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蒸汽机 -
关注数: 66 粉丝数: 10 发帖数: 1,161 关注贴吧数: 14
喜报,喜报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 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手握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也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感激。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体致力于基础材料创新,尤其是在我们看似传统却蕴含无限生机的纺织领域辛勤耕耘的同仁们的巨大鼓舞。 我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一个与人类文明史几乎同步发展的古老学科。人们常以为,纺织无非是纺纱织布,关乎衣物与温暖。然而,我与我的团队所探索的,是将地球深处奔涌的炽热力量,将火山的神髓,编织成引领未来的坚韧之丝——玄武岩纤维。 我的故事,始于对材料极限的痴迷。当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各领风骚时,我的目光却投向了那些沉默的、广袤的黑色岩石——玄武岩。它们由地幔熔岩冷却而成,遍布全球,其形成过程本身就蕴含了极致的稳定与坚韧。一个看似疯狂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成型:能否将这片亘古的坚固,拉拔成比发丝还细的柔韧纤维?能否让来自火山的材料,去承受最严酷的考验? 这条探索之路,远比想象中更为崎岖。玄武岩的熔融、拉丝,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我们面对的,是成分波动带来的性能不稳,是高温下铂铑合金漏板的损耗,是拉丝过程中无数次的断裂与失败。实验室的灯火通明,成了我们最熟悉的伙伴;堆积如山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图表,见证了我们无数次从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中寻找希望的循环。 我记得,那是一个凌晨,我们又一次尝试了新的熔炼工艺和浸润剂配方。当那束金黄明亮的、连续不断的纤维,以令人心醉的稳定性从拉丝机中缓缓流出,其表面光洁,强度与韧性远超预期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根纤维,我们看到了用岩石编织未来的无限可能。那根纤细的丝线,仿佛连接了远古的地质年代与尖端的现代科技,它沉默,却充满了力量。 玄武岩纤维的成功研发,其意义在于它重塑了我们对材料来源的认知。它源于天然,无需复杂的化工原料,开采和制备过程对环境更为友好;它性能卓越,耐高温、耐腐蚀、抗拉强度高、绝缘性能好,在许多极端环境下,它比传统玻璃纤维或部分碳纤维更具优势;它应用广泛,从航空航天器的轻量化增强体,到汽车工业的复合材料,从建筑领域的抗震加固网格,到环保过滤用的高温滤袋,甚至远洋深海工程的防护材料,它正以其独特的“刚柔并济”,悄然改变着工业的版图。 这项成就,绝非我一人之功。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是您在我迷茫于传统纺织边界时,告诉我“材料的边界,就是想象力的边界”,引领我走向了这条交叉学科的道路。我要感谢我亲爱的团队成员们,我们共享过失败的苦涩,也最终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是你们的智慧、汗水与不灭的热情,共同铸就了这座微小的丰碑。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是我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最温暖的港湾。还要感谢所有在基础材料科学领域默默奉献的研究者们,以及那些敢于率先应用新材料的工业界伙伴,是你们共同构成了这片创新的沃土。 诺贝尔奖,这个科学界的至高荣誉,像一盏巨大的聚光灯,照亮了我们这个曾经略显“低调”的领域。它告诉世界,纺织工程早已超越了穿衣蔽体的范畴,它正在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生物医疗、环境保护等尖端领域深度渗透,成为支撑现代科技文明不可或缺的骨架。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相信石头也能唱歌的梦想家,属于每一个试图将自然伟力驯服于方寸之间的探索者。 它将激励更多年轻的头脑,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关注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巨大潜力的自然资源,用创新的思维,去解锁更多未知的奥秘。未来的纺织,或许将是“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编织出更多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奇迹。 此刻,手握这枚金质奖章,它的重量,不仅象征着学术的认可,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将鞭策我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去探索玄武岩纤维更深的潜能,去发现更多来自大自然的材料瑰宝。 当然,在此刻——请允许我带上一点属于我们学生的、小小的“现实关怀”——当我想到这份荣誉传回我的母校武汉纺织大学。最终在教务系统里体现为综合测评分数上那几个实实在在的加分时,我的内心,除了巨大的荣耀感,竟然也泛起了一丝非常接地气的、纯粹的喜悦。毕竟,这个奖对我而言,也就是综测加了点分,但它确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和这个研究领域最璀璨的肯定。 谢谢大家!
武纺,毁了我儿子! 武纺,毁了我儿子! 武纺,毁了我儿子! 武纺,毁了我儿子! 儿子今年25岁,毕业工作一年多,原本是个清爽的孩子,喜欢逛潮牌店,偶尔还会发朋友圈晒网红咖啡拉花。可自从他沉迷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之后,整个人就像被扔进了高速纺纱机里重组了一样。现在他整天穿着防静电工服泡在实验室和车间,不是对着电子织物强力仪看纤维取向,就是抱着纱锭调试环锭纺纱参数,嘴里念念有词:“这赛络纺纱线捻度还是不均匀”、“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数据测偏了”…… 上周我整理衣柜,他盯着我的羊毛大衣看了半天,突然说:“妈,这羊毛纤维鳞片结构受损,缩水率超标,得做一下生物酶平滑处理!”还有他那堆“宝贝”!先是分期买了纤维细度仪、纱线强力机、全自动纺纱小样机,后来又迷上了各种非织造布生产线和智能织造设备,他说这叫“科研刚需”,但我只看到一屋子五彩的纱管和闪着金属光的经编机针床。最离谱的是,他居然在拆快递时说:“这个缓冲气柱膜的拉伸断裂强度不够,聚乙烯分子量分布和吹膜工艺肯定没优化好!” 他经常通宵调试织机参数,我推开房门,只见他眼睛映着电脑屏幕上织物三维模拟图的纹路,喃喃自语:“唉,这个斜纹组织的经纬密配比还是没达到理想值,剑杆织机的引纬时序得再调……”过节家庭聚餐,他拿着筷子挑清蒸鱼的鱼肉,忽然大喊:“我明白了!这胶原蛋白纤维的排列是多级网络结构,怪不得比我们做的仿生纺织材料韧性好!”全桌愕然。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加入的那个叫“武纺航天纺织研发组”的群。里面的人讲话像在发电报:“玄武岩纤维的浸润剂配方发我”、“月面国旗的织造参数?”、“谁那还有芳纶1313的样品?急!”。他天天不是纠结“测试织物透气性用动态法还是静态法”,就是哭着说:“完了!热压机的温度波动了,我那一批仿鹅绒纤维结块了!” 之前他过生日,我送他一双限量版球鞋,他却说:“妈,这钱不如给我买点高模量聚乙烯纤维,或者租几个小时电子显微镜看玄武岩纤维断面。”许愿时我听见他小声说:“希望今年能发一篇Textile Research Journal,顺便把那个智能调温面料的专利写了……” 现在他的手指像是长在了纱线捻度测试仪上,判断一切织物都像在分析断裂强度。昨天我铺新桌布时他突然冲过来,用手摩挲着布料边缘,然后严肃地说:“妈,这提花面料的色牢度不行,染料分子键合度不够,洗完肯定要褪色。” ——救命啊,武汉纺织大学还我儿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