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点8 纯真点8
笑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关注数: 318 粉丝数: 275 发帖数: 2,175 关注贴吧数: 157
老北京的情怀和记忆 北京中国的首都,文化,科技的聚集地,在北京留下记忆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北京的城墙和和城楼,不过现在城墙已经没有多少了,城楼也没有几座了,老北京又叫四九城,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来形容北京,北京是一座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这座现存世界上最完整最伟大的古都,气魄之大,举世无双,全部整体设计对称均齐。现在北京北很多高楼大厦,四合院和胡同很多都已经拆了,现在在原地已经建成多个高楼大厦,每天都在灯火辉煌的亮着,告诉所有人,这里正在变化。从小一起长起来的瓷器,在如今的社会真正的哥们儿,真正的兄弟不多,在北京有很多瓷器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兄弟,如果你在外地或者国外工作,家里这边照顾不到,这边的兄弟也会替你照顾好的,时常不断往家里走走,转转,看看老爷子缺点什么,没事跟老爷子聊个天,真正的瓷器那是打不走的交情,讲究的是交心,真感情,把心交个对方,平时几个月可以不联系,但是一旦有事打一电话,绝不含糊,一准到。在北京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一提老北京人的生活,什么提笼架鸟,揉核桃,喝酒聊天的场景,老北京的情怀是对四合院的情节,生活不是太富足,但是内心的是特别满足的,没事的时候玩玩花鸟鱼虫,平时在一个四合院住着哥几个在院子里炒个花生米,拌个黄瓜,二两小酒,在来一碗咱们老北京的炸酱面就瓣儿蒜,其实这就是生活,挣的钱够花就得,生活不就是这样,其实工作就是挣饭吃,就这么简单,要的就是这种悠闲随遇而安的生活。老北京这种邻里之间的热情和感情,在一个大院里住着,在一起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家人一样,谁家今天炖的肉,谁家今天包的饺子,放学回来家里没人上谁家都能吃上饭,谁家有事不用叫,自己就去了,该干什么不用张罗,都知道,在一个院子这种感情虽然不是一家人,但是相处时间长了却总感觉是一家人一样。在以前那个年代,物资不是现在这么丰盛,那会谁家也不会天天吃肉,有时候只有过节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买点肉,买肉的时候多买点肥肉回来后把肥肉炼成油渣,但是在那个年代的时候每家都会变得花样去做很多好吃的,比如我小时候家里做的菜团子,炸油炸,素丸子,那会没有挑食的,能吃上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物资资源丰富的年代想吃什么有什么,就是你半夜肚子饿了,手机下个单也会立马就能吃上美食,但是唯独缺少儿时的那种味道。现在渴望蓝天白云,那会没有听说过什么叫雾霾,那会只有雾,真希望北京的上空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永远没有雾霾,永远都是清洁的空气。老北京的人情味在这座现代和古老的城市的体现出来,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什么是规矩,什么是礼数,从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衣食住行,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的礼数和规矩,在北京您怎么和长辈说话,在北京不论你贫贱还是富足,你是长着还是小辈,之间那种客气,以礼相待,这就是咱们老北京的人情味。在北京有很多小吃,这是老北京在岁月时间里留下来的美食,花样繁多,比如艾窝窝,炸三角,灌肠,卤煮,老北京十三绝,等等,这些小吃做法讲究,这股独有老北京的味道是所有北京人忘不掉的记。我们的童年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的玩具,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的发达,那会每天就是疯玩,只要放学书包往家一放就疯跑着往胡同里跑,我们一群孩子一起疯闹,一起玩耍,一起丢沙包,滚铁环,在胡同里留下来的是喧闹,是记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孩子每天都有繁重的课外班,再也看不见儿时在胡同一起玩耍的场景了。
