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弟兄 任大弟兄
我是耶和华的战车,我是基督的骑兵。
关注数: 6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0,619 关注贴吧数: 5
改革宗传统简介 (王志勇) 使用"改革宗"(Reformed)一词,乃是为了使加尔文派传统(Calvinistic)与信义宗(Lutheran)及重洗派(Anabaptist)传统有所区别。改革宗传统的开山鼻祖是苏黎世第一个改教者慈运理(UlrichZwingli, 1484-1531)和日内瓦的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64),其中加尔文更是在其圣经注释,小册丛书,特别是在《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ChristianReligion)一书中,发展出一整套新教神学(ProtestantTheology)。从宗教改革时期直到如今都有许多人和团体随从加尔文的教训,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循着相同的思考或发展路线前进。因此改革宗传统中的加尔文主义者,尽管在许多方面基本上都彼此认同且相似,但因着历史或地理上的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就形成了此传统中的许多路线或门派。 宗教改革和改革宗传统改革宗传统发展出的第一路线,为西北欧、瑞士、法国、荷兰和德国所共享;并且也影响到匈牙利东部和意大利南方的瓦德西亚教会。改革宗教会在这些地区活跃于编制早期的信仰告白与要理问答,许多教会视其为教义标准。1537年加尔文起草了第一篇改革宗要理问答,并于1541年重新修订。这项工作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并产生莫大影响力。而更为重要的是1563年出台的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Cathecism),它至今还是大多数欧洲改革宗教会内标准的信仰告白文件。比利时信条(The BelgicConfession,1561年)也清楚说明了加尔文派的教义立场。 越过大不列颠群岛的水道,加尔文主义乃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当时伊丽莎白女王(QueenElizabeth)强迫英格兰教会(Church ofEngland)保留半天主教式的崇拜仪式和管理方式,但加尔文主义仍如呈现于1563年《三十九信条》(Thirty-nineArticles)中一样是基要的神学(此三十九信条是克兰麦大主教[ArchbishopCranmer]于1553年所著的四十二信条的翻版)。步入十七世纪,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也为说英语的神学生提供了基础神学的指导。当时由独立教派(Independents),长老会(Presbyterians),以及更为坚定的加尔文派人士所形成的清教徒(Puritans),坚持要根除国立教会中一切罗马天主教(RomanCatholicism)的残迹。同时,一群为数可观,受重洗派影响的新教徒,虽然接受为成人施洗是执行圣礼的唯一适当方式;另一方面也接受改革宗绝大部分的教义。因着他们相信预定的教义,因此人称之为"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Baptist),以区别那些拒绝预定论的"自由意志"浸礼派("Freewill"Baptists)。而这些不从国教的团体也就负起了起草《韦斯敏斯德信条》(Wesminster Confession ofFaith)和《韦斯敏斯德要理问答》(WestminsterCatechisms)、教会行政方式和崇拜规程的责任,直到如今这些都仍然是一切说英语的长老会(PresbyterianChurch)的标准。苏格兰长老会和苏格兰教会最初使用《苏格兰人信仰宣言》(1560)和《日内瓦要理问答》,后于1647年采用了韦斯敏斯德信仰准则;在独立派以压倒性的多数占据英国国会之后,他们就拒绝接受英国国教的信仰标准。 十七和十八世纪在全世界欧洲和英国的殖民地上的改革宗和长老会,都是十七世纪末移居麻省、纽约、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他处的移民者所建立的。虽然起初母会并未给什么帮助,可是他们还是遵循母会的教义、崇拜仪式、和行政传统,发展了自己的教会。大多数长老会都采用《韦斯敏斯德信条》(WestminsterDocument)的基准,而根源于欧陆改革宗传统的教会则坚守其原有的信仰告白和要理问答。 改革宗传统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毫无争议的。有时出现难题,令那些坚守改革宗立场的人对其基本信仰作重新检讨和辩护。其中最有影响的明证之一,是一场始于荷兰神学家雅各·阿民念(JamesArminius)的争论。阿民念反对加尔文有关恩典的教义。1610年他的信徒发表了一份《抗议文》(Remonstrance),反对那些与他们意见不合的人,使事态陷入白热化。161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学家们为此在荷兰的多特勒克(Dordrecht)举行了一次专门会议,与会者谴责了阿民念派的观点,确认:(1)人类完全堕落;(2)神无条件拣选;(3)基督的赎罪仅限于选民;(4)神恩之不可抗拒;(5)信徒蒙保守直到永远。阿民念派(Arminians)人士被驱出改革宗教会,成立了自己的教会,并且声势浩大,成为卫斯理主义循道派(WesleyanMethodism)及其他非改革宗和抗改革宗教派的根基。多特总会的《多特信经》(Canons of the Synod ofDort)与《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ergCatechism)合称为三项联合信条(Three Forms of Unity),是大多数改革宗教会持守的信仰基准。
海德堡要理问答---婴孩为什么要受洗? 海德堡要理问答主日27 72问:外在的水洗便能洗去罪恶吗? 答:绝对不能。因为只有耶稣基督的宝血与圣灵才能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73问:圣灵为何称洗礼为重生和除去罪恶的洗? 答:上帝如此说并非没有重大原因:他不仅藉此教训我们,正如身体的污秽用水洗去一般,我们的罪也用基督的宝血与圣灵洗去;而且,他更是藉此神圣的保证和标记,使我们确知灵魂的罪恶真的得以洗净,正如我们的身体用水洗净一样。 74问:婴孩也要受洗吗? 答:是的。因为他们既然与父母同属上帝的圣约和教会,并且有因基督的宝血得救赎脱离罪,并领受赐人信心之圣灵的应许,这应许赐予他们正如赐给他们父母的一样;因此,他们也藉那作为圣约标记的洗礼,被接入基督教会中,并且有别于不信者的儿女,正如在旧约中借着割礼所达成的,这割礼已由新约的洗礼代替。 主耶稣基督所爱的弟兄姊妹们: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要理问答》关于圣洗礼的教导,在主日25中我们学习了圣礼的含义,以及圣言和圣礼设立的目的和关系。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圣礼乃是外在可见圣洁的标志和印记,它标志和印证着领受圣礼的人,乃是有份于基督一次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牺牲,所带来的赦罪和永生。而圣言和圣礼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引我们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乃是我们得救唯一的基础。而圣言和圣礼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的,因为圣道乃是解释圣礼,而圣礼乃是表明圣道。并且圣道乃是可听的福音,而圣礼乃是可见的福音。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坚固参礼和观礼之人的信心,而不同点乃是,圣道可以生发信心,圣礼则不能。接着在主日26中我们就更清楚的阐述了圣洗礼的教义,通过学习我们也就明白洗礼所标志和印证的应许就是,基督的宝血和圣灵洗净我们灵魂一切污秽。从而使我们因基督的宝血而得蒙神白白的赦罪,被称为义。又因圣灵的更新,渐渐成为圣洁。而主日27则是更深入地确认并捍卫了这一教义,这是《要理问答》一贯使用的方法,就是先简明扼要地解释教义,然后驳斥反对者的观点,为此教义而辩护。所以,本主日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洗礼的教义,而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异端的教导对这一教义进行了必要的辩护。 一、洗礼中的水是标志还是实体本身 其实前两个问答(问答72和73)针对的就是罗马天主教的错误教导,因为他们认为洗礼的水不是标志、印证着救赎,而是确实包含着救赎。罗马天主教认为,洗礼用的水本身就有医治能力;圣礼本身可以赐人恩典,使人得洁净。天主教还认为,无论接受洗礼的人相信与否,或者他是否是教会中活泼的成员,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接受洗礼的人只要不故意抵挡圣礼中所包含的恩典就可以了。意思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洗礼就可以了,不管他们相信不相信,他们都可以被洗净,因为洗礼中的水带有特别的恩典,可以冼净罪。 然而问答告诉我们,外在的水绝对不能洗净罪。因为洗礼中的水永远还是水,它不会改变本质洗净罪,即使是全世界所有的水都不能洗净我们灵魂的罪。正如问答中所说的,我们的灵魂要想得洁净,我们就需要基督的宝血和圣灵。问答也引用圣经证明,太3:11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约一1:7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从这些经文清楚可见洗净罪的并不是外在标志的水,而是实体基督的宝血和圣灵。圣经中还有例子也可证明,那个行邪术的西门也受了洗,但他却根本没有获得新生命。所以迷信洗礼是重生得救的方法乃是极大的错误,洗礼只是指出罪得洗净的方法是借基督的宝血和圣灵,而不是洗礼本身。 然而圣经之所以如此强调洗礼中所用的水,说它能洗除罪,只是为了表明标志(水)与实体(基督的宝血和圣灵)之间的密切关系。圣经这样说是一方面是为了教训我们,基督的宝血和圣灵洗去我们一切的罪的必要性,正如水洗去身体的污秽一样。另一方面是为了使我们确信,我们灵魂的罪恶真的得以冼净,正如我们的身体被水所洗一样肯定。这也就是73问所强调的,这也是为什么称洗礼是重生和除去罪恶的洗的原因。因为我们必须把外在标志(水)与其所表明的实体(基督的宝血和圣灵)联系起来,但不应将两者混淆,主次颠倒。
