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壶小子
金陵壶小子
开心就好~~
关注数: 57
粉丝数: 103
发帖数: 3,907
关注贴吧数: 35
看不懂的珠链,望大侠们帮忙断下真伪~~为感
新手初来玉吧,发三枚不多见的和田籽料~~~
跪求大侠们帮忙看下钧瓷葫芦瓶~~~
上两把啄地阳刻段泥茶壶~~~~
漂亮的紫砂版画,可惜缺少一个~~~
一禅师赠与我的凤眼老菩提珠子~108颗 除了珠子是原配的以外,其他附属配置都是后配
高工作品~~~四方抽角掇球
刻绘漂亮的清代秦权~~~
刚入的供春提梁~~~
一友人相赠的钧瓷葫芦瓶~~望大侠们帮忙看下,为感!
漂亮的大红朱泥小壶~~~
南京装让350CC纯料风卷亏一把,错过就没了哦!
本人为了再入精品,故平价转让个人以往收藏,绝对物超所值啦 1
实在忍不住又要发帖了~~~350CC风卷亏一把
南京出手原矿朱泥仿古,250CC左右~~ 此壶为半球网状出水孔,应是8,90年代出口台湾或者日本的。已经泡养的很漂亮了
南京出手石瓢一把,250CC左右~~~ 一手小壶正好品茗,走过路过,可别错过哦~~
这次“金陵壶小子”真的决意离开此吧了~~ 从刚刚接触茶壶就一直在这吧里待到现在,首先小子我要感谢一直鼓励我,帮助过我的那些师友们,至此,壶小子祝福你们事事如意,开心每一天!也欢迎朋友们随时来南京做客,电话吧里有的~~~~不多言了,祝兄弟们圣诞节快乐!
最后上两把茶壶睡觉了~~
再上把黄段的扁圆壶~~
精品茶壶再次献上,嘎嘎
“金陵壶小子”也要与时俱进,改发些现代茶壶~~ 茶壶上的字还望吧里高人指点下,感谢~~
请大侠们帮忙看下这尊菩萨是不是老小叶紫檀的~~为感 这尊菩萨高40公分,直径20公分。防水即沉,酒精泡有云烟样红色溢出,分量很重,迎着光看有点像塑脂的感觉。黑里透着橘红色~~~请吧里高手帮忙看下是否老的小叶紫檀。辛苦了~~
请大侠们帮忙看下是否老小叶紫檀~~~为感
一把老茶壶述说的故事之~二 对于老茶壶的认识,大家多谈观点
一把老茶壶述说的故事~~~ 一 大伙都可以参与,多谈点知道的
发个橄揽核雕的观音菩萨和一串小叶紫檀的小物件~~~
发个刚刚从展览馆请回家的清代全彩釉茶叶罐~~~
两个全手工夫妻“龙凤杯”~~~·
紫砂专家答记者问 最近央视曝光了宜兴紫砂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宜兴广大的紫砂从业人员以及紫砂爱好者、紫砂经营者都十分关心。今天,有幸邀请到了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江苏省陶瓷研究所邱永斌所长、工艺美术师徐立,请三位就紫砂行业中一些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与网友互动交流。 主持人:对于央视曝光宜兴紫砂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史会长,您作为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对此您怎么看? 史俊棠:最近中央电视台就有关宜兴紫砂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曝光,我们觉得非常及时,假冒伪劣的紫砂泥料和紫砂壶,使我们宜兴的紫砂品牌深受其害。这也体现了中央媒体对宜兴紫砂行业的关心,是对宜兴紫砂从业人员的关爱。 主持人:下面请工艺美术师徐立介绍一下什么是紫砂,而宜兴的紫砂又是怎样的呢? 徐立:宜兴紫砂作为中国传统特有的历史文化,它是在明末清初江南茶文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它在宜兴传统陶文化基础上,在江南文人士大夫的直接参与下产生的。宜兴紫砂跟其他陶瓷最简单的区别是什么呢?第一宜兴紫砂是铁质粘土烧制而成的,第二它是不上釉的,第三它有一定的透气性。紫砂泥料是紫砂产品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我们紫砂的传统纯手工成型技法。 主持人:对于宜兴的紫砂技艺,它的传承情况是怎样的呢? 史俊棠:宜兴紫砂作为纯手工制作技艺,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它的传承一直是脉络延绵、经久不息。到现在为止应该说仍然沿袭了这种师父带徒弟,父母带儿女这样一种传承的方式。总体来说这两年传承比较好,从2006年开始,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列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到现在为止,整个从业人员在不断的增加,技艺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到2009年底在世的国家级大师10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4位,高级工艺师105位,工艺美术师223位,助理工艺师760位,工艺美术员有1081位。加起来,我们的技艺队伍中有技术职称的已有2169人,宜兴紫砂正是依靠这样一批具有传统技艺的队伍,孜孜以求地传承着紫砂陶的技艺,因此说现在紫砂的技艺传承在宜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主持人:对于紫砂技艺的传承能否请史会长具体介绍一下为什么这么的神秘? 史会长:在整个世界的制陶工艺中,唯独宜兴紫砂它是全手工制作,而且是镶片法成型。它不是一般陶瓷象拉胚、注浆、滚压成型,所以说,这种独特的制陶技艺使大家能够对宜兴紫砂产生一种非常敬仰的心情。每一个工艺师都能够独立完成一把茶壶的制作,所以不管国外的朋友也好,国内的朋友也好,都想目睹一下我们的工艺师是如何制作一把紫砂茶壶的,如何从一团泥把它变成一把好的茶壶,其实这里边就是所谓的技艺传承问题。 主持人:在央视曝光中还涉及到一个紫砂从业人员的职称问题,对于这一点史会长您有什么看法呢? 史俊棠:如果是真正关心宜兴紫砂行业的有识之士,可以打开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网站查看一下,这两年紫砂技艺队伍中技术职称的评审一直是由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在组织实施,比如说我们的工艺美术员和助理工艺师就有宜兴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人事局)来组织评审,我们的工艺美术师就由无锡市政府的人事部门来组织评审,我们的高级工艺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就是江苏省政府人事部门来组织评审。这几年,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对紫砂技术人员的职称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心,而且这几年各级各类的评审也更加趋于规范、公开、透明,因此到现在为止,宜兴2000多名的工艺技术人员在网上都能够查到。这个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技艺水平,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是不能轻而易举拿到技术职称这个头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称和他的作品应该是相一致,和它的作品售价也有牵连。