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巴辉4 上网杂谈
好喝酒,爱交友,不让别人牵着走.
关注数: 8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68 关注贴吧数: 8
看过这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思考,胜利了吗? 反对全民学英语的人们,你是以热血来反对,以理念来反对,而维护全民学英语的人们是以钱来维护,以实力来维护,二者的胜负不会是很快见分晓的。 据相关统计显示,英语教育市场的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以职称英语考试为例,每年的报名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可达数十亿。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更不用说。就拿托福来说,光是考试费就是800元,如果有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 另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是,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平均收费标准是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与此同时,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计。 现在的现实是维护全民学英语的人们是胜利者,先是初中以上的学生要学英语,再到小学的学生学英语,下一目标是幼儿园里的幼儿,还有未出世的人(有先天的英语胎教,出生后更容易学英语,广告卖点)。 维护全民学英语的人们已经形成利益集团,有的是钱,是团体作战,为了赚更多的钱,维护全民学英语是必要的,是肯定的,是会使全力的。 反对全民学英语的人们,你是以热血来反对,以理念来反对,是单打,胜了也不过是一种理念胜利。 理念胜利,那代表的是中国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那代表的是中国的家长少负担一笔开支,那代表的是中国的学生有更多时间的学习中国文化,那代表的是中国的学生有更多时间的思考,那代表的是中国的学生有更多时间的去感受生活,那代表的是有更多的专才特才有机会一展身手,那代表的是…… 反对全民学英语需要有合力,需要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参与,需要有名人参与,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需要做好长期抗争的准备。 反对全民学英语的人最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反对全民学英语的人望你多发一些贴,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反对全民学英语的人你正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能改变中国的教育环境,教育状况,以至影响中国的未来。
不学英语又如何? 吉林大学学生马亮亮在新语丝上说:‘学生利用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XYS20070920)。’我不知道这一数据是否准确,但是,通过我与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关于英语学习问题的探讨,为了通过那些各个级别的英语,他们的大多数属于被逼无奈。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高校,由于学生在中学时英语底子就没打好,上大学后英语就成了他们最怕的课,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微。 前些年,我所任教的学院,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极低,每年也就几个人,多时也就十来个人。自从手机和网络普及后,通过率翻了好多倍。不用说,并非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而是‘作案’ 更容易了。一到四级考试的当口,买卖考题的生意怎一个红火了得!冒名顶替的故事也是频频发生。由此可见,在非重点大学,大面积开设英语课其实是在腐蚀学生的灵魂,掌握的那点儿英语与由此带来的危害以及耗费的宝贵时间相比实属得不偿失。 所以,我建议教育部: 1.允许非重点大学把英语课改为选修课,高职院校停开英语。让学生们把精力用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学习上。 2.停止在非重点大学倡导和推广所谓的‘双语教学’。这类大学的绝大多数教师不要说给学生用英语讲课了,就是自个儿能听懂英语讲课的都没有几个。这种老师学生都为难的事儿实在没有继续做的必要。据我了解,即使是那些在北美和其它英语国家短期进修过的访问学者(半年或一年),也远远没有达到能用英文授课的水平,甚至听课也依然有较大的语言障碍。因为,就他们的大多数而言,在国外逗留期间,主要工作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如实验室)为老外‘干活’,讲英语的机会少(除了那些刻意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 3.非重点大学的全部专业和重点大学的某些专业招收研究生时,英语不再作为考试科目,但要增加一门专业课科目的考试。英语水平测试在复试时进行,其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英语成绩低的考生由导师决定是否录取。‘复习考研其实就是复习英语’这是学生们告诉我的。这种制度导致的考研生态是不是也应该治理?