改革宗“婴儿洗”的真正含义 (作者:理查德 L. 伯瑞特博士,美国佛州奥兰多改革宗神学院, 旧约教授) 福音派信徒并不认为给婴孩施洗这个仪式本身能使他们得救,绝对没这回事! 洗礼从来不能使人得救。然而,我们相信洗礼把人带进与神立约的关系中。在基督的约里确实有信徒和非信徒。在所有奉基督的名受洗的人当中,只有那些有真信心,并坚忍到底的人才能得救。那些受了洗的儿童也必须个别信靠基督才能得救。。。。。。 听听创世记 6 章 18 节神怎么对挪 亚说:“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 挪亚的儿女在神与他所立的约中有特别的地位。 与此相似的,亚伯拉罕之约也包含他的儿女,也就是以色列民。创世记17章7节这样说: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 做你和你后裔的神。 把焦点放在亚伯拉罕的儿女身上,这个模式是从亚当和挪亚开 始,一直延续下来的。神与成人和他们的儿女一同立约。 摩西之约同样也考虑到以色列的子孙。这可以从许多处经文看见。不过让我们来看神的第三条诫命怎么说。 出埃及记 20 章 5~6 节说: “...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像他发慈爱直到千代。” 再一次我们看见人的儿女被带进与神立约的关系中。 最后,大卫之约也包含大卫的子孙。神应许大卫的家族世世代代作以色列的君王。 在诗篇 132 篇 11~12 节,神对大卫说: “耶和华向大卫起了誓,必不反复,说我要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宝座上/你的众子若守我的约,和我所教训他们的法度,他们的子孙 必永远坐在你的宝座上。”大卫君王的约从大卫一直延续到他的儿女和将来的后代。 从旧约圣约的这个简略的综缆,我们看见有一个模式一再的重复。 神与成人和他们的儿女立约。这些儿女不一定得救,他们还必须 个别以信心接受神,使他们从罪中被救赎出来。然而这些立约的儿女 在神的眼中是特别的,他们拥有圣约以外的人没有的特权和责任。神 应许他们若是用信心寻求与神的关系,他们必要承受约的祝福,否则 必要落在咒诅之下。。。。。。 新约中信徒的儿女在神面前拥有特权 和责任。让我们从多处经文中选两段来看看新约为信徒儿女保留的特殊地位。 首先,使徒行传 2 章 38~39 节记载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他这样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 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 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在经文的结尾,彼得提到神要呼 召许多当时不在耶路撒冷的人。但是,注意彼得如何说到那些当时在 他面前的人。他讲论中的先后次序不是旧约圣约的结构。他说:圣灵 的应许是首先“给你”,指的是那些愿意相信的成人。其次“给你们 的儿女”,指那些愿相信之人的儿女。 彼得的观点反应出旧约看待信徒和他们的儿女的模式。在他面前 这些人的儿女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同得救恩的机会。他们是预期中圣 约福气的承受者,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得着。 这教导的第二个例子记载在保罗的书信,歌林多前书 7 章 14 节: “因为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并且不信的妻子就因着丈夫 成了圣洁,不然你们的儿女就不洁净,但如今他们是圣洁的了。” 注意保罗说这些信徒的儿女是“圣洁”的。从上下文看,这里“圣 洁”的意思是“从世界上被分别出来,在神眼中是特别的”。从这断 经文很清楚的显明保罗相信信徒的儿女和非信徒的儿女是受到不同 待遇的。但是他们都包含在神与基督所立的新约中。 所以我们看见新约随从旧约的模式,包含成人和他们的儿女,给 他们同有特权和责任。 无论我们接受或拒绝婴儿洗礼,所有信主的人都该明白他们的儿 女在神的约中有份。许多基督徒因而支持婴孩洗礼的做法。但也有些 人不支持。无论如何,我们都该认识在神的约里面,在他的心目中, 信徒的儿女是有特殊地位的。儿女是神所赐特别的礼物。他们是那预期中要承受基督恩典之约的人。在我们探讨婴孩洗礼的问题时,必须 常把宝贵的真理存记在心。。。。。。
普通恩典和特别恩典 摘自唐崇荣《希伯来书查经》第30讲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正如传给他们一样;只是福音传给他们,对他们没有益处,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调和。」  我读到这节圣经我非常战兢,因为这节圣经提到了为什么掉队,为什么落伍,真正的原因要回到第三章的最后一段同样的一个原则----不信,不信,不信。那么,如果上帝没有把信心赐给他他怎么信呢?他们如果没有信心怎么信呢?所以有一些人就说「我不能信,因为既然信心是从上帝来的,他没有给我信心,你不能怪我不信。」你听过这样的话吗?你听过人这样对你强辩过吗?所以我今天要解决另外一个信心的神学的问题,我要把信心分成四种等类来看这个信心哪一种是人要负责任的,哪一种是借着道而产生出来的?  「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换句话说,这里给我们看见道是传给我们,也传给他们。福音我们已经听了,他们也听了,传的是一样的,福音是一样的,都是从神而来的。我们听了没有?我们听了。他们听了没有?他们听了。但是,果效不一样。为什么同一堂聚会,有人听完道一生就改变了?有人听了完全无动于衷?为什么同一篇道,有人听了彻底悔改,有人听了抄抄下来,就去别的地方讲道得一些材料就是了,自己无动于衷呢?我告诉你,「响应」很重要。我们听道的时候是听同样的道、同样的上帝、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源头、同样的内容。但是我们听道,我们对道的响应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就在这个响应中间我们决定了我们以后与这个道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保罗有一句话,「有人终久学道却不明白。」大家说,「终久学道却不明白」(提摩太后书3章7节)。这种人是很可怜的,他还没有信主以前,什么都不明白。他信主一生一世学道学了几十年,听道、做礼拜,还是不明白,所以反正他就是不明白,来也不明白,去也不明白;没有受洗以前不明白,洗了以后不明白;再跑到几个教会多洗几次,还不明白;他什么聚会都参加,还不明白。从年轻到年老,什么聚会都参加,他总是不明白。保罗说,有一种这样的人,「终久学道却不明白」。那么为什原因呢?保罗没有讲。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说「没有用信心与所听的道调和」,换句话说,当道理进到我们的心中的时候,从我们耳中传进去的时候,你里面的响应就是因为信,所以把那个道调和起来,这个道就在你心中活泼有功效的产生效用,改变你、建造你,使你的灵命被建立起来。 那么,这个信心与所听的道调和是哪里来的?你说「上帝没有给我信心啊?」归正神学常常强调的就是「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马书:10章17节) (Faith as a result of hearing the word of God,so the seed of faith is contain within the word of God.)所以当你听道的时候,你就听到一个有信心种子的道在里面,所以你听道以后,这个道就在你里面产生信心的果子出来。那么,你说「这一节圣经不是违背这个道理吗?」是啊,这节圣经没有说到「信道是从听道来的」;这一节圣经是说「你要有信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所以这里信心变成好象主动的,不是被动的。信心好象自发的,而不是他赐的。信心好象不是外来的,而是内藏的。这个里面隐藏着本来就有的信心是怎样的信心呢?所以我在解这一节圣经的时候,我就要把信心的四个层次和大家好好的分享。  第一个层次,就是自然的信心。就是神原先创造人已经放在人里面的信心,这个是归正神学很注意的一篇道理,因为这种信心就是对某种最基本真理与生俱来的,清楚的,根基性的认识。我再说一次,the fundmental knowlege of the certain truth which has given inplanted by God,even when you were created.所以这样,神造你成为人的时候,就在你心灵的深处赐下了某一种的知识,这种对真理的真理,就是初步的信仰,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这也就
今日中国改革宗面对的难处 (原创) 不是真理不好,而是中国人不好;不是改革宗有问题,而是这个社会里的人,有问题。 --任大感悟。 近日有个国内的弟兄告诉我:今日中国改革宗的势头,已经走向分裂了。说里面的牧者互相定罪,彼此攻击;下面的弟兄自以为得到真理,其实拿到的,只是上面的人的影响而已。 还谈及,教会间的关系是“非友即敌”--不是从教义上去讨论真理,而是以教条形式相互指责。说改革宗弟兄之间不守某一条,不承认某一条,就要被定罪。甚至,海外教会势力进入时,再来些“新风”,被吹到的人觉得如醍灌顶,就藐视起他原来的教会了。 并进一步坦言:海外的改革宗也不怎么样。 弟兄姐妹们,如果这些事情,对我只是“听闻”的话,我大概会一笑了之。但是当我真的在网上看见有个不懂事的“改革宗”小弟兄,大言不惭地漫骂同宗派的牧者的时候,我这个“海外的改革宗”,再也笑不出来了--他“引证”的,是他的牧师的话。 我的眼睛在留泪!我的心在淌血!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禁要问:那些变卖所有家产,为购得一张“五月花”船票的清教徒在哪里?那些在瑞士日内瓦市政大厅前宣誓信守《六十七条信纲》的市民们在哪里?那些忍受着罗马天主教的逼迫,跟随诺克斯脱离教宗权势的苏格兰教会又在哪里? 保罗说:“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上述种种乱象,无论怎么看,也绝不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该有的形象。那么今天的中国改革宗教会,面临的,又是怎样的试炼与难处?为什么和400年的改革宗不太一样?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为此,我苦苦思索了三天。 王国显牧师说过:“神的工作在那里,撒但的工作也跟着就出现在那里。。。从整本圣经的历史里,我们实在看到这样的事实。神在那里作工,撒但就跟踪来阻挡。神造人,撒但就来破坏人。” 诚然!对于加尔文主义和改革宗来说,中国曾经是片完全陌生的土壤。天性里习惯了自由散漫的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的“新派神学“自由民主的鼓吹下,由阿民念主义一统了这个环境封闭的“天下”。感谢唐牧和林牧等一班主的忠仆,将加尔文主义的风暴吹进了中国的大门,掀起了基督教“改革”与“归正”的热潮。海内外敬虔的基督徒们不由得惊叹:由欧美失去的神的祝福,将要临到中国了吗?中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国家了吗? (待续)