在这样的市场利益下,也促使一部分人,没有真正过硬的专业水平,而又想在市场经济中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卖出好价钱,也会有少数人搞一些虚假的职称印在名片上,宣传资料上印制一些名不副实的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在这里我要提醒广大玩壶的朋友,真正要买一把好的壶的话还是要看茶壶本身的品质。要了解一下这个制壶人真正的技术职称,打开一下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究竟是高工还是工艺师还是技术员还是助理工艺师,除此以外不可轻信。 主持人:史会长,一些包装精美的紫砂壶,往往带有各种职称的收藏证书。这种所谓的收藏证书,普通消费者肯定比较相信,对于购买者来说也会有误导作用。这些收藏证书能否请行业协会统一下发呢?对收藏证书做一个权威的认证,而不是从业者自己私下印发? 史俊棠:现在的紫砂工艺生产回归到千家万户,对于这样一种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我们也做过思考,但是现在还是没有真正做起来。其实,真正懂壶的朋友是能够花了大价格买到一把真正好的茶壶的。作为玩壶的还是要先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作品的水平和这个人的人品有一定关系,不能轻易相信获奖证书、荣誉称号、技术称号或者是收藏证书等,这还有待于玩壶的人自身去做些研究和提高,不要盲目和轻信。同时,我也提醒大家,在市场上,一些价位很低、质量很粗劣的、冒用工艺大师名义的茶壶很多,购买者不要轻易上当。
紫砂七老 任淦庭、吴云根、斐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并称为紫砂艺界“七大老艺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十分重视传统紫砂工艺的恢复、保护和发展,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1954年在蜀山地段建立紫砂工艺合作社,把仅有的30多名老艺人组织起来。翌年春,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位著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目前,这些老艺人均已作古,不过,他们的优良品格和传世美器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任淦庭、吴云根、斐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并称为紫砂艺界“七大老艺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紫砂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任淦庭(1890-1968),原名干庭,字窑硕。号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艺名石溪、漱石。著名紫砂陶刻名家、一代宗师。宜兴陆平人,后迁居宜兴蜀山。任淦庭自幼喜爱书画,艺成后潜心钻研紫砂陶刻技艺,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与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艺术风格和谐而又协调。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罐、文房玩具上陶刻装饰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等,无不雅致生动。任淦庭所雕刻书法、笔力遒劲,刀锋灵秀,正草隶篆,各领风骚。尤以大篆和古隶见长。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自成风格,为紫砂陶刻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任淦庭 友竹壶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光素器巨匠,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是近代紫砂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顾景舟作品 云肩如意壶 造型简练有致,以细部雕琢刻划加以变化。扁鼓身,直颈,管状流微曲作蓄劲吞吐状,环形把,下有三只鼎状足。肩上堆塑云形图案,壶口与盖圈刻以仿古图形,盖钮成莲花微放状。 蒋蓉(1919-2008),别号林凤,生于宜兴川埠乡潜洛村紫砂陶艺世家,自幼随父辈研习紫砂,1955年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当代陶都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代表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枇杷笔架》被选作北京中南海紫光阁陈设。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她被江苏省文化厅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技艺”的传承人代表;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她“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荸荠壶》 吴云根(1892-1969),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13岁就在蜀山跟随汪根宝学紫砂壶艺,靠悟性和求知欲,3年学成满师,以又快又好蜚声壶界。作品技艺精湛,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他创作的提梁弧菱壶、大型竹提壶、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陶艺大展,声誉远播。现在,吕尧臣、汪寅仙等一批海内外闻名的制壶高手,均出其门下。吴云根作品 线圆壶 壶身用两泥片合制作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天衣无缝。 朱可心(1904一l986年),字凯长、开长,十五岁拜师学艺,设计了紫砂新品数十种,以花货见长。擅长紫砂塑器造型,刻意求新,风格独特。尤善以龙、云、松、竹、梅为题材的创作。朱可心作品 云龙壶
上把自己很喜欢但又很纠结的一把茶壶~~~ 这样的泥料,这样的工艺,看着着实让人感叹~~底款“佩古斋”,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原来是“珠山八友”之一程思庭的专用印记,不过疑惑的是,为何程老印记在茶壶底部~~???
