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武术王子 abcd武术王子
与子同袍
关注数: 38 粉丝数: 167 发帖数: 3,310 关注贴吧数: 89
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 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 “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 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 一个“大人”不仅体贴、理解天地万物,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而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并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 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构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进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 《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 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并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 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方法,朱子曾说: 讲习孔孟书。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任己见说将去。若如此说孟子时,不成说孟子,只是说“王子”也! 因此,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 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孔子、孟子的心。古人古书不会说话,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 所以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次,阅读《四书》时,必须要做到“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 读《论语》时,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 第三,看《孟子》的时候,与读《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 《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孟子》文章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则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第四,《四书》中圣人言语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 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行为上去努力践履。 《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 《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 所以,《语类》论读书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说:“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一物一心 一诗一蝉 中国诗人,大多充满了佛性,一言一行,多有禅机。禅意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畦奇葩,许多优秀禅意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而王维、苏轼等等大家,都有禅意诗流传,充满了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 水穷云起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古典君:这首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用平白如话的语言作诗,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诗佛”名副其实。 白云溪花 《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唐代】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古典君:这首诗的作者,是五言长城刘长卿。诗中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全诗之意在于情与景,情景交融,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简练浑括,自然清新。 曲径通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古典君:这首诗写了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山寺春来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古典君:这是白居易的一首纪游诗。诗人山下怨芳菲已尽,恨春去无情,却发现春未归去,不过是转到山寺之中。诗中写春光天真可爱,活灵活现,表达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苦暑参禅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代】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古典君:白居易的避暑的方法颇有俗趣,又带些哲思。所谓心静自然凉,相比于暑天他人的种种不适,香山居士要淡定许多,也充满了创意。不过也有缺点,就是境界要求太高,非常人所能及。 笑拈梅花 《悟道诗》 【宋代】杨妙锡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古典君:全诗描述了历经千辛万苦寻春而不得,最后却又偶然得到的经过,借以说明悟道的经历。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执着不放,就越发南辕北辙。 庐山面目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典君: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临终偈语》 【民国】李叔同(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古典君:弘一大师乃文艺天才,歌曲传唱天下。出家后,不作世俗文字,口不离佛,笔不离教。这二首临终偈语,实为四言绝句。两首各不同韵,各有所指。前首乃述君子之交,后首乃述自己的感想。不执著生死,一切圆融,乐观示寂,大彻大悟。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央央華夏 汉服之美 河问我姓我名, 五岳来迎, 箭光照雪惊碎了边城浪静, 红尘路上有几个爱恨随心? 愿乱世不见刀兵! “脚踏九重之阁,目指天下; 那一望山河如画,逐鹿问鼎时。” ——忍者便利屋 日月问我仇我情, 四海也倾, 未负生死却负你好风良景。 惟愿效仁贵,三矢平虏庭。 ——射阳心猿孙曦轩 自送别,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琴有忆,棋无双,行侠解意孤霜; 裙曳影,眸清扬,柳暗凌波踏浪。 放兰灯,倾羽觞,萤拨雾,月临江; 醉墨重生双翼,此身悠游八荒,天涯莫忘。 你嫁衣如火灼伤了天涯, 从此残阳烙我心上如朱砂。 都说你眼中开倾世桃花, 却如何一夕桃花雨下。 那一年的长安飞花满天, 我听见塞外春风泣血。 旗连风萧萧,风卷战歌尽孤霄; 别去云天高,救边涉远道。 兵甲代青袍,昔梦里金戈成今朝。 马踏惊尘嚣,尘嚣犹扰扰, 大雪满弓刀,雪下白骨眠霜草, 丹心天地照,不随冰霜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生死愿为价,花下重遇他, 长相思催发隔世桃夭燃如霞。 谁揽芳华簪我发,轻胜九万好年华。 当一阵风经过, 看满树碎红跌落, 细听树下佳人诉说。 曾误深情作无情话, 又认重见是相逢乍。 红线从腕底绕一匝, 旧桃向心上摧新芽。 先自春光似酒浓。时听莺语透帘栊。 小桥杨柳飘香絮,山寺绯桃散落红。 莺渐老,蝶西东。春归难觅恨无穷。 侵阶草色迷朝雨,满地梨花逐晓风。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