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梦静书
心梦静书
关注数: 172
粉丝数: 137
发帖数: 897
关注贴吧数: 87
阆中古城、凌云山成都举行旅游推介会 “宽窄巷子世无双,阆中凌云天下稀”。昨日,阆中古城与南充高坪凌云山景区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了旅游推介会,向游客们推介了阆中古城与凌云山风景区的风水旅游精品线路。头戴羽翎面具、身穿兽皮战服、肩披蓑衣的古巴国战将在宽窄巷子表演起了巴象鼓舞,手执青铜长剑、袒肩铠甲皮裙,矮健而舞,气势如虎。同时,“张飞巡城”这一阆中古城的保留节目也被原样搬到了宽窄巷子。晚上19:30,推介会正式开始,市民和游客早已把宽窄巷子围得水泄不通。在推介晚会上,阆中古城的优美山水在美妙的歌舞表演、动情的介绍和有趣的有奖问答的过程里慢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其中,被誉为“中国美人鱼”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花样游泳团体季军获奖者之一王娜也赶来为家乡阆中介绍宣传,令观众雀跃不已,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在场的市民和游客纷纷表示,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三国文化和科举文化都是特别吸引人的,特别是以城市山水地貌为特色的风俗文化尤其突出,在假期一定邀上亲朋好友到阆中去看一看,耍一耍!
阆中旅游 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三国文化和科举文化都是特别吸引人的,特别是以城市山水地貌为特色的风俗文化尤其突出.阆中古城位于阆中新城的旁、嘉陵江边,号称全国四大古城之一(另外三处是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而且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
特申请侯姝吧吧主 特申请侯姝吧吧主,侯姝吧,现在长期没人管理,现任版主跟本就消失了,我特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我会做好的!谢谢!
特申请侯姝吧吧主 侯姝吧,现在长期没人管理,现任版主跟本就消失了,我特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我会做好的!谢谢!
特申请侯姝吧吧主 侯姝吧,现在长期没人管理,现任版主跟本就消失了,我特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我会做好的!谢谢!
特申请侯姝吧吧主 侯姝吧,现在长期没人管理,现任版主跟本就消失了,我特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我会做好的!谢谢!
举报 侯姝 吧 侯姝吧,现在长期没人管理,现任版主跟本就消失了,我特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我会做好的!谢谢!
申请侯姝吧吧主 我申请侯姝吧吧主,永远支持侯姝,侯姝是我们阆中人民的骄傲!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过春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王思潮介绍,据有关资料,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春节的前一天开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这天,人们都要“守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王思潮介绍,尽管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历史上,春节的时间却不一样。 “但不管定在什么时间过春节,春节的传统色彩却一直未变,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王思潮说。 过春节的这天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们去拜年。这时,大人们往往都要发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祝福他们又长了新的一岁。 如今,春节更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中国春节有五种代表吉祥物 中国春节期间各种祭祀、社交、礼仪繁多,由此衍生了多种吉祥物表达新春祝福。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说,春联、年画、爆竹、压岁钱、花灯等五种吉祥物具有代表性。 春联又称“对联”,最初是一种避邪的东西,后来与文学、书法对接,成为春节期间家家院门、屋门必贴之物,表达喜庆吉祥。中国春联品种繁多,凡是有门之处几乎都要贴。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用红纸写的春联,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年画内有各种故事,在中国诸多年画中以鸡画、鱼画、娃娃画较为普遍,因为鸡表示吉祥,鱼意味着钱粮有余,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 爆竹又称鞭炮,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农村祭神、祭祖时要燃放。爆竹声后,红纸满地,人称“满堂红”,预示来年大吉。 春节期间,长辈在晚辈行拜年礼后会给压岁钱,目的是嘱咐孩子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茁壮成长。 花灯在中国历史悠久,春节期间挂花灯是追求光明、红火和美好。而且,各种花灯争相辉映,烘托了春节喜庆气氛。