友情提醒~~~ 如果你有交通违章未处理的,请在十二月三十一号前办理,如果拖到明年一月一日后办理,会按新的扣分办法处理的,请互相知照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已经播出,如果愿意,把这条信息发给你知道的**通新规】2013年1月1日施行
再赏“松竹梅”~~~
一把没有整过口的清水泥仿古~~~
杯具,真是杯具啊~~~请大家看看如何是好!
紫砂壶款识的表现方法 存世的历代紫砂器,见诸实物的是明万历年间的紫砂名匠时大彬制紫砂壶。自时大彬始,至清、民国及当代的紫砂器,其印鉴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种: 1、胎体:刀刻、印章钤印; 2、彩釉:釉上彩。 明代流行刀刻款识,由于使用的刀具和刀法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效果的款识:一种是等线体字,例如“玉香斋”三个字(见《龙语》),每个字的笔划粗细基本一致。 另一种是有书法 韵味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例如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乡出土的鼎足圆壶,壶底有“时大彬制”四个楷书字款。江苏省无锡县文管会收藏的三足圆壶,有“大彬”二字楷书款。这两个款识书法韵味浓,可以想见以刀刻出波折起伏的楷书效果。明代周高起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请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用毛笔把文字写在胎体上,再用竹刀依毛笔的提顿转折逐笔刻划出。时大彬后来熟至生巧,不再请人“落墨”,而是自己以刀为笔,由此,赋予款识个人独特风格,以至别人无法仿效,并因而成为历代鉴赏家鉴定时大彬作品的一个重要依据。时大彬的作法影响了他的弟子门生,所以李仲芳也自己动手,并且有时替时大彬刻款,但功力不逮,“手法自逊”。 明末清初,在印章款识出现后,仍有一部分人继续用刀刻划署款,同时并用钤印,如惠孟臣、陈鸣远。 陈鸣远是紫砂器刻划钤印转换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不仅用刻划方式署款留名,也使用印章。刻划款主要用在紫砂器腹、底部,印章主要用于壶盖内、壶底等部位。印文主要内容有“陈鸣远制”、“陈”、“鸣远”、“鹤 ”、“隈 ”等。陈鸣远在刻款钤印方式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继承了明代壶艺家显示自信、追求典雅质朴的艺术风格,又开启了清代钤印留名,以印代刻,诗、书、画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以刀刻署款必须有书法基础或较高的悟性,而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刻款麻烦,速度慢,不适应商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它逐渐让位于印鉴。 印模是艺人们按照既定文字与图案预先刻制的模具,以代替竹刀在紫砂器胎体上留下印鉴。印章可以不断地重复使用,适应了批量生产的需要,也避免了同一个艺人在不同环境下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刻划的款识产生异变,给后人鉴赏带来不尽的困扰。印章有两种:一是图案印章,一是文字章;还有图文相结合的印章。 印章款识的外型是多姿多彩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异形或称肖形等。 圆形章:许晋侯制水仙花 壶,壶底钤有“许晋侯制”四字圆形章。 椭圆形章:余剑霞制井栏壶,“余”字是椭圆形章。黄玉麟制大提梁壶,壶盖内钤“玉麟”椭圆形章。 正方形章:徐飞龙制汉方壶,壶底钤“荆溪徐飞龙制”六字正方形印。 长方形章:清代末期仿时大彬壶,壶底钤“时大彬制”四字无边框楷书印。惠孟臣制壶有钤长方形印的,如“一杯中山小.孟臣”,即是朱坭水平壶之壶底印,为长方形。 单边框:如“宜兴紫砂”、“荆溪杨记”等印为单边框。 双龙戏珠框:双龙造型为清代龙,印文为“豫丰”。 回云纹框:如印文为“荆溪紫砂”。 肖形印:如清末制作的铜提梁壶,盖为嵌盖的,盖上钤有葫芦形印章,印文“豫丰”。 这几种印形中以正方形印最常见,各种身份的人都用,明、清、民国、当代也常见用正方形印者。较少见的是肖形印,椭圆形多用在盖内或柄下。
铭文赏析 铭文赏析 此壶铭文见于上海博物馆藏的一柄四足方壶之腹部,上镌楷书"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钤‘陈鸣远造’篆书阳文方章。此壶高一零三毫米,口径六十七毫米,壶形方中显圆,寓圆於方,敦实厚重,是陈鸣远的代表之作,也是反映陈鸣远制作技艺与文人翰墨相结合的典型器。 “且饮且读”。一手把茗壶饮茶,一手持书卷读书。 “不过满腹。”语出庄子“逍遥游”:“鹤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个人无法占有一切,饮茶於茗壶,茶水再多,能饮的水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只是知识沧海巾的一粟。短短的八字铭文,坦露了铭文作者饮茶趣味巾治学态度。其实这也正是铭文作者陈鸣远最真实的写照。 陈呜远(一六八0年——)名远,号鹤峰,亦号壶隐,清康熙年间人。他出身於紫砂世家,在紫砂领域里技艺精湛,善制爵、觚、鼎、彝等 古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在壶的造型方面,他对各式壶都很擅长,尤其善制自然型壶;风格上承明精华,下开清代格局,是一位塑 镂兼长、技艺超群的壶艺家。