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质范er° 氣质范er°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320 关注贴吧数: 3
黄河口说书:走向没落行当给人美的享受 黄河口说书艺术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流派繁多,主要有山东大鼓书、鲁北大鼓书和山东琴书的“东路琴书”三大类,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垦利县永安公社(今垦利县永安镇)十七村的说书艺人张圣先把三大流派比较完美地结合,并结合山东省地方戏剧代表戏种“吕剧”唱腔,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说书”。6月3日,“黄河口说书”的唯一传承人、张圣先的侄子张永安拿出大伯留给他的旧扬琴,擦了擦,敲几下,舒展舒展嗓子,唱了起来。一会儿铿锵有力,转过来又变得宛转悠扬。张圣先是个盲人,一个盲人要说书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张圣先靠着记忆,把在部队时看过的《平原枪声》、《烈火金刚》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唱段。摸索着弹起扬琴,把山东大鼓书、鲁北大鼓书和山东琴书的“东路琴书”、豫剧、吕剧小调融和在一起,为了形式多样,中间加上大段的评书说唱。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一种新型的说书形式诞生了。先是在自己村里表演了几场,赢得了老少爷们的一致好评。 垦利县文体局负责人介绍:张圣先的“黄河口说书”,说时如行云流水,唱起来,抑或铿锵有力,或者宛转悠扬,无处不给人美的享受。“加上他把不同地域的唱腔结合在一起,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都会发现自己家乡的唱腔影子,自然就从内心里喜欢”。同时,他说的书结构严谨,线索清晰。整个一部《烈火金刚》几十万字,人物众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张圣先把它们安排得环环相扣,前后照应,层次分明而又节奏紧凑。 在经历了长时间辉煌后,说书行当逐渐走向了衰落,黄河口说书也没有逃脱这个厄运。张永安感叹:“大伯教了我不少唱段,他平时说的几部书我差不多都会。他活了五十岁,也没成个家,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我把这门艺术好好传下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