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u0618 yexu0618
我热爱知识!
关注数: 3 粉丝数: 0 发帖数: 349 关注贴吧数: 50
入坑多年,水贴一篇,前有国产手机,现有国产汽车,国产鼠标可期 年近40了,打游戏20年,从红警、冰封王座(各种rpg图、3c城海、守卫雅典娜、真三国无双、dota)、cs,各种单机那就数不胜数了,一路走来,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鼠标,陆陆续续也买了很多,实在不合适的也转卖了不少,目前留下了一些曾经比较趁手的鼠标。大学时代,基本上平均每天打5/6小时游戏,工作后的5/6年,大概每天能打7/8小时的游戏,现在年龄大了,还能保持2小时/天的游戏。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吧,本人大手19cm-19.5cm,所以自始至终入手的都是以大手鼠标为主,小鼠也入过,最终还是转给有缘人了。 首先说,鼠标对于个体感受的差异化是非常大的,鞋子合不合脚必须得亲自试了才知道,而且很多时候光短时间试都不行,还得用上一段时间,很多别人都说好的很可能不一定适合自己。其次,个体对于鼠标来说,是可以做到一定程度适应的。有的鼠标,刚拿上感觉不是太好,但用上一段时间,也会觉得挺好。第三,鼠标的参数当然是越高越好,别管我能不能用得上,特别是工作以后,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大家对于价格的敏感度是慢慢降低的。但是,相较于硬件参数和价格,更为重要的是鼠标的造型、握感,这个感觉可就真的很细致了。总的来说,量变的积累是会引发质变的,一天打2小时游戏和一天打10小时游戏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天2小时甚至都不太在意的问题,一天10小时后会引发比较大的痛苦。说到握感,必然涉及重量,很欣慰这两年鼠标发展开始走上正途了,开始轻量化了,早在5/6年前,厂商根本不重视重量,甚至有媒体竟然用重量直接来衡量做工和用料,以至于早期的鼠标里面要加配重块。对于我个人而言,鼠标的重量超过90g,就比较痛苦了,未来而言,超过85g的鼠标我个人是不会再入手了。第四,关于不同鼠标的乐趣。每次媳妇儿看到我这一大堆鼠标没地方放,他就会很疑惑的问我,你到底有多少只手要用这么多鼠标?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古代的皇帝只有一个小鸡鸡,可他为什么要那么多妃子呢?因为每一个妃子的体验是不同的,而乐趣就在这些差别不太大的体验上,哈哈。我的乐趣就在于时不时的换一只鼠标用,那是我曾经喜欢用的鼠标,每一只鼠标都有不同的握感差异,我都喜欢! 最后,要给这篇水帖点题了,最近这一二年国产鼠标的进步让我倍感欣慰。外国品牌,一个小小的鼠标能卖1000块钱,到现在为止,我也不太能接受这个事实。国产汽车现在正在走国产手机走过的路,国产外设品牌的发力、崛起让我最近这几年来能够用越来越低的价格买到越来越好用的鼠标,选择性大大增强,试错的平均成本大大降低。最近这两天我用的是第3批次到手的达摩鲨m3,不到200块钱的价格,如此的配置,总体来说我是相当满意的,也正是用了200块钱不到的鼠标我才有感而发,发了这片水帖,最后希望我们的国产外设品牌越来越好!