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辣花椒鸡 原料:三黄鸡1只 南瓜200克 青笋1根 鲜花椒100克 干红辣椒10个 调料:老干妈豆豉辣酱 糖 盐做法:1、将鲜花椒洗净后,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再倒掉水,继倒入清水再浸泡30分钟;2、三黄鸡切成小块,焯水后沥干;南瓜去皮切成小块,青笋去皮写成小块;3、油烧至7成热时,放入葱姜爆香,倒入鸡块炒5分钟,放入鲜花椒和干红辣椒继续翻炒2分钟;4、倒入老干妈豆豉辣酱,糖和盐,搅拌均匀后倒入开水(水与食材持平),大火煮5分钟后倒入南瓜块和青笋块搅匀,继续煮5分钟,待汤汁略收干即可。 关键点:1、三黄鸡肉很嫩,烹饪时间短。也可以用仔鸡或肉鸡来做这道菜,但不建议用土鸡,不容易熟,而且口感硬。 2、不能吃麻辣口味的人,可以将鲜花椒,干红辣椒和老干妈豆豉辣酱的分量减半。3、鲜花椒很麻,建议使用前先用清水反复浸泡冲洗几次,或减少使用的分量。 ps:鸡肉与南瓜、青笋搭配,麻辣鲜香中,有淡淡的回甜,炒制时加入的老干妈辣酱,使菜的味道更加浓郁,是一道开胃下饭的好菜。
自制油条的做法 材料: 1杯温水、2大勺植物油、2又1/8杯白面包粉、1小勺盐、2大勺糖、2小勺泡打粉、1小勺干酵母 做法: 1、面包机内, 依次放入. 2、面团和好后, 静置, 发至2倍大取出. 3、轻放面板上, 擀开,分4份, 每份再切成8小份,1小份上面抹水, 取另一小份放其上, 用筷子压一条印. 4、下油锅炸至金黄色, 捞出沥干油. 注意事项: 1.糖的量很少,主要是帮助发酵,吃不到甜味的,而且太少了,油条不会是金黄色,所以也是起上色作用的。 2.标准量杯,一杯=240毫升。 3.面包机都是可免的,作用=和面,你完全可以自己用手和,就象和面做馒头之类的一样。 4.注意我用的是高筋面粉,这个量用普通粉的话,可能会稀,就一点一点的加面粉,一次一勺,直到面团不沾手,不沾盆,很光滑。省面时间要充足,用盖子或薄膜盖好,防止面团表面变干。 5.等到面团发到2倍大时,就可以操作了,以后的步骤都要轻拿轻放,尽量少揉搓,免得气泡跑掉。 6.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在切割成32小份后,留在面板上,盖保鲜膜,二次发酵,10~20分钟,看到小面片又涨大一些了,再进行下面的操作。 7.沾水,少量的足够沾起两片面片的就可以了。后面的过程都要轻。 8.小勺的量是大勺的三分之一。 ps:剩油不要再用。不要可惜,想成它是毒药就行了。高温炸油里的有害物质太多,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我都是扔掉,不必为了几毛钱牺牲健康。(表说我浪费啊,我这里的油是很贵的,但是想想老人和孩子,扔了放心,) 泡打粉:其实也是含铝的,只是比明矾含铝少,所以健康些。我本来极力反对用这个,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但是劳工经常买外面的甜点回来吃,都是泡打粉,我想既然老美的fda都通过了,我就少吃一点吧,毕竟从小吃惯了这一口。。。 泡打粉里是含有1/3的小苏打的,但是我试过的用小苏打代替却是惨痛的结果,也许是我用酵母的缘故,酸碱中和后,就发不起来了。并不是所有会发的东西放在一起,结果还会发。所以姐妹们在修改配方时要清楚的记下修改的量和结果,每次改变一种成分的一点点量,以资对照。 到目前为止,泡打粉还是必须的。 三大类常见的发面用的: 1.酵母:活性的细菌,属于生物发酵。用于馒头面包类,蒸烤温度相对低。 2.泡打粉:化学发酵。双效泡打粉一般指遇水第一次,遇热第二次发泡。产生二氧化碳。一般接近中性。 3.小苏打:化学发酵。遇水就马上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一般碱性。所以配方中要添加酸性的物质以中和口味。
阆中旅游 阆中古城旅游
猜灯谜的来由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 "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春节老人的故事 前言 近年来,保卫春节的呼声越来越高。去年,12月23日,也就是圣诞节的前夜,河南大学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教授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 西方的圣诞节因圣诞老人的优美故事成就了强势的圣诞文化。在我国春节来源的故事中,也有一位老人制服年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这位老人用爆竹、红纸、烛光驱走了年兽,正是这位老人驱走年兽的方法成了我们春节文化的精髓。对联、灯笼和鞭炮,是我们家家户户过年时的三件宝。这个故事完全是我们本民族关于春节来源的神话传说,早已存在于我们民族几千年,然而,这个曲折动人的优美故事却一直沉睡在当今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把这个故事命名为春节老人的故事,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命名为春节老人,就是要唤醒人们对春节来源的记忆。春节老人的诞生,为春节文化注入了生命的力量,使春节文化有了一个活的灵魂,是春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让春节老人带着春节文化与圣诞老人握手,一起成为东西方世界节日文化的代表人物,共创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西方选择了一位老人作为圣诞文化的代表,在我国春节来源的故事中,也是一位老人战胜了年兽,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春节文化,东西方世界共同选择老人来作为节日文化的代表人物,这就是人类心灵深处共通之处。 春节老人的故事 关于春节,追根溯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正是这位制服年兽的老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丰富的春节文化:每到春节,放眼望去,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还有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整个神州大地处处流光溢彩。。。。。。