姐妹们,如果你们真的爱我,请穿得体的衣服 我想说,衣著并不是基督教要讨论的重点,因为衣服本身不是罪。 然而,姐妹们,你们必须明白,虽然衣服本身不是罪,但虚荣是罪。衣服原本不会叫人动淫念,但当人故意穿著裸露的衣服,衣服就能叫别人动淫念了。因此,当衣服因著「人为因素」而沾上了虚荣、裸露、引诱人动淫念的动机,那麼衣服就能叫人犯罪了。 我想强调,虽然衣服本身不是罪,但虚荣是罪、裸露是罪、故意引诱人动淫念也是罪。虽然衣服原本不是罪,但不正确的衣著却能叫人犯罪。 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太五27-30) 在这里耶稣教导我们,动淫念的罪与奸淫的罪同等,这就如同恨人的罪与杀人罪同等一样(约壹三15)。若基督徒不从动淫念的罪悔改、不从故意引诱人动淫念的罪悔改,那麼他(她)就会被丢到地狱里、受神的审判。因此,教会要教导人远离裸露的衣著,这是必要的。 至於虚荣的衣著,它能够使人骄傲起来,让人把骄傲感建立在外表上面。它会把人高抬起来,让人有错觉,以为贵价的衣服能够使自己「高人一等」。因此圣经说:「不要以贵价的衣裳为妆饰」(提前二9)。这是因为贵价的衣服经常会使人犯虚荣和骄傲的罪。 基督徒姐妹在衣著上的原则就是,只要任何衣著叫你虚荣起来、或叫你与动淫念的罪有关,那样的衣著就有了罪。你应该把自己的衣服都带到神的面前问说:「主啊,我这样穿衣服有没有得罪祢?哪些衣服让我犯了虚荣的罪,我就愿意舍弃它们。哪些衣服让我引诱别人动淫念,我也愿意舍弃它们。我若向祢犯罪了,我都愿意悔改。」这就是正确的心态了。 所以,姐妹们,如果你们真的爱我这个弟兄,请在我面前穿着得体,并且“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让我远离罪恶与过犯,远离那试探我的恶者。
姐妹们,如果你们真的爱我,请穿得体的衣服。 我想说,衣著并不是基督教要讨论的重点,因为衣服本身不是罪。 然而,姐妹们,你们必须明白,虽然衣服本身不是罪,但虚荣是罪。衣服原本不会叫人动淫念,但当人故意穿著裸露的衣服,衣服就能叫别人动淫念了。因此,当衣服因著「人为因素」而沾上了虚荣、裸露、引诱人动淫念的动机,那麼衣服就能叫人犯罪了。 我想强调,虽然衣服本身不是罪,但虚荣是罪、裸露是罪、故意引诱人动淫念也是罪。虽然衣服原本不是罪,但不正确的衣著却能叫人犯罪。 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太五27-30) 在这里耶稣教导我们,动淫念的罪与奸淫的罪同等,这就如同恨人的罪与杀人罪同等一样(约壹三15)。若基督徒不从动淫念的罪悔改、不从故意引诱人动淫念的罪悔改,那麼他(她)就会被丢到地狱里、受神的审判。因此,教会要教导人远离裸露的衣著,这是必要的。 至於虚荣的衣著,它能够使人骄傲起来,让人把骄傲感建立在外表上面。它会把人高抬起来,让人有错觉,以为贵价的衣服能够使自己「高人一等」。因此圣经说:「不要以贵价的衣裳为妆饰」(提前二9)。这是因为贵价的衣服经常会使人犯虚荣和骄傲的罪。 基督徒姐妹在衣著上的原则就是,只要任何衣著叫你虚荣起来、或叫你与动淫念的罪有关,那样的衣著就有了罪。你应该把自己的衣服都带到神的面前问说:「主啊,我这样穿衣服有没有得罪祢?哪些衣服让我犯了虚荣的罪,我就愿意舍弃它们。哪些衣服让我引诱别人动淫念,我也愿意舍弃它们。我若向祢犯罪了,我都愿意悔改。」这就是正确的心态了。 所以,姐妹们,如果你们真的爱我这个弟兄,请在我面前穿着得体,并且“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让我远离罪恶与过犯,远离那试探我的恶者。
农夫与魔鬼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 那农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 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跟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就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又失败了,小魔鬼又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作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 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经济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农夫与魔鬼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小魔鬼就开始想,要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让农夫知难而退。 那农夫敲半天,做得好辛苦,但他只是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敲,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也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 那小魔鬼就把他午餐的面包跟水偷走,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却连面包跟水都不见了,这下子他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地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跟水都不见了!“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就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又失败了,小魔鬼又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使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作了朋友。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就因此而富裕起来了。 小魔鬼又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这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 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经济贩卖的方式,就能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就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裳零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着狼的血液。”小魔鬼又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何谓罗马主教无误论 (转于 管粉章) 理,并大概是单凭这四个字的字面意义,把它误解成教皇「随时」无误,甚至在各方面,包括「杀人」和「科学」(例如:伽利略事件)的判断上是无误的,就连在「政治上」都可以发挥「无误」的影响力。「教皇无误」即赋予教皇「无上权柄」,甚至操有生杀大权。本人现讲述一下天主教对「教皇无误」究竟有怎样的内容。首先,天主教给它的中文名称不是「教皇『无误』」,而是「教宗不能错权」。「教宗不能错权」不是说教宗做甚麼、说甚麼也不会出错。他是会出错的,也会犯罪跌倒,需要告解,需要被主耶稣救赎。其实「教宗不能错权」这名称指明它是教宗在其「职务上」(不是教宗本人)所拥有的一种特别的「权柄」,但「教皇无误」这名称实在容易引起误会,使人把「教宗不能错权」的意思错误地放在教宗这「个人身上」,而且还把这个特别的权柄扩大到无边无际,以为教宗的一举一动说每一句话都不会有错,又不会犯罪和做错事,甚至连买东西也不会买错!教宗的「不能错」正源於教会的「不能错」,梵二《教会宪章》第12号就指出:「信友的全体由圣神领了傅油(参阅若一2:20及27),在信仰上不能错误;几时『从主教们直到最后一位信友』,对信仰及道德问题,表示其普遍的同意,就等於靠著全体教民的信德的超性意识,而流露这一〔不能错误的〕特质。」而教会之所以有「不能错」这恩典,是源於主耶稣在若14:17,15:26,16:13的许诺:他派遣圣神这个真理之神来领导教会,圣神领导教会到达真理,帮助他们固守真理,因为天主的启示是不能错误的真理,教会将天主的启示忠实地陈述出来,所以教会在「定断」有关信理和伦理的道理时能够「不能错」,在弟前3:15就说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础」。好了,教会有这麼多人,由谁来代表整个团体去宣布或钦定某项真理呢?这个问题就正如某个团体需要向外宣布一些正式声明或发出一些信件时,由谁来宣布或签发文件呢?当然会找该团体的负责人或最高领袖来代表整个团体宣布了!同样,教宗作为教会有形可见的最高牧者和导师,自然由他代表著整个教会去钦定某项真理。梵二《教会宪章》第12号就说:「几时主教团的首领、罗马教宗,以全体基督信徒的最高牧人与导师的身份,在信仰上坚定其弟兄们(参阅路22:32),以决断的行动,宣布有关信仰与道德的教理,他便以自己职位的名义,享有这种不能错误的特恩。」所以,教宗用这「不能错权」时,其实是他以整教会的最高牧者和导师的名义,代表著整个教会宣布某些当信的道理,而非他个人地发表「自己的」、「私人的」东西。他定断当信道理时,必须与整个教会的信仰吻合,才能运用「不能错权」。这个「不能错」的训导权其实并非高过天主的圣言,梵二《启示宪章》第10号清楚表明:「教会的训导权,并不在天主的言语之上,而是为天主的言语服务。」「不能错」的特恩只限於「信理」及「伦理」的范围,运用时不是教宗随随便便说句闲话也视作「不能错」的训导,而是要正式地,以决定的行动来宣布该项教理,《天主教法典》第749条第3项就明言:「任何教义,除非是明显地如此决定的,不得视为以不能错特恩所决定者」。那麼,教会的「不能错」既源於圣神,为何教会又做出许多错事来,中世纪时教会也曾有腐败的日子,岂不是「教会有错」才对吗?教会虽然有圣神这个真理之神的带领,但其成员都是有人性软弱的人,教会在「实践」福音教训时,是会有犯罪跌倒的可能,就正如我们每个基督徒都宣认天主是全能的,他会眷顾我们每一个人(在「陈述」这端真理上是没有错的),但当有困难危险的时候,我们又未必信靠天主(将这端真理「实践(或应用)」在生活上时则能够「出错」,没按真理而生活)。虽然「陈述天主的启示和真理」,跟「按这些真理、按福音而生活」彼此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仍属两个不同的大范畴。教宗和教会的「不能错」是属於「陈述真理、定断信理和伦理」的范畴,并非「实践福音教训与否」的范畴。教宗和教会的「不能错」是说教会「定断」信理和伦理时「不能错」,而不是说教宗和教会在「实践」信仰时「不能错」,或不会犯罪跌倒。让我在此总结一下上述的内容,就是:教皇在何时无误?他以最高牧者和导师的身份,代表整个教会发言时,但他受著严格的限制,他运用「不能错权」时,要联同整个教会,与整个教会信仰吻合,并正式地、以决定的行动来宣布该项教理。那一方面无误?只限於定断信理和伦理时。皇无误背后基於甚麼无误?基於教会的不能错,最终
