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者1 唯物主义者1
关注数: 0 粉丝数: 3 发帖数: 1,561 关注贴吧数: 2
实话实说, 我是魔鬼! 这是我的小号,刚刚申请的。 首先我表明一下,我玩贴吧算是比较早的吧。玩柳林吧的时候,吧里还没有吧主职位呢。因为当时玩的比较疯,也曾组织过网友聚会,甚至一大群一起去自驾游过,大家都不是一个县城的,有文水的、交城的、汾阳的、离石的、方山的、交口的等等,男女比例基本对半。 其实不管别人怎么想,起码我们之间都很纯洁,大家出去都互相照应,经过两天的磨合相处,也都很亲密,很随意。 就像昨天的聚会一样,我们也有很多的照片作为留念。但恰恰就是这些在我们眼里和内心里认为再正常不过的照片,给我们其中的某几个人的生活造成了一些困扰,就包括我。 我当时没带相机,所以也就没有照片。但某日和某网友在QQ里聊的时候,他把他相机里的照发很兴奋的发给了我,其中有一张是我单独和某女网友照的,当时我们是踩在河中心的一块石头上照的,因为怕滑落到河里,自然是我扶着她,她抱着我。但他发给我的时候,竟然做了剪辑,把脚下的石头部分给砍了。咋一看,我们俩确实很不正常,任谁看见都觉得过于暧昧。何况,在一旁看到的是我老婆。 以后的剧情我就不多说了,反正一条,我答应老婆,不会再去和网友聚会。 闹闹初三的时候给我打电话盛情邀请,其实让我很纠结。我也想认识认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大家伙。但给老婆的承诺在几年前就已经许下,一诺千金,我还是很看重的。 昨天忙完已经是下午4点了,纠结了很久,还是偷偷溜开去了聚会点,想着我也不去见大家伙了,也不要什么纪念品,也不去吃吃喝喝玩玩了,把闹闹叫出来,出200块钱,算是一点小心意吧。事与愿违,我打电话给闹闹,说我就在外面,他立马就出来了。我以为他看到来电显示,一定知道我是谁了,没曾想,这闹兄喝高了点,在外面和我拉扯了老半天,愣是不让我走,好多人都在看我们,呵呵,我估计很多围观的人以为我欠他的钱,总算是逮着了,怎么可能放手。 当时,我要求闹闹进去别说我的ID,闹闹答应了。进去后,闹闹指着我大声和大伙说,我是魔鬼,呵呵,我当时楞了一下,也就装糊涂想蒙混过去。 呵呵,很感谢大伙的盛情,也感谢王老师和尤老师为我们写出那么感人的歌曲,有时间我还会去拜会你们的,我对你们真的很崇拜。 对于所有叫魔鬼的吧友,和你们说声对不起,未经你们的同意,我私自使用了魔鬼两字。虽然想着难不成我就不能起个含有魔鬼两字的ID?但想想,这或许和品牌一样,我一个小作坊,侵权了大厂商。对不起,我不会有下次了。 借这块自留地,和那个叫“昂是柳林家的”也道个歉,我真不该拿这200块钱去丢魔鬼的脸。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多少才算是挣脸了,因为我在置顶的那个公示栏里没找到您的ID,或许您是暗中捐款也未可知,只是麻烦您给我提个醒,多少才算给魔鬼挣脸了,我卖血也给您补上,成不? 呵呵,不说了。大家一定在猜想我是谁。这就是柳林吧的哥赫巴德猜想。只要你不怕脑细胞死得快,你就尽情的去想吧。 祝众吧友新春快乐!
***变态,畸形也是美?***** 国文,在五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可谓硕果累累,精益求精。它有过鼎盛,有过辉煌,很多东西已登峰造极。自“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出现,更使它如鱼得水,大放异彩。 由此而淀积了方方面面的标准格局,比如普通话的推广,成语的正确应用,语法,逻辑的配合,文章的中心立意,汉字的书写规范等等。写个东西,既要讲究它实用性,又要讲究它的可读性,更要讲究它的艺术审美性。 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古到今,涌现出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历经几朝几代,永不衰竭,示为典范,标榜后人。 古代有一篇文章叫<<病梅馆记>>,说的是馆主不让梅花自然生长,而要根据主人的意图随意扭曲。使它产生畸形,病态根茎来迎合人们的心理,也可以说东施效颦吧。今天,人们也许是从此中间忽然感觉到灵感,体会到另一种适应时代的-----变态畸形美。 我不仿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在中国唱红十年之多,这里咱不说歌词,只说标题。难道世上除过妈妈好以为,再没有一个好东西?“只有”二字用的多么讨厌。一个典型的错误标题,不是人们没有发现,而是要以此为美。 “1”到底读音是yi还是yao?汉语专家多次修订字典是不是在白劳?那干脆我们就使用方言俗语不成? 《辞源》,《辞海》中,有那么多的词条还不够我们用吗?我们为什么硬要将----不能按发展成就来解释的两个词:“升华”,“结晶”到处滥用呢? 不知乍得,诗界又兴起什么梨花诗,这完全是在亵犊艺术。把任意一句话分成几行,就成一首诗了,悲啊。 一首歌,就两三句话,重复唱它老半天,竟能唱红。 医生为了显示知识渊搏,处方上的字有几个人能够认识?由于药司的习惯,一般还是能猜对的。如果把处方上的字剪下,拼成一篇文章再让医生看,未必认得。 ,,,,,, 一个事物,一个东西,出现在个别人身上,也许招来非议。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则说明它有“美”的所在 。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我不懂了,难道变态,畸形也是美?