关于双筒望远镜的基础知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资料 关于双筒望远镜的基础知识 基于特定的用途选择双筒望远镜 在选择一款双筒望远镜的过程中,最佳放大倍率以及用途构成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其中放大倍率尤为重要。如果想要观察距离自己较远的对象,就应该选择高放大倍率的望远镜产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高放大倍率,会极大地拉近与被观察对象的距离,但会使得实际视场变窄,从而增加定位被观察对象的难度。此外,放大倍率越高,画面的抖动,就会越大。因此,选择一个与使用目的匹配的放大倍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款放大倍率介于6~~10倍之间的双筒望远镜更易使用。但是,如果想要通过双筒望远镜观察鸟类、追踪快速移动的对象,同时最小化画面抖动的幅度,放大倍率介于8~~10倍的双筒望远镜则是最佳选择。针对观看剧场内舞台表演的这一应用场合,选择放大倍率更小的双筒望远镜则较为合适。因为产品的便携性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双筒望远镜的用途,决定了其功能特点。一款主要用于观察鲸鱼活动的双筒望远镜,具备防水性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一款支持快速对焦的双筒望远镜,则为观察各类体育赛事提供了方便,譬如可快速对焦赛场上快速移动的对象等。 正如前文所述,双筒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与功能特点,会基于不同的用途而发生改变。故在选择理想的双筒望远镜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 部件名称 尽管双筒望远镜的部件名称与其类型相关联,但是许多棱镜类的双筒望远镜,譬如8x42 PRO与10x42 PRO等,都带有物镜、棱镜、目镜、焦点调节拨盘与屈光度调节环等部件。 许多双筒望远镜的型号名称,都包含了一些有用信息,以放大倍率为例,它表明了被观察对象可以被放大到什么程度。再以物镜的有效直径为例,它是相对亮度参考标准。放大倍率 放大倍率是一个表明通过双筒望远镜观察到的对象能够显示多大的数值。以一个放大倍率为10的双筒望远镜为例,一个百米以外的被观察对象,如通过这一望远镜观看,就如同在十米处,裸眼观看一样。一般而言,双筒望远镜的倍率越高,被观察对象就会被放大的越大,同时视场也会变得越小。 物镜的有效直径 是指物镜的直径,与双筒望远镜的亮度存在关联。物镜的有效距离越大,其聚光能力就越强,那么双筒望远镜显示的画面也就越亮。然而,物镜的有效直径越大,双筒望远镜,就会变得越重。因此,手持双筒望远镜的最大直径不会超过50mm。 出瞳直径与相对亮度 双筒望远镜的瞳孔,是指距离目镜30cm之外观察到的明亮圆圈,其大小被称为出瞳距离。出瞳距离可通过计算放大倍率(X)与物镜的有效直径(mm)两者商值的方法获得。双筒望远镜的相对亮度,可采用出瞳距离(mm)2来表示。出瞳距离越大,双筒望远镜的画面就会变得越亮。.如果双筒望远镜的出瞳直径,大于人眼的瞳孔直径,双筒望远镜显示的画面,就会很亮。相反,如果出瞳直径小于人眼的瞳孔直径,相对于裸眼看到的画面,双筒望远镜显示的画面,就会显得较为昏暗。人眼的瞳孔距离,会基于周围的亮度以及自身的年龄,发生显著的改变。当周围较亮时,人眼的瞳孔直径会介于2~~3mm之间,而在昏暗的场合下,人眼的直径,可以达到5~~7mm左右。鉴于以上原因,出瞳距离为2~~3mm或更大的双筒望远镜,适用于明亮的场合,而出瞳距离在5~~7mm之间或更大的双筒望远镜,则适用于较暗的应用场合。