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蓝Rafael 龙战老八
关注数: 14 粉丝数: 962 发帖数: 14,437 关注贴吧数: 60
“九龙出,十龙归”典故考据 纯粹系发表一下小弟噶睇法,大家都来讲下自己噶睇法意见,求得真伪。 广府龙舟典故之“九龙出,十龙归”(一) 广州地区不少拥有龙舟的自然村,特别是人口较多和村实力一向较为富足的村,都有从老一辈人那里流传下来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不知从何而起,经过代代人的口口相传,变成了好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这就是————“九龙出,十龙归”的典故。从广州龙船爱好者的论坛得知,从笔者所在的后滘村附近某些大自然村,还有天河、芳村、白云区某些村的人也有这种说法。内容大致就是旧社会时,这些村实力雄厚,每年端午都能出动九条龙舟外出,然后还能顺带抢一条“战五渣”村落的龙舟回来,就是所谓的九龙出、十龙归。 旧社会时确实存在过这样的“丛林法则”,实力强大的自然村各种条件都比小村的好,在奉行实力主义的旧时代,人多势众的情况下抢夺对方田地、水源、财货的事件多得是。那么在上述地区流传过的“九龙出,十龙归”典故是真实发生过的吗?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去探讨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在旧时代(明清民国),广府地区的龙舟有着和宗祠一样的神圣地位。广府地区的龙舟活动,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同姓宗族为单位,即同村中同姓村民下自己宗族的龙舟,而不能去别的宗族的龙舟,如果你的宗族没龙舟,那不好意思,这意味着你只能当看客了。 在旧时代,并非是男的就能上船划龙舟。小船小艇在村内小河活动似乎没什么危险的,但是一旦前出珠江各条支流参与各种比赛或者探亲,必须先经受波浪和风雨的考验。旧时代交通远不如现代,龙舟出大河活动全程都要靠扒丁出力划船,还要时不时提防各种潜在的危险。因此,旧时的龙舟活动,基本上是排除了没有行为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和衰弱的老人,划手之所以称为“扒丁”,“丁”就是指成年的青壮年男性。 一艘广府传统龙舟需要扒丁少则60多人,多者80多人,出动九条这样的龙舟意味着至少近600个至700多个扒丁。这个数量的青壮年的背后是村中一族老少至少有2500人之多,在新中国之前的明清民国,这种情况可能吗?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整个广州府人口是500万,但当时的广州府基本囊括了整个珠三角地区,到了1920年代民国初期广州市登记人口为80万,1948年峰值为142万。也就是说旧社会的人口,仅相当于今天的十分之一左右。 今天某些自然村,譬如车陂村、棠下村,确实能出动九条龙舟,极限时能出动超过十条。但是现代的自然村和旧社会村落不同,经过新中国对旧宗族关系的破弃和对原有自然村的重组,现代广州大自然村多数是以生产大队的名义组织龙舟活动。现代的龙舟活动已经不分宗族、老少,甚至不需要你是同村村民也可以上船,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仅仅有一两个大村能刚刚好组织起九条龙舟。那么在人口远远不如今天的旧中国,有能力组织九条龙舟的大宗族或者大村落就几乎不可能存在。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现代海珠区龙舟保有量和出动能力最强的土华村,在旧中国时有传统龙舟两条和四条龙标,分别为天后宫和“玻璃尖”两条船。从各村发烧友那里得知,文革破四旧前夕,绝大多数自然村仅仅保有一、两条旧社会流传下来的老龙舟。 从以上信息分析,广州地区不少自然村流传的“九龙出,十龙归”典故,应当是不存在的事,或许是借用了其他地方发生过的事,在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以至于变成了本地故事了。那么究竟是哪个地方发生过的故事,变成了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典故呢?笔者在第二篇里详细说明。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