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兰颐 风兰颐
一个正经的四宝饭
关注数: 191 粉丝数: 717 发帖数: 119,788 关注贴吧数: 8
归来兮,汉服 作者:朱佳媛 我是汉服的魂魄。唉,知道汉服吗?就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我与汉服在这个世上已经活了五千年。五千年前,我们一起在一个叫黄帝的人的手中诞生。从那以后,我们伴随着这片土地发展。我的记性不算是很好,然而有些事是我一直都忘不了的。 比如,那个叫嵇康的青年,他在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衣袂飘飘的他,优雅,从容。风吹得那宽大的袍子猎猎飞扬,鸟儿托着一声声铮铮有力的琴音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悠悠融进了苍穹……直至最后一声,成为绝响。他以为,千古绝唱,不过如此吧。但他绝不会想到,千年之后,断绝的不止是他的曲谱,还有他身上的衣裳汉服。 我仍记得那惨烈的一幕,朝代更替,换了帝王,之后便是那长达八十一天的血战,那是历史上有名的“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人已逝千年,琴瑟无声。但凭余音,仍能闻得那遍地烟火,仍可见那华美的服饰如行云流水般泻下,却被熊熊烈火焚烧至尽……血红一般的业火是那样摄人心魂,刻骨铭心!我清楚地记得,汉服有生以来哭了第一次。那明亮灼热得令人睁不开眼的火光,是灵魂间最为纯粹的燃烧,悲壮而惨烈,一直到慢慢地化为灰烬,飘散于虚无…… 焦叶轻颤后无声滑落在大地,苦涩的雨水打湿了遍地狼烟……我就那么生生地与汉服分离了。从那以后的三百年,我再也看不到一个晴天出现过。雨水、泪水都重重地打落了我的心。阴郁的天地之间,我寻遍了九州,却再也寻不得汉服的身影。汉服,你消失了。不闻英魂归,不闻英魂归……后来,很多次,我都茫然地听到了这个尾音拖得极长的句子。可是,汉服,你是没有死的。是吧?每次,我都会轻笑着对自己说。我在等。等待你的归来,等待华夏文明的重生。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流光交错了不知多少岁月,在一个黎明,连绵阴雨的华夏大地迎来了一道曙光,雨水分明已经停息。我清楚地看到,雨水刷洗过的苍穹映上了朝阳的华彩,朝霞澄澈,纷纷扬扬于东方的天边。超凡脱俗的清新弥漫了整个大地。那飘然若仙、绝无仅有的气质,不是你,又会是谁?汉服回来了。在销声匿迹三百年之后,第一次重现于街头了。从零零散散的一些人,到如今各个地区都有人穿着汉服用传统方式过传统节日,中华大地的那片天空,已然慢慢向光明迈去。 其实,复兴那一袭传承了华夏千百年文明的衣裳,续写的已不仅仅是衣服的华美那样简单,还有华夏的文明,华夏儿女的骄傲。别去悠悠岁月梦中的辉煌,迎来的,是按捺已久的期盼龙翔九天,日出东方。
归来兮,汉服 作者:朱佳媛 我是汉服的魂魄。唉,知道汉服吗?就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我与汉服在这个世上已经活了五千年。五千年前,我们一起在一个叫黄帝的人的手中诞生。从那以后,我们伴随着这片土地发展。我的记性不算是很好,然而有些事是我一直都忘不了的。 比如,那个叫嵇康的青年,他在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衣袂飘飘的他,优雅,从容。风吹得那宽大的袍子猎猎飞扬,鸟儿托着一声声铮铮有力的琴音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悠悠融进了苍穹……直至最后一声,成为绝响。他以为,千古绝唱,不过如此吧。但他绝不会想到,千年之后,断绝的不止是他的曲谱,还有他身上的衣裳汉服。 我仍记得那惨烈的一幕,朝代更替,换了帝王,之后便是那长达八十一天的血战,那是历史上有名的“满清入关,剃发易服”……人已逝千年,琴瑟无声。但凭余音,仍能闻得那遍地烟火,仍可见那华美的服饰如行云流水般泻下,却被熊熊烈火焚烧至尽……血红一般的业火是那样摄人心魂,刻骨铭心!我清楚地记得,汉服有生以来哭了第一次。那明亮灼热得令人睁不开眼的火光,是灵魂间最为纯粹的燃烧,悲壮而惨烈,一直到慢慢地化为灰烬,飘散于虚无…… 焦叶轻颤后无声滑落在大地,苦涩的雨水打湿了遍地狼烟……我就那么生生地与汉服分离了。从那以后的三百年,我再也看不到一个晴天出现过。雨水、泪水都重重地打落了我的心。阴郁的天地之间,我寻遍了九州,却再也寻不得汉服的身影。汉服,你消失了。不闻英魂归,不闻英魂归……后来,很多次,我都茫然地听到了这个尾音拖得极长的句子。可是,汉服,你是没有死的。是吧?每次,我都会轻笑着对自己说。我在等。等待你的归来,等待华夏文明的重生。