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街的名侦探 贝克街的名侦探
Hallo!My
关注数: 4 粉丝数: 8 发帖数: 459 关注贴吧数: 7
【资料】逐年蜕变的人道主义神探:艾伯特·坎比恩 若说艾勒里。昆恩这名神探,是按照范达因笔下侦探费洛。范斯的原型模仿而来的话,那麼,《甜蜜的危险》作者玛格瑞。艾林罕所创造的艾伯特。坎比恩,便是衍生自桃乐丝。赛儿丝的温西爵爷(Lord Peter Wimsey)。从坎比恩和温西爵爷这两位神探的诸多表现来看,还真有不少相似处:温西爵爷出身于贵族之家,其兄继承了公爵的爵位;坎比恩本姓为鲁道夫(Rudolph),也是地位相当崇高的皇亲贵族,原本还被预定为英国王储的接班人,后来他下海侦办谋杀案,为了避免其族人感到尴尬困窘,遂改姓为坎比恩。   滑稽癫狂的反对论者   其次,温西爵爷生长于上流阶层,行为举止自是狂放乖张、异于常人;而青年时期的坎比恩,戴着貌似蠢蛋的眼镜,张着一口高八度的怪腔怪调说话,举手投足间既轻率,又难掩滑稽几近癫狂的作为,其怪异举动当然也不落于人后。此外,坎比恩还宣称自己是个反对论者,不过,他只反对一种人,那就是犯下罪行的恶人。   长达40年的蜕变   事实上,要比行为怪异,坎比恩着实不如温西爵爷;若论及性格的鲜活耀眼,他更不如克莉丝蒂的神探白罗。虽然如此,坎比恩在每一件奇案的表现,总是予人可靠安稳的信心。不像其他的神探同类,坎比恩绝不戴着势力眼来看待下层阶级,对人种也没有偏见,自然也不会以施恩的高傲态度与人交往,充其量,他唯一可挑剔之处,就是对饮食稍微要求讲究了些。然而,坎比恩最大的不同,是他的年岁会随着创作年份而逐渐成长(别忘了,许多虚构的著名神探,彷佛永远都不会变老)。坎比恩最早在20年代出场亮相时,活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跳梁小丑,但紧接着他第二次于《Mystery Mile》一书登场时,摘掉了愚蠢眼镜和怪异腔调,转型为令人尊敬的绅士,于是在30年代,坎比恩变成深思熟虑的悬案调查者。然后历经二次大战到40、50年代,坎比恩又转变为社会观察者。最后来到60年代,他以忧愁的眼光看待世界,却仍然挺身对抗罪恶,俨然是一座正义的堡垒。   西洋喜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黄金时期的侦探都避免谈感情之事,坎比恩却不然。虽然他早期似乎曾陷入同性恋的韵事中,但自从与男性化的机械女技工Amanda Fitton邂逅之后(见《甜蜜的危险》一书),两人即展开一段坎坷的爱情长跑。直到8年后,Amanda在《In Traitor‘s Purse》一案中,帮助受伤失忆的坎比恩解开谜团,两人终于得以步入礼堂,Amanda后来生下一子Rupert,据说以极高的资质毕业于哈佛大学。   坚守旧式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   本质上,坎比恩是被创造来探知恶魔的能耐,他洞察人性的沈沦是基于贪婪的邪恶力量;坎比恩也相信,唯有主动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抵抗恶魔的诱惑。勾勒出坎比恩这人道主义者角色的推理作家艾林罕,虽然不断让自己的神探徘徊于道德挣扎的破案矛盾,却没忘了赋予他谦逊慈悲、聪敏机智等传统美德。因此,坎比恩就像是你我身边的朋友,当我们读着他的22部系列小说时,犹如目睹一位邻家好友的茁壮成长,并且欢迎你我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资料】暧昧偏执的非道德恶棍:汤姆 推理史上能让世人虚实难辨、甚至以假乱真的角色不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神探福尔摩斯。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则是另外一例,她塑造的虚构人物汤姆。瑞普利(Tom Ripley)叫读者又爱又恨,夸张的是,海史密斯封笔后还亲自为瑞普利撰写了一篇讣文,这大概是杜撰人物所能拥有的最特殊待遇了。   扫把星,无心害人却连环杀戮   汤姆。瑞普利是何许人也?说起来,他不但不是伟大的侦探,若称他是个恶棍、凶手,实际上一点也不为过。此话怎讲?在瑞普利的系列故事里,一定会有人惨死在他手中。然而,瑞普利绝非什么杀人不眨眼的凶神恶煞,他其实是个年轻小伙子,只凭藉伪造笔迹的本领,加上擅长模仿的技能,在阴错阳差的际遇中一次又一次的杀人灭口,最后他过著越来越富裕奢侈的生活,而且总是能逃过法律的制裁。虽然警方会发现这一长串的死者居然都是瑞普利身边的朋友,因而对他的动机起疑,但到头来还是无法将他绳之以法。   偏执狂,幻想破灭而冷酷行凶   瑞普利为何要杀人?正确来说,瑞普利并无意致人于死地,也从未有预谋害人。他喜欢周遭的友人,而且是出于由衷的真情,但当他发现苗头不对或幻想破灭时(例如求爱被拒、遭人辱骂孤立),这份真心的喜欢却不能阻止他冷酷地下手了断。某种程度上,瑞普利算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的偏执狂总让他行为失控、闯下大祸,但幸运之神却老是眷顾他,因而当情况危急之际,每每跳出来为他解围。   