在明亮的使用场合下 在明亮的使用场合下,人眼的瞳孔直径为2~~3mm。可防水的双筒望远镜8x25 WP II,其出瞳直径为3.1mm,显示的画面亮度大。在昏暗的使用场合下 由于人眼在昏暗的使用场合下的瞳孔直径,约为5~~7mm,因此,出瞳距离为5mm或者更大的双筒望远镜,譬如 8x42 PRO (出瞳直径:5.3 mm),其亮度足以应付各种昏暗的使用场合。 双筒望远镜的三大视场实际视场 该名词表明了双筒望远镜距离某个固定位置的可视范围,并通过距离物镜中点测得的角度来表达。双筒望远镜的实际视场越宽,就越容易找到被观察对象。随着双筒望远镜放大倍率的增加,其实际视场会逐渐减小。 1,000米视场 这一名词,表明了当双筒望远镜位于一个固定位置时,在前方1000米内,视线所能达到的范围。 名义视场是指通过双筒望远镜观察时的可视角度。名义视场越宽,实际视场也就越宽,在高放大倍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 即便是在放大倍率相同的情况下,一款带有较大名义视场参数的广角双筒望远镜,画面冲击力是很大的。不同的标准,对于广角双筒望远镜的规定,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旧的JIS标准中(JIS B7121:1993),是采用实际视场与放大倍率相乘的方法计算双筒望远镜的名义视场的。任何名义视场为 65° 或更大值的双筒望远镜,都被定义为广角双筒望远镜。 而在ISO标准(14132-1:2002)以及新的JIS标准(B7157:2003, B7121:2007)中,是借助以下公式计算名义视场的: 2ω‘ = 2 x tan-1(放大倍率 x tan ω) 名义视场:2ω‘ 实际视场:2ω 新的标准,将所有名义视场为60° 或更大的双筒望远镜,一律定义为广角双筒望远镜。注意:当使用10x42 PRO时。插图仅为视觉化之目的而存在。出瞳距离是指从目镜镜片的表面到眼睛的距离。在这一距离范围内,用户可通过双筒望远镜镜观看到整个视场而无光晕现象。如果这一距离足够长,用户即便是佩带眼镜,也可轻松使用双筒望远镜。 最小对焦距离 双筒望远镜能够对焦的最短距离,我们称之为“最小对焦距离”。如需近距离观察诸如花朵与昆虫等对象时,拥有较短的最小对焦距离的双筒望远镜,将是最佳选择。8x42 PRO与10x42 PRO的最小对焦距离为1.5m。 镜片涂层 当有光线穿过时,镜片或棱镜的表面,就会将部分光线反射掉,从而导致进入镜片或棱镜的光量减小,造成最终的画面昏暗。防反射镜片涂层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光量的损失。涂层可分为单涂层与多涂层。经过多涂层技术处理的镜片,具备较高的透光率,进而确保了视场的清晰度以及画面的明亮度。单涂层 镜片表面的反射性越高, 光损失就越大多涂层 镜片表面的反射性越低, 光损失就越小 双筒望远镜的种类 许多现代的双筒望远镜,都采用凸透镜作为目镜与物镜,同时利用棱镜成像。就棱镜而言,可分为普罗棱镜与屋脊棱镜两类。因此,双筒望远镜也可依此被细分为伽利略式双筒望远镜与迷你普罗双筒望远镜。 普罗棱镜式双筒望远镜这类双筒望远镜,包含由意大利发明家普罗发明的棱镜,即普罗棱镜。除了优异的光学属性之外,普罗棱镜式双筒望远镜还可提供覆盖整个放大倍率范围的明亮且锐利的视场效果。 屋脊棱镜双筒望远镜屋脊棱镜可与目镜以及物镜的光学轴重合,让制造轻便小巧的双筒望远镜成为可能。 伽利略式双筒望远镜 这种结构简单的双筒望远镜,同时采用了凸透镜与凹透镜作为元器件,另外画面的构成,也无需棱镜的辅助,因此其镜片构造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经济,但实际放大倍率最大不超过四倍。