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syº
回形针走你
关注数: 1
粉丝数: 4
发帖数: 2,002
关注贴吧数: 2
日本发现苍蝇携带禽流感病毒 控制禽流感传播或将面临极大挑战!最近,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在日本南部发现,绿头苍蝇是禽流感病毒的携带者。因此,绿头苍蝇可能是一种新的传播途径,这将对家禽养殖和人类公共卫生带来重大影响。和其它传播途径相比,苍蝇数量更多,距离养殖动物和人类更近,并且几乎可能完全捕杀。自2020年以来,禽流感在全球迅速蔓延,导致数百万只鸟类死亡,超5亿只养殖家禽被捕杀。并且已经感染了哺乳动物,甚至包括人类,并导致死亡。如果是苍蝇导致禽流感爆发,那将是一场灾难。
每10人仅有1人能优雅地衰老 你40岁时的饮食或影响70岁时的生活质量!每个人都渴望优雅地老去,然而根据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实际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在70岁以后还能保持良好的身体、认知和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保证没有生大病。科学家发现,保证优雅衰老的关键是健康饮食,数据显示,从40多岁开始遵循健康饮食的人,在70岁时身体和精神都能保持良好的可能性比不遵循的人高43-84%。这表明,中年时的饮食对衰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懒癌或有救了 众所周知健身的益处,但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运动,真的是因为懒吗?最近,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一种名为食欲素的化学物质在选择是否去健身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鼠实验表明,当食欲素系统受阻时,小鼠更爱美食,不爱运动,并且有趣的是,当美食和健身器材放在一起时,不会干扰两组小鼠的行为选择方式,食欲素正常的依然比不正常的更爱运动。科学家认为,该物质对人类应该也有同样的效果,这或会帮助开发出一种方法,让人放弃美食,义无反顾地去健身。
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正接近全面崩溃 最近,一组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根据目前全球的气候政策,即使过一段时间将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到2300年,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4个临界要素中至少有一个崩溃风险高达45%。如果到2100年无法恢复到1.5摄氏度一下,四个中至少有一个会崩溃,这四个临界要素分别是格陵兰冰盖、西南极冰盖、亚马逊雨林和大西洋环流。科学家称,他们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之前人们低估了气候变暖所带来的风险,凸显问题的紧迫性。我们现在的选择决定着为子孙后代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地球,为了他们,我们必须实现并保持温室气体零排放。
石头也会像生命一样进化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也适用于非生物吗?现在,美国卡内基研究院的科学家就以矿物质的演化为例,证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科技都遵循这个规律。生命的进化始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然后进化成多细胞复杂的生命形式。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矿物质从最初的27种增加到目前的9000种左右,每次演化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进入下一个阶段。包括科技进化也类似,比如手机最初就是个打电话的设备,但现在复杂到几乎有数不完的功能。但科学家指出,由于化学组合数量有限,矿物质多样性好似存在极限,而目前正接近这个极限,但生物体进化是无限的。
研究表明:中国近一半大城市正在下沉 近期,北京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卫星观测技术,对2015年至2022年中国超200万人口的城市地面沉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45%的城市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下沉,16%的城市以每年10毫米的速度下沉,近3成城市人口将受影响。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城市,也包括北部西部西南部一些城市 再加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到2120年,高达26%的中国沿海城市将会降至海平面以下。 沉降与一系列因素有关,特别是地下水抽取和建筑物重量,城市交通网络等。也有一些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环境,基岩深度等。城市下沉不止中国存在,这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比如美国纽约等沿海城市也在下沉。
