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梦静书 心梦静书
关注数: 172 粉丝数: 137 发帖数: 897 关注贴吧数: 87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过春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王思潮介绍,据有关资料,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春节的前一天开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这天,人们都要“守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王思潮介绍,尽管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历史上,春节的时间却不一样。 “但不管定在什么时间过春节,春节的传统色彩却一直未变,如亲情、和睦、欢乐,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王思潮说。 过春节的这天早上,人们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饺子。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们去拜年。这时,大人们往往都要发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祝福他们又长了新的一岁。 如今,春节更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自制油条的做法 材料: 1杯温水、2大勺植物油、2又1/8杯白面包粉、1小勺盐、2大勺糖、2小勺泡打粉、1小勺干酵母 做法: 1、面包机内, 依次放入. 2、面团和好后, 静置, 发至2倍大取出. 3、轻放面板上, 擀开,分4份, 每份再切成8小份,1小份上面抹水, 取另一小份放其上, 用筷子压一条印. 4、下油锅炸至金黄色, 捞出沥干油. 注意事项: 1.糖的量很少,主要是帮助发酵,吃不到甜味的,而且太少了,油条不会是金黄色,所以也是起上色作用的。 2.标准量杯,一杯=240毫升。 3.面包机都是可免的,作用=和面,你完全可以自己用手和,就象和面做馒头之类的一样。 4.注意我用的是高筋面粉,这个量用普通粉的话,可能会稀,就一点一点的加面粉,一次一勺,直到面团不沾手,不沾盆,很光滑。省面时间要充足,用盖子或薄膜盖好,防止面团表面变干。 5.等到面团发到2倍大时,就可以操作了,以后的步骤都要轻拿轻放,尽量少揉搓,免得气泡跑掉。 6.如果有充分的时间,在切割成32小份后,留在面板上,盖保鲜膜,二次发酵,10~20分钟,看到小面片又涨大一些了,再进行下面的操作。 7.沾水,少量的足够沾起两片面片的就可以了。后面的过程都要轻。 8.小勺的量是大勺的三分之一。 ps:剩油不要再用。不要可惜,想成它是毒药就行了。高温炸油里的有害物质太多,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我都是扔掉,不必为了几毛钱牺牲健康。(表说我浪费啊,我这里的油是很贵的,但是想想老人和孩子,扔了放心,) 泡打粉:其实也是含铝的,只是比明矾含铝少,所以健康些。我本来极力反对用这个,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但是劳工经常买外面的甜点回来吃,都是泡打粉,我想既然老美的fda都通过了,我就少吃一点吧,毕竟从小吃惯了这一口。。。 泡打粉里是含有1/3的小苏打的,但是我试过的用小苏打代替却是惨痛的结果,也许是我用酵母的缘故,酸碱中和后,就发不起来了。并不是所有会发的东西放在一起,结果还会发。所以姐妹们在修改配方时要清楚的记下修改的量和结果,每次改变一种成分的一点点量,以资对照。 到目前为止,泡打粉还是必须的。 三大类常见的发面用的: 1.酵母:活性的细菌,属于生物发酵。用于馒头面包类,蒸烤温度相对低。 2.泡打粉:化学发酵。双效泡打粉一般指遇水第一次,遇热第二次发泡。产生二氧化碳。一般接近中性。 3.小苏打:化学发酵。遇水就马上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一般碱性。所以配方中要添加酸性的物质以中和口味。
猜灯谜的来由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相传,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这种活动。那么,猜谜咋又变成灯谜了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 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看人行事,皮笑肉不笑,人们都叫他"笑面虎"。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拚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他则象饿狗啃骨头——恨不得嚼出油来。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帽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房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一见来客衣帽华丽,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王少忙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笑面虎瞟了他一眼,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就暴跳如雷地骂道:"你这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就被家丁赶出大门。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间心生一计,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 转眼间,春节已过,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一见此景,忙也挤到花灯前,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哇哇乱忠: "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喊着,就命家丁来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咋见得是骂你呢?"笑面虎气呼呼地说:"你那灯上是咋写的?"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笑面虎恨声说:"这不是骂我骂谁?"王少仍笑嘻嘻地说:"噢,老爷是犯了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气得干瞪眼,没啥说,转身狼狈地溜起了。周围的人见了,只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后来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每逢元宵灯节,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一直传到现在。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老人的故事 前言  近年来,保卫春节的呼声越来越高。