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助人茶兴、益人性情的诗句,短小简洁的铭刻常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此外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把中罔传统的绘画和书法装饰艺术形式,引入了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加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不愧是一则切茶、切壶并蕴含饮茶情趣和文人治学态度的佳铭。
紫砂藏家勿入误区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其收藏与投资古已有之,但明清时期主要以收藏为主。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期,紫砂壶的投资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但随之而来的是仿制品也大量的出现。曾有一位马来西亚的紫砂藏家.家中紫砂藏品近千件,但是“其中真正的艺术品也就几十件而已”。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来讲.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收藏紫砂壶应注意选精品、真品,并应看准市场行情。一些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都很有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大师的作品.一直是稳中有升.而大量地摊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都是赝品或粗制滥造的,没什么收藏价值可言。收藏紫砂壶,一定要多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用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紫砂壶”显然在泡荼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针对这一现象,宜兴地区已对当地的紫砂泥料开产进行资源保护,实施从2005年起三年内禁产的保护措施。 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后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明代紫砂壶 难得有款识 紫砂泥又称“泥中泥”和“岩中岩”,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紫砂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寿县、山东博山、广东潮邑和江苏宜兴等地。 宜兴自明代正德以来,用当地紫砂原料制作茗壶。由于紫砂属于稀有矿物质资源,原矿储存经过几百年的无休止开采,上等原料已日见枯竭,加上开采岩中泥的紫砂投资很大,因此,历史上保持完好的名家茗壶,一直为国内外收藏界所追捧。紫砂原矿质坚如石,这种块状岩石自矿层中开采出来后,首先经露天堆放,风吹雨打数月后,自然、松散如黄豆般大小,再用石磨或轮碾机碾碎,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最后倒在容器中加适量的水拌匀,就地揉成湿泥块,我们称它为生泥。把生泥用木槌压打,重复数十次,就可以制成待用的熟泥。 紫砂熟泥可塑性极好,成型后坯体强度高,坯的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率小,为各种各样的品种、多姿多彩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线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加工施艺条件。难怪清代著名诗人汪文柏赠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 大家知道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目前能够拥有这一时期带款的紫砂名家的茗壶,是所有爱壶者所极力追求的最高水准。事实上,拥有的难度是很大的,往往藏者不仅需要有高深的鉴赏才能,更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关于早期紫砂款式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明代早期产品款式大 都用竹刀刻写,明代晚期出现印章款。但具体到时间上很难界定。现在宜兴专事研究紫砂理论的徐秀棠、韩其楼二位老师为此倾尽毕生精力,出版很多专著,功不可没。但其中存在很多课题值得我们爱壶者共同探讨。 如图所示,这是江苏扬州出土的明代万历年间一件紫砂带款盘春壶,此器形制寓圆于方,柔中有刚。圆腹,直口直脚,盖口严密吻合,盖面微弯,扁圆钮,壶嘴上弯,圈耳把,是一件式度相当严谨的早期紫砂精品。底款“邵正元制”。邵正元只知明代人,其资料生平不详。该壶腹部石灰沁色沁入其肌理,壶身表面出现深浅不同的颜色,估计为坯土中铁质不均和在窑炉内所受氧化气氛不同所致。嘴为独孔,腹部有手工接痕。
顾老早期作品《洋桶软提梁》~~看看有木有???
