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rg_green neerg_green
关注数: 12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3,708 关注贴吧数: 15
"科比式助攻"的技术性探析(转网易)这是科密写的还是科黑写的? 10月21日,国王与湖人比赛进行到第二节后半段,出现了看似寻常却又极为重要的一幕。湖人落入半场阵地战,德怀特-霍华德在右侧与史蒂夫-纳什顺利完成挡拆配合,后者在过去八个赛季里6次总助攻数领先全联盟。  依靠霍华德的掩护,纳什成功摆脱伊塞亚-托马斯的防守,往右侧底角移动,他先是右手运一下球,然后交叉步变向,等到他把球换到左手时,已经接近右侧的肘区,此时国王的防守并没有跟上。纳什立即意识到了机会,左手漂亮的传球传给等在左侧的科比-布莱恩特。科比处在无人防守的空位,他接球后迅速出手,没有片刻的犹豫,然而球没进……看来霍华德高质量的挡拆和纳什精彩的传球将变得徒劳无功,纳什将没有助攻进账。  然而,当纳什忙着洞察机会,科比忙着出手投篮时,霍华德已经前移到了他最喜欢的区域——限制区——在与德马库斯-考辛斯的篮下卡位争抢中占据了上风。科比投出的球弹筐而出,却被霍华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入手中,然后稳稳放入篮筐。斯台普斯中心的球迷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科比究竟只是简单的投篮偏出,还是不经意间给霍华德创造了轻松得分的机会呢?科比的投篮不进是否对湖人有利呢?他那些偏出的投篮从某种程度上看是不是像助攻呢?  篮球是一种连贯的比赛项目,不同于棒球或者橄榄球,它讲究的是连续性。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很难被单独分割开来,全都紧密相关。每一场比赛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靠各自的团队、球员个人能力来作用,时不时会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高潮。只不过,篮球运动的这一魅力恰恰也使得我们更难去衡量和分析比赛中发生的林林种种。  虽然篮球比赛是连贯,承上启下的,但大多数篮球数据都是针对特定独立的某个行为,例如投篮、抢断、篮板等。篮球与棒球是完全迥异的两个运动项目,但在分析篮球比赛时,我们又往往像分析棒球那样去得出结论。我们自欺欺人,说什么一个篮板或者一个底角三分就如同一次三阵出局或者一次本垒打。  但很遗憾,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都清楚将一次空位底角三分命中归功于马特-邦纳、卡瓦伊-莱纳德或者丹尼-格林,就好比将《老无所依》拿奖(注:200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外还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的功劳全都归在哈维尔-巴登(注:西班牙知名演员,凭借《老无所依》获得最佳男配角)一人身上那样。邦纳、莱纳德、和格林的表现得益于马刺那套严谨而复杂的战术体系。过去两个赛季,邦纳在三分线外共出手480次,命中210个(44%),这是相当抢眼的。不过,倘若他效力奇才,这些数据又会变成怎样呢?底角三分更像是橄榄球中的触地得分,就如同一句结构复杂的句子结束后的那个句号。我们或许很擅长在句子末尾加个句点,但要透彻理解那些句子恐怕就很难了。数据统计的存在使得我们忽略了真正的功臣。  位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遥远的北美引发一场风暴,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蝴蝶效应”。篮球也一样,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取决于此前比赛过程中的点滴细节。而我们的数据统计却忽略了篮球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原则。我们忽略了太多环境因素。“科比式助攻”,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投失的那些球其实更像是助攻。  投手就是NBA中的蝴蝶,每一次他们出手投篮时,就会伴随着引人入胜的后果。根据投手的具体人选,在场上出手的位置,每支球队的战术,每名球员抢篮板的能力以及场上10名队员的站位——投篮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条路上,率先出现的分叉口是最为重要的:这记投篮究竟会不会进?这是显而易见的重点,我们已经有了相关的技术统计——出手次数、命中次数以及投篮命中率。只是关于投篮的故事并不仅仅始于出手瞬间,止于篮筐。投篮不中后,接下去发生的很重要,与投手出手前以及出手后的场上形势息息相关。我们将篮球比赛肢解开来,以至于忽略了投篮环境与投篮结果之间的联系。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