努力修行,终於开悟而证阿罗汉。《法句譬喻经第三》
安吉名人录之吴昌硕-赠与安吉吧 俊卿仓石始篆刻,雄浑林馨成一派书法石鼓尤盛天,诗书画印勘四绝不使闲情生绮障,良师佳友受益丰带徒诲人诸刘王,名满神洲连东瀛优品慈仁无限情,传道蜡灰泪始干八四病逝上海哀,缶庐印存留仙印竹乡安吉吴昌硕,印社书画新月上
安吉名人录之吴均-赠与安吉吧 南朝吴均字叔庠,性直惟有仕途逆不谙凡间人情故,起居注上被云遮五二○年病逝去,留有胡无文行文一腔抱负成烟云,苍茫云水漫闲行
古镜未磨-赠宝地有缘人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它一句话也不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的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我不供养。”说着转身就入店内去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个店主我都不如,可见其禅道之高了!”于是决下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的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呼么道:“伙计!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镜有否磨过,有道禅师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镜喻我们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减,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有道禅师未能认识如古镜之自性,难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即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心经》荐于有缘人·老衲钟爱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想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多读佛经 智慧如海 赠于安吉吧有缘人 先普及些许知识,赠于安吉吧有缘人念佛经,然也气功读佛经“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老衲初识仅二百七十字《心经》-心平气和、心旷神怡 愿安吉宝地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安吉宝地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安吉宝地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安吉宝地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安吉老衲初访贵宝地 以后长久定居了,一般通过佛语来释众生疑题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