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 雷♂神
关注数: 12 粉丝数: 666 发帖数: 6,597 关注贴吧数: 4
转《向天再借五百年》居然为郑成功创造,用在《康熙王朝》好幽默! 以前看《康熙王朝》听《向天再借五百年》觉得歌曲和电视剧挺配的,可不看歌词细细听这首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句歌词字幕跟韩磊唱的不一样,以前每次听都以为是“愿烟火人间”,可找了好几个韩磊演唱的版本,韩磊每次都唱“血淹没人间”,直到现在才发现这首歌放在《康熙王朝》好幽默。 原来《向天再借五百年》是郑成功,当年《大英雄郑成功》作为一部反清电视剧不利于民族团结未能顺利播出,结果这首歌被《康熙王朝》拿去作为主题曲,等到《大英雄郑成功》几年后播出时精彩内容已经删减,歌曲也换了。 《向天再借五百年》是表现郑成功希望苍天能再给他五百年,能够剿灭满清光复大明,然而一首歌颂抗清事业的歌曲变成了歌颂康熙,是不是很幽默。 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这两句说康熙也可以,毕竟康熙也曾下江南。 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这句说军旅生活更贴切,金銮殿的康熙有几次这样的体验? 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古人五十而知天命,康熙活了69岁,而反清复明的郑成功39岁逝世,这个说谁更贴切? 做人一地肝胆?《康熙王朝》帝王斗争不择手段,还记得擒鳌拜的时候,康熙把生死交给吴六一,然让魏东亭监视吴六一,一旦吴六一有变立即处置,而此时的康熙在担心如果魏东亭也叛变怎么办,结果康熙的心里被苏麻看见,这也是苏麻不嫁康熙的原因之一,对比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谁更符合做人一地肝胆呢? 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放在拯救亡国收复失地的乱世英雄更为贴切,矢志不渝,王师北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 ,都为梦中的明天。康熙晚期吏治不清,官员腐败,善恶能分清?倒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满清后,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郑芝龙多次招降郑成功未果。 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这句话是表达郑成功对中原沦陷的气愤,还是歌颂康熙平三藩剿灭葛尔丹呢?铮铮铁蹄可不是什么好词语,用康熙身上是讽刺康熙侵略? 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康熙握住日月旋转?这不扯淡呢?“日月”为明,康熙紧紧跟随大明王朝?国姓爷是怎么来的了解下。 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高潮来了,听过好几个韩磊版本,他唱的原词都是“血淹没人间”,而字幕显示“愿烟火人间”,如果是愿烟火人间,怎么才能太平美满,这逻辑不对,安得表示如何能得、怎能得,血淹没人间,怎么才能太平美满,这才符合逻辑,想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流了多少血,还有剃发令。 杜甫诗句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一生擒鳌拜平三藩准格尔部、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康熙,如果真的要活五百年,只能求仙问药了,康熙晚期九子夺嫡,大清国都摇摇欲坠了,没有雍正强行续命,最多两代,而郑成功大业未成,孤悬海外坚持反清复明,看着大好河山沦陷未能收复失地抱憾终身,这感觉更适合郑成功!
清朝末年新建陆军的军衔制度   新建陆军建立军衔制度开始于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的“另定新军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军衔制度同过去清军的等级制度相比,在等级设置上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武职阶品一列到底的叙位方式,而采取了区等分级的形式,即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汁六等十六级。   各级的名称如下;   军官:上等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额外军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 正兵、—等兵、二等兵   清政府首次采用的军衔称号是沿用了八旗的官名,稍加整理而成的。   都统,是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军事长官,满名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年),借用古代官称定汉名为都统。 ‘   参领,满名称“甲喇额真”,明万历四十三年(15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于固山额真之下设置的—级官职。八旗还有“协领”的官称,为驻防骑兵将领的名称。   军校,八旗步军营有“步军校”,圆明园内三旗有“护军校”,从八品武职中有“副军校”等。   