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 1768
关注数: 76 粉丝数: 205 发帖数: 4,056 关注贴吧数: 36
[2023.08.24]科学家在北太平洋发现2万年前的远古虎鲸避难所 在日本和俄罗斯附近的北太平洋,生活着几群不同的虎鲸(逆戟鲸),但它们从不相互交流,捕食不同的猎物,用不同的方言交流,也避免相互交配。它们相距如此之近,又属于同一物种,怎么会这样呢?来自南丹麦大学的鲸鱼专家奥尔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致力于揭开虎鲸在北太平洋殖民的神秘面纱。 在莫斯科大学任职期间,她曾多次率队考察这些神秘的生物。目前,她隶属于南丹麦大学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新的研究表明,太平洋北部靠近日本和俄罗斯的虎鲸群因其冰河时期的祖先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方言和传统,有些虎鲸群留在冰河时期的避难所而不是迁徙。由于虎鲸在饮食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研究人员主张将虎鲸分为几个物种或亚种,强调了解不同的虎鲸生态类型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捕鱼实践的重要性。北太平洋的虎鲸。资料来源:SDU/Olga Filatova 现在,她的一些最新成果已经发表。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她和同事们探讨了虎鲸文化与它们在北太平洋殖民的冰川后历史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目前生活在日本北部根室海峡附近的虎鲸群是虎鲸的后代,它们在距今约 2 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川期定居于此。遥远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方作为避难所,它们的后代从那时起就一直生活在那里。 "虎鲸是一种保守的、受传统束缚的动物,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则它们不会迁移或改变传统。奥尔加-菲拉托娃说:"我们在这个种群中看到了这一点。" 这是她第二次发现冰河时期的虎鲸栖息地。第一次是在阿留申群岛附近,距离这里大约 2500 公里。那里的虎鲸和它们的日本同类一样保守、拘泥于传统,它们也是冰河时期祖先的后代,在无冰水域找到了避难所。 "当冰层再次开始后退,虎鲸和其他鲸鱼可以游到新的无冰海域时,它们中的一些却没有跟上。"奥尔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说:"它们留在了自己的栖息地,现在仍然生活在那里。" 这些研究以基因分析(研究人员对鲸鱼进行了皮肤活检)和鲸鱼发出的声音分析(用水下麦克风录制)为基础。 "涅姆罗海峡的虎鲸具有异常高的遗传多样性,这是冰川栖息地的典型特征,而且它们的发声曲目与生活在北方堪察加半岛海岸附近的虎鲸的方言截然不同。"奥尔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说:"堪察加半岛的虎鲸很可能是从阿留申群岛中部的虎鲸栖息地向西迁徙的少数虎鲸的后代,这就是它们如此不同的原因。" 虎鲸的叫声多种多样,没有两只虎鲸发出相同的声音。因此,这些声音可以用来识别个体与家庭和荚的隶属关系。虎鲸并不像猫等动物那样通过基因编程来发出声音。一只猫在其他动物中长大,从未听过其他猫的叫声,但它张嘴时仍会喵喵叫。与此相反,虎鲸从母亲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那里学会了交流。每个虎鲸群都有自己的方言,其他人不会说。 当我们把这一点与基因分析结合起来时,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不同虎鲸群落之间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发现了两个冰河时期的避难所,这让我们了解到虎鲸可能会如何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随着冰雪消融,它们很可能会向北迁移,这种殖民化可能会以小规模、单个家庭或荚状群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大波的形式出现。 北太平洋的虎鲸 两个冰河时期避难所的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虎鲸在冰河时期是如何生存的,而且还描绘了一幅虎鲸的图景,它们是非常不同的动物,可能无法完全归入一个物种。 "许多人认为虎鲸应该分为几个物种。"