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侠之大者 为国侠之大者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3,046 关注贴吧数: 5
大衣哥家大门再次被破坏!小伙拜师不成,抡起大锤狂砸门 前段时间大衣哥朱之文家安装了一个新大门,漂亮又结实,然而就在3月14日,他家的新大门再次被破坏,有一位小伙抡起大锤狂砸大衣哥的家门。 最近这些天有一位叫“许浩然”的小伙,自称“新亚洲天王”,敲锣打鼓,双膝跪地,要拜大衣哥为师,然而大衣哥并没有配合他的炒作行为,一直对他拒而不见。 或许是因为拜师不成,或许是感觉遭到了大衣哥的冷遇,这位自称新亚洲天王的小伙居然抡起了大锤,狂砸大衣哥朱之文的家门,从动图中可以看到,大门已经被破坏了,尤其是开锁的地方已经被砸坏了(下图)。 为什么说这位新亚洲天王是炒作呢?因为这个月初他还出现在拉面哥的家门口举着一幅广告牌,上面写着拜师大衣哥不成,要向拉面哥学拉面技术,没几天他又跑到大衣哥的家门口敲锣打鼓,想拜大衣哥朱之文为师。 大衣哥朱之文仅仅是一位农民歌手,他又不是歌唱家,拜大衣哥朱之文为师父的目的何在?能学到什么?让人很怀疑。 其实在2020年5月份,这位自称新亚洲天王的许浩然,就曾经有举牌求拜大衣哥为师的行为,大衣哥当场表态,本人不收徒弟,也教不了徒弟。 也是在去年,大衣哥的家门被一位粉丝酒后踹坏,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很多讨论,这些拍客和围观者已经超越了底线。 然而这一次,这位自称新亚洲天王的小伙更没有了底线。直接抡起大锤狂砸大衣哥朱之文的大门,朱之文的家人没有出来阻止,围着拍摄的人也没有人站出来制止。不得不说,这样的拜师已经成为了一场闹剧,如此行为,有什么资格成为大衣哥朱之文的徒弟呢?
花甲老人和他的“乡村书屋” 鱼台县清河镇鉴洼村,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鉴兆飞,靠着自费购买、亲朋资助,用自家老宅办起了一间“乡村书屋”。凭借着那一份执着,书屋从无到有,藏书也达到了两万多册。书屋虽然面积不大,名气却很响,周边很乡镇的村民,特别是孩子们都很喜欢来借书。“现在就想再增加一些书籍,藏书还是太少了啊……”鉴兆飞看着一排排书架,感叹地说。 “要来看望我,带书当礼物” 鉴兆飞,鱼台县清河镇鉴洼村人,曾任鱼台县环保局局长。2005年退休后,清闲下来的鉴兆飞开始有了在老家办个书屋,向村民免费开放的念头。随后,鉴兆飞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期间因股骨头坏死,2011年在北京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还没利索,就忍着疼痛、拄着拐杖,离开了县城的家人,回到乡间老宅,把书屋办了起来。 鉴兆飞忍着伤痛忙活,亲戚朋友大都很不理解,也一直没断过劝阻和数落。“那时候就是想把这个书屋搞起来,别人说啥我都不在意。”鉴兆飞说,有亲戚朋友来看望,他就指着带来的牛奶等营养品说“要送就送书,那我比吃了营养品好得还快!” 见老人如此坚持,亲戚朋友们也纷纷用行动支持。远在秦皇岛的一个侄子得知了鉴兆飞的这个“爱好”,专门给他寄来了两大箱书,其中有一本还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布尔什维克书籍,鉴兆飞爱不释手,郑重地将书编上了“001”号。 采访中,一说起自己的“乡村书屋”,鉴兆飞就别提多精神了,“现在我的书屋有藏书近两万册,从年初开始运营至今,已经有9000多人次的借阅记录。”说着,鉴兆飞翻出书桌上摆放地整整齐齐的一摞借书登记表,随后翻阅几页,书名、编号、借阅人、日期,甚至于借书的学生读几年级,记录地非常详细。 “就为让乡亲们有书看” 正聊着,从院子里走进来一个小姑娘,她叫解红霞,是当地杜屯小学的学生,小姑娘手里捧着两本作文书,进了屋就熟门熟路地先把书按照编号放回到书架上,然后翻着借书登记表,找到自己借书的记录,然后签上名字。 