上士、中士、下士衔称,系采用夏商周三代之官号。   清末军衔的再一个特点是,在军官之外另设有军佐官衔。练兵处和兵部在呈报《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说:“军官之外,经理饷械,医务法律等官员,是曰军佐;所司事务重要且繁,必各有专门之学,始能胜任;与军官事同一体,其品秩官阶亦应相似,惟于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尔区别。”   清朝规定,军佐按专专业分为十一类;军佐衔最多的设三等八级,最少的仅设一等二级。光绪二十一年首次规定,军佐衔称与同级军官相同,只是在军官衔称前冠一个同字,如“同副都统”、“同正军校”等。宣统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为在衔称前加专业名称,如“军需副都统”、“马医正参领”等。   军佐官衔设置范围及其等级如下:   军需、军医、制械官,设副都统以下三等八级;   马医、测绘、军法官,设正参领以下二等六级;   书记宫,设副参领以下二等五级;   稽查、军乐队官,设正军校以下一等三级;   司书生、司号官,设副军校以下一等二级。   中国古代自出现禄秩阶品以来,什么职配什么衔(阶品),都有一定的规矩。唐宋时期,职务和阶品之间允许有一定的幅度,并规定了反映这种幅度的术语。衔高职低者称“行”某浆职,衔低职高者称“守”某某职。宋代还规定,如果衔低于职务两级以上,则称“试”某某职,职衔相当者则直接称呼职务。   外国军队在职务与军衔的关系亡也有一定规定,欧美国家称职务军衔,前苏联称编制军衔。清末实行军衔制后,沿用和继承了外军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对职务和军衔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正都统,职任总统官(相当后来的军长)   副都统,职任统制官(镇指挥官);   协都统,职仟统领官(协指挥官);   正参领,职任统带官(标指挥官);   副参领,职任一等参谋官;   协参领,职任管带官(营指挥官),   正军校,职任督队官(相当连长)   副军校,职任排长:   协军校,职任司务长。   清政府开始对职与衔的搭配规定,要求十分严格,叫做“以官配职,俾参差”。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难以实现职衔完全一致,遂于宣统二年修改为,一般情况下要“以相当之官,任相当之职”,“但遇军职需材一时无适当人选,克副厥职,则或大于军职一级,或小于军职一级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无论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级为限,不得更有逾越。”   大将军和将军衔,与正都统均属上等第一级,是对积有勋劳之正都统的一种赏赐,属于荣誉性质的头衔,在同军职的对应关系上,与正都统没有明显区别。   清军官制改革以前,统治阶级重文轻武。甲午吃了败仗,更激起一些武臣的不满,纷纷指责以往“议定官制,编纂志书,多出于文臣之手,其意在乎重文轻武。殊不知国家设立武职,原欲其折冲捍御,其责不轻于文臣”。故改革官制的宗旨之一,应是“矫人情积轻之习,使文武渐归同科”。宣统元年10月,军咨处向朝廷奏定了《陆军军官军佐官职品目比照文官补官等差表》,实际上是文武官员的等级对照表,规定了武官的品级与文官的对应关系。   下面是这个规定:   大将军、将军,格同大学土,正一品;   正都统,格同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   副都统,格同总督、巡抚兼陆军部恃郎,正二品;   协都统,格同巡抚、布政使,从二品;   正参领,格同按察使,正三品;   副参领,格同盐运使,从三品;   协参领,格同道员,正四品,   正军校,格同直隶知州,正五品;   副军校.格同通判,正六品;   协军校,格同知县,正七品,   额外军官,格同县丞,正八品;   上士,格同训导,从八品;   中士,桔同县主薄,正九名;   下士,格同巡检,从九品。   这个“品目比照表”,如果用现在的职衔衡量,即是准尉与副县长等同,少尉与县长等同,中尉与副州长等同,上尉与州长等同。这样大的悬殊不是哪个部门随意规定的,而是经过朝廷批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典。不过,它是在纠正重文轻武积习情况下的产物,物极必反,矫枉过正。   清代原来的武职阶品,只有文武之别,尊卑之分;虽然当时已有步马等简单的专业兵种分工,却没有专业勤务之说。实行军衔制后,对各种正参领以下军官和所有的军佐、军士,均在衔称之前冠以专业勤务名称,如“步队正参领”、“军需协都统”、“工程队下士”等,并用肩章、领章、袖章的不同底色加以区分,以明确每个军人的专业职守。   宣统元年规定的军官、军佐和军士的兵种和专业勤务种类如下:   副都统、协都统,包括军需、军医和制械等二种专业勤务;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包括警察队、步队、马队、炮队、工程队、轴重队、军需、军医、司药、马医、制械、测绘等十二种兵种和专业勤务;   协军校,除同上述十二种外,另有军乐协军校,共十三种兵种和专业勤务;   额外军官,包括警、步、马、炮、工、辎、测绘、军乐队司务长、技士长等兵种和专业勤务十种;   军士,包括警、步、马、炮、工、辎等一般军士和蹄铁、鞍技、枪支、木技、锻冶、会计、缝技、靴技、调护、测绘、军乐等兵种和专业勒务,上士、中士有十九种,下士有二十九种。   