因此,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的“春节老人(FatherSpring)”,他代表着智慧、勇敢,吉祥、平安。他是和平的使者,是他战胜了年兽,给人间带来安宁。 今天,作为春节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给古老的春节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我们应该让“春节老人(FatherSpring)”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让他带着中国的春节文化走向世界,与圣诞老人握手,让中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春节老人(FatherSpring)”一定能够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春节文化!
过春节礼仪习俗手册 “过小节” 所谓“过小节”,就是说,在整个大春节的过程中,除了普遍被重视的除夕、元日、上元这三个“大节”以外,还有许多被普遍忽视的“大春节中的小节”。 事实上,整个大春节比较完整的过程是: 腊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 腊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岁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春节)鸡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谷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立春节(每年立春日,一般在西历每年2月3日至5日间) 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 人们对于大春节丧失兴趣和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小节”流失的特别严重。把这些小节重新过起来,过好,对于整个大春节节日气氛的增加很有好处。当然了,小节众多,不必要每个都过。我们建议,以祭灶日(小年)、立春节、人日、谷日、天日、地日等六个小节为主。1 祭灶日(小年) 祭灶王爷是我国流传极广的春节民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人们对这尊“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诚惶诚恐的敬畏祈祷之辞。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祭灶日不妨这样过: ①购买灶王画像,在祭灶日张贴于厨房内。 这里,并不是要对一个虚幻的神灵偶像顶礼膜拜,而只是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灶王像同时可以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品来欣赏。 ②吃糖瓜 买一些糖瓜(一种瓜状的麦芽糖)食用。 ③扫尘 祭灶日作为过年扫尘的起始日,从这一天起,家庭格外重视环境卫生,勤整理、勤打扫。 ④赏傩 祭灶日也是民间驱傩祈福的日子。我们建议,和腊八节一样,不妨在此日欣赏各种傩文化表演。2 立春节:立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大春节期间不过“立春”,“春天”的感觉就少掉了一半。 这是一个相当活泼灵动的节日,比元正日更能体现春的气息。立春节在每年立春日,大约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左右。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现在人大多还知道春饼、春卷,但除此以外的立春节习俗基本失传了。让我们从资料中看一看,古时的人们是怎么过这一美妙节日的: 戴春幡: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说的是古时立春节,女子剪彩纸为春幡,饰于发上。春幡又叫春幡胜,属于“胜”的一种,“胜”是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纸制较为方便。立春,冬至等节日,汉族女子有配戴各种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物的习俗,"幡胜" 是长条形,男子也可以配带.彩胜可以作为头饰,也可以缀于花枝等处以作节日装饰。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制春盘、吃春饼了。 东郊迎春、鞭春牛: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春节老人儿歌 过大年,三件宝, 对联灯笼和鞭炮。大年三十初夕夜, 年兽进村嗷嗷叫。 家家户户关门窗, 男女老少往外逃。 年兽生性很凶猛, 生吞牲畜和人命。 就在这年初夕夜, 春节老人早来到。 身披一身大红袄, 鹤发童颜银须飘。 老人手拿三件宝, 要把年兽驱赶掉。 年兽看见有灯火, 狂叫一声扑上前。 老人突然把门开, 噼噼啪啪放鞭炮。 年兽吓得丢了魂, 浑身打颤往回跑。 家家户户过新年, 欢乐喜庆贺团圆。 包饺子,蒸年糕, 大红灯笼高高照。 贴对联,剪窗花, 喜悦心情言难表。 瑞雪纷飞来年丰, 除夕之夜家家明。 大年初一早早起, 戴上新帽穿新衣。 邻里之间互拜年, 朋友之间问个好。 身体健康事如意, 平平安安大吉利。 一年一年又一年, 春节老人保平安。 非常感谢这位朋友给予这首<春节老人儿歌>的宝贵建议,使这首儿歌更加顺口流畅.现已按照这位朋友的建议进行了修改.敬请这位朋友留下您的联系方法。 春节来临,让我们一起在中华大地上传播这首儿歌和春节老人的故事,让我们的春节具有人性化的色彩。 