[转]论玩,我只服北京人! 北京人爱玩儿,这玩儿的学问多、讲究也多。确切地说,过去老北京人把所有喜欢饲养和赏玩的种种玩物,多称为“宠儿”,今天咱们就说说北京人的那些“宠儿”。 鸟 老北京素来有提笼架鸟一说。 提笼,是指笼养鸟,主要是为了观赏和听音。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鸟、倒挂鸟、珍珠鸟等,皆是毛色艳丽的鸟,能使人赏心悦目。画眉、百灵、红蓝靛颏、字字红、字字黑等,叫起来百啭千声,声音悦耳动听。这些鸟都被放入笼中饲养,养鸟人以提笼遛鸟为乐。 架鸟,是用架子来养鸟,叫“亮架”。锡嘴、交嘴、梧桐之类的鸟,不能在笼中饲养,只能在架上栖止。老北京最常见的架鸟当属梧桐,经过训练的梧桐会打弹儿、开锁、叼旗、开箱等各种绝技。 从清末到民初,每日清晨在城根下、河沿边,随处可见手提鸟笼的人,迈着方步“遛鸟”。养鸟人在清晨遛完鸟,常常聚在茶馆“会鸟”,互谈经验。 鸽子 鸽子是北京人的几大“宠儿”之一。养鸽子跟养鸟儿略有不同。养鸟儿讲究“遛”,必须把它关在笼子里,真正消遣养性的是养鸟人。 养鸽子则不然,鸽子经过调驯,可以让它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北京人玩鸽子已经玩出了文化。虽说这种民间文化难以上教科书传世,但从“套”鸽到养鸽,从驯鸽到斗鸽,甚至包括“鸽子挎”和鸽子哨,都有一套相当讲究的艺术手法。 蛐蛐儿 北京人称蟋蟀为“蛐蛐儿”。 养蛐蛐儿为的是斗。斗蛐蛐儿也有许多讲究。一是斗蛐蛐儿的季节,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儿未发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斗蛐蛐儿都是公的,就跟现在街上老爷们儿经常打架大姑娘经常看热闹鼓劲一个意思。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现在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 称体重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主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 蝈蝈儿 北京人玩蝈蝈儿也有不少的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 北京人买蝈蝈儿一般是买一对:一则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则是两只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从此,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鱼 北京人饲养金鱼已有数百年之久。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养鱼既是一种乐趣,更能养性逸情。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 北京人常养的金鱼分“草鱼”和“龙睛鱼”两大类。“草鱼”就是小贩们沿街叫卖的小金鱼,体型较小,也就一寸至五寸之间,价格较为便宜,多是普通人家买上几条放在圆形的小鱼缸里以做观赏。 饲养“龙睛鱼”的主儿,多是比较讲究的人。“龙睛鱼”的种类很多,按颜色分有红龙睛、花红龙睛、墨龙睛、蓝龙睛、紫龙睛等。多用直径三尺以上的木盆饲养,一般将鱼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过道旁,鱼盆由特制的架子支着,有的盆里还放些水草。 养鱼人最惬意的时候,是撒一把鱼食儿,看着鱼儿觅食,别有情趣。 猫 在宠物中,老北京人过去饲养较多的是猫。 老北京养猫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一般认为白者、黄者为上品,黑者、杂色者次之。 