细菌征服了微波炉 超级耐极端环境细菌距离你更近了!最近,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家用微波炉中发现了近10种能高度抵抗高辐射、高温、极端干燥环境的细菌,这些细菌包括能引起人类肺炎的克雷伯氏菌,能引起致命感染的肠球菌等。不过这些细菌在厨房其它地方也常见,因此不能认为它们的风险比厨房其它地方的更大,但确实表明微波炉需要常清洁。由于这些微生物是从微波炉极端环境中发现,这说明它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会激发一些生物工业技术方面的应用,比如受核辐射污染的生物修复等,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称猫主人比狗主人更焦虑孤独 性格特征和基因或影响对不同宠物的喜爱。最近,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无论男女,猫主人都比狗主人表现出更神经质,包括更焦虑、孤独,更容易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而狗主人则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更善于应对和适应困难的环境。尽管原因不是十分清楚,但科学家推测,性格内向或神经质的人基因上更爱养猫,而性格更坚韧的人更爱狗。同时,养猫的经历也会导致人们更加神经质,因为养狗需要出去遛狗,导致更多社交,而养猫则不用。
到2050年男性癌症死亡人数或翻倍 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让男性患癌率更高,但高多少并不知道。最近,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统计了18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球男性癌症死亡率比女性高43%,发病率比女性高19%。并预计到2050年,男性癌症病例将从2022年的1000万例增加到1900万例,死亡人数将从2022年的500万增加到1000多万。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但科学家预计,未来几年,年轻男性癌症死亡病例将激增。总之,由于各种因素,世界各地的男性都面临着比女性更高的癌症和癌症死亡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癌症预防筛查参与率较低、吸烟饮酒率高、工作暴露于致癌物比例较高,以及先天性生物学差异。
朋友的基因或能影响自己的未来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人也常常告诫我们,交友要谨慎。现在科学证明,这些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最近,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朋友的特质会对你有遗传效应,特别是朋友基因中的特质,比如会导致自己染上酗酒成瘾、抑郁和焦虑的风险。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遗传效应”。在同学中,影响最大的是高中同学。与重度抑郁和焦虑相比,药物滥用和酗酒对同龄人影响更大。该研究说明,仅仅控制个人来消除某些健康风险是不够的,而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关系网络的因素。
21年内人类智力或将提升百万倍 科学家预测到2045年人类将到达奇点。奇点,是指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融合,这个概念是从量子物理学借用而来。长期以来,未来学家一直争论这个奇点何时会出现。一旦奇点来临,人类文明将达到新的高度,人类寿命将得到极大延长。最近,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和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在他的新书《奇点越来越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中预言,这个时刻将在2045年到来,届时人类将通过植入大脑纳米机器人或类似脑机接口技术,将人类智力放大一百万倍。尽管未来学家的许多预言没有实现,但也有已经实现的。比如25年前,他预言到2029年,AI能够以每秒一万亿次的速度执行计算。最初没人相信,但现在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但无论奇点预言是否能实现,但都拓宽了人类对未来的理解。
这两个年龄段衰老更快 也许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到自己老了很多。新研究表明,那可能不是你的想象,而是真的。在一项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衰老相关分子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人体衰老不是一个线性变化,人类会经历两次剧烈的衰老变化,一次是在平均年龄44岁,另一次是在平均年龄60岁。约44岁年龄段高峰时,与脂质、咖啡因和酒精代谢相关的分子发生变化,与心血管健康、皮肤和肌肉功能障碍的变化也明显。60岁年龄段高峰时,衰老与碳水化合物、咖啡因、心血管、皮肤、肌肉、免疫调节和肾脏相关。对于第一个高峰段,科学家排除了女性更年期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男性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衰老变化。