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gejkl zhugejkl
关注数: 133 粉丝数: 1,086 发帖数: 86,529 关注贴吧数: 56
我发现金庸小说有个特点就是盲目的捧宋 大宋三部曲里,谁做的事对宋朝有利,谁就是正义的,凭什么宋朝就有资格当正义的标杆。还是前期杨过说的那句话在理宋朝君臣也未必是什么好人。老查绝对是宋粉, 还有杨康你说他卖国求荣,他从小在金国出生,这根据现代的观点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金人,被金国王子收养怎么算是宋人,就算是以杨铁心来看,可杨铁心关键他也是山东籍贯的地地道道的金国人,只是移民到了宋国而已,而且才移民几年,就算认祖归宗他也是金人,别跟我说民族,凭什么汉人都必须是宋人,民族是民族国家是国家,岂能混为一谈,那只有女真人算是金人,那金国也就十几万人,这还像一个大国,你说金人欺压汉人百姓,难道南宋就不欺压百姓吗。 至于郭靖,宋朝害死他的父母,他就是带兵讨伐南宋也是有理,参考伍子胥,这可是千古美谈。 到了神雕宋朝的影响力就达到了登封造级 的地步,不止是本国人,也不只是汉人连外族都跑来给宋朝朝廷打工,连以前的敌人耶律完颜都来帮助守城,大小武和完颜萍耶律燕这根本和南宋毫无一点关系的人啊,大宋外援满天飞啊,最惨的是大理君臣,堂堂皇帝丞相大将军竟然跑去宋朝当一名马前卒,大理是国家大宋也是国家,双方应该是平等邦交岂能如此自低身份。至于一灯必须要大宋皇帝接见。以叔侄之礼相见,大宋皇帝是叔叔,一灯是侄儿。 比如公孙止完全可以表示不鸟宋朝,我是大唐臣子誓死效忠大唐,你们大宋灭我大唐,害死李后主,我与尔等势不两立,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其实公孙止完全可以投奔蒙古而且招揽义军打着为李后主报仇的旗号干一番大业。 还有小龙女她连汉人都不是,根本没有必要帮助南宋。
论武贴 分析一下天龙八部的武学层次 天龙八部在金庸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之丰富,涵盖面之广,令其他大多数作品难以望其项背。特别是有关武功的描写更是精彩纷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颇具玄幻色彩的各种武功让人浮想联翩,津津乐道。正因如此,有关天龙八部中人物的武功高低一直存在争论,比如“三兄弟到底谁的武功最高”,“逍遥三老的武功应该排在什么位置”,“慕容复算一流高手吗”等等。笔者早年间参与过很多类似问题的探讨,在探讨中吸取他人的一些看法,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最近又仔细研读了新版(第三版),发现在武功方面的改动不是很大(主要完善了剧情),不过有些地方的改动很关键,对第二版中模糊的地方做了交待,令作者对人物武功的评价更加清晰。   本文旨在提出作者自己构造的武功等级判定方法,将天龙八部中各个人物的武功强弱对号入座,并对其量化。量化后各人物的武功强弱更加清晰,两人比武的胜负可通过公式进行模拟,给出大致胜负的招数范围。   本文主要以天龙八部作为基础,少量例子会从金庸其它小说中摘录。如未作特别说明,本文以三联版为标准,其中所阐述和引用的文字均为三联版,如用到第二版文字配合说明的时候会指明。 第一章 天龙八部武功总论   1.1 整体战斗力,攻击力,防御力   首先亮明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武功高低可以用整体战斗力来体现,整体战斗力越高,可以认为这个人的综合实力越强。整体战斗力由基本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乘积决定(如下面公式所示)。基本战斗力由攻击力和防御力两个方面构成。整体战斗力决定了两个人的强弱,攻击力和防御力的高低决定了两个人(或多个人)分出胜负的快慢(所用招数的多少)。   整体战斗力=基本战斗力*战斗意志   基本战斗力指一个人在正常精神状态下的战斗力,只和这个人本身的素质和所学武功有关(包括暗器,毒功等),排除了受伤、暴怒、拼死等非正常状态的干扰。战斗意志从字面上理解是战斗时情绪的高低,但实际上可以包含更多的因素。举个例子,段誉的战斗意志一般处于非常低的水准(接近于0),因为他没正经练过武功,全无自信,出手经常犹犹豫豫;但遇到危机关头,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导致战斗意志迅速提升,可达到正常水平(默认为1),甚至更高。这时候他的武功显得非常高,因为他的基本战斗力本来就很高。   整体战斗力决定两个人的强弱,而各自的攻击力和防御力则决定分出胜负的速度。继续举例,游坦之的战斗经常很快分出胜负,一掌打伤玄痛(玄字辈中的硬手),包不同,风波恶,五掌逼退丁春秋,一掌打死宋长老(丐帮长老),对掌十几招让萧峰感到寒风侵体,可萧峰一旦发现窍门几招就能拿下他。原因就是游坦之攻强守弱。他的掌力不亚于萧峰,加上寒毒更甚于萧峰,对手防御力不高的话很快就会被打败;另一方面他的防御力非常低(较他的攻击力而言),粗浅的拳脚功夫还是跟阿紫学来的,所以一旦对手的防御力能够在暂时抵挡他的攻击,他防御力低下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很容易被抓住破绽速败。