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凡间雪💖 614770530
要做就做理智粉
关注数: 426 粉丝数: 286 发帖数: 14,987 关注贴吧数: 337
“侠”的精神“侠”的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从《史 “侠”的精神 “侠”的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从《史记·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再到清末侠义公案小说,一直到现代文学中的武侠小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新武侠小说,“侠”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武侠”到“仙侠”,侠的释义又有新意,修道成仙,跳出凡尘,不仅是武力形式的变化,更将“侠”的精神提高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境界来表现。如《诛仙》中的自然万物皆有灵性,黄鸟、夔牛、三眼灵猴、树妖等都有道行修为,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要改变命运,超越生命的限制,追求永生的境界。与以往的武侠小说一样,《诛仙》中也有正邪对立,也有派别之争,然而,小说中所体现的“侠义”已经不再是绝对的单一的正面含义,它是一种世俗的、与人的原始欲求结合在一起的“侠义”。 首先,《诛仙》打破了对“大侠”精神的崇高信仰,而把人性本能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对个人欲求的一种肯定,从而使“侠”的精神走下神坛,走向一种更为复杂的释义。小说最难能可贵的是细腻地描述了人物内心个人欲望与现实理想的冲突,展示出对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困惑和矛盾。主人公张小凡是青云山下草庙村的一名普通少年,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少年时期在统领天下正道的青云门修真,青年时期成为邪道——鬼王宗的一员。正邪矛盾一直在张小凡的心中纠缠,他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刚入青云门的时候,就被告诫与“邪魔歪道”划清界限,而他的法器却是由魔教人修炼出的“噬魂珠”与大凶之物合成。虽被师门告诫与魔教人势不两立,还是爱上了魔女碧瑶,在堕入魔教之后,一方面为魔教做事,一方面又对养他长大的师门眷恋、怀念,心中忍不住呼喊“有谁知道,他沉沦的痛苦”。张小凡之所以没有恪守住“侠”之正义,正是因为其追寻的是内心的欲求,支撑他人生信念的不是侠之大义,也不是快意复仇,而是一个为他而死正等待复活的女子。小说对青云门与天音寺中得道高人的刻画,更是体现了对“大侠”的解构。天音寺的普智和尚是一名大慈大悲的得道高僧,能为救一孩童而不惜牺牲性命,在临死之前却执著于破解长生秘密的贪念而屠杀了一个村子的百姓。青云门百年前风头最劲的万剑一是正派公认的领袖,其风采甚至连魔教之人也敬畏三分,却成了秘密门规的牺牲品。一向自负正义的青云门,掩饰着门主被戾气反噬入魔的秘密,一生坚守正义的万剑一最终死于非命,完全没有以往小说中“大侠”死亡应具备的慷慨悲壮,这无疑是对“大侠”精神的反讽。青云门主道玄真人百年来为青云门殚精竭虑,是正派人士的表率,为了维护正义可以违背良知,去诛杀还未入魔教的张小凡,却又追寻内心的欲求,违背门规,救万剑一一命,最终因救众生被诛仙剑反噬成魔,当同门来取他性命时,一句“不知你可记得,我为何今日变得如此”而使得同门语塞,可见“这因果是非,对错正邪,竟如此这般纠缠难辨,苍天作弄,乃至于斯!” 其次,在肯定个人欲求的同时,又恪守“善”的人格底线。《诛仙》的精神指向不再受到正、邪二元对立思维的禁锢,表现人性在个人欲望和道德准则之间的沉浮,但人物的价值观念并非是混乱、颠倒的,或者说,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力量恰是依赖这种现世“通行”道德情感准则来展现。在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中,武功境界和道德境界是不可分离的,德行也是武之精髓,原本道家、佛家的修炼便是跳出红尘的清修,成仙之后更是无欲无求的心境,可是《诛仙》中却把凡尘世俗的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这些修行之人身上,修行的高低和道德的层次不再相辅相成,但又在人性、良知上表现了一种坚持,因而使人物拥有了一种大善大恶而又并不颓败的人格力量,这正符合了青年读者群的价值期待和心理情感的时代中心意识。张小凡在青云门下是一个善良、木讷的人,堕入魔教之后,改名为鬼厉,“除了道行进步得不可思议之外,性子更是变得天翻地覆,好杀噬血到了令魔教中人也惊心动魄的地步”。“好杀噬血”显现了鬼厉暴戾的一面,但其做人的准则却没有丧失——“伤天害理的事,我没有做过!”助鬼王抓住“四兽”,而当鬼王以此祸害天下苍生,要毁灭青云门时,鬼厉启动了诛仙剑阵,亲手了结了正派与魔教的恩怨,保全了青云门千年的基业。这些都体现了青年鬼厉对于少年张小凡善良性格的延续与坚守。苍松道人在小说中是作者细心刻画的人物,他“身材高大,面貌庄严”而又“生性严峻”“不苟言笑”,是青云门除掌门之外最有权威之人,即使叛出青云门,提起青云仍然面露自得傲然之色,认为“青云门数千年以下,岂是其他小门小派可比的,至于我青云历代祖师,那自然更是⋯⋯”。对于这个人物,作者在小说的第一部、第二部赋予他自私自利、嫉恶如仇的性格,然而却是他勾结魔教,刺伤了道玄真人,给青云门致命一击,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利益、权力,却是为百年前的万剑一抱不平,又展示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加入魔教可以说他“助纣为虐”,但对普通百姓的怜悯在他的思维里根深蒂固,认为“对付青云门便罢,若是要连这些无辜百姓也牵扯进去了,却大可不必”。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