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至真🎅 玩至尊
加微请说明来处
关注数: 15 粉丝数: 179 发帖数: 2,154 关注贴吧数: 36
何为一把好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这篇虽然说的是老子关于虚实之间的辩证观点,但“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视乎对于壶友来说有另一层的意义。 文字表面来理解:“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毫无疑问紫砂壶是一件器皿,实实在在存在的紫砂泥身筒、流、把、纽、盖可谓“以为利”,而“以为用”的应该是由身筒围成的内在空间。 延伸来理解,评价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实实在在的紫砂泥和可见的工艺水平以外,由身筒所围成的空间也应该同时考虑,这空间除了器形内在容茶,泡茶的适配度,外在空间给予人们视觉感官的接受度也应该纳入其内。为什么有时一把壶会让人越看越喜欢,除了泥料的优质外,其形制工艺,包括器形的外在空间都能协调的共存,这样的统一,自然会成为一把好壶。 那么更深一层的意义呢? 现实存在的是一把紫砂壶,虚的是由这把壶带来的种种文化内涵、感受感悟、金钱利益。。。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一把好壶上述延伸理解的所有虚实都可成为该层理解里的“实”,而如何评价其“虚”的好坏呢? “文化内涵”——紫砂壶之所以传承至今,并拥有越来越多广泛的爱好者,其所承载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延伸出来的禅、道、儒家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自古文人爱茶爱壶,在壶身上题诗作画,刻铭明志,紫砂壶俨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会枯竭么?当然不会,那么作为载体的紫砂壶当然有它存在的现实价值。由此一把好壶,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评价,是否能体现文化传承或者简单的刻铭是否切壶切意会是标准之一。 “感受感悟”—— 一把具备文化传承而不浮躁的紫砂壶往往会让真正的爱护之人爱不释手,并在细细赏壶品茶的日常生活中让你感悟出生活点点滴滴的意义,而此时它俨然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或说“法器”。壶里有乾坤,能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壶你有么?我还在寻觅之中。。。 “金钱利益”——所有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有它价值所在,金钱是价值的数字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的东西自然有其相应的价值表现,只要合理、适度都是可以接受甚至于有利于现实存在继续光大的途径之一。但过度的追求,不折手段,坑蒙拐骗,只会物极必反。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紫砂壶会有相应的市场价值,但不可过度!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一把好壶如何定义?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和出发点,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与各位朋友分享,其实能因壶而结交的各位好友又何尝不是壶的又一“虚”意所在呢? 我的一把壶,无款。。。。。
关于产品紫砂壶成型的几种方法详解 紫砂泥因其特有性(富含铁矿)传统推崇的成型方式是拍泥片,围身桶,方器为泥片镶接成型,花器加贴塑成型。另外为生产产品的需要,采用注浆及靠模成型两种。 为了便于区分产品壶和工艺壶,本人抄录资料上的叙述,简短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两种用于产品工艺的成型,作为去伪存真的借鉴。 1958年间,高永君试创注浆壶,因为紫砂原料不具备注浆性能,提不高生产率而全面失败。具体原因有五;1:注浆胚体表面有一层浮泥层,无法精加工。2:紫泥表层不能用水清洗。3:注浆法使壶体层结构松散容易渗水。4:紫砂注浆泥中加入水玻璃,反而不能使泥浆增加流动性,注浆时的实际水分多被石膏模吸收,这样石膏模的使用率降低,容易损坏。5:紫砂泥对石膏模有特殊的伤害性化学作用,凡注过浆的石膏模上,几小时后便会有白色粉末堆积物。 到70年代初,紫砂厂研究室徐秀棠出题,正式组织实验紫砂注浆茶壶和雕塑工艺,由吕饶臣,鲍仲梅,李碧芳率一个班组搞注浆壶,赵洪生负责注浆泥料的配方,试制中采用川埠红泥为基泥,内加长石,石英及粘性泥料,增加注浆性能,加入水玻璃,使注浆泥减少实际水分,注出的坯件还可以用水笔清洗,修理加工的方法完全不同于紫砂泥,烧成后的外观效果与紫砂泥极相近。但问题在于:按国际惯例:注浆产品不适用于高档艺术产品的生产。2:紫砂多品种注浆适合于大批量的产品生产,工厂没有这么大批量的产品可供生产。3:注浆产品不管是茶壶或雕塑,它的模型结缝太明显,又无法彻底消除。4:烧成后它的属性应为炻器,断面有玻璃相,不透气,失去紫砂壶储香透气的优良特点。5:注浆雕塑只能做小件,做大了坯体强度差,收缩率大,成品率极低。 但70年早中期试制过程中也有部分成功的作品,如《雪舟学画》《萧翼赚兰亭》等,署以“长乐”款,流向社会,为极少数人收藏。 还有另一种就是,挡坯石膏模具壶!此种壶完全不同于注浆壶,可以应用于复杂异形,多变和具有一定产销量的中低档紫砂茶壶,雕塑等。它是一种整形的辅助工具,用拍打好的泥片、身桶放入模型内成型,然后再取出加工,有助于产品的形制规范。雕塑作品就更需要模型辅助,这与注浆需要模具有共同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膏模技术还带有相当神秘的色彩,一些明锐而又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紫砂艺人,如顾景舟,王寅春,邵全章,徐汉棠,邵仲和等人,也曾一度试而为之,但未见传器。 紫砂陶生产中普遍应用石膏模,是1958年开始的,所以在此之前,紫砂生产不管是粗货细货还是特艺品,均系纯手工制作。 以上叙述之两种紫砂的成型方式,无非是表明一下个人观点:使用模具的壶都是产品需要,还可以使工手减少制作时间及难度,但并不代表手工壶就一定比模具壶更具收藏和把玩价值(有很多粗手工壶还是一样无可玩之处)啰嗦一阵,还是上一把全手工壶!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