春节老人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南充日报》 落下闳 归隐太空的阆中古天文学家 落下闳 归隐太空的阆中古天文学家 来源: 《南充日报》本报记者 王玉贵 在目光掠过天际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颗以阆中古天文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落下闳。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因为工作的关系,本世纪初,时任阆中市政府副市长的王萌拜访了落下闳的研究者、写下了《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一书的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查有梁先生。“你们终于来找我了!”百感交集的查有梁因为研究工作而了解落下闳,又因为当时落下闳在全国包括在他的家乡仍然受到的冷遇和落寞,而不胜感慨。 “巴金星”之后,第二位四川人“登”上太空 2004年6月19日下午3时。钓鱼台国宾馆。 中国天文界的盛会——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正式举行。“命名仪式的规格应当说是很高的,光是部级领导就来了4位。”王萌特别告诉记者。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成为了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的第16位中国著名科学家,也是继1999年命名“巴金星”之后,第二位四川人“登”上太空。 “落下闳小行星”的命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落下闳,了解阆中。2006年6月19日,在阆中再次召开了一次盛会:由中国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台主办的“阆中落下闳天文学术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六届张衡学术研讨会”。划时代的贡献与淡泊名利的归隐 关于落下闳,相比之下,《史记·历书·索引》中的记载算是比较“详细”一点的:“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也。”将这段话“翻译”过来并结合其他记载,便有了落下闳的生平: 大约生于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的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汉时仍用颛顼历,误差很大,以致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严重情况,给生产生活带来困难。朝廷议制新历,征召天下学士。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人所制新历,优于当时他人提出的17种历法,被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落下闳”条目这样评价:“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经他改进的赤道浑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重新测过。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会发生23次月食。” 就是在落下闳的《太初历》中,才开始把正月定为岁首(这以前是以十月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也就是说,因为落下闳,中国才有了统一的春节,因此,也才有了将落下闳尊为“春节老人”之说。 新历制成后,汉武帝授落下闳侍中之职,落下闳不愿做官,辞谢回乡,继续研究天文。“落下闳算得是一位‘大隐者’。”王萌说。小行星命名,“大隐”隐于天 2002年9月,阆中市政府正式向国家天文台递交了《关于以古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命名小行星的报告》,王萌是策划者之一。王萌告诉记者,为了太空中有一个“落下闳”小行星,他曾为此无数次往返北京和阆中之间。 “阆中在哪里?阆中还有这样伟大的古天文学家?”谈起最初前往北京时的情景,王萌对中国天文馆的有关领导听到情况时介绍的诧异表情记忆犹新。“一方面是天文学分支很多,更主要还是因为落下闳本来就不知名。当国家天文台的学者了解到真实情况后,转而有些不解:阆中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厚重的古天文文化,为何到现在阆中才有这样的念头和举措呢?” “由于受落下闳的影响,自西汉到隋唐期间,阆中又诞生和云集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以及客居此地的著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等人,使阆中成为了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王萌认为,不仅落下闳的成就彪炳千秋,而且其精神更是光耀古今。 阆中市政府决定“请出”“归隐”的落下闳,萌生有三个想法:一是让落下闳走上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邮票;二是以落下闳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三是将春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经过多方求证,觉得以落下闳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似乎更为可行。”王萌说。