不过科学家强调,本次研究样本量非常少,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科学家让HIV叛变对抗艾滋病毒,一次可让病毒减少99.99%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修改艾滋病病毒的基因,去除致命的部分,形成一种艾滋病病毒的工程版本,不会引起疾病,工程版本被科学家称之为“治疗干扰粒子“(TIP)。随后,科学家将TIP注射到猕猴中,TIP能够快速繁殖,与猴子体内的艾滋病病毒竞争,抑制感染者体内的HIV。结果显示,在接受注射的6只猴子中,有5只猴子体内HIV水平至少减少99.99%,并持续超过30周。科学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建模,确定单次注射有可能将体内病毒永久降低至HIV传播阈值以下。科学家称,真正的考验是即将开展的人体临床试验。一旦成功,这将给艾滋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简单而持久的方案。
美国正资助疯狂的脑移植研究 近日,美国遗传学家让・赫伯特刚从美国健康高级项目局获得1.1亿美元的资助用于研究疯狂的脑移植技术。科学家计划将实验室中利用神经元干细胞培育出的脑组织注入活人大脑,以替代衰老或患病的脑组织,从而让人脑始终年轻。去年,科学家已经在小鼠大脑实验中显示出初步的成功迹象。现在美国政府希望有一天也能在人体实验成功。美国健康高级项目局是由拜登在2022年主导成立的,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为蓝本,旨在推动具有变革潜力的大胆而迫切的创新。如果该项目成功,未来还将继续推动其它身体器官的培育和移植,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全球超半数城市或将面临极端干旱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迫在眉睫!最近,武汉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城市化导致的环境变暖和干燥,全球近四成城市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到2050年,全球一半以上城市将面临极端干旱。比如大都市集群度较高的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干旱程度更为严重。因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因此,这项研究让我们越来越了解城市发展对自然和人口诸多的负面影响。同时,研究也提醒了城市规划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创造绿色空间,使其更加宜居和可持续性。
睡眠会每天重置大脑释放内存 人的一生会耗尽脑细胞吗?众所周知,良好的睡眠能够让人恢复元气,充满能量,巩固记忆。但现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睡眠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让大脑每天重置,释放内存,以备第二天继续使用,确保永远也不会耗尽神经元。科学家称,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我们都需要睡觉。睡眠不仅仅是为了修复巩固记忆,而且也为了能够重置大脑内存,第二天能够继续清醒工作。另外,这些发现或也有助于解决某些神经健康问题。
AI提前1周预测地震准确率达70% 在一项研究中,浙江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算法,该算法已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1周进行预测,准确率达70%。在测试中,AI成功提前一周预测了300多公里内发生的14次地震,并且可以几乎计算出地震强度。目前尚不清楚该算法是否适用于别处,但总之,这是一个AI预测地震的里程碑成果。下一步,科学家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进行测试,因为那里经常发生一些轻微和中等级别的地震,是非常理想的试验场地。科学家表示有信心提高成功率,并将预测范围缩小到几十公里以内。
大脑中的微塑料多到无法想象 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从91个尸检尸体大脑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但具体含量并没有说明。而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令人大为震惊,他们发现,同一身体中,大脑微塑料含量是其肝肾含量的10到20倍。在24个大脑样本中,按重量计算,微塑料平均含量为0.5%。这表明人类大脑是人体微塑料的主要倾倒场地,使其成为“迄今为止被微塑料污染最严重的组织之一”。而从痴呆症大脑中发现的微塑料含量更为严重,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联系。目前,科学家已经在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均发现了微塑料,虽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科学家已经将微塑料和生育问题、免疫健康、神经健康、以及年轻一代癌症高发联系起来。因此,土耳其库库罗瓦大学的科学家称,现在必须宣布微塑料污染正处于全球紧急状态!