神的不可捉摸 (转于 greenmistleto) 史鲍尔 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在美国讲学时,有一个学生问他说:『巴特博士,在神学 研究中,你觉得最深邃的道理是甚么?』巴特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耶稣爱我我知 道,因有圣经告诉我。』(一首儿童圣诗歌词)学生们面对这个平凡的答案,禁不住咯咯 地笑了起来,可是当他们发现巴特竟是那么认真不苟地在回答时,笑浪声便开始显得不 自然。 巴特用一个很平凡的答案,去回答一个极深奥的问题,为要引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里,包含着极深邃的内涵,足够让最优秀的头脑穷其一生之 力去寻索。 (2)再深邃的神学认知,也永远超越不了一个小孩子对神属性之奥秘和丰富的理解程度 。 加尔文用的是另一种比喻,他说神是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说话。父母怎样用『儿语』对 婴孩说话,照样当神与我们这些低等凡人沟通时,他也纡尊降格,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 说话。 没有人有完全认识神的能力,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障碍,使我们不能完全并透彻地明白 神——我们是有限的受造者,而神却是无限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有限的人如何能理解 无限的神呢?中古世纪的神学家有一句格言,成了日后一切神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有限的不能掌握(或包容)无限的。』显而易见,无限的个体永远不可能挤进有限的空 间里。 这个格言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正统基督教教义,就是神的不可捉摸( incomprehensibility of God)。这个名词乍听之下可能会引起人的误解:如果说有限 的不能「掌握」无限的,那么我们对神不是便一无所知了吗?如果神超越人的理解程度 ,那岂不是说,我们一切的宗教讲论都不过是神学上的胡言乱语,我们的信仰只建筑在 一个给未知之神的祭坛上? 当然不是这样,神的不可捉摸并不表示我们对神一无所知,而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 是局部的、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或透彻地认识神。神透过启示向我们显示有关他 自己的事,这样的知识既真实、又有用。我们只能按照神所选择启示他自己的程度去认 识他,有限的也能『掌握』无限的,但有限的永远不能把无限的『囊括』在指掌之中。 我们对神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完全的。 圣经这样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 子孙的。』(申29:29)马丁路德指出,神有两方面的事——隐秘的事和明显的事,有些 与神有关的知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从神已启示的亮光中去认识他。 记住∶ 有限的不能包容无限的无限 隐藏的事 = 神隐藏的层面 明显的事 = 神已启示的层面 总结 1.即使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中,也包含了极深邃的含义。 2.无论我们的神学知识有多深,我们永远都不能全然理解有关神的本质和属性的奥秘。 3.没有人能完全认识神。 4.有关神的不可捉摸之教义,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认识神,而是说我们对神的认识因受 人性的限制,所以是有限的
神的不可捉摸 (转于 greenmistleto) 史鲍尔 瑞士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在美国讲学时,有一个学生问他说:『巴特博士,在神学 研究中,你觉得最深邃的道理是甚么?』巴特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耶稣爱我我知 道,因有圣经告诉我。』(一首儿童圣诗歌词)学生们面对这个平凡的答案,禁不住咯咯 地笑了起来,可是当他们发现巴特竟是那么认真不苟地在回答时,笑浪声便开始显得不 自然。 巴特用一个很平凡的答案,去回答一个极深奥的问题,为要引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1)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里,包含着极深邃的内涵,足够让最优秀的头脑穷其一生之 力去寻索。 (2)再深邃的神学认知,也永远超越不了一个小孩子对神属性之奥秘和丰富的理解程度 。 加尔文用的是另一种比喻,他说神是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说话。父母怎样用『儿语』对 婴孩说话,照样当神与我们这些低等凡人沟通时,他也纡尊降格,用孩提的语言向我们 说话。 没有人有完全认识神的能力,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障碍,使我们不能完全并透彻地明白 神——我们是有限的受造者,而神却是无限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有限的人如何能理解 无限的神呢?中古世纪的神学家有一句格言,成了日后一切神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有限的不能掌握(或包容)无限的。』显而易见,无限的个体永远不可能挤进有限的空 间里。 这个格言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正统基督教教义,就是神的不可捉摸( incomprehensibility of God)。这个名词乍听之下可能会引起人的误解:如果说有限 的不能「掌握」无限的,那么我们对神不是便一无所知了吗?如果神超越人的理解程度 ,那岂不是说,我们一切的宗教讲论都不过是神学上的胡言乱语,我们的信仰只建筑在 一个给未知之神的祭坛上? 当然不是这样,神的不可捉摸并不表示我们对神一无所知,而是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 是局部的、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或透彻地认识神。神透过启示向我们显示有关他 自己的事,这样的知识既真实、又有用。我们只能按照神所选择启示他自己的程度去认 识他,有限的也能『掌握』无限的,但有限的永远不能把无限的『囊括』在指掌之中。 我们对神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完全的。 圣经这样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 子孙的。』(申29:29)马丁路德指出,神有两方面的事——隐秘的事和明显的事,有些 与神有关的知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我们只能从神已启示的亮光中去认识他。 记住∶ 有限的不能包容无限的无限 隐藏的事 = 神隐藏的层面 明显的事 = 神已启示的层面 总结 1.即使在最平凡的基督教真理中,也包含了极深邃的含义。 2.无论我们的神学知识有多深,我们永远都不能全然理解有关神的本质和属性的奥秘。 3.没有人能完全认识神。 4.有关神的不可捉摸之教义,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认识神,而是说我们对神的认识因受 人性的限制,所以是有限的
他们以为我们是卑鄙和破坏圣道的人… (转于 yedayht) 基督教要义- 加尔文著 题献 我们的敌方说我们宣扬上帝的道,不过是一种虚伪的藉口,他们以为我们是卑鄙和破坏圣道的人。这不仅是恶意的诋毁,而且是极端的无礼。你只要读一读我们的信条,以你的睿智,必能判断是非。为请你注意起见,必须还有补充的说明,以便利你的查考。保罗指示说预言要"按照信心的程度"(罗12:6)。保罗这指示是一个至当不移的标准,凡一切圣经的解释,都该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依据这种信心的标准来查考我们的原理,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承认自己无德,要靠上帝充实,承认自己是罪恶的奴隶,要靠他解放;承认自己盲目愚昧,要靠他启迪,承认自己是跛子残废,要靠他引导;承认自己软弱,要靠他扶持;而且我们自己要抛弃一切的荣耀,只归荣耀于上帝,并在他里面得着荣耀,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更合乎信呢?当我们提起这些和其他类似的事时,他们又加以阻挠,埋怨我们这样作是颠覆了他们的所谓本性的光明,准备、自由意志、获得永远拯救的义行,和诸般分外功德,因为他们不愿把一切良善力量正义和智慧的赞美与荣耀都归之于上帝。但我们不曾见过任何人因太自由地吸取生命的源泉而受谴责;相反地,受严厉谴责的乃是那“为自己凿出池水,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之人(耶2:13)再者,有什么比确信上帝为慈祥的父,以基督为兄弟与中保,更合乎信呢?有什么比希望从那“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罗8:32),以表明他对我们有说不尽之爱的上帝,得着荣耀和幸福,更合乎信呢?一切宝贵的恩赐都藏在基督里面,当我们想到上帝的这些恩赐时,有什么比寄希望于拯救和永生更合乎信呢?他们反对我们,以这种确实的信念为狂妄和夸耀。是的,我们所夸耀的一切当然不应归于自己,却当归于上帝。我们被剥夺了一切夸耀,唯一的理由,是要学习在主里面夸耀。我还要说什么呢?请你对我们的主张从各方面详加检讨,你若不能清楚地看出“我们劳苦受辱,是因为我们信靠永生的上帝”(参提前4:10),因为我们相信“认识独一的真神,和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是永生”(参约17:3)(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你就可以把我们看作人类中最坏的人。我们当中有些人,正是因为这个指望而被拘禁,有的受鞭笞,有的被耻笑,有的被放逐,有的受残酷的刑讯,还有的漂泊逃亡。我们都是在极端的困惑中,遭受可怕的咒诅,百般的恶骂诽谤,和最严重的憎恨。现在请注意我们的仇敌(我所指的是那些神甫,他们发动指使人反对我们),然后和我一同思想一下,究竟他们是被那一种原理所鼓动。圣经中所指示的真宗教原应受普遍的尊奉,可是他们偏偏让自己和别人都安于无知,对宗教非但不重视,而且藐视。任何人对上帝或基督信仰与否,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关重要,只要他们以所谓“绝对的信心”服从教会的判断就够了。如果上帝的光荣遭受严重的和公开的诽谤,他们毫不介意,处之泰然,只要别人不敢反对罗马教皇的地位和所谓圣洁的母会的权威就行了。为什么他们对弥撒、炼狱、朝圣、和其他小节,那么认真力争,以为对这些小节若没有绝对的信心,就不能算为虔敬呢?其实这些事在圣经中都没有根据,而他们偏要坚持,为的是什么呢?因为口腹就是他们的上帝,厨房就是他们的宗教,若一旦夺去了他们的口腹和厨房,他们便自认不再是基督徒了,甚至连人都不是了。虽然他们有些人饮食豪奢,有些人饮食菲薄,但他们都同此一锅生活,若没有燃料,不但锅是冷的,且将不免冰冻。所以他们当中每一个最关心自己口腹的人,亦即在"信仰"上的最热心向导。他们普遍一致地努力于保存他们的国度,和满足他们的口腹,但没有一个人的热忱是诚实无伪的。