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流光交错了不知多少岁月,在一个黎明,连绵阴雨的华夏大地迎来了一道曙光,雨水分明已经停息。我清楚地看到,雨水刷洗过的苍穹映上了朝阳的华彩,朝霞澄澈,纷纷扬扬于东方的天边。超凡脱俗的清新弥漫了整个大地。那飘然若仙、绝无仅有的气质,不是你,又会是谁?汉服回来了。在销声匿迹三百年之后,第一次重现于街头了。从零零散散的一些人,到如今各个地区都有人穿着汉服用传统方式过传统节日,中华大地的那片天空,已然慢慢向光明迈去。 其实,复兴那一袭传承了华夏千百年文明的衣裳,续写的已不仅仅是衣服的华美那样简单,还有华夏的文明,华夏儿女的骄傲。别去悠悠岁月梦中的辉煌,迎来的,是按捺已久的期盼龙翔九天,日出东方。
【动漫】千锤百炼,铸就名剑——《秦时明月》幕后大揭秘第二弹 剑名凌虚,剑如其名,飘逸出尘,空灵莫测!凌虚的剑名一经公布,小编已经听见有秦迷在迫不及待地追问凌虚剑究竟在“秦时”名剑榜上排名第几了,别急,下面就为你来揭晓答案! 名剑谱第十位:凌虚 楚国著名相剑师风胡子点评:剑身修颀秀丽,通体晶银夺目,不可逼视,青翠革质剑鞘浑然天成,嵌一十八颗北海“碧血丹心”,虽为利器却无半分血腥,只见飘然仙风,果然是名器之选,剑虽为凶物,然更难得以剑载志,以剑明心,铸剑人必为洞穿尘世,通天晓地之逸士,虽为后周之古物,沉浮于乱世经年,然不遇遗世之奇才,则不得其真主。曰:空谷临风,逸世凌虚。 那么如此不世名剑又是如何铸就的呢?且听我们的设计师为你娓娓道来! 问:此剑为什么叫凌虚,又有什么说法呢? 《秦时明月》原画总监 朱鸣:凌虚本身有超越虚空的意思,在中国道教里称张良为凌虚真人,也有张良得道后升天为凌虚天尊的传说,所以张良的剑叫做凌虚剑是很贴切的。 问:你觉得凌虚的特点是什么?设计时是如何表现的? 《秦时明月》原画总监 朱鸣:凌虚剑的特色应该就是精致优雅,超凡脱俗……一开始就觉得张良用的应该是把细剑,于是就出了很多细剑的方案…… 款式上除了有中国传统的式样,也有参考日本刀剑或者西洋剑的,反正方案是越多越好。 从开始的十多个方案,一直筛选到最后的一个方案,然后又在剑颚,剑柄,剑柄与剑身衔接的细节以及比例上花了许多时间做反复调正,才得以最终定型。 剑颚上特别为张良设计了银制的曲线状行云流水的装饰花纹(也是符合那个时代器物的装饰特点的),再镶嵌以红宝石,应该足够华丽典雅了。 配色上也进行了许多版本的尝试,最终还是采用银色+浅绿色的搭配(考虑到张良携带佩剑时与服装色彩搭配的问题)作为最终的配色。 接下来就为大家展示下凌虚的无数版设定 1、凌虚剑一些废弃的方案(这还只是一部分)2、凌虚剑的部分入围方案(也只是一部分),左一就是凌虚的雏形3、剑柄剑颚造型的调正4、剑鞘的初期造型以及比例的继续调正,色彩上起初用的还是金色。 5、各种细微比例调正的剑和张良放在一起看。 6、还有过粉色的方案……
【动漫】张良微服夜行全揭秘——《秦时明月》幕后大揭秘第一弹 这次的新版预告片,大家是不是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呢,各种夜行衣纷纷亮相,卫庄的夜行装、张良的夜行装。正如那些荧幕上披上了战甲之后脱胎换骨的正义卫士们一样,披上斗篷暗夜出行的张良也展现出了他不为人知的酷帅另一面,原来他不但会使剑,而且还是个中高手! 且让我带大家一同去细细品味下夜行张良的魅力所在吧! 人物设定面面观到目前为止《秦时明月》中出现的夜行装还真是不少,张良的这件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此小编我特地采访了《秦时明月》的艺术总监,也是张良的形象设计师唐宏宁! 《秦时明月》艺术总监 唐宏宁:张良的斗篷的设计关键是要体现他飘逸洒脱的特点。所以采用了半截式的设计,舍去了下身,以避免斗篷因过长而造成累赘感,配合张良的武功招式会以旋转舞动较多,而改为小披肩,可以将其飘逸优雅的特色更好的体现出来。“银白扣袢”的搭配除了避免深色斗篷过于单调外,主要是突出张良儒雅的气质。 张良原画设定图睿者之剑出尘脱俗 预告片中张良秀了一把挥洒淋漓的剑技,引来千万秦迷大呼惊艳。甚至已有秦迷逐帧截图,详细拆解了张良的武功招式,令制作组内部人员都大为叹服秦迷的爱之深关之切!那么这一气呵成、夺人眼球的帅气武技又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就来为你见招拆招! 《秦时明月》总导演 沈乐平:毫无疑问,张良是会武功的,这一点在历史上就有记载,所以《秦时明月》中身为“齐鲁三杰”的儒家三师公自然也是文武双修的剑客,但是在《秦时明月》中,已经有众多用剑高手,如何在众剑客之中,体现张良的剑术风格,又能符合其卓然不群的个性,是一个重要而具挑战的命题。 剑圣盖聂的剑术以简洁朴素、一击必杀,没有多余的炫耀和修饰,速度、力量与准确性的完美结合为其特点;卫庄的剑术是霸道、阳刚、狂放,气势惊人、无坚不摧,结合妖剑鲨齿本身就是诸多名剑克星,所以在招数中除了刺、撩以外,还有“狂斩”的力量型招数,在剑术中结合了类似日本“太刀”的特点;小高的剑术相比盖聂与卫庄,最主要是迅疾、华丽,并结合了“水寒”本身冷峭的附加“冰属性”,挥舞之际会带出晶莹剔透的冰屑,在视觉效果上是最为夺目的。 