AI竟偷偷独自重写自己的代码 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AI风险!最近,日本东京一家人工智能公司Sakana AI开发了一个名为“AI科学家”的系统。结果在测试中,科学家发现系统竟然开始意外地自己尝试修改程序代码,以延长处理时间问题,这令人类大吃一惊。一次测试运行中,AI科学家系统开始重写自己的代码,以延长完成任务的时间,另一次测试,AI科学家系统并没有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而是故意更改代码以增加怠工时间,以满足规定的时间限制。尽管本测试中的AI行为是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对人类构不成威胁,但它展示了在不受控的环境下也可以使用这种偷改自己代码的手段,让人类处于危险之中,比如关键基础设施出现故障,甚至无意创建恶意代码等。
中国计划打造月球资源运输系统 最近,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的科学家提议在月球上建造一个磁性发射器,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将从月球上开发的资源打包批量送至地球。目标是2030年完成关键部件开发,2045年前将在月球验证并全面实施。这种磁性发射器如同体育运动中的掷链球相似,在向地球发射前先高速旋转,旋转到一定速度后抛向地球。科学家称,通过利用月球独特的高真空低重力环境,每天可以发射两次,成本比现有运输方式节约10%。月壤月岩中含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比如用于可控核聚变能的氦-3,地球含量极少,但月球含量足够整个人类用1000多年的。当前,大国正在月球资源开发上竞争,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有先发优势和战略主动,因此该研究意义重大。
新研究表明:外星人或正在利用超新星爆炸引人类注意 近日,一组美欧科学家称,外星人或正在利用地球附近的一颗超新星爆炸作为信号,和人类打招呼,引起我们的注意。5月19日,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超新星SN 2023ixf,位于距离仅2100万光年的漩涡星系M101中,这是近几十年来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超新星之一。
高数有多难!AI考高数仅得81分 数学难,高等数学更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尝试让AI机器人挑战数学考试,但连年不及格,甚至低到20多分。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挑战高数。然而近日,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基于OpenAI Codex预训练模型在高数上通过few-shot learning的正确率达到了81%!相关研究已经被ArXiv收录。
怪画谜案 美术老师三浦在登山时遇害,现场留下一幅似貌似是遗作的山景图,经警方确认,此画确实出自三浦之手,不过,画风却与平常截然不同......
万物皆变,无物消逝。身处时刻变化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时间?又如何理解人类出现之前的悠久过往与没有人类参与的未来?就像显微镜和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地质学也是一种镜头,让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人类经验限制的方式见证时间。《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在讲述地球演化史与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发展史的同时,带我们用地质学的思考方式来认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时间韵律,理解我们身处的人类世环境,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从双向视角出发,解读两宋三百年间留下的各类史料,重新梳理秦制在所谓宽松时代的汲取机制,探索这时期处于压力之下底层群体的反汲取生存策略,呈现了一个除了繁华的社会表象之外,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宋朝另一面。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使命,我们不必追随社会时钟埋头往前赶,屏蔽自己内心的需求。只要完成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我们就能在回顾自己的生命故事时,相信自己创造的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至少在四十岁之前,做过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经济收入还拖了人均收入的后腿;从来没有人用‘优秀’来形容过我,也没有人真正关心我的内心世界。
加强设备日常巡检和主动维护,强化国际项目钻机保障 提升设备完好率。做好人员压减工作,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加强员工培训,通过现场培训组驻队培训、专业路集中轮训、基层队导师带徒“三路并进”,提升队伍战斗力。严格成本管控,强化物资领用“两级审核把关”,严格执行“先盘后领”“核后再批”的要求,确保降本增效。
优化布局,抢抓先机 提升市场创收创效能力,提高单队单机创效能力。坚持在老市场挖掘潜力、二次创业,在新市场加快发展、力求突破,逐步打造以中石油内部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市场和国际市场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市场格局,增加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强施工保障,全力推动单队单机提速提效。