《如何聆听神的声音》教会历史上的异梦和异象 作者:所罗门 异梦和异象大量见诸于圣经记载的各个历史时期,它们也一直都是教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下面举出的例子是两千年来教会经历的一些重要的异梦和异象,可以帮助你对此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1.奥古斯丁(Augustine)—不像当代教会忽视异梦和异象,奥古斯丁在他那套《创世记字解》(DeGenesi ad Litteram)的第十二卷中,用整卷的篇幅阐述了他对异梦和异象的理解。 2.坡旅甲(Polycarp)—《坡旅甲殉道记》(Martyrdom ofPolycarp)一书中讲到坡旅甲在他殉道前不久就开始祷告,并且通过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异象得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他看见头下的枕头着火,就意识到这个毁灭性的景象预言自己即将面临被捕与被害。 3.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在他的著作中,游斯丁认为梦来自灵界。他相信梦既有从邪灵而来的,也有从神而来的。 4.爱任纽(Irenaeus)—他在著作里驳斥了诺斯底主义者,并对基督徒生活中的异梦做了清楚的阐述。在他的主要作品《反异端》(Against Heresies)中,爱任纽对《使徒行传》第十章中彼得的异象,做了肯定而智慧的解释。他相信这个异象本身就能证明彼得确实经历过这个异象。他还强调了保罗在特罗亚的异象,同时也提及在《马太福音》中约瑟的异梦,这个异梦说明了约瑟与那位真神的关系是多么亲密。此外,他还解释到,虽然神是我们眼不能见的,但是他通过异梦和异象的表达,让我们认识他的本性和荣耀。 5.革利免(Clement)—在讨论梦的本质和涵义时,革利免强调说: “我们作为光明之子,不要关闭心门,要让光进来,点亮我们的内心,照亮黑暗中人们的眼睛,要专注真理本身,接受真理的涌流,好让我们清楚明白地将梦与异象的真理显现出来,就像在现实中发生的一样。这些梦如此真实,对正确反省这些梦的人来说,梦是一个清醒的灵魂在一段安静时间里的思考,它不受身体的干扰,以最好的方式向自身求问。因此,要常常思想神,持续不断地与神的交流会让我们保持警醒,让我们升高,拥有天使的恩宠,在这种警醒的操练中我们将得着永生。” 6.俄利根(Origen)—俄立根的名作《驳克理索》(ContraCelsus)是一部对基督教非难者进行反驳的精彩著作。俄立根为圣经中出现的异象辩护:“只要可能,我们就会支持我们的立场,这也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仍然认为,很多人在梦中都曾有过这样的异象,它们有些是关于神的事;有些是关于在今生将要发生的事;有些很清晰;有些则很玄秘。对于承认一切都来自神的人来说,他们都会接受一个并非荒谬的事实:人在梦中可以感受到某些异象,在清醒的时候也同样能够领受类似的异象,这会为那些领受异象的人或者听到这些异象信息的人带来益处。” 在清楚阐述了异梦与异象的相关性之后,俄立根接着讨论了异梦的本质。在《驳克理索》一书中,俄立根进一步揭示出,许多基督徒就是藉着这种夜间的异梦或清醒时的异象,实现了生命的突破和转变—从外邦人的生活中悔转过来。他清楚地说明,这样转变的例子比比皆是。 7.特土良(Tertullian)—特土良的著作《论灵魂》(A Treatise on the SoulDeAnima)中有八章内容专注于睡眠与梦的研究。他坚信所有人都会做梦,还以睡眠中婴儿的活动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相信梦有四种不同的来源:魔鬼、神、来自灵魂的自然梦境、最后是“入神的,奇异的状态”,或者说是“无意识状态”。接着他还说道:“因此,我们承认并赞同:就像我们说预言一样,现代的异象也是神赐给我们的应许。同样赐给我们的还有圣灵运行在教会的其他大能。圣灵正是为此被赐下,使主分赐给各人的各样恩赐被圣灵统一管理。 8.居普良 (Thascius Cyprian),公元250年任迦太基的主教—在一封给佛罗伦修斯·浦纳斯(FlorentiusPupianus)的信中,他说:“虽然对于有些人来说,异象似乎显得荒唐甚至愚蠢,他们宁愿相信神父所反对的也不愿相信神父的话。”在另外一封信中,他
五个唯独——圣经、基督、恩典、信心、神的荣耀 (转贴于 路加21) 唯独圣经 唯独圣经是教会生活无误的法则,但福音派教会今天已经把圣经和它权威的作用分隔开。在实践上,教会在极多时候是被文化牵引。在教会的需要,它如何发挥作用,它要传讲什么这些事情上,治疗技巧,市场推广策略,娱乐圈的节奏常常要比神的话语更有影响。牧者忽略了他们监督敬拜,包括监督音乐的教义内容的本分。在实践上圣经权威已经被放弃,圣经的真理在基督徒的良心中淡薄退化,它的教训失去了显著的地位,教会在其正直,道德权威和方向上日益变得空洞。 我们不可修改基督教的信仰去迎合消费者自我感觉的需要,我们必须宣告,律法是衡量真正的义的唯一标准,福音是对拯救人的真理的唯一宣告。教会要认识,喂养和施行纪律,就必不可撇开圣经真理。 一定要用圣经带领我们超越我们认为的需要,去看到我们真正的需要,解放我们,使我们不再通过大众文化那欺骗人的形象,陈词滥调,应许和优先次序来看待自己。只有在神真理的光照下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看到神对我们需要的供应。所以必须要在教会中教导,传讲圣经。布道必须是讲解圣经和圣经的教训,而不是表达传道人的意见或当代的看法。我们不可以任何低于神所赐下的事为满足。 不可把圣灵在个人经历中的动工和圣经分开。圣灵不是独立于圣经之外说话。离开了圣经我们就决不能认识到神在基督里的恩典。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圣经的话语,而不是属灵的经历。
一些反预定论的人常见的错误心态 (转自 绵羊永生) 有很多信徒与牧师,本身很敬虔,但很不幸的,非常反对预定论。 (不敬虔的反预定论者就不用讲了,教义乱成一团、行为也乱成一团,不值得讨论) 这些人常常会有下列的通病发生: 1. 根本就不知道预定论是什麼,纯粹只是用想当然尔的方式,就说预定论说了什麼,然后大批特批。 2. 说预定论或加尔文说了些什麼,其实那根本就是预定论或加尔文没说的东西。 3. 预定论对这些人所提出的问题,这几百年来早就有很好的回答了,但这些人不知是不知道,还是故意不理会。 以上所说,非常常见。 下次看见反预定论的人,不妨留意一下,是否有我讲的这种现象。 下面要讲的这种现象,就比较麻烦了。 4. 反对预定论,其实是因为无法接受一个『预定一切事物的上帝』。 很多反预定论的人,其实,他们反对的根据,并不是圣经(虽然他们也会提出很多经文,但那只是狡辩而已。因为如果他们正视预定论的经文,他们一定会发现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观念,是无法解通这些预定论经文的)。 他们反对,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一个『预定一切事物的上帝』; 否则的话,那就表示他们必须『完全』(不是部分)信靠一个这麼全智全能全权的上帝,这让他们必须否定自己,而这会令他们受不了。 所以,他们非反对不可。 无—法—接—受—『预定…………一切事物…………的上帝』 在这类人里面,又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1.好一点的,是出於为上帝扶约柜,怕上帝变成罪恶的起源、怕人将犯罪的责任推给上帝; 2.坏的那一种,则是坚持自己主丄权,不肯顺服上帝,然后假借各种理由来反对预定的教义。 其实,预定论是一个很诚实的检验指标: 你对上帝的信,是信到什麼程度? 为什麼一个至高又全能全智的掌管一切的上帝,会让你那麼害怕? 愿上帝帮助我们。 小小羊
「享受主」道是不同的福音?  「享受主」道的本质   笔者认为由于「享受主的道」事实上并不合乎圣经,所以要发展一套符合圣经、完整的理论基础,就会感到词穷。于是不得不违背「用圣经解释圣经」的解经基本原则,而发明了很多新的名词。这就是「新文化、新语言」的由来。   「享受主」的道,最大的问题所在,就是仍然是以「我」为中心。不直接去对付己、让己受苦,反而想借着吃、喝一些属灵的食物来喂养他、改良他,期望有一天他能变化。这种不愿意跟随主的脚踪,碰到十字架就绕道的结果,最终是建立了更强固的「己」。   说到这里,让笔者想起主耶稣在福音书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但撒旦立刻借着彼得的口劝他说:「主阿,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劝人爱惜自己,这是撒旦一贯的计俩。   「享受主」道是主的恢复?或是不同的福音?   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在地上成为人的地位,就是过一种背十字架的生活。他在凡事上都要与我们相同(来 2:17),在苦难中学习顺从(来 5:8),也成了凡顺从他的人永远得救的根源(来 5:9)。他是我们的先锋(来 6:20)、就恩的元帅(来 2:10)。他也告诉我们,学生不能大过先生,要我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的脚踪。十字架的道路是神所命定的道路,是没有疑问的,谁也不能否认的。   「享受主」的道,「背景」是看到有弟兄们行事构不上背十字架的标准;「时机」是在李弟兄受刺激,情绪受激动下的产物;「目的」是用来代替叫人受苦的十字架。笔者认为,这个「享受主」的道,其背后动机或许是好的。但是在属灵的法则上来看,它提出的时机并不对:在人激动的情绪下,神很难向人启示,反而是撒旦作工的温床;看到少数弟兄们行事构不上背十字架的标准,就否定十字架的功效,结论也太过武断;而十字架的道,是历代延续下来主的恢复的启示,在上述情况下就急于找它的替代品,作法上也太过冒进;尤其还带领全教会一同转向,这种作法就太过于大胆。这是笔者个人的感受。   而在「享受主」的道里面,虽然都是用神的话作包装。但仍然可以看到下列隐含的意义:人可以不在神的光中对付己(破碎);借着人自己的努力去享受神(吃主、喝主);旧人可以不需要经过死(背十字架);旧人可以得着改良变化;最终人可以成为神。笔者觉得「享受主」的道,让笔者灵里感到不安。讲得更露骨一点,是感到里面隐藏有该隐的法则。但是这样的指控就太严重了,笔者不敢提出。只有留待读者自行去判断,自己向神负责了。   读者认为「享受主」的道,是出乎主所作的「真理的恢复」,或是加拉太书所说的「不同的福音」?