一篇作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烈士纪念馆参观,使我很受感动。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要向他们学习,做革命的接班人,长大为人民服务。 我热爱那些为了穷人打天下的烈士,我痛恨那些资本家反动派。听爷爷说,刚解放那会,日子虽然苦,但那时当官的一心为老百姓,不像现在,到处是贪污犯。我对爷爷说,我长大了就专门抓贪官,给他们灌辣椒水,上老虎凳,叫他们把贪污的钱交出来,分给穷人。我们家也是穷人,爸爸妈妈都下岗了。爸爸每天去蹬三轮车,还经常被城管队赶来赶去,有一次被城管队没收了车,爸爸整整哭了一夜。我劝爸爸说,等我长大了,就号召我们班同学专门打城管队,吊在树上打,拿皮带抽,看他们还敢猖狂不?妈妈对我最好了,她身体不好,没钱治病,却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我让她吃,他总是说不饿。 我小时候最喜欢在姥姥家玩,那里有一个小院子,虽然很破旧,但邻里关系很好,那些爷爷奶奶都喜欢我,说我又调皮又聪明,长大能当一个将军。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每到秋天,我就上去够枣吃。可是,前年,那里拆迁,房子全推倒了,姥爷姥姥还有其他的爷爷奶奶,很多买不起郊区的大房子,只好租一间小房子住。那里盖起了高楼,成了繁华的商场,挣了很多钱。我不明白,为什么姥姥要住小房子,他们却能挣大钱。我不喜欢那个高楼,我心里对姥姥说,我长大了,要学本?****,开个飞机把他撞翻,重新给您盖个四合院,载上枣树、石榴树。 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一定听老师的话,把学习搞好,长大当一个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武器,能认出好人坏人,发射的子弹能一直追着坏人打,把他的屁股打个洞。 我喜欢枪,我最喜欢的枪是AK47,我长大了,就用这种枪去打敌人,我一定不怕牺牲,我一定能胜利的,那些烈士就是我的榜样。
生活中最让人心疼的教师 学校是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才如过江之鲫,有学者型的、有诗人型的、有专家型的、有创新型的、有改革型的等等,在这篇拙文中,我不想分析这些优秀型的教师,我想分析几种让人最心疼型的教师。   罐头型教师。心疼指数:★★★★☆   这种教师有文凭,没能力;有知识,没道德;有欲望,没责任;有钱化,没人缘;很高贵但不实用,很前卫但没有品位;会钻营而懒于思考,野心大而心胸狭;把自己当作鸿鹄,把别人看作燕雀。   这类教师的个性是矛盾的。你说他有能力,他却常常被学生赶出教室;你说他没能力,他“歪门邪道”有几样还挺在行;你说他思想开放,他却一根筋拧到黑;你说他思想保守,他却言行激进、穿戴袒胸露乳;你说他成熟,他却四六不通;你说他不成熟,他却圆滑得让人心烦;你说他是谦谦君子,他却做事钻头不顾腚;你说他是小人,他有时表现得似君子一般……   这类教师由于缺乏悟性、修养和品位,其发展空间必然有限,一旦“价值”被用尽,就像空罐头瓶一样被搁在一边,成为边缘人物;或一旦被领导“揣磨”透,就会被“流放”到别的部门,成为学校里的“多余人”。这是很让人心疼的事情,因为他们大多是刚刚毕业的高校生!   作者认为这类教师首先应该加强道德修养。道德是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指明灯。但丁说过,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其次是在教学中培养乐趣。如果没有乐趣,奉献将是痛苦的;再次就是正确选择。作者认为如果你实在不愿做教师,你就选择放弃吧。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样做既不害人也不害己!   异化型教师。心疼指数:★★★★★   这里是指被异化了的某些优秀教师。这类教师思想已严重异化,他们往往做事古怪,行为激进偏颇,对人对事冷淡。他们常常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孩子不管,有父母不要,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优秀称号”,他们常常是一副冷酷的阶级斗争脸,一口马列主义老太太的腔调,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架势。有一次参加全国自学考试,监场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教师,发卷之前她恶狠狠地训斥我们说:“你不要打谱作弊,把小抄交上来!我要逮不住你我就不是省优秀教师!我就不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那脸色难看的……著名作家张丽钧老师在《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中就记载了一个“女优”为了给学生补课,把发高烧的小女儿锁在家里,造成女儿终身残废的故事。这样的教师特别叫人心疼又心酸!   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家庭、集体和社会。为了追求一时的成功而透支生命甚至糟蹋生命,是一种心灵残疾的表现,是一种对人生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反人道的行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最大的幸福。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连自己都解放不了,你怎样去解放学生?自己活的都不幸福,你怎么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作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公与私的统一,是大写的人与小写的人的统一。他能够把公与私很好地统一起来,做事灵活,懂得轻重缓急,既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又有妥协意识和让步性。这才是优秀的教师!   庸才型。心疼指数:★★★★☆    教语文教的学生不认字,教数学教的学生不识数,教物理教的学生不知道串联、并联电路,教化学教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化合物,教地理教的学生不知道东西南北,教历史教的学生不知道秦皇汉武……一句话,教什么、什么不中用。