奥尔加-菲拉托娃(Olga Filatova)说:"我同意--至少应该分为亚种,因为它们是如此不同,以至于在讨论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或分配给渔民的配额时,只谈论一个物种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虎鲸吃鱼,有些只吃鲱鱼,有些只吃鲭鱼,有些只吃特定种类的鲑鱼。还有一些虎鲸只吃海豹、鼠海豚和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有的什么都吃一点,还有的生活在遥远的大海里,以至于我们从根本上对它们知之甚少。 海豹群是否吃鱼以及吃什么鱼,对在其栖息地进行的捕鱼活动有着重大影响。一个国家在计算捕鱼配额时,必须考虑到捕食者自然捕杀的鱼的数量,而虎鲸一天能吃掉 50-100 公斤的鱼,这对配额计算有很大影响。 如果虎鲸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而不接触鱼类,那么如果要捕捉它们并卖给海洋公园,这一点就很重要,因为在海洋公园里很难给它们喂食海洋哺乳动物。虽然海洋公园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下降,但虎鲸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市场。 逆戟鲸以家族为单位生活,由族长领导。家族聚集成紧密团结的群体,氏族由具有相似方言的群体组成。 虎鲸的生态类型: 生态型的虎鲸有不同的方言和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交配。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有多达 20 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北太平洋已知的生态类型: 居民 在沿岸的同一地区停留的亲密家族和群落。以鱼类为食。 过客: 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的小型、凝聚力较弱的鲸群。栖息地从俄罗斯到加利福尼亚。 近海: 以 20-200 只的群体生活在远海。研究不足。 已知的生态类型在南极南部: A 型:在开阔水域旅行,似乎主要以小须鲸为食。 B 型:比 A 型小,似乎主要以海豹为食。 C 型:体型最小。生活在比其他类型更大的群体中。似乎主要以鱼类为食。 D 型: 分布在南纬 40 度到 60 度之间。对它们的研究很少。 可能是新的生态类型: 在北大西洋以鱼类为食的类群。 在北大西洋以海洋哺乳动物为食的类群。 在南美洲海岸以企鹅和海狮为食的类群。 直布罗陀附近以金枪鱼为食的鱼群。 夏威夷和墨西哥湾附近的热带鱼群。 新西兰周围主要以鳐鱼和鲨鱼为食的族群。
看到最近哈尔滨旅游业的表现好高兴啊!但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现在我们的冰雪旅游除了应该和长春错位发展外,在西北也有个竞争对手,那就是喀纳斯。我在几个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游客来哈尔滨一般都会停留三天两夜,这样其实有效的游览时长也就不到两个白天。如何能留住人,多留几日变成了关键。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哈尔滨由于特殊的历史恰巧就融合了这两点。很多游客也都是被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欧式建筑所吸引。这次哈药六厂的出圈实属意外,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样看哈尔滨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旅游资源。 其实哈尔滨市内类似哈药六的建筑或者桥梁很多,比如轩辕集团旧楼、还有就是距离市区远点儿的比如在建的俄中能源集群、马迭尔小镇等等,甚至现在在游客圈略有知名度的阳明滩大桥(阳明滩大桥下看夜景很美)。花园街黄房子那里也可以好好整,特色咖啡馆、民宿等等都可以搞起来,夏天都整上花,黄色的建筑群配以多彩的鲜花同样可以吸引爱生活爱浪漫的小姑娘们。所以,这些完全可以多加宣传。但是相对比较拉的就是这些地方都不是成片的统一风格的建筑群,而是更像是海洋中的孤岛,要经过连片的一模一样毫无美感板楼小区才能到达。视觉上就没有那种和谐的美感,这叫需要靠未来城市的规划者提升啦。 我还有个幻想,如果冰雪大世界附近可以整个城堡度假酒店之类的,入住游客享受早2小时入园,当日无限次进出等礼遇。 这座城市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可以发掘,用冬季冰城冰雪、夏日浪漫避暑吸引人来,留住人,多留几日。那么对经济的拉动也会有一个正向的作用。写的有些散,大家见谅,希望哈尔滨会更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