此外,猫眼必以两色者为贵,名曰“雌雄眼”,俗说“爹一只,妈一只”,此为“波斯种”。 但老北京人不喜欢养白尾猫,以为不祥。北京人认为养猫乃高尚之情趣,其来源多系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 狗 北京人也喜欢养狗,但狗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猫的数量,有钱人一般会在护国寺庙会的狗市上买观赏狗:袖狗、叭狗。 袖狗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于袖间,因此得名。这些人将狗置于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以博得一乐。普通老百姓在四合院里多养些小京叭、小柴狗。 过去北京人养狗绝没有今天这样多,狗更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宠。即使养狗也绝对享受不了今天这样的“待遇”,做一次美容就得六七百,更没人把它以“儿子”相称。那时养狗多是看家护院,或外出时做个伴儿,充当一下“保镖”的角色。 四合院里多养些小京叭、小柴狗,只有大户人家才饲养大狼狗什么的。狗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猫的数量,所以在介绍老北京的各种书籍里,很少有谈养狗的。早年间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狗食多是主人剩下的饭菜,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不饱就到外面打野食。 核桃 时常能看见北京人手里拿着一对儿核桃,北京人雅玩核桃包括四个要素:揉、攥、搓、擦。 揉:是将两个核桃在右手中顺时针方向揉动或在左手中逆时针方向揉动,揉动时手要用力,力越大越能有效刺激手中穴位,越感觉到舒适,但揉动时要保持两个核桃相互不撞击。 攥:是左右手各执一只核桃,用手掌心内部攥握核桃,用力程度感觉到舒适为佳。 搓:是左右手各执一只核桃,用大拇指搓动核桃,方向是由底部向尖部,用力程度感觉到舒适为佳。 擦:是左手或右手持一只核桃,向另一只手的任何部位擦动,还可用核尖按压手中穴位。 过去北京人玩核桃的时候都出声,嘎啦嘎啦响,那时的人们愿意听那声音,觉得好听,给人带来愉悦感,沁人心脾。 扇子 都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容一代英豪再合适不过了,然而北京人呢?北京人也爱折扇,颇有羽扇纶巾的味道比如:高晓松,一把扇子走哪扇哪。 北京人好提笼架鸟,再来把折儿扇,清晨或者太阳落山的时候出来遛个弯儿,这才是真正北京公子哥儿和公子爷的生活状态。再者,古代文人雅士都爱拿扇子,体现自己的风姿雅趣,提高自己的气质,还可以装饰纳凉。 翻开中国文化史,总会发现文人与扇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出佳话无数。扇子,此物冬藏夏出,时令明显,谓之“气”,有架支撑谓之“骨”,扇骨由竹制成,谓之“节”,扇子摇动,有风拂面,谓之“风”。一扇在手轻摇,居然气节风骨随身,如此大雅之物,不玩它还能玩什么? 手串儿 北京人都喜欢盘手串儿。北京人玩手串儿图的就是一个乐。 “乐”的出发点就是玩,并没有特别的讲究。当你对北京人说:"你的手串不值钱"的时候,他会笑着回答你"嗨,不就是个玩嘛"。当你问北京人:"你这手串值好多钱吧?",他会说:"什么钱不钱的,我就觉得它漂亮"。玩的是"乐"。这种玩的心态是有意思的,能体会到手串带给他的快乐。 北京人玩手串儿为精神找到了寄托,通过盘转珠串,滤清了思想,调整了心理,是精神的境界。其乐无穷,又何乐而不为呢! 鹰 此外,养鹰也是旧京的一种风气。 过去,老北京民间曾经玩鹰之风大胜,这是满族人的习俗。那时有专门捕鹰的鹰户。为什么要玩鹰呢?因为人们每年要向宫廷交纳税银,如果交鹰,则可折银。 后来,玩鹰就慢慢的变成了老北京人的一项爱好。北京人玩鹰很讲究,鹰不管是买的还是自己打的,都是用绳子紧着的,到了驯鹰人手里,先把它打扮起来,用两根脚袢先拴在鹰腿上。 现在,玩鹰的北京人几乎找不到了。传说北京西山有一84岁徐氏老人,是打鹰的高手,此人性格怪癖,对人冷淡从不收徒,但最近几年收一徒,也是为了不让打鹰技艺失传。 这就是咱北京人,不争名,不夺利,好开玩笑,好交朋友。玩儿美了才是生活最重要的事儿!
