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哲理 诗哲理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2,127 关注贴吧数: 0
李白‘得道’成仙~ —————《太白出川》————— 大唐雄风到边关,吹渡童子归根源。 携带西域苍凉感,植入东土开烂漫。 清夜索句峨嵋月,白日问道青城山。① 壮怀逸兴出巴蜀,歌飞剑舞动长安! 注①:青城山: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附近。 —————《太白悟道》————— 乐山好水逍遥游,游到天朝疆尽头。① 金风玉露扑面来,函谷紫光望眼收。② 问讯老聃何所有?反弹琵琶尽说无。③ 玄之又玄非常道,无中生有辨证律。④⑤ 注 释: ①天朝:指大唐帝国。 ②函谷紫光:史传故事:《老子西出函谷关》。一日,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贵人将至。后老子果然骑青牛如期而至。 ③反弹琵琶:比喻《老子道德经》的创作手法--‘正言若反’,例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直若屈”;“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等等。 ④玄之又玄非常道: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无论‘天道’、‘地道’、‘人道’,都要道法‘自然’,这就是‘道’的最高法则—‘自然而然’。(‘道’可以理解为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同时也是“独立不改,同行而不殆”的永恒的、绝对的本体。‘道’的本质就是‘无为’,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认识论,也可理解为:主观认识客观所达到明晰通透、大彻大悟、随心所欲的理想境界。) ⑤无中生有辨证律——: 【无中生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缩略语即为:‘无中生有’)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绝对的‘空无’,而是指宇宙万物的演变遵循返本复初、归根回始、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运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所以不是‘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发展演变观’。 【辨证律】——即‘辨证法’。 ‘辨证法’:既是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指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解读]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第四十章)。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譬如说,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老子:“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恰恰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色”的艺术,而进入“无声”、“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和谐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根究源,“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正始见于《老子》五八章:“正复为奇”。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则始于刘勰《文心雕龙》。 不容否认,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大歌大》 《老子道德经》————————《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诗句...(经典)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自古多情空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八百里分为麾下炙 五十弦翻赛外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小楼昨夜又春风, 云雨巫山数落红。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征衣风尘化云烟 江湖落拓不知年 东风吹醒英雄梦 笑对青山万重天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浪漫的爱情故诗~~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都城,京都,今西安市。 作者简介: 崔护,生卒年不详;字殷实,搏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录其诗六首。 ---------------------------------------------------------------- 引赏: 关于这首诗,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哀艳故事。唐代孟启《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都有记载。说青年崔护应进士考试时,寄居长安,有一年清明节独自到郊外冶游,见一村舍有桃花环绕,,因口渴便走上去叩门求饮,一位少女端出茶来待客,崔饮茶时,少女倚在桃花树下含情凝视,情意殷殷,崔饮后起身告辞,少女送至门外,深情而注,崔亦眷恋而归。第二年清明,崔重游故地,只见大门深锁,人迹杳然,崔当时怅然若失,遂在门上提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句诗。 诗的前两句追忆去年的光景,点出了时间、地点,出语极平淡,但暗含幸福的情愫。紧接着就写到“此门中”的人,诗人没有用“面如桃花”之类的比喻,而是换上了一种对比互衬的手法。桃花热烈、艳丽、烂漫、引人爱恋,这些都是“静景”,这美丽的桃花只有与姑娘的面孔相辉映,才显示出其明艳。写了花,又写了人,“相映”之下,姑娘的青春风彩和明艳动人的美丽也就跃然纸上了。诗人的深深爱恋和思慕之情也自然流漾在字里行间。诗的后两句从回忆转到眼前:如今不知那位姑娘哪儿去了?只有桃花在春风中仍旧热烈地开放着……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情不道自明矣!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人物,而是从桃花的盛开来暗传姑娘的美丽和含情脉脉;也没有正面写相思之情,而是用时过境迁、满怀惆怅来表示诗人发自内心的思念。通篇清心雅致、含蕴宛转,节奏鲜明地奏出一曲意味深长的爱之歌。 “景雅、情深、意蕴、隽永”,是此诗越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