宗教裁判所的真面目 (转贴 于野地_百合花) 近年来,欧美学者对传统的中世纪形象进行了许多反思,很多新观点与人们的普遍认识大相径庭。以下是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大学历史系主任托马斯.F.梅登教授(Thomas F.Madden)关于宗教裁判所的一篇文章,相信会让很多读者大为震撼。历史很难客观,也很难有一定之论。惟其如此,我们才应该抱着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探究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将来。 在指斥天主教会的罪恶时(人们经常这么做),人们总是把宗教裁判所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那些对欧洲历史没什么兴趣的人们清楚地知道,宗教裁判所是一个由狂热而残忍的教士主导的机构,这些教士拷打、残害并杀死敢于挑战教会权威的人。在现代,“宗教裁判所”这个词既代表一个机构,也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自己主持的听证会被称为“宗教裁判所”,这对大多数议员来说绝不是一种恭维。   不过,近年来人们对宗教裁判所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在准备千禧年庆典的过程中,教宗若望.保罗二世要求学者们探明宗教裁判所时期所发生的一切。1998年,梵蒂冈向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位学者开放了宗教法庭(Holy Office,宗教裁判所的现代继任者)的档案。现在,学者们最终写出了长达800页的报告,并在罗马召开新闻发布会将之公诸于众。其中最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宗教裁判所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恶劣。拷掠并不多见,那些被送到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人中也只有大约1%被执行了死刑。正如当时的一条新闻标题所示,“梵蒂冈缩小了宗教裁判所。”   许多人用惊讶的喘息和嘲讽的冷笑来对待这份报告,这进一步证明了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条可悲的鸿沟。真实的情况是:尽管报告中运用了许多此前无法获得的材料,它反映的却只不过是无数学者早已从其他欧洲史料中了解到的事实。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精彩的新著,包括爱德华.彼得斯的《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1988)以及亨利.凯门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The Spanish Inquisition,1997)。简言之,历史学家早就已经知道,大众关于宗教裁判所的看法是虚妄的。但真相又是如何呢?
圣经金句(持续更新) (转贴于 菲童言无忌) 处世: 箴11:12“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明哲人却静默不言.” 太7: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彼前 3:16“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饶恕: 太6:14,15“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罗12:20,21“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 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弗4:26,27“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忠心: 路16:10“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启2:10“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言语: 箴25:15“柔和的舌头(指言语)能折断骨头。” 箴10:19“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雅3:2“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 箴 25:11“一句话说得合意,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太7:l,2“你们不要论断人(指背后批评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 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多2:8“言语纯全,无可指责,叫那反对的人,既无处可说我们的不是,便自 觉羞愧。” 诚实: 箴12:19“口吐真言,永远坚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 诗34:12,13“有何人喜好存活,爱慕长寿,得享美福: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 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谦虚: 腓2:3“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箴11:2“骄傲来,羞耻也来。”16:18“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老练: 提前4:12,15“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 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并要在此专心,使众人看出 你的长进来。” 罗5:3-5“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
我们一起努力,坚持读经! (转贴于 菲童言无忌) 今日分享:【创世纪】第四章 主题:该隐与亚伯 经文;4:1-16 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注: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4:9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4:10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4:11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4:12 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 4:13 该隐对耶和华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 4:14 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 4:15 耶和华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耶和华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 4:16 于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
迦克敦信经 迦克敦信经是于主后451年召开的第四次教会会议中制定的。当时有不同的基督论产生,造成了东方教会的混乱,其中尤其以聂斯托利(Nestorians)及犹提乾(Eutyches,380-456)为最主要的困惑;前者宣称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并双重位格,乃是为了要保持基督人性的完整。后者则站在相对的地位,宣称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也只有一个神性,因为他的人性已被神性遮盖,就如同一滴醋落在大海里而消逝一般。其中的聂斯托利已在431年召开的以弗所会议中被定为异端,故犹提乾是迦克敦议会最主要的背景。 此信经的重点有二:一则它极力维护基督单一位格的完整,二则它全然强调基督神人二性的分别。基督从神性而言与父神同质,但就他的人性而言,他与人类同质,而此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并且此二性是存在于一位格之内。因此,犹提乾派被定为异端。迦克敦信经并未解释基督神人二性的奇特性,但是它制定了一正统的模范,并显出救恩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基督是神也是人;因此,这一信经成为决定论正统的准则。 迦克敦信经奠定了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使耶稣基督作为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保的教义得以完全确定。任何人类组织,不管是国家、教会、学校、家庭,还是政党、教派等等,都不能枉自尊大,僭取救世主的地位。只有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是天地之间唯一的中保。人类的一切权力,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是派生的,必须降服于上帝的主权下,才具有最终的合法性。唯有基督可以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在历史上,迦克敦信经成为西方社会自由的根基,“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辖制。”(加5:1)因着圣经中的这一宣告,任何人类组织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 -雷默-
从圣经看假悔改 摘自林刚长老《真假悔改》   一,圣经有很多假悔改的例子,这里我们只举两例: 第一个例子是犹大的悔改。经上记着:“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就后悔,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卖了无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们说:‘那与我们有什么相干?你自己承当吧!’犹大就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太27:3-5)你看犹大的悔改有多透彻?要行动有行动,要痛苦有痛苦。论行动,他找到当事人,采取退赃的行动。论痛苦,他甚至都痛苦到上吊而死的地步。但圣经却清楚告诉我们,他的悔改并不是出于一颗被恩典充满的爱主之心的真悔改,而是出于自我中心生命的假悔改。犹大的悔改没有对罪恶本质的恨恶,有的仅仅是出于对犯罪后果的惧怕。 第二个例子是以扫的悔改。记载在《创世记》二十七章里,《希伯来书》的作者也用它来警戒后人:“恐怕有**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来12:16-17)你看,以扫“号哭切求”,又懊恼又痛哭,但他的悔改只是对失去既得利益的懊悔,是出于一颗“贪恋世俗”的心,甚至因此还充满了对弟兄的怨恨,连杀他的心都有。(参创27:41)这样的悔改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所以,悔改不是看一个人流了多少眼泪,而是要看他有没有一颗为罪忧伤的心。 犹大和以扫的悔改都不是那种刻意作假的悔改,他们心里都有真的痛苦。但圣经却借此教导我们,肉体的锥心之痛只是对丧失自我的哀悼。离开真理岂能有真?在肉体里没有真实。所以,真正的基督徒论真假不是凭自己的感觉,或是世人的看法,而是只凭着神的道。他们坚持,凡不在基督里,凡与圣经相对立,都是假的。神的道是义人的保障,行在真理中才能安如磐石。所以,要想认识清楚真假悔改,就必须要归回圣经。
这是战争! (保罗华许) 兄弟们,我们不是被造来象其他人一样的生活。我们是被造来争战的,是被造来奋斗的,是被造来工作的,是被造来攻克的,我们被造来的目的是为永恒的事情舍己! 上帝给亚当的命令是什么?是叫他去征服,去把一切受造的事物,顺服在神的旨意之下。去遵行他的旨意,去做符合他心意的一切事情。 可是我们生活在堕落的世界里,在黑暗与死亡中过活。那恶者的国度权势蔓延笼罩全地,你和我不是被召来玩电脑游戏的;我们不是被召来整天看电视的;我们不是被召来聊八卦的。我们被呼召,是因为要向神的国度进军! 是要燃烧我们的生命,是要为他争战!我们只能偶尔的放下手中之剑,抬头寻找神的微笑。 我要争战! 我不要安逸! 我不需要悠闲的锡安! 因为神的国度不是靠安乐的锡安人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大街上争战的人们身上。 我们借以争斗的武器并不是属肉体的,乃是大能的兵器,是日夜不停的祷告,是福音的宣告与舍己的爱。 弟兄们,奋起吧属神的人们!去做神呼召你们做的事业,英勇而刚强!要明白这一切还需要你付出代价,你只要站在基督耶稣的身旁服事他,你就马上会看见魔鬼在四处搜寻你,围攻打击你。但这就是战争! 他已经给我们最大的使命了,于是你晚上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你喃喃自语:“还有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个地方,他没有受到敬拜,他的名还没有受到敬拜,有一个地方他的名没有受到敬拜,我就无法入睡。只要有有一个地方他的名没有受到敬拜,我就无法入睡。 有那么一个地方,锡安的旗帜还没有高高地飘扬于天际,我就无法入睡! 这就是我们被造的目的! 把我们个人的,短暂的理想丢到一边去,将我们自己投入这伟大的战争。 这是战争!
