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破头皮11 挠破头皮11
唉...
关注数: 7 粉丝数: 39 发帖数: 3,700 关注贴吧数: 25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曲中学子 粤北骄傲——记世界冠军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员侯晓兰 18日,女子曲棍球世界冠军侯晓兰从广州赶回母校曲江中学参加80周年校庆,受到热烈欢迎,笔者有幸采访了侯晓兰。高挑匀称的身材、端庄的容貌,这是她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侯晓兰1980年出生在原曲江县犁市镇,1991年考入曲江县体校开始接受曲棍球训练。1992年在曲江中学读初一。她一边忙于训练,一边忙于功课。由于平时大部分时间用在训练上,学习成绩与其他同学逐渐拉开了距离,侯晓兰心里暗自着急。这时,班主任赖月莲及其他任课老师经常鼓励她,在学习上帮助她,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不厌其烦地给她补习。提起母校的老师,侯晓兰心里充满了感动。她说:“在母校学习的经历对她的人生和工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母校的校风、学风和老师的帮助、教诲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侯晓兰是一个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人。1995年,她被选拔到广州黄村体育训练基地接受正规曲棍球训练,刻苦的训练磨炼了她的意志。1999年她又顺利地进入了国家队。2002年侯晓兰代表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夺得了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历史上第一个世界锦标赛冠军。同年9月,侯晓兰代表的中国队参加釜山亚运会,击败了已经蝉联4届亚运会冠军的东道主韩国队,获得了釜山亚运会冠军。曲中人勤奋刻苦、不屈不挠和顽强拚搏的斗志在晓兰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超负荷训练,身为国家队主力前锋的晓兰病魔缠身,风湿病也开始影响她的心脏功能。和其他队员相比,她更容易疲劳,恢复起来也要花更多的时间。但训练场上的晓兰却看不出半点病态,和其他队友一样,她没有因为有病就搞特殊。她下定决心,只要能为祖国争光,再苦再累也值。在艰苦训练的同时,努力学习有关文化课程,拿到了广东体育学院曲棍球本科毕业证书。并先后被国家评为“0458工程”突出贡献奖和“国际健将”光荣称号。2005年晓兰光荣退役,现在广东教育学院工作。再次回到母校,晓兰激动地说:“没想到自己的母校变化这么大,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座高标准、园林式美丽的中学,充分体现了家乡领导颇有远见,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时,她衷心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
粤北采茶戏:淳朴幽默的客家小戏 粤北,位于南岭山地的中段,包括韶关和清远,是广东省聚集最多奇特景观的地区,也是客家人主要迁居地之一。这里不仅盛产茶叶,那淳朴幽默、充满生活情趣、唱腔优美带有客家风味、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采茶戏,也犹如一朵烂漫的山茶花,在这美丽的山区绽放,富有异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当面写书两角钱。二月采茶……”  来源 采茶戏是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剧种。 关于粤北采茶戏的来源,民间至今有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来自江西赣南的采茶戏,有的认为来自湖南道州的采茶戏,还有的则认为是由粤北本地的“花灯”“纸马”等民间歌舞发展形成的。戏曲专家认为,粤北采茶戏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种。 据史料记载,采茶戏最早形成于明末江西赣南的安远县,从元宵、春节时的“九龙茶灯”发展成赣南采茶戏后,分别经大余、粤北南雄梅岭古驿道及“三南”(赣南地区的全南、龙南、定南三县)传入粤北和粤中东江、韩江流域,再与当地山歌结合,最后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粤北、粤东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以韶关市为中心,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连县、连南、连山等县,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种类 粤北采茶戏,原有南雄灯子、韶南大茶和连阳调子三种派别,都用粤北客家方言演唱,1950年后逐渐交融,1959年统称为粤北采茶戏。 清朝,连县有何家子弟堂调子班,南雄县有里溪灯班,曲江县有老乐群英、乐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粤北地区的采茶戏逐渐由农村走向省内省外的市镇演出,广东省其它地区和外省的一些剧种也常来这些山区县演出,通过与江西、湖南一些剧种的交流,采茶戏的音乐和表演得到丰富,在原来的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陆续编演了《壶瓶记》、《九莲宝灯》、《八宝山》等人物情节比较复杂的古装戏,还有少量的神话戏和公案戏。  形式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 早年农村艺人组织调子班、灯班、大茶班,划地作场,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登场表演,边唱民间小调边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马为主要特征的程式动作,即称之为“三脚班”、“采茶戏”。