落下闳的主要成就[4] 率者,比率。通,谓可通用者,其数甚多,取其适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国数学史界经过20世纪后半叶约半个世纪的探索讨论,已认定:“通其率算法不仅是天算家简化分数数据的重要方法,亦是处理周期现象中一次同余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公正地称“通其率”算法为“落下闳算法”。“落下闳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过辗转相除求出一系列渐近分数,用以解决多种数学问题。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强弱术”“调日法”“求一术”等等,都?源于“落下闳算法”。从现代数学和观点看,“落下闳算法”可以实现用“有理数逼近实数”,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义的数学方法。(完)
落下闳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制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他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后人尊他为“春节老人”;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之中;改革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他的浑天说是世界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为历法计算所需,他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的“通其率”算法。其学说与成就对中国后代天文学家如张衡、僧一行、阆中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及周群祖孙等影响颇大。时巴蜀人称他为“前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春节老人 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世界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明晓天文,隐居民间。武帝元封六年被征召长安制造新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创制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记载的新历《太初历》。他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定为从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后人尊他为“春节老人”;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之中;改革置闰方法,使节令、物候与月份安排得更为准确,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比较精密完整的观测仪器。他的浑天说是世界最早以地球为中心的先进宇宙结构理论。为历法计算所需,他还发明了应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进分数的“通其率”算法。其学说与成就对中国后代天文学家如张衡、僧一行、阆中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及周群祖孙等影响颇大。时巴蜀人称他为“前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他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 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你愿意去看望在阆中的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吗? 古城义工牵手新浪绿丝带,大家都去看望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吧!多给他们一些关怀,让他们健康的成长!6月5日,来自重灾区绵阳和青川的三位同学来到江南镇小学校就读。 来自绵阳八一小学四年级的董浩岚、绵阳花园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任航苇、青川乔庄镇中心校五年级的宋佳佳,他们的学校和家园在这次地震中都受到了重创。 4b586e7c44db7aa7c16ba.jpg (50 KB)2008-6-17 09:52 4b586e7c44db78c6304f3.jpg (51.1 KB)2008-6-17 09:52 4b586e7c44db78332ad03.jpg (60.64 KB)2008-6-17 09:52 5_8tusFLiCLNEK.jpg (60.47 KB)2008-6-17 09:52 5_8tusFLiCLNEK.jpg.jpg (58.07 KB)2008-6-17 09:52如果您愿意给陌生人系上一条绿丝带并告诉他们绿丝带的意义,如果您愿意走进一家陌生或者熟悉的店铺,告诉他们绿丝带是什么并张贴绿丝带的海报。只要您愿意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只要您愿意把绿丝带的理念传递下去,只要您愿意给一个陌生人系上一根绿丝带,新浪论坛更愿意你们与我们一起传递这份中国力量!所有的美好拥有一个颜色,绿色; 于是,我们的任务,是传递绿色希望,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土地,也重建更美好的心灵。 所以,过去的日子,泪已流干,中国的脊梁——绿色的军人们撑起了希望;如今,展望未来,中国需要更壮大的力量,更壮大的中国脊梁。绿色信念传递全球,爱与希望成就中国力量 4b586e7c44db78720c7d9.jpg (39.9 KB)2008-6-17 09:52你愿意去看望在阆中的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吗?时间就定在这周5的下午3点30分,愿者请跟帖报名,每个参与者将获得新浪绿丝带一根,论坛威望一个!请大家勇跃参与,谢谢你的爱心!
窈嫣,你到哪里去了 窈嫣,你到哪里去了,我们很想你,谁能告诉我,谢谢!
新浪吧 > 侯姝吧 成立了,欢迎大家的光临!