这类望远镜以在历史上率先采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伽利略•伽利莱”命名。 迷你普罗双筒望远镜 这是普罗棱镜类双筒望远镜的一个变体。它的特点在于调换了目镜与物镜的原有位置。即便是拥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可显著降低双筒望远镜的外形尺寸与重量等特点,但有碍于物镜必须放在眼宽的内侧,这类望远镜只能安装直径介于15~25mm之间的小口径物镜。 对焦系统中点对焦(CF) 利用中点对焦环,可同时调节左右两侧的焦点,便于快速对焦。部分型号的双筒望远镜,还配备了用于平衡左右眼视觉敏感度差异的屈光度调节环。 独立对焦(IF) 转动屈光度调节环,可单独对焦不同的目镜。
望远镜各项参数详解,这两天开始了解望远镜知识,觉得挺好分享 一. 双筒望远镜的光学系统 双筒镜采用的是折射系统,可分为伽利略式和开普勒式两种。伽利略式双筒镜结构简单,光能损失小、镜筒较短、价格也较低,但是,它的放大率一般不能超过6倍,放大率再增加,视场就会迅速减小,视场边缘变暗。成像质量也会下降,所以这种双筒镜用得较少。现在常见的是开普勒式双筒镜,它的视场比伽利略式的大,而且成像更加清晰,但开普勒式双筒镜成的是倒立的像,为了得到正像,在它的光路中加有转像棱镜或转像透镜,这些转像装置在地面观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像的倒正对天文观测来说无关紧要,不过正像望远镜可以给初学者找星带来方便。 二. 双筒望远镜的口径和倍率 表示望远镜性能的参数有6个,它们是口径、放大率、视场、相对口径、极限星等和分辨本领。介绍这6个参数的书籍和文章很多,本文不再赘述,这里只结合双筒镜的特点作一简单说明。双筒镜的口径、放大率和视场一般都标在镜身上。口径和放大率用两组数字表示,例如“10×50”表示这架双筒镜的放大率为10倍。口径是50毫米;再如“7×~15×35”表示放大率在7倍至15倍之间可调,口径是35毫米。放大率和口径是反映双筒镜性能的最重要的参数。选购时要特别注意。用于天文观测的双筒镜应选择口径大一些的,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天体。那么放大率是否也是越大越好呢?不是的。放大率的选择要根据观测的需要来确定。当口径相同时。用较高的放大率可以看到较多的恒星,但对于星云之类的面状天体来说,在低放大率时看起来却比高放大率时更亮些。而且随着放大率的增高,视场还会变小。与天文望远镜相比,双简镜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视场大和适于观测面状天体,所以用于天文观测的双筒镜放大率不宜过高。 三.双筒望远镜的视场 视场是反映望远镜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与天文望远镜不同,双筒镜的视场经常不以“度”作单位给出,而是给出在1000米(码)处能看到的景物的最大宽度。如“131m/1000m”或“393Ft./1000Yd。”表示用这架双筒镜能看到1000米(码)处的景物的最大宽度为131米(393英尺)。天文爱好者都习惯使用角度来表示视场的大小,它们之间很容易换算。对于上面的第一个表示式,视场:θ=131÷17.5=7°.5考虑到1码等于3英尺,对第二个表示式,视场: θ=393÷52.5=7°.5 双筒镜的视场是由棱镜和目镜的设计决定的。口径和放大率相同的双筒镜视场往往不同,大视场能给观测带来不少方便。但视场边缘的像质往往较差,价格也较贵。双筒镜的相对口径(即口径与物镜焦距的比值)比一般的天文望远镜大,而面状天体在望远镜中的亮度与相对口径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双筒镜比天文望远镜适于观测面状天体原因。