去年,12月23日,也就是圣诞节的前夜,河南大学著名民俗专家高有鹏教授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 西方的圣诞节因圣诞老人的优美故事成就了强势的圣诞文化。在我国春节来源的故事中,也有一位老人制服年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这位老人用爆竹、红纸、烛光驱走了年兽,正是这位老人驱走年兽的方法成了我们春节文化的精髓。对联、灯笼和鞭炮,是我们家家户户过年时的三件宝。这个故事完全是我们本民族关于春节来源的神话传说,早已存在于我们民族几千年,然而,这个曲折动人的优美故事却一直沉睡在当今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把这个故事命名为春节老人的故事,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命名为春节老人,就是要唤醒人们对春节来源的记忆。春节老人的诞生,为春节文化注入了生命的力量,使春节文化有了一个活的灵魂,是春节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让春节老人带着春节文化与圣诞老人握手,一起成为东西方世界节日文化的代表人物,共创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西方选择了一位老人作为圣诞文化的代表,在我国春节来源的故事中,也是一位老人战胜了年兽,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春节文化,东西方世界共同选择老人来作为节日文化的代表人物,这就是人类心灵深处共通之处。  春节老人的故事  关于春节,追根溯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正是这位制服年兽的老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丰富的春节文化:每到春节,放眼望去,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春联,还有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整个神州大地处处流光溢彩。。。。。。因此,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的“春节老人(FatherSpring)”,他代表着智慧、勇敢,吉祥、平安。他是和平的使者,是他战胜了年兽,给人间带来安宁。  今天,作为春节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给古老的春节注入新鲜血液,因此,我们应该让“春节老人(FatherSpring)”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让他带着中国的春节文化走向世界,与圣诞老人握手,让中国的春节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春节老人(FatherSpring)”一定能够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春节文化!
过春节礼仪习俗手册 “过小节”  所谓“过小节”,就是说,在整个大春节的过程中,除了普遍被重视的除夕、元日、上元这三个“大节”以外,还有许多被普遍忽视的“大春节中的小节”。 事实上,整个大春节比较完整的过程是:    腊月二十三 祭灶日(小年)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赶乱岁    腊月二十七 洗浴日    除夕前一日 小除夕    岁尾 除夕日    正月初一 元日(春节)鸡日    正月初二 狗日    正月初三 羊日(天庆节:小年朝)    正月初四 猪日    正月初五 牛日(破五、送穷五)    正月初六 马日    正月初七 人日    正月初八 谷日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十 地日    立春节(每年立春日,一般在西历每年2月3日至5日间)    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   人们对于大春节丧失兴趣和感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小节”流失的特别严重。把这些小节重新过起来,过好,对于整个大春节节日气氛的增加很有好处。当然了,小节众多,不必要每个都过。我们建议,以祭灶日(小年)、立春节、人日、谷日、天日、地日等六个小节为主。1 祭灶日(小年)   祭灶王爷是我国流传极广的春节民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人们对这尊“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诚惶诚恐的敬畏祈祷之辞。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祭灶日不妨这样过:  ①购买灶王画像,在祭灶日张贴于厨房内。   这里,并不是要对一个虚幻的神灵偶像顶礼膜拜,而只是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安康幸福的美好愿望。灶王像同时可以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品来欣赏。   ②吃糖瓜   买一些糖瓜(一种瓜状的麦芽糖)食用。   ③扫尘   祭灶日作为过年扫尘的起始日,从这一天起,家庭格外重视环境卫生,勤整理、勤打扫。   ④赏傩   祭灶日也是民间驱傩祈福的日子。我们建议,和腊八节一样,不妨在此日欣赏各种傩文化表演。2 立春节:立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大春节期间不过“立春”,“春天”的感觉就少掉了一半。 这是一个相当活泼灵动的节日,比元正日更能体现春的气息。立春节在每年立春日,大约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左右。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现在人大多还知道春饼、春卷,但除此以外的立春节习俗基本失传了。让我们从资料中看一看,古时的人们是怎么过这一美妙节日的:   戴春幡: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说的是古时立春节,女子剪彩纸为春幡,饰于发上。春幡又叫春幡胜,属于“胜”的一种,“胜”是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纸制较为方便。立春,冬至等节日,汉族女子有配戴各种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物的习俗,"幡胜" 是长条形,男子也可以配带.彩胜可以作为头饰,也可以缀于花枝等处以作节日装饰。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制春盘、吃春饼了。   东郊迎春、鞭春牛: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南充日报》 落下闳 归隐太空的阆中古天文学家 落下闳 归隐太空的阆中古天文学家 来源: 《南充日报》本报记者 王玉贵  在目光掠过天际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颗以阆中古天文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他,就是落下闳。