各地老婆称呼大全 1 皇帝称老婆叫梓童。 2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3文人称老婆叫拙荆。 4 雅士叫执帚。 5 商贾称贱内。 6 士人叫妻子。 7 酸秀才称娘子。 8 庄稼汉叫婆姨。 9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10 没文化的叫老婆。 11 年轻人城媳妇。 12 老头子叫老伴。 13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14 北方人称孩他娘。 15 南方人称伢他妈。 16 大陆上称爱人。 17 台湾叫内子。 18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19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20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21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22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23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24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25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26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人生与菜谱 每道都经典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个个经典的菜谱: 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上学——凉拌苦瓜丝:苦中带甜。当我端上桌时,朋友碍于面子,不得不吃几口,可当真正品出味道时,菜也见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当你吃烦了,想换一道其他的耐吃的菜,结果换上来的其实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钱——红烧肉: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吃上去很过瘾,满嘴流油,但不宜吃多。适量即可,否则对身体不好,因此,并不是所有人的最爱。 机遇——水煮肉片:色香味俱全。只不过当你正在欣赏洋葱木耳辣椒的色彩时,好肉已经差不多被别人吃光了。 疾病——各种凉菜: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吃着,而就是在品味它们的时候,才能真正尝到什么叫酸甜苦辣。 初恋——醋溜白菜:最普通的蔬菜,但味道却很耐人寻味。但如果作料配放不合理,则味道变质,也许到最后也吃不完。 失恋——烈酒:辛辣,让人头晕目眩,即使睡上一觉,醒来依然感到隐隐地头痛。不过如果你身体够好的话,也许第二天就恢复了。 朋友——主食:菜肴再好,也没有主食实在,虽然味道不如菜肴,但却是你饥饿时,最需要的。 经验——油炸春卷:当你没有把握可以完全靠自己做好时,最好去买别人包好的现成的春卷,回去再自己炸好了。 特长——拔丝苹果:香甜焦脆,外观精美。刚上餐桌就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但如果长时间不翻动,以后就怎么也夹不起来了。 追求——麻辣豆腐:松软可口。趁热吃才有味道,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不是辣到喉咙,就是被烫伤嘴。 处事——糖醋鲤鱼:耐人寻味,有酸有甜。但要仔细挑出鱼刺。如果一旦忘乎所以,刺哽在喉,后悔莫急。
女人秋天“起疙瘩”多喝蜂蜜 秋冬季气候干燥,有的女性脸上起了疙瘩,有的要应付便秘等尴尬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专家指出,喝些蜂蜜水也许就能解决问题。 有的人体质爱上火,炎热的夏天反倒没事,可越到秋冬季天气干燥时就越容易上火,便秘就是表现之一。对于一些年轻女人来说,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脸上起包、口腔溃疡。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宋秀江指出,这种时候越是着急上火越解决不了问题,而是该心平气和地在饮食调理上下工夫。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以及一些润肠通便的食品,如蜂蜜就是个很好的选择;多喝水也是个简单有效的好办法。牛羊肉和烹饪得比较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这些食物都容易上火,而海鲜及深海鱼类可以多吃一些,可以起到滋阴的作用。
有种爱叫放手 记不得是从哪里看到这句话: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去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这句话直白但很有道理,也从一个侧面教会人们如何对待感情。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于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 爱是人生中永远也唱不完的一首歌。人一生中也许会经历许多种爱,但千万别爱成为一种伤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缘分,缘聚缘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的,可我却偏偏渴望创造奇迹。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如果爱是一种伤害,请不要靠近。如果失去是苦,你怕不怕都付出?如果痴迷是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如果追求是苦,你会不会选择执迷不悟?如果分离是苦,你要向谁倾诉?好多事情都是后来才看清楚,好多事情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我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有一明知道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有一种爱明知道是煎熬,却又忘不掉;有一种爱,明知道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它。爱是真心付出,要忘记真的做不到,不管归处将是哪里,我都想该在心底留有一份纯真的美好。从来没有轻易对别人动心,突然发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你,那种滋味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是喜悦?是悲哀?你叫我忘记难道爱说收就能收得回吗?可以的话就不叫爱了。 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那么什么是勇气?是苦着要你爱我?还是哭着让你爱我?估计现在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鱼说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因为你在我心里。这个世界有一种感情,虽然刻骨铭心,却只能擦肩而过,不管是如何爱过,不管是…
在古代,你年薪是多少两银子 据《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市场上大米一斤在1.5元至2元之间,按照中间价1.75元计算,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大约等于2065元人民币。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至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至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至1848元。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约相当于200元人民币左右。 通过比较,《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至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至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至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至4000元。 假如你目前的月薪3000元左右。依照《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的计算比较,你在盛唐时期年薪应该是银子12两,北宋中期约36两,明朝中期约56两,清朝中晚期约180两。
我发的帖哪去了,是谁弄的,给我站出来 我发的帖哪去了,是谁弄的,给我站出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