搞了个檀木整雕香炉~~~
看看这把茶壶的泥,工,型~~
看看我养寿桃壶~~
【金陵壶小子】有话要对吧里领导们和老人们说~~~ 回顾去年刚刚进吧时的情景,现在的我只有叹息和遗憾了~~ 吧里熟知我的老人们都应该很了解我的,当然我也是在本吧这些老人们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至此我必须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师友们! 今天忍不住一下发了那么多的帖子,有本人原创之作,也有转帖的。我不想抢功和显摆~~我是真心的不想看着百度紫砂壶吧再这样一天天的衰落下去,吧里的老人们你们看看,回头想想以前吧里是这样的状态吗!我对本吧有感情,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这一年来吧里走的人还少吗? 吧里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大,你们也该醒醒了!如果想提高本吧质量,聚拢人气,你们必须要抑制吧里一些垃圾贴了。 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最后祝愿百度紫砂壶吧蒸蒸日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紫砂壶“上蜡工艺” 摘要:众所周知,紫砂壶对于泡茶的优良性,主要是紫砂泥质的双气孔结构,这决定了紫砂透气性好,利茶性高。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对紫砂壶表的装饰,比如上蜡、上漆、描金、粉彩,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会堵塞紫砂“毛孔”,不利于泡茶。但这么说一定对吗?答案是:肯定不对。难道时大彬做的外漆紫砂壶,清宫的描金、粉彩紫砂壶都是垃圾货吗?... 可以想像得到,以上种种对紫砂壶外表的处理方法,只是为了让它更美,外观更迷人。当然,描金壶收藏性大于实用性,用多了还有毒,这是不容争议的,大家可以将其视作一个早期壶的特定审美工艺术,事实上,其盛行于康、乾朝以后,后来者也几乎极少这样去装饰紫砂壶了(现代偶有这种工艺的就不去评说了,没啥实用性)。 上蜡的作用,是为了让壶的表面看起来更光滑细腻,这在解放后的早期壶中开始普遍出现,并且大量出现在早期商品壶中,说到底,就是制壶者为了增加产品的卖相而已。此蜡的学名,应该是石蜡。 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久,被把玩摩挲的时间越长,他的光泽越发明亮。但有人耐心不够,或欣赏要求不同,希望茶壶一经购得便光可鉴国,卖家于是针对这种心理,使用了“擦蜡”工艺,大做表面文章。所谓擦蜡,就是指茶壶烧成后,先用铁砂布将壶面磨光,在棕帚上涂以石蜡擦在壶上,使之“光彩照人”。但这样的茶壶没有什么含蓄的艺术魅力,也破坏了壶面的物质结构。现今市面上许多光滑明亮的茶壶,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石蜡或鞋油擦亮伪饰的,极不可取,因为使用时碰到沸水它要溶化,极不卫生,必须冲洗掉这些石蜡和鞋油后方能使用,而且再也养不出效果了。凡进入壶圈的内行,绝不买外表设色的茶壶,茶壶爱好者应引以为鉴。 紫砂壶冷热交替祛异味法: 第一步、壶洗净后,注满开水,盖上盖,马上倒掉,再倒满冷水后迅速再倒掉,如此反复两三次就行了, 第二步、是注意事项:切记,以上手法反复两三次就行,基本异味全消。但请注意,紫砂壶毕竟不是铁打的,虽然不怕骤冷骤热,但过于频繁地冷热交替也不是什么好事,偶有极小几率的惊裂风险,所以冬季慎用此法,平时用此法时次数要能少则少,异味除掉就行,不要过多玩耍,否则后果自负
清水泥,同一种泥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
原矿系列之8清水泥拼缎泥颗粒40目2号标调配泥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11-01-07 22:49]
宜兴游记之矿区和五号井 老婆!快和上帝出来看背影看到墙上的标志,你想到了啥
宜兴游记之矿区和五号井 看见没,矿区的路堵了,怕人偷矿
加化料系列——一厂深拼紫 黄龙山系紫泥+氧化锰调配 (60目—2号表—加化泥)
几种常见泥料解读 紫泥:呈紫棕色,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制壶上乘原料之一。分类: 紫泥分为原矿紫泥和清水泥还有底槽清。清水泥是纯正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的熟泥。底槽清是原矿紫泥的最底层残留堆积风化的泥料。 泥性:泥质细腻纯正,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窑温约1180度;收缩比10%-11%。 冲茗: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适合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红茶、绿茶各种系列等。 2、底槽清:底糟青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泥性: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窑温约1180度C,收缩比:约12%。 冲茗: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 3、段泥: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现在宜兴制壶人开始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分类: 段泥分为黄金段泥和芝麻段泥还有老段泥。芝麻段泥其实就是在原矿段泥中加入了其他的杂色泥料,芝麻段表现为烧制后的表面上有黑色或者棕色的颗粒状小点。黄金段泥就是段泥原矿中风化的一层,其色泽为金黄色。老段泥则是经过陈腐的泥料。 泥性: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制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窑温约1175~1180度。收缩比12%。 冲茗:缎泥适泡之茶较为宽广,一般而言,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操作冲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适生手使用。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4、降坡泥:降坡泥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正位于“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因采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泥性:原矿因含缎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陶之后,于深沉之“橙红色”底上,满布五彩斑斓的粗细、深浅之红、黄星斑点。窑温约1180度,收缩比约12%。 冲茗:以之冲茗茶汤温顺醇和、回甘强劲。