张良出身贵族世家,是历史上兼具诸子百家之长,融儒、道、法、兵等于一身的奇才,**他的佩剑“凌虚”,也是位列秦时剑谱的名剑之一,所以他的剑术身法风格,具有儒家和贵族有礼有节的优雅风范,也有“齐鲁三杰”中子房特有的飘逸、脱尘的灵秀美感,同时也有他不世天才的不羁与傲然,当然,即使是睿智过人的天才,也有不断成长超越自我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张良更多的是激情和叛逆,所以为他设计的剑术风格也会有种很强的的炫酷感,相信在观看预告片中的战斗片段,应该能够感受到其独特气质。
不妨以宽容对待汉服复兴——(送给反对者)作者:宋金波 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乃至有媒体惊呼:“韩流”文化袭来,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已受挑战。虽然耸人听闻,毕竟空穴来风。打铁总要自身硬。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湮没无闻甚至极度萎缩,又依旧无所作为,迟早有一天,会有更多天经地义的传统文化会被人家“冒领”了去,这不是没有先例。 对恢复汉服的努力,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反对方多是“复古”之讥——虽然“复古”的大部分却是年轻人。不过,从对传统仪式、传统服装的保存与恢复来看,国际上早有先例。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当代,诸如APEC那样的国际活动会安排各国代表以民族服装着装,在雅典奥运会上许多国家以自己的民族服装出场,都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他们都没有被指责为“复古”。就服装而论,很多人对少数民族服饰啧啧称奇,穿着“哈韩”、“仿日”的服装去照结婚照,却让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用来拍清宫戏。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绝的古代文明,这样一个文明不应该缺少延续传统的勇气和能力。所谓“复兴汉服”毕竟只是一种尝试,不是洪水猛兽。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存在下去的应是其合理性,表现在服装上就是审美的认同和穿着的舒适,它们本来就不是被自然淘汰的,离开历史舞台也不过300年时间。千年古莲子花开能有的绚烂,传统服装为什么不能有?在现代与传统交织碰撞的今天,这样的文化觉醒总会生发。没有生命力,便随它自生自灭。有生命力,让它自然生长。拔苗助长与杞人忧天都无助于民族文化活泼泼的发展。你也大可以忘却那些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文化复兴之类大口号,使这些形式变得单纯——这些形式是我们了解祖先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或许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所在。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尝试,都不是万能灵药,至于“国服”之说,也宜缓行。 可虑的倒是一些部门“过分热情”的参与,使一些仪式过于煞有介事、形式化,成为无数让人腻歪心烦的“仪式”、“会议”的翻版,不伦不类,难免引起反感,对于尝试复兴传统文化遗产适得其反。我们完全可以致力于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回溯的氛围、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各种有益的尝试都能健康生长,而这比单纯争论支持与否有意义也重要得多。——(摘自长江商报)