一般来讲,经过正常途径练习武功的人其攻击力和防御力是平衡的,但像游坦之,段誉,包括前期的虚竹这样有通过“奇遇”学到武功的人才会出现攻守相差巨大的情况。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神雕里的金轮法王,他可以和郭靖打到千招不分胜负,可以和重剑杨过拼内力而且胜之,但是他打个李莫愁百招拿不下,面对尼摩星一时没有办法,最丢脸的是打个龙骑士加赵汉奸要二三十招这个连前期小龙女都不如,此人是极端的守强防弱。   有了攻击力和防御力分开的概念,就能更圆满地解释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战例,也能对高手对决分出胜负的速度有大致的估计。在后面的量化篇中,基本战斗力是攻击力和防御力之和,比如一个人总体战斗力是150,他的攻击力如果是80,防御力就是70。这里先提一下,为下一节做准备。
再论段延庆与慕容复 书中人物的武功高低都是由作者金庸设定的,书中的旁白就是作者本人的想法,因而旁白是最有力的证明。在藏经阁中,旁白说慕容复的武功【稍弱】于萧峰,这肯定是不错的。也许有人认为少室山上,慕容复一招就被萧峰擒住,旁白的【稍弱】是不靠谱的 ,但你别忘了,当时慕容复被萧峰一招擒住是有理由的,因为一来慕容复气懑填膺,一心一意要杀段誉,全没顾及自身,二来萧峰的擒拿手法高明之极。无视【旁白】,不认真分析打斗背后的实情,只看表面的打斗来判断武功的强弱这是不靠谱的,不能取信人的。 慕容复跟段延庆打过一场,而且慕容复口头上认输了,很多读者就以此推断慕容复打不过段延庆,这是考究武功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是慕容复想借助于段延庆来达到兴复燕国的目的,是有求于段延庆的,因而他跟段延庆打,不可能出全力的,只是做做样子罢了。甚至为了讨好段延庆,还要做出故意输给他的样子,因而慕容复才会对段延庆说出“甘拜下风”那句话。你想想看,慕容复是多么高傲的人,连让他承认自己不如萧峰,他都不愿意,怎么可能会对段延庆认输,那是因为慕容复确实有求于人,换做是你,如果你想求一个人办事,想讨好一个人,你跟他打牌,你肯定要故意输给他对吧,一样的道理。 也很多读者以这一段来说明慕容复不如段延庆,这一段描写是:段延庆右手微斜,内力自钢杖传上单刀,只听得叮叮当当一阵响声过去,单刀已被震成十余截,相互撞击,四散飞开。慕容复、王夫人等分别纵高伏底闪避,心下均各【骇然】。慕容复拱手道:“段先生神功盖世,佩服,佩服。咱们就此化敌为友如何?” 很多读者认为慕容复对段延庆的武功【骇然】,就认为慕容复自愧不如段延庆,其实这是不靠谱的。首先,段延庆显露的这一手武功的确厉害,因为慕容复之前不知道段延庆的武功底细,突然见段延庆露了这么一手,觉得骇然是正常的。其次你再来看慕容复这一句话“段先生神功盖世”,这分明是慕容复对段延庆大送高帽的话。书中武功肯定胜过段延庆的人有一僧二挂三老四绝五本,再加上一个枯荣,至少有16个了。如果段延庆也能【盖世】,那岂不笑歪了人的嘴巴? 再说了,慕容复的武功也很厉害,你们看这一段:(慕容复)双眼如要冒将出火来,青光闪闪,一柄长剑使得犹似一个大青球,在厅堂上滚来滚去,霎时间将段誉裹在剑圈之中,每一招都是致命的杀着。段延庆、段正淳、段夫人、范骅、华赫艮、崔百泉等人为剑光所逼,只觉寒气袭人,头上脸上毛发簌簌而落,衣袖衣襟也纷纷化为碎片。 段延庆用内力把一柄单刀震断成十余片,这种阳刚之力固然厉害,可是慕容复的【剑光】能将衣袖衣襟化为碎片,这种阴柔之力也是骇人。用【内力】震断单刀,用【剑光】化碎衣襟,二者谁的难度更高,你们倒说说看。 综上所述,慕容复跟段延庆这一战根本不能用来衡量二人的武功差距。要衡量二人的武功差距还得从旁白入手。以旁白“慕容复武功【稍弱】于萧峰”为依据,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论证慕容复跟段延庆的差距。 第一种,理论间接对比法。在小镜湖,萧峰看过段延庆决战段正淳,并且萧峰还跟段延庆交过手,萧峰非常清楚段延庆的武力,萧峰武功高强,经验丰富,见识卓超,他的话是不会错的。萧峰曾对阿朱说,如果大理段氏有五六个段延庆这样的高手,他就打不过了。由此话推想,5个段延庆,萧峰打不过;4个段延庆,萧峰应当至少打平;3个段延庆,萧峰应打得过。也就是说,萧峰至少打过3个段延庆。既然慕容复【稍弱】于萧峰,那慕容复最少也打得过1- 2个段延庆,如果慕容复连1个段延庆都打不过,那还能叫【稍弱】于萧峰吗? 第二种,实战间接对比法。萧峰对阵5-6个段延庆,萧峰输;在少室山上,萧峰对阵慕容复+游坦之,久战萧峰输。那我们按最少的算好了,不说慕容复+游坦之=6个段延庆,等于4个段延庆总没问题吧,即慕容复+游坦之=4个段延庆。平摊一下,慕容复=2个段延庆,再退一步,慕容复=1.5个段延庆总没问题吧。游坦之内力虽然深厚,但招式不行,实战的话,游坦之单独对战段延庆,游坦之能不能打赢段延庆还是疑问。 以上两种推论方法,都殊途同归,可见,慕容复胜过段延庆是没有问题的。 如读者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但请不要骂人,一起好好探讨。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