若搭配前代传器为品种,稍一泡养除了“包浆”明显外,更与古代传世巨作之气息、质感毫无二样,为喜爱老壶韵味的藏家们爱不释手之品也!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5、红皮龙: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泥性:红皮龙烧制时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制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烧制烧成后全身密布满粗犷颗粒,显示出十分特殊风格,形成红润又具砂感。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别于一般陶器;质朴拙雅,美冠群伦,人气之佳历数百年而不衰。窑温约1100度,收缩比15%。 冲茗:热淋变色率高,养后愈显红润,易现包浆之美;亲茶性高,香飘气扬,甘韵悠长,为茗壶收藏家的最爱。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6、朱泥:紫砂众多泥料中,赵庄老朱泥绝对算上乘好泥,赵庄老朱泥,系由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黄石黄"中之精华挑拣提练而成;外观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现沉重之红锈色,有饱经沧桑之质感,色调朱红而不妖艳,使用日久益现沉蕴古老气息,故以产地之名命之;为濒临绝灭珍贵之名泥。视触本泥之成品,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实堪名列极品级名朱泥而无愧!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时间之掌控要求较高,乃茶艺高手不二之器。 泥性: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赵庄老朱泥在任何一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烧制温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紫砂红泥1100--1200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必须比紫砂红泥长,因为朱泥的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只能用时间克服这个问题;甚至在高温带,时间也要拉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在最高温时特别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第三,朱泥的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大约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同样因冷热收缩较大,故应于使用前确实温壶之动作;冲养日久,温润而富深度,美不胜收令玩家爱不释手
壶的各部位名称图解 好不容易收集到的紫砂壶的给部位详细图解,呵呵,希望对各位淘友有用啊!
紫砂泥料目数的详解 目数(mesh) 微米(μm) 目数(mesh) 微米(μm) 2 8000 100 150 3 6700 115 125 4 4750 120 120 5 4000 125 115 6 3350 130 113 7 2800 140 109 8 2360 150 106 10 1700 160 96 12 1400 170 90 14 1180 175 86 16 1000 180 80 18 880 200 75 20 830 230 62 24 700 240 61 28 600 250 58 30 550 270 53 32 500 300 48 35 425 325 45 40 380 400 38 42 355 500 25 45 325 600 23 48 300 800 18 50 270 1000 13 60 250 1340 10 65 230 2000 6.5 70 212 5000 2.6 80 180 8000 1.6 90 160 10000 1.3
壶型大全 壶型大全,好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
紫砂知识 泥凳纹的形成
紫砂行业的乱象 现在,紫砂行业充斥着一股浮夸风,本人就技术职称、民间高手、磨具壶和手工壶等谈些自己的见解! 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学徒工,技术不过关,或者是手艺好但是从业时间短,没有达到可以考初级职称的基本条件,无法参加职称考试。 二是老艺人,因为考试职称需要至少初中以上文凭。或者年纪大了,也不想考试了。这部分人技术娴熟,但是因为年龄大了眼睛老花的原因,壶的细节处理会有所欠缺。 三是自认为不屑考职称的所谓民间高手。据我的了解,不考职称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学历不过关。二是这部分人因为本人人脉关系好,加上过去通过特殊途径弄来的“中工美”的工艺师或者高工职称作为门面,壶的价格很高。是因为考上职称后,技术职称是美术员了,壶反而卖不出高价了。 个人认为:既然是民间高手,为什么不去通过正规考试去检验下自己的真实水平呢?因为考初级职称的技术员只要初中毕业满15年就可以考!绝大部分所谓的高手应该都是超越这个时间了。 技术职称: 目前宜兴市官方组织考试通过的只有技术员,助工,工艺师,高工这些技术职称。而且这些技术职称的评定实际上是有专业之分的。例如制壶、雕刻、雕塑等。 本来职称的出现是评定所学专业水平的。结果出现了雕塑、雕刻的工艺师也有了自己做的茶壶。本来是个设计紫砂壶的设计师,居然也有自己做的壶了,简直是乱象丛生!如果真要署名,那么请在证书上签上您的大名,制壶某某人,雕刻某某人,装饰某某人。 模具壶和手工壶。 现在出现了一种叫法,磨具壶叫半手工。先不去争论。《谁为紫砂矿》里汪寅仙大师说过,紫砂壶本来就是手工艺的东西,弄个磨具做算什么? 就个人看法,紫砂壶只能分为两种,商品壶(磨具壶)和工艺壶(纯手工)。一把壶只要是磨具壶,它的作者是谁和壶上的印章名字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印章只是拿来炫耀的,糊弄人的。到过本地尹家村的人都知道,随便跑进路边店铺,都有拿着各种印章在定制磨具壶的。美术员,助工,工艺师的各类职称的印章都有。你能说,这样的一个盖着工艺师印章的配上工艺师证书的磨具壶和作者那双会做壶的手有什么联系吗?有联系的只是证书上的印章而已。 工艺壶,即纯手工壶,一般来说这样的情况会好一点,但是也是乱象丛生。一个负责任的艺人,一般情况下做壶时会为每一把自己亲手做的壶,在壶的内壁亲手书写下制作日期,诗词短句,偷懒一点的直接签个名字。 手写证书: 很多买壶的人喜欢手写证书,实际上做壶的艺人很多字都很烂的,尤其是没几个会写毛笔字的。所以为了迎合消费者手写证书请人代写,然后盖章。这样的证书能代表什么?签名都没有一个。 有趣的是,这还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代写手写证书,也就是旧社会代写书信的延续吧! 以上言论不当之处请指教!如果一个紫砂艺人一边做壶,一边想着这把壶能卖多少钱,那么艺人和商人就没区别了!他离艺术也就越来越远了!