访友却杀友,一作二不休全灭口   瑞普利的周遭充满了复杂纷乱的人际关系与性意识。1955年,海史密斯让瑞普利在《聪明的瑞普利先生》(The Talented Mr. Ripley)首度亮相。故事里,这位一穷二白的年轻人,正因伪造文书而担忧警方跟踪之际,意外遇到友人之父,并受托前往义大利寻找许久未曾联络的老友,同时身负说服他回国继承家业的职责。谁知最后瑞普利竟杀了友人,霸占了他的身分和财产;当旁人心存质疑时,骑虎难下的瑞普利只有越陷越深,一一将阻碍去除灭口,以免后患无穷。   诡谲多变的世界,非关道德的真实情境   瑞普利的性趣一直为读者好奇。海史密斯似乎不愿正面描写的他的性癖好,在《聪明的瑞普利先生》一书中,瑞普利仿佛是个暧昧的同性恋者,但发展至系列后半段时,瑞普利不但和美丽的法国女子海伦结婚,而且摇身一变还成为美食家、园艺家;不变的是,他仍然是小偷、骗子,以及杀人凶手。这么一号人物,自然引起不少舆论的争议,甚至有人非难海史密斯的道德观。然而,作者在《Ripley Under Ground》一书中,藉著某个牺牲者的口中夫子自道:“我不明白你(意指瑞普利)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海史密斯其实是在表白: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都在转变,趣味及杀戮之事像宿命般纠结在一起,这一会儿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搞不好就是风云变色了,其间犯罪的因子随时在萌芽结果,这就是我们该面对的真实世界。
【资料】心思转换敏锐、个性幽默逗趣的巴黎保安局胖警探 1920年代中叶,英籍作家梅逊(A. E. W. Mason)曾如是说“在侦探小说中,最重要的必备元素,即是侦探本身。他必须是醒目杰出的人物,个性真实而栩栩如生,行动逼真近似跃出纸上,且举手投足间充满趣味性。简言之,他是特异性与功能性的融合体角色。”事实上,早在15年前,梅逊转向创作侦探小说之时,他心目中已经拟定好这样完美的神探典型。而这名经由他笔下实践创造的神探,就是哈纳得探长(Inspector Hanaud)。   质询力、观察力、记忆力皆一流;体力三流   哈纳得是巴黎保安局的专职警探。体能上他不像福尔摩斯那么刻苦耐劳,上山下海万里追踪的事情可会把他折腾死;但个性上他比福尔摩斯和蔼可亲多了。   不过,对哈纳得来说,他最引以为荣的是:随时随地相信自己的才能与直觉判断,任何不利的风险都无法阻挠他。此外,梅逊自承:哈纳得的塑造还参考了两位真有其人的巴黎警探MM. Goron和Mace,最后再加入自我的人格特质:一针见血的质询力、锐利入里的观察力,以及对任何细节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   喜怒哀乐的转换,比职业演员还驾轻就熟   哈纳得初登场的案子是1910年的《玫瑰山庄命案》(At the Villa Rose)。   一出场,他被描写为“身材肥胖,有著宽厚的肩膀,以及一张笨拙的圆脸…。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出色的喜剧演员”。在如此的体型下,梅逊赋予哈纳得极为夸张浓烈的幽默感,而他的死党理卡多(Julius Ricardo)和其爱好艺术的英国友人们,便首当其冲,成为他冷嘲热讽的对象。理卡多曾精简地形容他的好友:“行动迟缓,心思敏捷,虽已届中年,却可在一瞬间变成活蹦乱跳的街头小男孩。”这是在说哈纳得有著魔法师的变身能力吗?当然不。事实就如律师吉姆·傅毕雪(Ji m Frobisher)所说:“在某些时刻,你会对他心存敬畏,但下一刻钟你的心情却被他搞得不爽;没多久他的表现又让你啼笑皆非,谁知接著他以亲切殷勤的态度善待你。”一头雾水吗?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说穿了,哈纳得只是个心境转变比职业演员还要快速的性情中人。   对女性谦恭有礼,爱用成语表错情   哈纳得的first name是Gabriel.他不曾有过婚姻记录,但对待女士们可是有口皆碑地谦恭有礼,完全的绅士气度;尤其是那些受到伤害或境遇坎坷的女性,她们对哈纳得更是感激莫名,难怪故事中的女角总是接二连三地爱上他。或许是法国人的天性吧,哈纳得乐于享受美食与假期,喜欢到处去欣赏教堂建筑风格;   有趣的是,他也有“反法国”的一面,那就是以收集英文方言成语为乐,并且时时卖弄爱抖“包袱”,只不过他常常用错时机,因而笑话百出,此特色在他后期作品中是一大卖点。   结合警界体系的办案优势,及古典私探的个人才华   以小说的出版寿命来看,哈纳得的办案生涯算是蛮长的。登场于1910年,止于1946年的最后一案,这段时间内,哈纳得不曾衰老过,永远保持中年,也未曾升官。有评论家认为,像他这么聪明,升不了官都是受长相之累。即便如此,在推理史的黄金时期里,哈纳得不但躬逢其盛,更堪称是最敏锐、最妙趣横生的警探之一。他既持有警界体系的办案优势,也拥有古典私探的个人才华,于是乎能屡破奇案,受人喜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