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YourSong _YourSong
关注数: 21 粉丝数: 0 发帖数: 644 关注贴吧数: 1
【颖接圣火↗点靓梦想】小柯对LY的评价,我的天! http://enews.xwhb.net/html/2008-08/05/content_13929.htm本期人物:小柯  原名柯肇雷,著名音乐人,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10岁开始学习钢琴,1990年~1994年开始组建乐队,潜心创作。1999年为中国首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创作、制作音乐,演唱片头曲《遥望》。2002年成立北京钛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着力推荐并制作全能型音乐新锐。此外,小柯曾创作多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为多名歌手担任音乐制作人,其作品有:《失踪》(林忆莲)、《最熟悉的陌生人》(萧亚轩)、《原不原谅》(张学友)、《最爱这一天》(那英)、《奇迹》(满江)等。  “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北京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由成龙、李宇春、王力宏、林志玲等百位明星演唱的一首《北京欢迎你》,在大街小巷迅速传唱。昨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专访了《北京欢迎你》的曲作者、著名音乐人小柯。  大约是接受了很多采访,小柯说自己既亢奋又疲惫,“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要和林夕一起为奥运做点事。”至于这首歌红火的原因,小柯把它形容为一个词,那就是“上善若水”。这个词也成功地反驳了网友关于这首歌不够大气的批评。小柯说:“好的歌曲有两种,一种要有传唱性,一种要有艺术性,但它们都要‘上善若水’,才有中国精神,才有奥运精神。”  这首歌“不够大气”?  中国式的大气是上善若水  Question  Answer  :  :  《北京欢迎你》红了以后,各种评论也应运而生,赞美的声音虽然高,但也不乏批评声。   记:很多人说《北京欢迎你》不够大气。  柯:那要看怎么定义大气。我觉得很多中国歌迷都被好莱坞式的那种大气影响了,他们觉得一首歌豪情高涨,具有煽动性,再加上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伴奏才是大气,剩下的都归于小情调,其实咱们中国人的大气从来不是这种。  记:那中国的大气是什么呢?  柯:用一个词来形容,应该是“上善若水”。水是非常柔软的东西,它不受任何形体的拘束,可以奔腾着咆哮,也可以是涓涓细流。在创作音乐的时候,我总是努力地靠近这个词。  记:《北京欢迎你》是一首“上善若水”的歌?  柯:(笑)希望大家有这种感觉。  记:你会不会上网看大家的评论呢?  柯:经常看。很多网友的评论都很有想法,我会根据他们的评述修正我自己的概念和想法。  Q:能否上奥运会开幕式?  A:《北京欢迎你》比较适合闭幕式  很多人都支持《北京欢迎你》成为奥运主题曲,并最终选入奥运会开幕式,但小柯认为这首歌应该放在闭幕式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歌中的精髓。  记:很多人希望这首歌能被选入奥运会开幕式。  柯:我觉得能为奥运会做一些事就好了,而且这首歌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  记:您自己觉得这首歌适合放在哪里呢?  柯:闭幕式吧。虽然“欢迎你”好像应在开幕时说,但放在闭幕式上才能显现出中国人好客的个性。  记:为什么这么说?  柯:你想啊,奥运会结束了,但是北京仍然敞开着大门欢迎世界各地的客人,这不正是中国人的性格吗?就好像去人家串门,临走的时候主人都会说:“常来啊!”这首歌应该是这样的意思才对。  Q:喜欢哪位歌手?  A:张靓颖是中国难得一见的优秀女歌手  身为音乐人,但小柯并没有音乐人的矜持,也有自己钟爱的歌曲和歌手,他说音乐面前人人平等。  记:有没有你特别中意的奥运歌曲?  柯:我喜欢《站起来》。这首歌很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既有主题性又有奥运特色,而且非常向上,旋律和歌词都很好。  记:孙楠是不是很适合唱奥运歌曲呢?  柯:孙楠是一个好歌手,但适不适合也不是我说了算(笑)。其实如果说我自己喜欢的歌手……应该是张靓颖吧。她的声音太好听了,既大气又动听,能够把一首歌的感情诠释得很好,是一个难得的演唱者。  记:可张靓颖是一个选秀歌手……  柯:很多人对选秀歌手太偏见了,张靓颖的声音非常完美,音乐面前人人平等,她是中国难得一见的优秀女歌手,我希望她能够成为奥运会上的歌手。  Q: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好歌?  A:喜欢听但说不出来它哪里好  小柯自从在乐坛走红后,似乎写的每一首歌都很流行,他自己也说,好歌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具有传唱性。但同时小柯带上了音乐人的骄傲,他说有艺术性才是真正的好歌,只是并不适合《北京欢迎你》这个意境。   记:你的歌一直都很有传唱性。  柯:这是我定义的好歌的标准,当然我写的也不都是有传唱性的歌。在写《北京欢迎你》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把它写得很高雅,但最终没有那么做,我希望这首歌有传唱性。  记:好歌的标准是传唱性强?  柯:不是,好歌的标准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传唱性强,大家一听旋律很上口,也是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歌曲。第二种好歌,是大部分人都喜欢听,但听完说不出来它哪里好。这种歌其实是真正的好歌,但比较高雅,比较有艺术性,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流传开来。我曾经想过这样写《北京欢迎你》,但最终没有这样做。我想写一首能够在大街小巷都能听的歌,如果太艺术了是做不到的。  记:最终您成功了。  柯:谢谢,这还谈不上成功。但歌曲成功与否没什么重要的,奥运成功才重要。本报记者 殷维