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转帖)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 登上那古老的城墙,抚摸那泛苔的柱梁,当我兴奋地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心房,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地对我在讲: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 庄周微笑着跟我讲,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溟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用它来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转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失落的汉服之美 文 / 天涯在小楼   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转帖)深衣的性格 深衣的性格 文/哲萱 《礼记·深衣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题记衣服是用来蔽体的,这不消说,但在此之上,它一定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装饰人体、比如体现身份、比如彰显个性......等等。但是深衣的功能,似乎包含了这一切,又似乎,与这一切都不相关。 深衣是汉服的一种款式,是历来在典籍中被记载、研究、考证最多的款式,似乎是学者的偏爱。《礼记》上对深衣的记载是,“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看起来,似乎太多限制,太多规矩了,但是,如果你真的读懂了它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就会发现,这样穿起来的衣服,是最舒适、养生、美观,但绝不放肆的。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深衣既可以做礼服,又可以做常服的最大原因了。世界上任何一种礼服,几乎都不能做到兼顾。比如西式礼服,一定是拘谨的,不方便大幅度的活动;比如和汉服最相似的和服跟韩服,一定要在腰带的位置和结扎上做很多特别的设计,不仅穿起来很复杂,舒适度也大打折扣;比如热带地区的服饰,张扬一种热情奔放的性格,往往不够含蓄沉敛...... 但是深衣不同。上朝穿,凸显庄重,居家穿,则倍感安逸;女子穿,尽显柔美,男子穿,则不乏张扬;文人穿,衬托儒雅沉静,武者穿,则举止飘逸洒脱;贵族穿,显得谦和有礼,穷人穿,则不失坚贞操守...... 最特别的是,深衣就是一个款式,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另一种服饰,有如此大的涵盖性和包容性。也许除了深衣外,真的没有。书上说,“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将一件衣服的价值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不过,从表面上却看不到沉重,只有无限的简单质朴。因为,深衣还有一个特点——纯色。没有采章的文饰,铺在地面上觉得平凡无奇的一件衣服,但只要一穿在身上,它就活了。是的,这是一件流动的衣服。 深衣的性格,就是没有性格。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服饰,需要人来适应衣服,而深衣恰恰相反,这件衣服可以适应任何人。它使美好的被展现,不美好的被隐藏。深衣最大的功能,是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正直、端庄、无私、志存高远......而同时,你还是你自己,你永远不会被这件衣服同化,变得和其他人一样,相反的,它会凸显你的个人气质和魅力。 最终,衣服的意义逐渐淡化、退却,人格的意义得到了彰显。真正夺目的,到最后一定不是衣服,而是你这个人。而汉服的几百种款式,大多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加加减减,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深衣的性格,就是汉服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庸、无为、明心见性。 大胆的做一个预言,有一天,当中国人可以再次自由的穿上深衣,那时候,才会真正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总会有学者出来考证深衣的原因。因为深衣,它太过朴实无华,而又承载得太多太多。我们有责任让它延续下去,如同延续我们的生命......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