变态,畸形也是美? 国文,在五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可谓硕果累累,精益求精。它有过鼎盛,有过辉煌,很多东西已登峰造极。自“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出现,更使它如鱼得水,大放异彩。 由此而淀积了方方面面的标准格局,比如普通话的推广,成语的正确应用,语法,逻辑的配合,文章的中心立意,汉字的书写规范等等。写个东西,既要讲究它实用性,又要讲究它的可读性,更要讲究它的艺术审美性。 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古到今,涌现出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历经几朝几代,永不衰竭,示为典范,标榜后人。 古代有一篇文章叫<<病梅馆记>>,说的是馆主不让梅花自然生长,而要根据主人的意图随意扭曲。使它产生畸形,病态根茎来迎合人们的心理,也可以说东施效颦吧。今天,人们也许是从此中间忽然感觉到灵感,体会到另一种适应时代的-----变态畸形美。 我不仿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在中国唱红十年之多,这里咱不说歌词,只说标题。难道世上除过妈妈好以为,再没有一个好东西?“只有”二字用的多么讨厌。一个典型的错误标题,不是人们没有发现,而是要以此为美。 “1”到底读音是yi还是yao?汉语专家多次修订字典是不是在白劳?那干脆我们就使用方言俗语不成? 《辞源》,《辞海》中,有那么多的词条还不够我们用吗?我们为什么硬要将----不能按发展成就来解释的两个词:“升华”,“结晶”到处滥用呢? 不知乍得,诗界又兴起什么梨花诗,这完全是在亵犊艺术。把任意一句话分成几行,就成一首诗了,悲啊。 一首歌,就两三句话,重复唱它老半天,竟能唱红。 医生为了显示知识渊搏,处方上的字有几个人能够认识?由于药司的习惯,一般还是能猜对的。如果把处方上的字剪下,拼成一篇文章再让医生看,未必认得。 ,,,,,, 一个事物,一个东西,出现在个别人身上,也许招来非议。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则说明它有“美”的所在 。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我不懂了,难道变态,畸形也是美?
变态,畸形也是美? 国文,在五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可谓硕果累累,精益求精。它有过鼎盛,有过辉煌,很多东西已登峰造极。自“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出现,更使它如鱼得水,大放异彩。 由此而淀积了方方面面的标准格局,比如普通话的推广,成语的正确应用,语法,逻辑的配合,文章的中心立意,汉字的书写规范等等。写个东西,既要讲究它实用性,又要讲究它的可读性,更要讲究它的艺术审美性。 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古到今,涌现出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历经几朝几代,永不衰竭,示为典范,标榜后人。 古代有一篇文章叫<<病梅馆记>>,说的是馆主不让梅花自然生长,而要根据主人的意图随意扭曲。使它产生畸形,病态根茎来迎合人们的心理,也可以说东施效颦吧。今天,人们也许是从此中间忽然感觉到灵感,体会到另一种适应时代的-----变态畸形美。 我不仿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在中国唱红十年之多,这里咱不说歌词,只说标题。难道世上除过妈妈好以为,再没有一个好东西?“只有”二字用的多么讨厌。一个典型的错误标题,不是人们没有发现,而是要以此为美。 “1”到底读音是yi还是yao?汉语专家多次修订字典是不是在白劳?那干脆我们就使用方言俗语不成? 《辞源》,《辞海》中,有那么多的词条还不够我们用吗?我们为什么硬要将----不能按发展成就来解释的两个词:“升华”,“结晶”到处滥用呢? 不知乍得,诗界又兴起什么梨花诗,这完全是在亵犊艺术。把任意一句话分成几行,就成一首诗了,悲啊。 一首歌,就两三句话,重复唱它老半天,竟能唱红。 医生为了显示知识渊搏,处方上的字有几个人能够认识?由于药司的习惯,一般还是能猜对的。如果把处方上的字剪下,拼成一篇文章再让医生看,未必认得。 ,,,,,, 一个事物,一个东西,出现在个别人身上,也许招来非议。如果成为普遍现象,则说明它有“美”的所在 。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我不懂了,难道变态,畸形也是美?
狼人,请不要胡说 父亲的网名:差一分钱 ------------------------------------------   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实在土得掉渣。后来,我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你去帮我买包烟吧。   孩子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烟。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孩子惊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教室很寂静。   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高考呢,少一分钱,哪个好心人会送你一分哟。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父亲说,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却使我的人生得到一次升华呀!(摘自《乡土》第9期作者葛取兵) 作者: 59.48.244.* 2007-9-27 07:18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父亲的网名:差一分钱 302?那个时候的分数线可真低啊! 真不知道,那些鄙视80后的人是怎么想的,你们那时候上大学的换到今天一个也上不了,连最烂的吕梁师专也上不了。 作者: 我是狼人 2007-9-27 09:27   回复此发言 八十年代那时,全社会不提倡学习,1:师资质量低下,很多高中老师的程度还不如现在的普通初中学生.2:学生每年还要抽一半的时间参加劳动,搞勤工俭学.3:学生吃不饱,穿不暖,挣扎在死亡线上.4:一般学校不开设英语课程,每门考科100分.因此考300分 是绝对高分,如果让你去的话,最多也200分.你还这里大言不惭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