2004年9月16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因为工作的关系,本世纪初,时任阆中市政府副市长的王萌拜访了落下闳的研究者、写下了《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一书的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查有梁先生。“你们终于来找我了!”百感交集的查有梁因为研究工作而了解落下闳,又因为当时落下闳在全国包括在他的家乡仍然受到的冷遇和落寞,而不胜感慨。 “巴金星”之后,第二位四川人“登”上太空   2004年6月19日下午3时。钓鱼台国宾馆。  中国天文界的盛会——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正式举行。“命名仪式的规格应当说是很高的,光是部级领导就来了4位。”王萌特别告诉记者。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落下闳星”,成为了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的第16位中国著名科学家,也是继1999年命名“巴金星”之后,第二位四川人“登”上太空。  “落下闳小行星”的命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落下闳,了解阆中。2006年6月19日,在阆中再次召开了一次盛会:由中国天文学会、国家天文台主办的“阆中落下闳天文学术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六届张衡学术研讨会”。划时代的贡献与淡泊名利的归隐  关于落下闳,相比之下,《史记·历书·索引》中的记载算是比较“详细”一点的:“闳字长公,明晓天文,隐于落下,武帝征待诏太史,于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拜侍中不受也。”将这段话“翻译”过来并结合其他记载,便有了落下闳的生平:  大约生于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的落下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民间天文历算学家。汉时仍用颛顼历,误差很大,以致出现“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严重情况,给生产生活带来困难。朝廷议制新历,征召天下学士。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汉武帝征召到长安,授官太史待诏,参加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人所制新历,优于当时他人提出的17种历法,被汉武帝采纳,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落下闳”条目这样评价:“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经他改进的赤道浑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重新测过。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会发生23次月食。”  就是在落下闳的《太初历》中,才开始把正月定为岁首(这以前是以十月为岁首),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也就是说,因为落下闳,中国才有了统一的春节,因此,也才有了将落下闳尊为“春节老人”之说。  新历制成后,汉武帝授落下闳侍中之职,落下闳不愿做官,辞谢回乡,继续研究天文。“落下闳算得是一位‘大隐者’。”王萌说。小行星命名,“大隐”隐于天  2002年9月,阆中市政府正式向国家天文台递交了《关于以古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命名小行星的报告》,王萌是策划者之一。王萌告诉记者,为了太空中有一个“落下闳”小行星,他曾为此无数次往返北京和阆中之间。  “阆中在哪里?阆中还有这样伟大的古天文学家?”谈起最初前往北京时的情景,王萌对中国天文馆的有关领导听到情况时介绍的诧异表情记忆犹新。“一方面是天文学分支很多,更主要还是因为落下闳本来就不知名。当国家天文台的学者了解到真实情况后,转而有些不解:阆中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厚重的古天文文化,为何到现在阆中才有这样的念头和举措呢?”  “由于受落下闳的影响,自西汉到隋唐期间,阆中又诞生和云集了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以及客居此地的著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等人,使阆中成为了古代天文研究中心。”王萌认为,不仅落下闳的成就彪炳千秋,而且其精神更是光耀古今。  阆中市政府决定“请出”“归隐”的落下闳,萌生有三个想法:一是让落下闳走上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邮票;二是以落下闳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三是将春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经过多方求证,觉得以落下闳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似乎更为可行。”王萌说。   
你愿意去看望在阆中的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吗? 古城义工牵手新浪绿丝带,大家都去看望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吧!多给他们一些关怀,让他们健康的成长!6月5日,来自重灾区绵阳和青川的三位同学来到江南镇小学校就读。 来自绵阳八一小学四年级的董浩岚、绵阳花园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任航苇、青川乔庄镇中心校五年级的宋佳佳,他们的学校和家园在这次地震中都受到了重创。 4b586e7c44db7aa7c16ba.jpg (50 KB)2008-6-17 09:52 4b586e7c44db78c6304f3.jpg (51.1 KB)2008-6-17 09:52 4b586e7c44db78332ad03.jpg (60.64 KB)2008-6-17 09:52 5_8tusFLiCLNEK.jpg (60.47 KB)2008-6-17 09:52 5_8tusFLiCLNEK.jpg.jpg (58.07 KB)2008-6-17 09:52如果您愿意给陌生人系上一条绿丝带并告诉他们绿丝带的意义,如果您愿意走进一家陌生或者熟悉的店铺,告诉他们绿丝带是什么并张贴绿丝带的海报。只要您愿意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只要您愿意把绿丝带的理念传递下去,只要您愿意给一个陌生人系上一根绿丝带,新浪论坛更愿意你们与我们一起传递这份中国力量!所有的美好拥有一个颜色,绿色; 于是,我们的任务,是传递绿色希望,重建一个更美好的土地,也重建更美好的心灵。 所以,过去的日子,泪已流干,中国的脊梁——绿色的军人们撑起了希望;如今,展望未来,中国需要更壮大的力量,更壮大的中国脊梁。绿色信念传递全球,爱与希望成就中国力量 4b586e7c44db78720c7d9.jpg (39.9 KB)2008-6-17 09:52你愿意去看望在阆中的来自重灾区的孩子吗?时间就定在这周5的下午3点30分,愿者请跟帖报名,每个参与者将获得新浪绿丝带一根,论坛威望一个!请大家勇跃参与,谢谢你的爱心!