在许多双筒镜的说明书中经常提到“出瞳直径”。它是相对于入瞳直径(即望远镜的口径)而言的,它是由物镜汇集的光束进入观测者时的直径。在数值上等于物镜直径与放大率的比值,如10×50的双筒镜出瞳直径就是50mm/10=5mm。出瞳直径越大.成像越亮。人眼瞳孔直径在完全黑暗的时候最大,为7毫米,所以出瞳直径不应大于7毫米,否则一部分光线就会因为无法进入瞳孔而白白损失掉。一般来说。用于天文观测的双筒镜出瞳直径在7毫米左右为宜。通常认为7×50型双筒镜最适于天文观测,它的出瞳直径为7.1毫米,成像清晰明亮,视场较大,一般为6~70,而且重量轻,易于手持观测。随着年龄的增加,瞳孔的最大直径会逐渐变小。30岁左右时为6毫米,40岁以上一般只有4.5~5毫米。这时使用10×50的双筒镜较合适。 四.双筒望远镜的极限星和分辨率 望远望的极限星等m和分辨率δ的理论值分别为m=2.1十51gD δ"=140/D (其中D为以毫米为单位的望远镜的口径,δ的单位为角秒)。但是由于双筒镜的放大率较低及观测时调焦不准、大气抖动等原因,极限星等和分辨本领都达不到理论值。双筒镜的这两个参数制造商一般没有给出,使用者最好能自己动手测一下,这对于更好的利用双简镜很有帮助。在晴朗无月的夜,当昴星团上中天时,用双筒镜能看到的图l中最暗的恒星的星等就近似等于它的极限星等。用双筒镜刚能分开的双星中两子星的角距即为它的实际分辨本领。双星的数据可参阅有关星表。 五.双筒望远镜的出瞳距离 出瞳距离是能够看清整个视场时眼睛与目镜的最后一片镜片间的距离。它的大小对于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非常重要,虽然摘掉眼镜重新调焦后仍能看到清晰的像,但当需要用肉眼和双筒镜反复交替观测星空的时候就很不方便了。另外戴散光眼镜的人如果摘掉眼镜,无论怎么调焦也是无法看到清晰的像的。 要戴着眼镜看清整个视场,出瞳距离予少应为14~15毫米。当出瞳距离少于8毫米时,即使不戴眼镜的人使用起来也会感到不方便。 六.双筒望远镜的增透膜 当光线由空气进入玻璃或由玻璃进入空气时,大约有5%被反射掉。双筒镜每个镜筒的物镜、棱镜和目镜加在一起,一般有10~16个与空气接触的表面。如果这些表面未经任何 处理,那么入射光线因反射就要损失50%左右。为减少这种有害的反射,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在各光学表面都镀有单层或多层增透膜。多层增透膜的材料是氟化镁。单层增透膜只对一种特定波长的光有最佳增透效果,对其他波长的光增透效果稍差,它可使每个表面光的反射减至1.5%,如用于双筒镜的所有表面,光的透过率可超过80%。好的多层膜每个表面光的反射率只有约0.25%,如用于双筒镜的所有表面,光的透过率可达90~95%。一般情况下,目视望远镜的单层增透膜对5500埃的黄绿光增透效果最佳,因为人眼对这种光最敏感。远离这一波长的蓝光和红光的反射就多一些,因此我们看镀了单层膜的镜片是蓝紫色或红色的。镀多层膜的镜片呈淡淡的绿色或暗紫色,太厚的单层膜看起来也会呈现出绿色,已经发现国外有的制造商以此来充作多层膜,不过它反射出的光线比真正的多层膜要强得多。有人会觉得大口径的双筒镜即使镀膜质量差一些也没关系,它的口径可以弥补光线的损失。其实不然,双筒镜内部各表面的反射光会形成杂散光,降低景物的反差,使像变得模糊不清,在日光下观察阴影中的物体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镀膜质量差的双筒镜中消失在眩目的光辉里的目标,用镀膜质量好的双筒镜就很容易看到。 根据质量不同,增透膜可分为以下几种,它们一般都标在镜身明显的位置上。 CoatedOptics(镀膜):因为没有一家正规的制造商出售完全不镀膜的双筒镜,所以这实际是一种最低级的增透膜。