耶和华追讨“神化论”的怒火 ----以西结书28章 1-19解经 28:1 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28:2 “人子啊,你对推罗君王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心里高傲说:我是神,我在海中坐神之位。你虽然居心自比神,也不过是人,并不是神! 28:3 看哪!你比但以理更有智慧?甚么秘事都不能向你隐藏? 28:4 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得了金银财宝,收入库中。 28:5 你靠自己的大智慧和贸易增添资财,又因资财心里高傲。 28:6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居心自比神, 28:7 我必使外邦人,就是列国中的强暴人临到你这里,他们必拔刀砍坏你用智慧得来的美物,亵渎你的荣光。 28:8 他们必使你下坑,你必死在海中,与被杀的人一样。 28:9 在杀你的人面前,你还能说我是神吗?其实你在杀害你的人手中,不过是人,并不是神。 28:10 你必死在外邦人手中,与未受割礼(注:或作“不洁”。下同)的人一样,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28:1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28:12“人子啊,你为推罗王作起哀歌说:‘主耶和华如此说:你无所不备,智慧充足,全然美丽。 28:13 你曾在伊甸 神的园中,佩戴各样宝石,就是红宝石、红璧玺、金钢石、水苍玉、红玛瑙、碧玉、蓝宝石、绿宝石、红玉和黄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里,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预备齐全的。 28:14 你是那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我将你安置在神的圣山上,你在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间往来。 28:15 你从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后来在你中间又察出不义。 28:16 因你贸易很多,就被强暴的事充满,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亵渎圣地,就从 神的山驱逐你。遮掩约柜的基路伯啊,我已将你从发光如火的宝石中除灭。 28:17 你因美丽心中高傲,又因荣光败坏智慧,我已将你摔倒在地,使你倒在君王面前,好叫他们目睹眼见。 28:18 你因罪孽众多,贸易不公,就亵渎你那里的圣所。故此,我使火从你中间发出烧灭你,使你在所有观看的人眼前变为地上的炉灰。 28:19 各国民中,凡认识你的都必为你惊奇。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于世,直到永远。’” ---------------------------------------------------------------------------------
What does the Bible say about the Trinity? The names of God reveal attributes of His nature. God has a long-established habit of using various names to describe a person’s character. Jacob earned a name that means “swindler” when he practiced deception to steal his father’s blessing away from his brother Esau (Genesis 27:35, 36). At his conversion, Jacob wrestled with the angel and insisted on the blessing of God. Then his name was changed to “Israel,” which means “a prince with God” (Genesis 32:26-28). Likewise, the names for God found in Genesis and elsewhere tells us volumes about our Creator. “God said, 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 after our likeness” (Genesis 1:26). The Hebrew word here for God is Elohim. It is a plural noun that is used more than 2,700 times in the Old Testament. This means that inspired authors preferred to use Elohim about 10 times more than the singular form “El” when they described God. In the Old Testament book of Daniel, we see a clear picture of the Father and the Son as two separate persons. “I was watching in the night visions, And behold, One like the Son of Man, Coming with the clouds of heaven! He came to the Ancient of Days, And they brought Him near before Him? (Daniel 7:13). The Son of man, Jesus, is seen coming before the ‘Ancient of Days’ who is, obviously, God the Father. The New Testament writings are also sprinkled with this concept of one God with three united, fully divine persons. The apostle Paul wrote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vine persons: “There is one body, and one Spirit, even as ye are called in one hope of your calling; One Lord, one faith, one baptism, One God and Father of all, who is above all, and through all, and in you all?” (Ephesians 4:4-6). Paul frequently referred to the three separate persons of the Godhead. “The grace of the Lord Jesus Christ, and the love of God, and the communion of the Holy Ghost, be with you all” (2 Corinthians 13:14). “How much more shall the blood of Christ, who through the eternal Spirit offered himself without spot to God, purge your conscience from dead works to serve the living God?” (Hebrews 9:14). Next, Revelation opens by introducing the three persons of the Godhead. “From the seven Spirits who are before His throne, and from Jesus Christ, the faithful witness, the firstborn from the dead, and the ruler over the kings of the earth. To Him who loved us and washed us from our sins in His own blood, and has made us kings and priests to His God and Father, to Him be glory and dominion forever and ever” (Revelation 1:4?6 NKJV). In addition, we clearly see three distinct persons at the baptism of Jesus. “And Jesus, when he was baptized, went up straightway out of the water: and, lo, the heavens were opened unto him, and he saw the Spirit of God descending like a dove, and lighting upon him: And lo a voice from heaven, saying, This is my beloved Son, in whom I am well pleased” (Matthew 3:16,17). If Jesus is the only person in the Godhead, where did the voice come from that declared, “This is my beloved Son”? Did He trisect Himself into a voice from heaven, the dove wafting down through the sky, and His body on the bank of the river? No. This was not simply a clever act of holy smoke and mirrors, but rather a regal reunion revealing the truth of the Trinity. And on top of this, it is through the shared authority of these three persons that we are commissioned to baptize. “Go ye therefore, and teach all nations,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Ghost” (Matthew 28:19).
我是基督徒 公元180年7月17日,迦太基的法庭挤满了人群。那些找不到座位的人聚集在法庭的门外,希望看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为了给总督开路,士兵粗鲁地把他们推到一旁。枪头在阳光中闪闪发光。 “走开!走开!让路给萨特尼亚斯!” 人群虽然被驱赶,但仍拒绝离去,直到那些将要受审的人出现,他们才肯让出路来。只见几个犯人,被铁链锁在一起,正朝着人群的方向押解过来。他们都是基督徒,因为信仰的缘故而被捕,现在正被送上法庭。他们的名字是:斯巴拉他斯 、拿泽路斯 、西特里纳斯 、多纳他、塞库达和韦斯迪亚。当他们经过时,有些旁观者发出嘘声。“除掉这些叛国者!” 不过,大多数人只是在一旁凝视着。 当这些犯人进入法庭后,审讯马上开始。首先,萨特尼亚斯及法庭内的其他官员恭敬地向一座凯撒的雕像下拜。他们这样做,就等于向在场的人表示,他们把皇帝看作是他们的神。接着,萨特尼亚斯转过身来,对着六个犯人,以平和及带有劝告性的语调说:“你们只需要承认凯撒是神,就不会受到惩罚;只需要说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得自由。” 斯巴拉他斯代表那几个犯人回答说:“长官,我们又没有犯错,为什么你说我们要受惩罚呢?我们没有犯罪;在受到不平公对待时,我们也没有咒诅别人,反倒祝福她们。我们都是皇帝忠心的子民。” 萨特尼亚斯对斯巴拉他斯微笑,并狡滑地说:“我们罗马人都是虔诚的人,就跟你们看来好像很虔诚一样。我们敬奉很多神,也承认皇帝是神圣的。我们为他的健康祈祷,当然你们也可以这样做,那又有什么损害呢?” 斯巴拉他斯再次回答:“如果你肯听我片刻,我很乐意与你分享我们的信仰,那么你便会明白……” 萨特尼亚斯打断他的话,并开始生气,说:“你以为你可以改变我的信仰吗?你在嘲弄我的信仰吗?我是不会听你的!你最好还是乖乖的听话去敬拜皇帝吧。” 斯巴拉他斯提起他被铁链锁着的手,说:“要我们承认皇帝是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所事奉的神是眼不能见,也是从来没有人见过的。至于对凯撒,我们没有偷盗,我们一直忠诚地缴付税款;在这些事情上,我们尊敬皇帝为君主。 萨特尼亚斯很清楚知道斯巴拉他斯在说什么,他显得有点不自然,且充满怒容;他转向其他犯人,希望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他大声对他们说:“你们谅必不会跟他一样,有同样错误的想法吧。”不过,斯巴拉他斯并没有停下来,他回答的声音响彻整个法庭:“错误的想法是指那些,例如,会导致作假见证或谋杀的想法。我们并没有……” 萨特尼亚斯再次打断他的话,并对其余的五个人说:“不要像这人一样,做出愚蠢的行为。”站在中间的西特里纳斯却回答说:“长官,这不是愚蠢的行为。除了我们在天上的主、我们的神以外。我们是不会敬拜别人的。” 他说话时面露笑容,站在旁边的多纳他则补充说:“皇帝是应该受到尊敬的,因为他是皇帝,但只有神才值得我们去敬拜。”韦斯迪亚受到其他人说话的鼓励,大声宣告说:“我是基督徒。”接着,塞库达也为她的信仰大声宣称:“我也是基督徒,靠着神的帮助,我会继续坚持我所相信的。”萨特尼亚斯失望地摇摇头,转过来对斯巴拉他说:“你们这些顽固的基督徒,始终不肯屈服。”“是的,我们确实是基督徒。”斯巴拉他斯和其他犯人点头表示同意。 法庭内响起一片低沉的窃窃私语声。“你们不需要时间再考虑一下吗?你们还年轻……”但萨特尼亚斯再说下去也没用,因为斯巴拉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摇头,并坚决反对地说:“我们现在是基督徒,并且三十天后,我们仍然是基督徒。”总督始终不明白他们为何如此忠诚,在失望之余只得放弃。他叫人拿一块刻写板来,用草写的粗黑字体,在蜡板上写下判词。然后向法庭宣读判决:“斯巴拉他斯、拿泽路斯、西特里纳斯、多纳他、韦斯迪亚和塞库达已公开承认他们是基督徒,他们拒绝敬拜凯撒陛下,因此他们要被斩首。” 当庭内观看的人们听到斯巴拉他斯说:“让我们一起感谢神”时,他们都惊呆了。拿泽路斯也转向他的朋友,面露笑容地说:“各位殉难的同伴,我们今天就要在乐园里了。愿一切颂赞归给神。”当犯人被拉出去时,群众都伸长脖子争看他们,一小队的士兵再度将他们包围起来。犯人再次被铁链紧紧地锁在一起,以致六个人想跟卫兵们同步前进都有困难。他们蹒跚地走过迦太基的大街,路旁的人都在观看:有些人在嘲笑他们,有些则只在一旁默默地凝视着他们。 迦太基的人只知道一个事实,就是行刑的地方将会在城门外:他们却不知道斯巴拉他斯、拿泽路斯、西特里纳斯、多纳他、韦斯迪亚和塞库达即将获得生命的冠冕。 他们也不知道,一千年以后的今天,他们所站立的地方,一直回响着这样一个声音: “我是基督徒!”