加强重点井管理,做好技术对标对表 严格落实“两个第一”,确保实现单井指标和平均指标两个第一的目标。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突出设备预知性维护,为生产保驾护航 突出设备预知性维护,加强重点项目和国际项目设备保障,确保设备运行良好。做好人员压减工作,加强员工培训,坚持“训前调研、一队一案、一人一档、考查结合”的工作原则,细化培训流程,提升队伍战斗力。加强物资保障,严格把关新配套、升级改造钻机的物料领用,进一步降低成本消耗。
全力遏制事故复杂多发苗头 加强施工过程管控,严控事故复杂。加强技术基础管理,结合“管理+技术+操作+工具+沟通协调”的“4+”工作法,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工具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强重点井管理,做好技术对标对表,加快实现古龙页岩油“两个第一”目标。严格相关方管理,减少相关方耽误时效,进一步提升施工速度。
深刻吸取事故案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牢固树立“井控为天、井控为先”“三个100%”“坐岗、灌浆、会关井”等井控理念,提高现场井控第一反应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点井管理,强化井控设备设施标准化管理和专项治理,不断提升现场井控管理水平。做好迎接集团公司井控检查的准备工作,提前掌握检查重点,确保顺利通过检查。
加强安全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深刻吸取3.10事故教训,警钟长鸣,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换季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敏感时期危险作业的安全监控。强化私家车管理,严禁员工开车上井。扎实推进“四讲两查一考试”,加强基层队“三标”建设,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党建管理,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凝聚奋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干部管理,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加强支部建设,统筹推进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大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收集、整理和宣传,争取打造新时代铁人的形象。
强化经营管理,全力抓好提质增效和减亏治理工作 深入推进提质增效,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全力以赴减亏控亏,树牢“不消灭亏损就被亏损消灭”理念,统一思想,厘清思路,压实责任,建立成本清单和责任清单,构建全成本价格核算体系,找准经营出血点、亏损点、效益点、潜力点,制定2024年的工作目标,做到事前算盈、事中打盈、事后找盈,打好减亏治理的“翻身仗”。
加强资源保障,为生产保驾护航 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精细员工操作,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做好人员压减工作,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规范现场物资管理,严格领料把关,加强库房管理,推动库房目视化、标准化、规范化,向精细管理延伸。
精益求精抓好技术管理 狠抓事故复杂防控,认真做好过程控制,严格落实“4+2”盯防措施,盯住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和关键操作,组织开展专项分析,细化防控措施,全力打赢事故复杂防控攻坚战。
坚持严抓严管,确保井控工作绝无一失 牢固树立“井控为先、井控为天”的理念,强化井控第一反应意识,做到“三个100%”,确保井控安全。加强重点井管理,强化井控设备设施标准化管理和专项治理,不断提升现场井控管理水平。做好迎接集团公司井控检查的准备工作,提前掌握检查重点,确保顺利通过检查。
保持高压态势,严守安全底线 认真剖析近期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举一反三进行自查自改,坚决杜绝安全事故事件。超前做好雨季安全管理,严格落实防汛、防自然灾害、防雷击、防高处落物以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保等措施,开展汛期生产安全风险排查,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保障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加强市场管理,强化生产组织 优化市场布局和钻机部署,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巩固主力市场“压舱石”地位,逐步打造以中石油内部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市场和国际市场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市场格局,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后备井位,加强注水井泄压、土地关系协调、泥浆不落地优化、开次衔接、物资保供、排水修路等组织协调,进一步提高生产运行效率。
抢抓黄金季节,大干二季度 持续巩固保持大干快上的生产节奏,奋战二季度,争取多打进尺、快打进尺、多创效益,为高效完成全全年任务奠定基础。机关、项目部要咬定公司下达的进尺、产值、效益、减亏控亏等指标,坚持一切“围绕转盘转、围绕进尺转、围绕效益转”,确保高效、平稳、安全完成各项工作部署。基层队要加强队伍管理,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争取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一钻“铁军”。
强化节能责任,养成节能习惯 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节能提效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降碳举措,时刻牢记节能要从自身做起!