【拥抱爱的梦想】专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陈其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4:24 南方周末专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陈其钢(组图)1月29日,陈其钢在北京的家中 阿吉/图专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陈其钢(组图)2001年,陈其钢与张艺谋合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现在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合作,私下并无深交   南方周末记者 程绮瑾 发自北京   “说空话?也不一定,不要低估我们的领导。就像我们做的大剧院,一个大圆包,一般来讲领导不会通过,但是我们领导就是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新楼,斜着。说明我们的领导已经在追求标新立异了。”  “这次合作过程中,他(张艺谋) 对音乐的理解力有明显的提高。我对他(张艺谋)的工作的理解也有很大的提高。刚开始,互相完全说不通,但是我会一直坚持,我是我们团队里著名的坚持。因为我没有包袱,我没想在这次之后混个什么。我是个自由作曲家,就算你把我解职了,我还是做自己工作,不受任何影响,只是增加我的经历。因此我提意见会一针见血,一点不照顾面子。”  2008的8月,陈其钢将迎来他57岁的生日,那时他将作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音乐总设计递交答卷,接受全世界观众的评审。  张艺谋的“暧昧”电话  2007年5月底,长期旅居法国的陈其钢正好回到北京,就在要返回巴黎的前两天的晚上,已经10点过了,他突然接到了张艺谋的电话。两人曾在2001年合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私下并无深交。  张艺谋的电话打得很“暧昧”,只是问陈其钢:“2008年忙不忙?如果请你参与奥运会的工作,你是不是有兴趣?”陈其钢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他当时有些困惑,问张艺谋:“难道不是谭盾在做这件事情吗?”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指导的8分钟表演,作曲家谭盾就曾参与创意。2006年底到2007年初,张艺谋与谭盾再次合作,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连演9场歌剧《秦始皇》。很多人都猜测两人将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再次合作。张艺谋的回答却是“无法回答”。  两人的电话持续了半个小时,一直在“打太极”。第二天,几位奥组委官员又来与陈其钢“打”了一回“太极”,不仅询问了陈其钢的作曲情况,而且问了他的整体工作风格。他们表示还要等上级的指示才能给出明确说法,但是请陈其钢暂时不要离开北京。  “我以前从来没想过奥运,对体育也不感兴趣。”陈其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著名的“77级”一员。  陈其钢所有的“77级”同学都参加了奥运音乐创作的征集。经过导演组的匿名筛选,目前已经明确加入奥运音乐创作的包括谭盾、郭文景、叶小纲。其中谭盾的身份略显特殊,头衔是“奥运音乐总策划”。 时隔30年,这一级学生仍是中国音乐界无法超越的。  主题歌由专门的文化活动部负责征集,决定权则是“最高领导和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说话”,除此之外,3个小时的开幕式中的其他音乐全部要由这位音乐总设计负责。“这其中包含的音乐种类、项目非常繁杂。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够的,也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喜欢所有的音乐门类。而且我们又不能用国外的现成作品,甚至不能用国外的作曲家。因为我们希望有自己的风格,做出自己的奥运。”  在国外多年,陈其钢的感受是:“中国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当然比10年20年前要高,但还不像吹嘘的那样,西方文化中心的格局还远远没有改变。只是看到一些曙光。”他无疑想借这个机会,让“曙光”大放异彩:“平时你可以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而这次如果你对奥运感兴趣,就必须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中国办奥运很难,从时差、时段来说对欧美人都很不合适。所以我们才从7月推迟到8月,但还是很不合适。很热,还多雨。如果8月8日下大雨,就直接取消开幕式了。”说到这里陈其钢笑了,“这个挺戏剧性,也挺悲惨。”  什么叫“好听”?  2007年6月初,陈其钢不仅接下了工作,而且说了一句“大话”:没别的要求,只是想为中国文化争取一次机会。  “音乐在整个开幕式中必须要服从视觉创意的主线,在大多数时间音乐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可以离开视觉被欣赏的作品。所以不要将音乐因素看得过于重要。”陈其钢强调,“我们不可能做一个独立的、跟开幕式无关的音乐,不可能只想着我们的音乐质量。”  “以前我们的创作是自由的,自己说了就算,没有任何人可以提出任何要求。现在十来个人都可以提出要求,这不对那不对。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思维逻辑、风格,要改变谈何容易!”作为导演组与作曲家团队之间的衔接者,陈其钢要承担的磨合责任更重。这位一向说自己个性“清高”,被张艺谋形容为“蔫儿坏”的作曲家,在工作时却表现出让人吃惊的理性。旅法的经历让他改变很多:出国前的陈其钢不仅头发如“毛栗子”,性格也是容易打架的火爆脾气。法国,这个很多人印象里的浪漫国度,让陈其钢学到的却是“法国的知识界都非常理性”。  张艺谋说“我是在骂声中长大的,陈其钢相比我们要单纯,少一些杂念,多一些自我。”陈其钢却说:“我也有杂念,是担心替人背黑锅。”虽然张艺谋常常半开玩笑地对团队成员说:“别担心,出了问题都推我身上。”陈其钢知道,如果追究到音乐部分,他责无旁贷:“成功了可以说是所有参加工作的作曲家的功劳,失败了就是我的责任,不可推卸!”  面对导演,他是“著名的坚持”。时隔7年,陈其钢见到的张艺谋“对过去做的东西,包括雅典8分钟都有很深刻的反思,不会重复”,“对音乐的理解力有明显的提高”。  但是分歧不可避免,“刚开始,互相完全说不通”。“导演团队强调的很简单,‘要好听’。但导演的‘好听’和专业音乐人的‘好听’,怎样能对接?双方其实都在过程中学习。我自己更多去强调风格、鲜明的个性。他强调的优美,我们可能以前确实不注意。优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综合概念,而对他来说可能是一接触马上就能感受到的表面现象。”大多数时候,最后达成一个折中的结论。如果实在谁也不能说服谁,他的原则是“服从导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