“主是那灵”之正统表述 这个经节告诉了我们“断章取义”地曲解圣经和发表教训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们明白:任何据此经节教训“圣子和圣灵二位格是等同或者可以互换”的,都是异端或者邪说! 下面是在下翻译传统基督教机构关于此经节的权威表述: 哥林多后书“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那裏、那裏就得以自由。” 这是一个简洁但是并不浅显的表述:在这一经节中,保罗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保罗意指在基督徒的属灵经历中,基督和圣灵是在一起分工协作的----主(基督)是通过圣灵的职事来到我们中间(尽管他们依然是两个独立和分开的位格) 约翰福音 16:13只等真理的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真理。他不是凭著自己说话,而是把他听见的都说出来,并且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16:14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把从我那里所领受的告诉你们。 第二层含义: 基于出埃及记34:34的佐证 “但摩西进到耶和华面前与他说话、就揭去帕子、及至出来的时候、便将耶和华所吩咐的告诉以色列人。” “主”这一词,在这里指旧约中的耶和华(这就是,神在他的全部所是中,无分父,子和灵)。一方面,保罗在说,旧约中耶和华不但是父和子,他也是圣灵。另一方面,保罗要阐明:新约中,圣灵职事下基督徒的属灵经历(哥林后3:3-8),与旧约中摩西经历的相似性----新约中,圣灵已将人们从无情的帕子中释放,保罗通常在他的著作中将基督与圣灵严格区分,即使在此处也不例外,因为稍后他提及“主的灵”。注意:我们不应该臆想保罗在这里要教训三位(父子灵)中的成员是同样的位格,那是典型的现代派异端和邪说。保罗在这里所强调的是:神格中三位格完美统一的伟大结果。
给善良找一个桔子 一个杀人犯亡命逃窜了整整一年,来到小镇时,已经衣衫褴褛。饥渴难耐的逃犯在一个水果摊前久久不想离开,摊上的桔子深深诱惑着他。但是他已用完了身上所有的钱,他不知该怎么办:是乞讨还是抢劫?逃犯慢慢把手伸向身上携带的尖刀。 就在这时,一个大桔子忽然出现在心神不定的逃犯面前。逃犯感到有些意外,握刀的手不由自主地松开。原来,摊主已注意逃犯好久,猜测他是想吃桔子而没有钱,便拿了一个递给他:你吃吧,不要钱的。逃犯犹豫了一下,接过桔子,大口吃了起来,而后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三天后,逃犯又来到那个水果摊。这次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几个桔子塞给他。同上次一样,逃犯吃过桔子又匆匆离开。晚上摊主准备回家时,发现水果边放着一份不知哪个顾客遗忘的报纸,展开一看,顿时惊呆了。原来上面大篇幅刊登着通缉令,悬赏3万元给提供线索者,而刊登的逃犯照片酷似他送出桔子的那人。理智最终战胜了怜悯,摊主拨通了**局的电话。   **连续几天埋伏在小摊周围。三天后,逃犯果然又出现了,这次他打扮得与照片上一摸一样。不过,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没有进入**的包围圈。摊主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注视着逃犯的一举一动。因为街上人来人往,一旦逃犯发觉**的存在,就会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而且他身上可能有刀,随时可以挟持人质,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站立许久的逃犯有了行动。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缓缓掏出身上所带的尖刀,扔在地上,随即坦然举起双手。**蜂拥而上,没费吹灰之力便把逃犯制服。戴上手铐的逃犯忽然说:请等一等,让我与水果摊老板说句话。在**的裹挟下,逃犯来到惊魂未定的摊主面前,小声地说了一句话:那张报纸是我放在那里的,然后挂着满足的微笑走上警车。摊主连忙仔细查阅那份报纸,发现反面还赫然写着几行小字:我已经厌倦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涯,谢谢你的桔子,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犹豫不决时,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举报酬劳三万块钱就算是我的报答。   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不是因为没有恶念,而是因为很多善良的愿望被尘封在心底不为人知。阻止恶念的形成也许很复杂,但是给一个人的善良找一个拂去尘埃的理由常常很简单,仅仅是在一个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桔子、一口水、一个眼神……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镇,时间是2006年3月23日。
冰心的“胡思乱想” 下面是冰心的见证,可以见证一个人离开圣经而去“胡思乱想”主,得到的认识有多荒谬: ------------------------------------------------- 我十基督=? 作者:冰心 <a href="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localhost%2Fshuku%2Fshowimg.php%3F101&urlrefer=c4595f4b61dabced9c094b0241e43ee5" target="_blank">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localhost%2Fshuku%2Fshowimg.php%3F101&urlrefer=c4595f4b61dabced9c094b0241e43ee5</a> 五月十八号上午,富柯慕慈太太到我们学校来演讲,她站在台上,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西门十基督=彼得‘自己’十基督=?”我看见了之后,脑中忽然起了无数的感想。她的演讲,我几乎听不见了。 以西门的勇敢,渗在基督的爱里,便化合成了彼得,成了基督教的柱石。我要是渗在基督的爱里,又可得怎样的效果呢?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叶儿都舒展了,浅绿深红,争妍斗艳的,各自发扬他的鲜明。——然而假若世界上没有光明来照耀他,反映到世人的眼里;任他怎样的鲜明,也看不出了,和枯花败叶,也没有分别了。 世界上有了光明了,玫瑰和蒲公英,一同受了光的照耀,反映到世人眼里;然而他们所贡献的颜色,是迥然不同的。慰悦感情的程度,也是有深浅的。因为玫瑰自有他特具的丰神,和草地上的蒲公英自是云泥悬隔呵。 基督说:“我是世界的光。”又说:“你们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使徒约翰说,“那是真光,照亮凡生在世上的人。” 世人也各有他特具的才能,发挥了出来,也是花卉般争妍斗艳,然而假如他的天才,不笼盖在基督的真光之下,然后再反映出来;结果只是枯寂,黯淡,不精神,无生意。也和走肉行尸没有分别。 光是普照大千世界的,只在乎谁肯跟从他,谁愿做“光明之子”。 蒲公英也愿意做玫瑰,然而他却不能就是玫瑰。——何曾是“光明”有偏向呢?只是玫瑰自己有他特具的丰神,因此笼盖在光明底下的时候,他所贡献的,是别的花卉所不能贡献的。 谁愿笼盖在真光之下?谁愿渗在基督的爱里?谁愿藉着光明的反映,发扬他特具的天才,贡献人类以伟大的效果?请铭刻这个方程在你的脑中,时时要推求这方程的答案,就是:我十基督=? 一九二一、五、廿一 (初发表于1921年6月15日《生命》第二卷第一册)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