人生与菜谱 每道都经典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个个经典的菜谱:   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上学——凉拌苦瓜丝:苦中带甜。当我端上桌时,朋友碍于面子,不得不吃几口,可当真正品出味道时,菜也见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当你吃烦了,想换一道其他的耐吃的菜,结果换上来的其实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钱——红烧肉: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吃上去很过瘾,满嘴流油,但不宜吃多。适量即可,否则对身体不好,因此,并不是所有人的最爱。  机遇——水煮肉片:色香味俱全。只不过当你正在欣赏洋葱木耳辣椒的色彩时,好肉已经差不多被别人吃光了。  疾病——各种凉菜: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吃着,而就是在品味它们的时候,才能真正尝到什么叫酸甜苦辣。  初恋——醋溜白菜:最普通的蔬菜,但味道却很耐人寻味。但如果作料配放不合理,则味道变质,也许到最后也吃不完。  失恋——烈酒:辛辣,让人头晕目眩,即使睡上一觉,醒来依然感到隐隐地头痛。不过如果你身体够好的话,也许第二天就恢复了。  朋友——主食:菜肴再好,也没有主食实在,虽然味道不如菜肴,但却是你饥饿时,最需要的。  经验——油炸春卷:当你没有把握可以完全靠自己做好时,最好去买别人包好的现成的春卷,回去再自己炸好了。  特长——拔丝苹果:香甜焦脆,外观精美。刚上餐桌就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但如果长时间不翻动,以后就怎么也夹不起来了。  追求——麻辣豆腐:松软可口。趁热吃才有味道,不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否则不是辣到喉咙,就是被烫伤嘴。  处事——糖醋鲤鱼:耐人寻味,有酸有甜。但要仔细挑出鱼刺。如果一旦忘乎所以,刺哽在喉,后悔莫急。
有种爱叫放手 记不得是从哪里看到这句话:如果你不爱一个人请放手,好让别人有机会去爱她。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这句话直白但很有道理,也从一个侧面教会人们如何对待感情。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于你的,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 爱是人生中永远也唱不完的一首歌。人一生中也许会经历许多种爱,但千万别爱成为一种伤害。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缘分,缘聚缘散好像都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些缘分一开始就注定要失去,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结果的,可我却偏偏渴望创造奇迹。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爱她。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如果爱是一种伤害,请不要靠近。如果失去是苦,你怕不怕都付出?如果痴迷是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如果追求是苦,你会不会选择执迷不悟?如果分离是苦,你要向谁倾诉?好多事情都是后来才看清楚,好多事情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我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有一明知道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有一种爱明知道是煎熬,却又忘不掉;有一种爱,明知道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它。爱是真心付出,要忘记真的做不到,不管归处将是哪里,我都想该在心底留有一份纯真的美好。从来没有轻易对别人动心,突然发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你,那种滋味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是喜悦?是悲哀?你叫我忘记难道爱说收就能收得回吗?可以的话就不叫爱了。 也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那么什么是勇气?是苦着要你爱我?还是哭着让你爱我?估计现在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鱼说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因为你在我心里。这个世界有一种感情,虽然刻骨铭心,却只能擦肩而过,不管是如何爱过,不管是…
在古代,你年薪是多少两银子 据《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大约可以购买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市场上大米一斤在1.5元至2元之间,按照中间价1.75元计算,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大约等于2065元人民币。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至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至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至1848元。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约相当于200元人民币左右。   通过比较,《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至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至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至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至4000元。   假如你目前的月薪3000元左右。依照《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币》的计算比较,你在盛唐时期年薪应该是银子12两,北宋中期约36两,明朝中期约56两,清朝中晚期约180两。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