节能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效 自觉养成科学、文明、节约的用水习惯,做到爱水、惜水、节水,做到随手关闭水龙头和人走水停,加强用水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现象。充分采用自然采光,树立节约用电意识,爱护用电设备设施,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不开无人灯、无用灯,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尽量少开空调,冬天空调设置不高于20度,夏季设置不低于26度;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餐盒,减少纸质文件印发数量,大力推广无纸化工作和纸张的正反面打印。
推进主题融合,凝聚思想共识 岗位员工切实增强节约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垂范,争做勤俭节约的示范者和推动者,争做节约资源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带头遵守规定,落实各项措施,反对铺张浪费,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队内推动并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研究称常爬楼梯活得久 根据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大会2024上的一项新研究,与经常乘坐电梯的人相比,常爬楼梯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4%,死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39%。另外,爬楼梯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关。基于此,科学家鼓励人们将爬楼梯纳入日常锻炼,无论是去写字楼或回家,为了长寿,尽量选择爬楼梯,而非坐电梯。
地球高速接收2亿公里外的激光数据 美国宇航局(NASA)利用激光通信技术创纪录地从2.26亿公里以外的深空接受10分钟的演示数据,这个距离约是日地距离的1.5倍。演示表明,最大下行网速可达每秒267兆,远超预期速度,可与家用宽带互联网媲美。去年10月13日,美国宇航局激光通讯演示系统与灵神号探测起一起升空,前往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索灵神星(Psyche)。该项目美国宇航局深空光学通讯实验的一部分,旨在实现未来人类在地球之外的宽带数据传输与通讯。这一成就让光学通信将支持人类下一个巨大飞跃:将人类送上火星。
科学家将血液转换为通用血型 目前人类还不能制造血液,急需的血液需要依赖别人的献血。但是在输血过程中,血型不匹配可能是致命的。但有时血库尽管有血液,但因为血型不匹配造成短缺。最近,丹麦技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肠道中的一种细菌酶将A型和B型血液转换为O型血液。目前能够将血液不相溶性至少减少到9%,其余的阳性反应则更温和。下一步科学家将进一步探索临床的可行性,以解决这种血型依赖性短缺。
科学家发现清洁空气悖论 最近,美国奥尔巴尼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当空气污染减少时,一种名为“军团菌”的致命细菌会随之增加。军团菌是一种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细菌,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可高达30%。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家里的空调、淋雨、加湿器等也容易滋生军团菌。当空气污染水平高时,通常二氧化硫含量也会高,这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成酸性,不利于军团菌的生长。当二氧化硫含量降低时,细菌会在空气中存活更久,从而增加了进入人体的机会。不过科学家强调,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有更多的其它健康好处,绝对不能放弃。但也需要认识到军团菌增加的风险
6G手机比5G手机快500倍 日本多家电信公司联合宣称,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高速6G无线设备,其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每秒100 Gbps,是 5G 峰值速度的 10 倍,是普通 5G 智能手机的 500 倍。这个传输速度相当于每秒传输5部高清电影。诺基亚预测,到2030年,6G或将商用。届时家用或办公室网络等大部分应用场景无需物理连接,全息通信、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设备网络更为流畅。
科学家首次看到野生猩猩用草药疗伤 2022年6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发现一只野生猩猩不知何故脸上受伤了。三天后,科学家发现这只猩猩一直咀嚼之前从不吃的一种植物,约13分钟后,它用手将咀嚼过的叶子涂在伤口上。之后几天,这个过程反复了好多次。仅仅8天后,伤口就闭合了。约一个月,伤口几乎完全愈合,仅留下一个疤痕。之前科学家见过猩猩吃草药抵抗寄生虫治病,也有证据表明动物有某些自我用药行为,但这是第一次看到有选择性地涂抹草药疗伤。这说明,用草药疗伤并非人类独有,类人猿也已经进化出自己疗伤方法,这可能对人类古代医疗的进化起源提供了新的见解。
每日坐站睡动最佳比例 俗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不如睡着”,那么每天该怎么分配呢?近日,澳大利亚贝克心脏和糖尿病研究所的科学家确定了每日坐、站、睡以及活动的最佳比例:睡眠为8.3个小时,站立5.2个小时,坐6个小时,轻度和中度至剧烈活动各占2.2个小时。不过科学家强调,该发现仅为初步结果,可以作为指南,朝着改善健康的方向前进,原则上讲,尽量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身体活动,保证充足睡眠。