我来谈谈“窑变” 网上偶见几位壶友谈紫砂“窑变”。一方认为“窑变”就是瑕疵品(一棍子打死);另一方大秀“窑变”之五彩斑斓(化工之嫌)。 过往矫正,两种观点都不可取。正本清源,我来谈谈“窑变” 先上图看看科教书上的图。 再讲基础知识。 所谓“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紫砂窑变的品种: 火刺:紫砂器表面的火迹斑纹。 上图落灰:灰烬残留坯件表面留下的痕迹。 上图飞釉:其它器上的釉料在窑中气化和松油并溅挥发附着在紫砂器上。 上图还有捂灰:人为窑变,不展开。 上图我谈谈对“窑变”的看法。 喜欢“窑变”我觉得是一种宽容心、乐观精神的体现。 “窑变”器也是一道一道工序过来。就像经过“十月怀胎”的新生儿。现在它已经成“器”。应该像对待其它壶一样爱护它。母不嫌子丑。宽容心。 “丑”的有味。玩壶的高低讲的是一种境界。就像明成化斗彩中的酱色,美其名曰:“差紫”——姹紫嫣红。色彩上的败笔被赋予“雅词”。“窑变”也是如此。色彩和花纹的交织,我们可以想象。赋予“诗情画意”。乐观高尚。 最后,顺其自然,贵在天成。看过本文的朋友,知道了窑变的原理和特征,也明确玩赏”窑变“的意境。“窑变”崇尚自然,追求天成。“人为”的相比逊色不少,要是贪上化工就更为不妙。(除非是艺术的再创作)。 “窑变”器愿它是上天的礼物,少一点,珍贵一点。不刻意,莫强求,随缘吧。要是某“团长”搞“窑变”团,用其牟利,我必效仿《病梅馆记》再发一帖。
你真的了解紫砂壶吗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紫砂壶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装饰等装饰手段、是否出自工艺师之手来分。比如按造型分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装饰手段又可分为花货和光货。如此繁多的分类,如今的玩家多是选择某一类来收藏、把玩、品味。一般的玩家都以几何形体和出自一般工艺师之手的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重点。紫砂杯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紫砂壶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光壶是以圆为主,它的造型是在圆型的基础上加以演变,用线条、描绘、铭刻等多种手法来制作。满足於不同藏家的爱好。花壶是以瓜、果、树、竹等自然界的物种来作题材,加以艺术创作,使其充分表现出自然美和反朴归真的原理。方壶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造型。来源於器皿和建筑等题材,以书画,铭刻,印板,绘塑等当作装饰手段。壶体壮重稳健。最近方壶创作中更注 意到方圆的结合,刚柔相间,更能体现人体美学。筋纹菱花壶俗称“筋瓤壶”,是以壶顶中心向外围射有规则线条之壶,竖直线条叫筋,横线称纹,故也称“筋纹器”。
紫砂壶购买的误区 宜兴市天下...638经验值507财富值随着紫砂市场的逐渐升温,很多人闲暇之余开始喜欢用紫砂壶来喝茶。面对市面上价格不一、品种繁多的紫砂壶,很多人一时摸不着头绪。加之个别商家的误导和媒体的不负责任的宣传,更增加了买壶人选购风险。再此,列举下一些人选购紫砂壶的误区。泥料篇:很多人在选购紫砂壶时候都会问到,是不是原矿泥?紫砂泥的开采在古代至今历来使用采自黄龙山的紫砂泥。在宜兴本地,过去的紫砂壶、琉璃瓦一直都是选用黄龙山的优质泥料之作,品质次之的泥料都是舍弃不用,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毕竟在过去,紫砂泥价格很便宜。90年代以后,紫砂矿逐渐转为私人承包开采,随着紫砂泥的开采量逐渐增多和巨大浪费,当地政府在初步评估了民间储存量的基础上和出于资源保护的目的,逐渐关闭了黄龙山的紫砂矿。从此,黄龙山的紫砂泥价格逐年翻番,甚至本山绿泥等稀有品种达到了惊人的数百万元一吨的境地。而且花钱也很难买到。在过去,普遍认为黄龙山的泥料不加人为调制才归纳为原矿。从原矿一词的字意本身来看,原矿也就是原汁原味的矿。(个人理解,仅做参考!)但是近年来,毗邻宜兴同属黄龙山矿脉的浙江长兴、安徽等地也相继开采出来了紫砂矿,并且有大量的紫砂壶均采用外地泥料,行内俗称山外料。那山外料和黄龙山的泥料有什么区别呢?第一,韧性有区别。这只是艺人在做壶时候有感觉。黄龙山料韧性好,在紫砂壶泥胚成型和后期表面加工时容易处理,艺人做起来手不累。山外料,相对来说性状较钢,做成壶胚后,表面处理起来,艺人手较吃力。第二、烧制温度有区别。黄龙山料的烧制温度较宽,温度略微误差和上下浮动,壶不容易烧坏。山外料,烧制温度要求高,必须确保设定的烧制温度稳定,温差大了相对成品率会降低。