它只表示至少在一个表面上镀有单层增透膜,通常是在两个物镜和两个目镜的外表面镀膜,而内部的镜片和棱镜都没有镀膜。 FullyCoated(全表面镀膜):所有的镜片和棱镜表面都镀了单层膜,但如在目镜中使用了光学塑料镜片,则可能并未镀膜。 Multi—Coated(多层镀膜):至少在一个表面上镀有多层膜,其他表面可能镀了单层膜,也可能根本没镀膜,通常只在物镜和目镜的外表面镀多层膜。 FullyMulti—Coated(多层全表面镀膜):所有的表面部镀有增透膜,一些制造商在所有的表面都镀了多层膜,而另外一些只在部分表面镀多层膜,其他表面仍镀单层膜。 增透膜质量的好坏与双筒镜的成像质量关系甚大。在选购时要认真加以鉴别。 七.双筒望远镜的棱镜系统 开普勒式双筒镜一般靠转像棱镜得到正像,常用的如下两种: 普罗棱镜(PorroPrism)最常用的一种棱镜。用普罗棱镜的双筒镜较宽,两块物镜的间距大于目镜的间距,这样在观察近处物体时立体感强。有些紧凑的双筒镜采用倒置的普罗棱镜,物镜的间距小于目镜间距,立体感也就减弱了。普罗棱镜易了制造,比同等光学质量的屋脊棱镜便宜。 屋脊棱镜(RoofPrism)体积较小而且可以使物镜和目镜位于一条直线上,因此常用于极紧凑的双筒镜。与普罗棱镜相比,屋脊棱镜有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光线的损失多,成像较暗;二是对装配精度要求高,难于制造,价格也较贵,制造精良的屋脊棱镜在性能方面可以赶上但不会超过普罗棱镜。 可用于制造棱镜的光学玻璃型号很多。廉价的双筒镜常用BK—7玻璃。较高级的用Bak一4玻璃。对着明亮的背景(如天空)观察双筒镜的出瞳,如果像的四周被“切掉”了,它用的就是BK—7玻璃;Bak—4棱镜可以看到边缘清晰而明亮的圆形。 八.双筒望远镜的调焦方式 折射望远镜常用的调焦方式有外调焦和内调焦两种,让目镜沿光轴方向相对于物镜运动,称为外调焦,外调焦的优点是简单,像质较好;但是仪器的外型尺寸较大,密封性也较差,折射天文望远镜经常采用的就是外调焦。内调焦是通过移动物镜组中的一块或一组透镜来得到清晰物像的。它的优点是结构尺寸小,携带方便,而且物镜的焦平面对任何距离处的景物都是不变的,这一点对于安装分划板十分介便,所以大地测量仪器一般采用内调焦。它的另一优点是使仪器有较好的密封性,这有利于保持仪器内部的清洁。目前,大部分双筒镜采用的是外调焦,少数高级品采用内调焦。 很多双筒镜(标有CF)使用一个中心调焦旋钮同时调节两个镜筒的焦距。另一些双简镜(标有IF),多为防水型双筒镜,每个镜简上设有单独的调焦装置,CF双筒镜使用方便。IF双筒镜机械结构简单。 九.双筒望远镜的其它性能 供勘察和测距用的双筒镜中都装有分划板(十字丝)。天文观测中除了观测月亮以外,由于背景太暗,根本无法看到十字丝,所以分划板对于一般的天文观测来说用处不大,它对光的反射和吸收会使双筒镜成像的亮度降低,还会增加造价,所以天文爱好者选用没有分划板的双筒镜为好。 十.双筒望远镜的两种附件——支架和滤光片。 在白天我们可以用手举着双筒镜欣赏风景,但是,用手举着双简镜进行天文观测是不合适的,即使肘部有支撑也是不好的。用于天文观测的双筒镜应该有一个稳固的支架,通常做成地平式的就可以了,口径小于6厘米的小双筒镜重量较轻,一般的照相机三角架完全能支撑住它,只需动动脑筋。白己做一个双筒镜与三角架的连接装置就可以了。无论是白天在强烈的阳光下观看风景还是晚上欣赏夜空中的美景,滤光片都是一种很有用的附件,你的双筒镜买来时如果没有滤光片,可以和滤光片的生产厂家联系。还要提醒一句,如果搞不到能加在物镜前面而且透光量足够小的滤光片,千万不要用双筒镜直接看太阳,因为这时目镜后面的温度往往高到能够使滤光片炸裂的程度。 来源:网络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