没办法,在一线上混不下去只好去做个小官。不料一做官却找到了感觉,句句打官腔,事事摆官架子。自以为自己就是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教育离了他太阳不再出地球不再转,公鸡不再打鸣母鸡不再下蛋。   在老师们中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掌故,说的是有这么一位教师因教学不中用,当了一个某某主任。有次他父亲打电话找他:“喂,二小吗?”他回答说“你猜猜?”“是某某老师吗?”“你再猜猜?”“是某某主任吗?”“这回猜对了!我就是某某主任,请以后称我主任!”——这样的庸俗之人怎么会搞好教育改革?他只能把直的搞成曲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香的搅和臭了,把简单的搞复杂了,还常常自鸣得意。他们是大事做不来,半大事不会做,终于做了一点小事,还要到处宣扬,宣扬的连西伯里亚的狼都知道,恐怕别人看不出皮袍下藏的那个“小”。
"文学" ○李敖对自己的文字极其自信,他的名言之一便是:“中国的白话文,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前三名都是李敖、李敖、李敖!”以时下文风而论,李敖此言当非疯语矣! ○鲁迅在拒绝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时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就格外优待,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对于有了一点成就便自命不凡的所谓文人而言,鲁迅此语实在要令他们汗颜了! ○胡适在评《红楼梦》中说:“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哪个不是落入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的团圆的大俗套中去。”以此言讽喻时下流行的狗尾续貂式的续书续电视剧热,实可谓一针见血! ○据说罗丹出色地雕塑了巴尔扎克的塑像,塑像的双手尤为突出。学生们赞扬罗丹:“老师,单凭这双手也足以使您永垂不朽了。”罗丹却变得仓皇失措,他突然用斧头砍断了那双手,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有了生命,不属于雕像的整体了。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诚如斯言,文学亦如是,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找不到必得摘录的句子,其实它最精彩的句子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了。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过:“我的第一理想是当作家,但发现写不过莫泊桑时,只好退求其次当总统了。”——总统可以选举,但莫泊桑是无法选举的。 ○王朔在回忆他的创作动机时说:“拮据的生活把我逼上了梁山,我当然不能去偷去抢,去做其他见不得人的事。经过苦思冥想之后,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试着去搞文学创作了,试图能闯出一条生路来。”以此种创作动机而论,成名之后的王朔大批特批金庸、老舍等文坛泰斗,岂不是有点自不量力而自讨没趣?! ○智利诗人聂鲁达说:“如果一个诗人,他不写人间的爱情、亲情、友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诗人,因为人类间的感情是最美好的东西。如果一个诗人,他不描写自己祖国的土地、天空和海洋的话,也是一个很奇怪的诗人,因为诗人应该向别人显示事物和人们的本质、天性。”文学的题材何止万千,但永恒的只有两个,一是感情,二是自然,假如诗人的题材完全远离了这两个领域,是永远不会创作出伟大作品来的。
小善举改变大世界 一百多年的一天,一位富裕的勋爵带着儿子来到美丽的苏格兰乡下,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风光。游览了一天的勋爵有些累了,回到别墅休息时,嘱咐年幼的儿子不要到处乱跑,可调皮的儿子还是迎着夕阳一蹦一跳地渐渐远去,不幸跌到了原野的沼泽中。小男孩惊恐的呼救声在空旷的原野里回荡,软弱而无力。 就在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农夫气喘吁吁冲到小男孩跟前,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尽可能接近他,最后救起了小男孩。 第二天,勋爵带着儿子来到农夫田边,向他表示感谢,并执意要给他一大笔酬金,农夫说什么也不接受。于是勋爵提出,把农夫的儿子带到伦敦,接受和自己儿子一样的教育。农夫想了想,答应了勋爵。 三十年后,农夫的儿子发明了青霉素,他就是弗莱明,而那个被农夫救起的小男孩则成为英国的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做首相不久,不幸患上肺炎,多方医治收效甚微,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一种叫青霉素的新药。由于青霉素尚处于试验阶段,医生们没有十足把握断定这种药能治愈首相的顽症。 丘吉尔也十分反感自己被当做“试验品”。可是,当他得知青霉素的发明者是弗莱明时,说:“如果是弗莱明的杰作,我倒愿意试试”。令人惊奇的是,首相用了弗莱明青霉素后,很快恢复了健康。而青霉素,也因为丘吉尔,几乎是毫不费力地迅速推向全世界。 试想当初,假如弗莱明的父亲没去救那个小男孩,就不可能有伟大的首相丘吉尔,弗莱明也不会因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为伟大的科学家;假如不是丘吉尔儿时的经历,他大概不会如此相弗莱明,并无条件为他试验新药,青霉素的应用也许要晚许多年。反之,假如不是青霉素,丘吉尔很可能过早退出世界历史舞台,那么世界历史上的某一页恐怕会是另外一种写法。 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有着如此连环功效,是谁也不会预料到的。来源:《文化快报》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