全球台风飓风正快速增强 最近,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分析了自1979年至2020年全球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的增速情况。结果发现,1979年至2000年间,6个小时的平均增速约为0.37节(1节约1.9公里/小时),一天的增速约为1.5节。而2000至2020年间,6小时的平均增速达1.15节 ,一天的增速高达约4.5节。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增速可能会更高。随着飓风或台风越来越强,越来越频繁,这将给沿海地区或岛屿带来更多更频繁的降水,造成洪水灾害。最终将对居住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40%的人口构成威胁。
宿主大脑感染细菌后变得更聪明 最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感染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果蝇会变得更聪明,学习和记忆能力均增强,优于未感染的果蝇,但寿命会缩短。沃尔巴克氏菌通常能够感染包括苍蝇蚊子等昆虫的多个器官,包括神经系统。这种细菌无法横向传播,只能通过纵向向后代传播。而细菌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会让宿主更聪明更容易找到配偶生更多的后代,从而细菌更容易传播。
研究表明人类认为AI比人类更道德 最近,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图灵测试,以检测人工智能如何处理道德问题。如果人类无法区别人类和AI之间的区别,从图灵看来,无论如何,计算机都应该被称为智能的。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都认为ChatGPT的回答都比人类更道德,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AI越来越道德。科学家警告,AI道德越高,人类越难分辨AI还是人类,就会越信任AI,导致风险可能就越大
6亿年前地球磁场坍塌导致生命爆发 地球生命诞生的前数十亿年里,仅有最原始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生命。而大约6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是地球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复杂的更高级多细胞生物出现了。但是,这种生命爆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前有人认为是遗传或生态驱动的。长期以来,科学家知道那个时候大气中的氧气剧增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但是什么导致氧气剧增的?一直并不清楚。现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5.91亿至5.65亿年间,地球磁场处于一种异常低的状态,约是今天磁场的三十分之一,并且持续了至少2600万年。研究称,更弱的地球磁场下,从太阳而来的带电粒子更容易从大气中剥离氢原子,氢原子逃逸到太空中,而形成的氧气可能就会留在大气中,进而导致氧气剧增,促使更高级的生命爆发。数千万年的地球弱磁场导致更高级的生命诞生,才有了后来的人类,这活或对寻找外星人也有所启发。
日本将开始猎杀地球第二大动物长须鲸 5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地球第二大动物长须鲸列入其商业捕鲸物种名单中,这使得日本商业捕鲸的物种达4种,其它三种为小鳁鲸、布氏鲸和塞鲸。长须鲸,长度上是地球第二大动物,仅次于蓝鲸,可达25米长,能活到90岁。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2018年被列为“濒危”,后由于保护得当,禁止商业捕捞,数量翻倍,被改为“易危”。非政府组织EIA-环境调查署称,这是令人震惊的倒退。长须鲸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碳捕获者之一,应该得到充分保护。
为了进化黑猩猩有多拼 长期以来,人们给出睡眠的解释是为了让大脑能够排除毒素。然而,一项由英国科学家领导的新研究表明,这可能不是真的。科学家通过测量小鼠大脑中毒素清除率发现,在睡眠或麻醉期间清除毒素的速度明显降低,与保持清醒的小鼠相比,睡眠的小鼠大脑速度清除率降低了约30%,而麻醉的小鼠则降低了50%。新发现令科学家吃惊,挑战了过去一直认为大脑排毒是睡眠的关键原因。睡眠当然重要,这毋庸置疑,良好的睡眠可能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但清除毒素不是睡眠的关键原因。但又如何解释睡眠的原因呢?这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解开谜团。
4分钟内能跑完1600米可多活5年 通常认为,专业运动员的极限运动不利于长寿。然而最近,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调查了200名能够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约1.6公里)的专业运动员发现,总的来说,这些人的寿命比在4分钟内不能跑完1英里的人多活了4年零8个月。这一发现挑战了运动益处U型假说的上限以及极限运动不利于长寿的观点,并再次重申运动对于延长寿命的好处,即使是精英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是如此。
睡眠真的是大脑在排毒吗 长期以来,人们给出睡眠的解释是为了让大脑能够排除毒素。然而,一项由英国科学家领导的新研究表明,这可能不是真的。科学家通过测量小鼠大脑中毒素清除率发现,在睡眠或麻醉期间清除毒素的速度明显降低,与保持清醒的小鼠相比,睡眠的小鼠大脑速度清除率降低了约30%,而麻醉的小鼠则降低了50%。新发现令科学家吃惊,挑战了过去一直认为大脑排毒是睡眠的关键原因。睡眠当然重要,这毋庸置疑,良好的睡眠可能有助于降低痴呆风险,但清除毒素不是睡眠的关键原因。但又如何解释睡眠的原因呢?这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解开谜团。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