上述2个介绍,第一个是制壶艺人口述,第二个是炼制泥料艺人口述。除了上述2个不同之处,黄龙山料和山外料做的壶没有其他区别,而且各类指标全部符合标准,无毒无害。而且,山外料的天然泥料会呈现出很多黄龙山所不具有的颜色特征,可以说是丰富了紫砂泥的颜色品种。从紫砂风暴开始,宜兴当地举行了重新开采黄龙山紫砂矿的启动仪式。实际上呢。我没亲历过。只是听业内人说,黄龙山原先的紫砂矿内积聚了大量的水,抽干水成本太高了,所以根本无法重新开采。所以,一些标称恢复性开采的第一批泥料等宣传,大家还是慎重为好!但是,黄龙山泥料做的壶至今还是很多。原因有以下2个。第一,过去的库存泥料。第二,河南地区的一些民工在本地人的要求下偷偷挖出来的。这样的泥料从封矿之日起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泥料价格也上涨了不少。 套壶、单壶和紫砂杯的选购:套壶:从我了解到的来看。目前来说,市面上套壶的价格绝大部分都很低廉。低价的原因,一是泥料很差,价格便宜。二是,所配的杯子等是钢模冲出来的。当然,批量之作,人力成本也很低。所以选购紫砂壶喝茶,我本人不大建议买套壶,因为泥料实在太不能令人放心。单壶:单个壶的选购要从使用的目的来考虑购买何种款式。如果纯粹是摆在橱窗装饰用的,那么青蛙壶、南瓜壶等化工泥料之作的鲜艳的小品壶最合适,也好看,当然拿来喝茶要慎重。如果是日常喝茶的,那么价格至少是100元以上的半手工壶应该是可以选购。但是颜色艳丽的、标称泥料稀有的壶还是不要买。紫砂杯:紫砂杯从我了解到的来看。基本是没有全手工之说。因为从经济成本考虑,做一个紫砂杯的工时其实也不少。就比紫砂壶少了个盖子和壶嘴巴。但是卖不出价格。所以市面上的紫砂杯一般都是钢模或者机加工的。我有一个客户,买紫砂杯,问我是谁做的。我真的没法回答他。因为紫砂杯的落款真的是无法表达是谁做的。因为有的艺人有企业,工艺师落款的紫砂杯年产好几万,你说这个杯子是谁做的?在大多数作坊里面,紫砂杯批量生产,统一盖章,所以买日用紫砂杯问是谁做的,根本就没意思。全手工和半手工日常喝茶,你买个半手工就好了,想着花100到200,追求全手工,那只会让你从泥料这个误区后掉入另外一个陷阱。在本地,低于500一般都是买不到正宗全手工的壶的。所以,你想着花100到200元买个全手工,那注定你是上当者。与其心思花在工艺上,不如老实研究下泥料,好泥比全手工更重要。如果你买壶的目的是入门的把玩者,那么我建议你买个全手工,其中韵味只有你使用后才能体会到玩壶的乐趣。把玩就是讲究个性化得东西,千篇一律的模具货拿在手里还不如买个玻璃杯喝茶,至少好清洗。收藏我下面的观点肯定会招致一片骂声的。记住这句话“对于收藏来说,不是全手工的壶一文不值!”哪怕是工艺美术大师的壶,半手工也是没有多大潜力的。价值数百万的“达芬奇”家具就是最鲜活的例子。收藏有几个最忌讳的。第一是不能买代工壶,代工的话这个艺人的壶总体数量上会较多,到头来真假难分,不利于升值。第二、艺人的交际圈和社会层次决定他的壶的潜力。第三、壶一定要做的好,粗制滥造的壶名气再大也不会增值多少。第四、工艺精湛的花货从收藏潜力来说相对大一些。第五、再次重申,半手工在收藏来说一文不值!
曼生十八式你知多少,进来就知道,有图有真相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这个石瓢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来经过许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而最终万流归宗,都源自曼生矣。这个壶款古韵最浓,而壶身铭文的寓意深远,令人哲思,并含有健康长寿祝愿之意。其风格中和淡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此壶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记。” 二、曼生壶系列之——井栏壶井栏典故: 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二人相视大笑。 此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乃传世紫砂茗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 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 三、曼生壶系列之——合欢壶合欢典故: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典美精工,余味无穷。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 曼生铭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