回忆直到现在 是不是一个人想的太久了 总觉得时间在翻倍的过 我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 只觉得丢了很多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但被霾遮住了光明 我怀念狗屁不通的光阴 最初的节奏你听 二八二五六 二八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八三五六 三八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你知道我有多想回到老院子活泥巴 再邀那些光腚伙家去坑里逮青蛙 给姥爷卷袋烟叶 听姥姥聊聊天 他们这一代人没有文化但是很伟大 我想不起来那台黑白电视演地啥 也想不起来鞠萍姐姐当年说地话 我找不到我跳房子踢地那片瓦 谁知道我地弹球和票夹都放哪里啦 一个沙坑一个秋千我就能玩上一天 饿了爬到树上摘点槐花吃点榆钱 马泡有多香 桑葚有多甜 溜溜菶菶架戏台 再抓把黑天天儿 谁捅了马蜂窝谁被蛰地包多 谁晚上尿了床白天就得少玩火 谁骑着大梁自行车 扎过麦秸垛 谁地作业最多谁就捞不着一起唱儿歌 我想哥哥姐姐分给我地那块糖疙瘩 我很后悔当年为啥老是欺负她 现在我有了小外甥还在欺负她 我说老姐啊老姐 你真的辛苦啦 每天放学爸爸都会骑车接我回家 他说谁吃饭吃得多他就给谁买贴画 偶尔老师也会叫他去学校谈谈话 他回来打了我一巴掌他自己也哭啦 妈妈给我打地毛衣总是有点大 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啥 她的委屈都在心里从不善于表达 但是我知道她最牵挂地就是俺俩 其实我很想看俺爸爸妈妈再吵一次架 但一零年后全家福往后不再有啦 爸爸 妈妈 你们都还好吗 我想你们 更想回咱以前那个家 我多想和你们再一起逃节课 去西单商场打游戏机一直打到饿 抽地第一口烟应该是两块五的都宝 喝地第一口酒是不是红星我不记得 我踩着张家孩儿地肩膀爬过几次墙头 和赵家孩儿去工地上偷过几个卡扣 在体育场拜把子磕过几个响头 看看以前地合影 造型 全是不入流 在路边听你和君耀唱歌地人成群结队 他们说你俩玩音乐 其实你俩是为了漏味 有人看咱 不愤儿是为了争小闺女 想想那些屁事 哎呦 真是味儿 能弥补失去地童年也莫过于咱们地初恋 那时候什么都不图只是一味的想和她见面 看着她地照片 感觉每天都是晴天 那些上课传过哩纸条现在只能在心里默念 我写了这么多不是想歌颂我地童年 只是想把80后的回忆翻出来做个意见 给亲情留个纪念 还爱情一次祭奠 对弟兄们说声抱歉 一起挥手向青春告别 在传统教育和独立之间迷惘着寻找出路 我们扮演了改革开放地宠儿尴尬地幸福 你有多久没对着自己地眼睛好好地认个错 那么接下来让咱们一起对号入座 有多少人为了眼前放弃自己的明天 有多少人为了明天又在扼杀今天 有多少人为了今天寄生给了欺骗 又有多少人欺骗只为换取一丝尊严 有多少人为了尊严却活在别人的胯下 有多少人活在胯下只为养活他一家 有多少人为了一家老小四海为家 又有多少人漂泊日夜思念朋友和爸妈 有多少人指手画脚的给别人讲着道理 有多少人讲完道理自己却不讲道义 有多少人纹着道义却出卖自己的兄弟 有多少人从你的兄弟变成了你的凶器 有多少人付出总是很难得到回报 有多少人面对镜子留着眼泪微笑 有多少人笑着在暴雨中疯狂奔跑 有多少人为了名利戴上了冰凉地手铐 有多少人为了苟活背叛了最初的理想 但坚持了理想的却又混不到车房 有多少人为了车房要还一辈子外账 他还了外账也是拆了东墙补上了西墙 有多少人的婚姻没有出现过裂缝 嘴上骂着小三自己却破坏别人的家庭 有多少人的亲朋好友被钱给逼疯 他却无动于衷的在夜总会里晃着筛盅 有多少的通讯设备安装了无数的功能 但总是和最亲最近的人无法沟通 有多少人多少事其实我们都懂 但懂的太多最后智商却变成了狗熊 有多少人听到这里听着听着累了 有多少人听到这里听着听着哭了 有多少的故事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有多少我们思念的人在天堂听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