鉴兆飞说,鉴洼村可以说是清河镇甚至鱼台县最偏远的乡村,村里没书店,清河镇也没有,一说看书,村里人从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家里没书,村里没书,平常根本见不到书,谁还能想到看书?” 也正因为这样,鉴兆飞萌生了自己办书屋的想法。改老宅,垫地基,买书橱,购图书,出院之后,鉴兆飞拄着拐杖,一点一点地把书屋办了起来,“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找了杜屯小学的三个老师来帮忙,他们刚好放寒假没事儿,顶着风雪天天在我这儿忙活,用了20多天才算收拾妥当。”鉴兆飞指着屋子角落里的几瓶白酒,笑着说:“喏,人家来义务帮忙,我也不能亏待了人家,就得好酒好菜招呼着!”说完,鉴兆飞哈哈大笑起来。 由于鉴兆飞一直自己埋头忙活,却错过了县里的“农村图书室”计划,没能享受到划拨的图书,“等我知道这事儿的时候,文件纸都发黄了。”对于书屋的未来,鉴兆飞早就想好了“全盘计划”。“现在书还不够,添到五万册就差不多了。”鉴兆飞说,现在的书屋大概能放35000册图书,西边还有一间卧室,他准备腾出来,刚好能放五万册书。 家人都在县城 他独自守候 “你不想活命啦?瞎鼓捣啥?”这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数落。 “你这儿一年下来,收入不少吧!”这是来自世人的“羡慕”。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鉴兆飞一声不吭,硬生生抗了下来。他一个人住在鉴洼村的老宅里,守着“乡村书屋”和那些忠实借阅者。老伴、儿女和孙子都在鱼台县城,天气热,老宅里也没有空调,所以孙子也不大来,儿女们因忙于工作,也只在给他送生活用品的时候过来。老伴儿因为他只顾书屋生了闷气,鉴兆飞就自力更生,照看着书屋,没事练练书法,因为腿脚不便,他几乎足不出户。 凭着这股倔脾气,“乡村书屋”的名声渐渐传开了。“周围两个县四个乡镇,几十个自然村的村民,都来我这儿借书。很多周围小学、初中的孩子们,骑车十几里地,就为了来借本书看。”鉴兆飞自豪地说。 李洼村的村民李瑞芝今年已经84岁了,很爱看古典小说,没事就骑着自己的三轮车,晃晃悠悠地过来借书,一提起鉴兆飞的“乡村书屋”,老人家马上竖起了大拇指,“好啊!我们全家人都常来鉴老这儿借书。”听着老哥哥的夸奖,一旁的鉴兆飞扇着扇子,光顾着乐呵了。
康霞是哪个村的? 康霞,女,豫剧旦角。1963年出生于鱼台县清河镇。自幼喜欢唱歌,唱得字正腔圆,婉转悠扬。1979年,鱼台县刚成立的戏训班到康霞就读的清河完小挑演员,从此开始她的梨园生涯。 学业结束时,康霞进入鱼台县豫剧团担纲主演。豫剧团的彭桂梅老师见康霞的基本功扎实,专门为其排练一场戏——《挂画》。这是一出折子戏,融合了椅子功、手绢功、扇子功等多种杂技表演动作,历来被戏剧界视为演员练功的高难度剧目。而鱼台县豫剧团根据康霞唱、念、做、打俱精的特点,在为她量身定做的《挂画》剧目中,又加入盘子功、辫子功等表演动作,更使这一剧目的表演难上加难,当时在全国能演出如此高难度戏的演员寥寥无几。在《挂画》排练期间,康霞每天的排练时间最少在十六七个小时以上,为了练习椅子功,她曾多次从椅子上掉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1983年,全国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在曲阜召开,康霞演出的《挂画》一剧受到与会领导和文艺界专家的高度赞扬。这引起与康霞同时参加演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注意,她看完康霞的演出后,当即找有关领导表示:“康霞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嗓音圆润,基本功扎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让她跟着我吧,我愿意义务培养她。”随后,康霞赴洛阳豫剧团跟随马金凤学习,并于1985年2月被马金凤正式收为弟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