如今的粤北采茶戏,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声腔和通俗、简练、朴实无华的戏剧情节见长,较适合表现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生活和小市民生活。  特色 粤北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是其特有的表演形式。 粤北采茶戏行当有生、旦、丑三行,以旦、丑为主。旦角又分花旦、正旦(或称“嫂旦”)、彩旦(或称“摇旦”“丑旦”)、老旦几类。旦角表演基本功,通常是包括唱、做、念、舞,大体可归纳为:步法、指法、梳妆、扇花、手巾等几项基本功组合。其中比较能表现采茶戏旦角表演特色的是:彩步、马步、蹉步;摇扇、拨扇、挽腕圆扇、八字扇、含羞扇和八字巾、挽腕圆巾、拨巾、浪翻巾等采茶传统表演基本功。方巾和长方巾在现代戏中也常运用。生、丑角的舞蹈动作,则多用矮子步、扇花步、单袖筒。 粤北采茶戏表现语言,以客家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很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轻松活泼、淳朴幽默的喜剧风格。 粤北采茶戏演唱形式常采用“一唱众和”式。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语言明快生动,唱词清新隽永,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  剧目 粤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文革前有的统计是300多个,但现在收集到的是150个,基本上都是小戏。这些剧目中,有一小部分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而大部分是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人物大都是农夫、渔夫、村妇、牧童、猎人、货郎、各行各业的匠人、财主家的仆人等普通的下层人物。 经过30年的恢复、挖掘、创新、创作,粤北采茶戏又得到蓬勃发展,其中《补皮鞋》、《装面眉》、《阿三戏公爷》、《磨豆腐》、《双双配》、《卖杂货》、《打狗劝夫》、《阿三看姐》等久演不衰;《牛郎织女》、《晒茶》、《女儿上大学》、《青山水东流》、《母亲岭》、《青峰山传奇》、《粤北风情》、《花里花枝开》等获奖名剧均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曲江采茶剧团的《借婚记》、《月亮湖畔》,韶关市采茶剧团的《霜雪山梅红》、《阿添牯》等现代戏精品,更是好评如潮,受到广泛赞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粤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创了一批优秀现代采茶小戏。如《女儿的泪》:一个聪明而又年幼的女孩在妈妈将要走进铁窗之际,以她纯真的心灵给母亲上了一堂人生的教育课。《寡妇门前》:山村未婚青年农民冬生,在外地学会了建沼气池的技术后,回到家乡造福村民。《牛背坡奇事》:农民发仔富而不思进取、嗜赌成性,和妻子丑妹离婚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让久违的爱在心中默默复苏。《生日风波》:以小见大,从某个侧面塑造了该市一名基层纪委书记一身正气、一心为民的形象。  名角 粤北采茶戏最兴旺时有专业戏班30多个,职业艺人200多人,其中刘吉增、沈松、潘金凤、刘荣华、钟南石、唐任喜、谢启池等享有声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罗发斌、何瑶珠、何胜祥、谢福生等,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上世纪80年代后,舞台上涌现出吴燕城、陈联凤、蓝兴朗和陈中秋等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转)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中山大学庄初升著作类三等奖 1.基本内容、结构粤北土话是分布在广东省北部地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汉语方言,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主要从音韵的层面研究粤北土话,田野调查法和比较法是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该书根据24个方言点的第一手语音材料,力图弄清粤北土话内部声母、韵母、声调和变音的共时类型、历时演变以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为粤北土话的分区和定性提供科学的依据。该书的研究表明,粤北土话内部有着某些一致性的表现,但差异性更为显著。该书主要根据某些历史性的语音标准,明确地把粤北土话分为三片方言片:雄州片包括乌迳等4个方言点,明显具有客家方言的性质,是赣南“老客家话”在地缘上的延伸;韶州片包括白沙等11个方言点,连州片包括黄圃等9个方言点,这两片关系比较密切,是以两宋以来江西中、北部的方言为主要来源,逐渐融入了明、清以来粤北的客家方言、粤方言以及西南官话的一些成分和特点而形成的一类混合型方言。总体而言,韶州片的土话最富特色,有许多语言特点还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连州片的土话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不论是在自然地理还是在方言地理上都是连成一体的。该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 引言第二章 粤北土话音系第三章 中古音系与粤北土话音系的比较第四章 粤北土话的声母第五章 粤北土话的韵母第六章 粤北土话的声调第七章 粤北土话的变音第八章 粤北土话本字考第九章 从音韵看粤北土话的分片及其归属第十章 粤北土话音韵的纵向演变和横向渗透参考文献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