军兵种和专业勤务名称及标汇的出现,标志着部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为人才的定向培养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衔制度除了在纵的方面区分军人的等级以外,在横的方面还要区分军人的专业勤务,这是旧的阶品制度所没有的特点。专业勤务既然列为军衔制度的内容,它理所当然地就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同军衔等级不能随意升降一样,专业勤务之间也不能任意变换,这一点清政府也是有明确规定的。他们规定,专业之间除下列两种情况可以“酌量转改”以外,一般是不准转改的。一是陆军其他兵种之军校官(尉官),具有警察学识者,二是司药官具有军医学识者,可“对品”转改。这个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连步兵和骑兵之间、骑兵和辎重兵之间都不许互改。   清军官制改革以前,官员升迁无一定规制,一般是靠上司“豫保”,“咨部注册”,然后“凭签掣缺”。结果是有的“豫保之初,年力本强,数年后渐已衰老,骑射生疏,营伍废弛”,到老也得不到升迁。这些人大概是“后台”不硬,而“后台”硬的则提升很快,“以兵丁积功保至提、镇记名者,殆数难计”。实行军衔制后,废除了“豫保”、“保举”等制度,改为按资历劳绩晋升。宣统二年颁布的《陆军补官试行章程》中,“升补”一章专门规定,军官军佐“除特旨录用、钦遵办理外,均须循级而升,不得超越升补”,并规定了晋升年限:   副都统升正都统,不规定年限,“恭候特简”,即由皇帝特旨迭升。协都统以下至协军校各级军官军佐,升补期限一律为二年。   章程还规定,战时升补,年限减半。在国际战争中著有功勋的官员,准许破格升迁,不受年限的限制。还规定,军官军佐休职、停职期间,不计算升补年资。   章程规定,升补办法分“序升”和“拔升”两种。序升系“挨次升补”,就是将衔龄巳满期限的官员名单,按顺序排队,上阶出缺后依次升补。拔升系从衔龄满期的名单中择优升补。正军校以上官佐升补,一律为拔升;由副军校升正军校,序升、拔升各半,即一半论资排辈,一半择优选升;由协军校升副军校,序升三分之二,拔升三分之一。   清朝的军衔称“升补”,而不叫“晋升”,是有其实际含义的。所谓升补者,升官补缺也。就是按编制定额,只有上一级出现缺额,下一级才能晋升,缺几个补几个,而不是凡衔龄满期者都可以晋升。这个规定对控制官员定额,防止机构臃肿,消除冗官之弊端,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我国古代对官额的限制是很严格的,“官员”一词就是由“官有员数”而来。《唐律》中把“官有员数”列为“职制”之首,规定“署置过限一人”,打一百大板,过限四人判刑一年,过限七人,判刑一年半,过限十人判刑二年。   中国古代官员“七十致仕”之规,历代相因。直到光绪三十年的《陆军营制饷章》问世,才对沿袭两干多年不问官职高低而一律七十岁退休的成规,提出挑战。《陆军营制饷章》中“退休制略”一节明确提出“军营最贵朝气,最忌暮气”,因此,兵丁要“更番训练”,军官要按时退休。退休年龄要根据职务确定。因为“官秩愈小,则职务愈劳。至于都守千把(即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上承命令,下赖指挥,按日督操,更非精力稍衰者所能胜任”。于是,开始对各级军官规定了五个不同等级的退休年龄:提镇不限龄,副将六十五岁,参将、游击六十岁,都司、守备五十五岁,千总、把总五十岁,到龄“皆令退休矣”。宣统二年,对官佐的最高服役限龄作了修订,并写入《陆军任职试行章程》。规定常备军官军佐的服役年龄为:   正都统,六十五岁;   副都统,六十二岁,   协都统,五十八岁;   正参领,五十五岁;   副参领,五十二岁;   办参领,五十岁;   正军校,四十八岁;   副军校、协军校,四十五岁。   章程还规定,凡正都统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者,以及奉皇帝特旨留用者,不受上述年龄的限制。其余官佐满规定年龄后,一律退为后备役。服后备役的年限一律为六年。服满后备役后退休。但是凡获得军衔的军官军佐,“终身保有官阶,享受份内之待遇”。这个规定表明官职不是终身制,一旦到了规定年龄,就得交出职位,但官衔却可终身保有。这是实行军衔制度国家的一般通例
1941年底“十字军”行动中德意军队战斗序列 德意军队总司令:埃斯托•巴斯蒂克上将 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 军长:加斯通•加姆巴拉中将 第132“阿里塔”装甲师 第132装甲团:第7坦克营,第8坦克营,第9坦克营; 第32轻装甲团,黑衫军第8摩托化团,第132炮兵团。 第101摩托化师 第65步兵团,第66步兵团,黑衫军第9团,第21炮兵团。 德国非洲装甲集群 司令官:埃尔温•隆美尔大将 德国非洲军 司令官:鲁丁•克鲁维尔中将 第15装甲师 第8装甲团,第115步兵团,第33炮兵团。 第21装甲师 第5装甲团,第104步兵团,第155炮兵团。 特别非洲师 第155步兵团,第361步兵团。 第55北非步兵师 第15步兵团,第16步兵团,第12炮兵团。 意大利第21军 军长:恩尼•纳瓦立尼中将 第17“帕里亚”北非步兵师 第27步兵团,第28步兵团,第26炮兵团。 第25“波罗纳”北非步兵师 第39步兵团,第40步兵团,第205炮兵团。 第27“布里西亚”北非步兵师 第19步兵团,第20步兵团,第55炮兵团。 第102摩托化师 第61步兵团,第62步兵团,第46炮兵团。 心碎的老地方_658 | 12-12-13 追问(0) 好评 中评 差评 德国非洲集团军群 1943年2月组建,下辖德国第五装甲集团军和德国—意大利第一装甲集团军。1943年5月,该部在突尼斯战役中被歼灭。历任集团军群总司令为埃尔温·隆美尔和汉斯—于尔根·冯·阿尼西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