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魂 中华汉魂
关注数: 46 粉丝数: 77 发帖数: 4,828 关注贴吧数: 9
中华的侠义之道! 侠义之道,历来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单说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李白的《侠客行》,算是写侠客的经典之笔。虽然侠义之道在当今已几乎无存,但仍然为仁人志士心向往之,透过一些时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古道热肠。 侠,就是侠客,义,就是义士,侠、义有别,《三侠五义》是也。然侠与义也不能断然分开。义士爱侠,侠敬义士,自是一说,又有亦侠亦义者,个中关系,后文有论,自不待言。 人们谈起侠客,便想起行侠仗义,除暴为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其人必是身怀绝技,光明磊落,快意恩仇,可以为了义气,为了理想舍身忘死。中国古代对侠客的赞誉不绝于耳,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专为侠客立传,他言辞激昂地写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侠客一般都是布衣乡曲之人,太史公把他们与将相同等看待,赞誉何其盛也。太白有诗《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紫霓生。 救赵挥金锤, 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说尽了侠客的快意恩仇和超凡修为,令人慨叹唏嘘,不禁神往。 侠客在古代虽常为政客所不齿,但他们在政治舞台上也常发挥重要角色。在中国古代,“武”和“战”是不同的,从字形上便可看出,止戈为武,攻伐为战。武字由止戈二字组成,而战字由占戈二字组成。而侠客常常是以武“止戈”的。侠客深谙“擒贼先擒王“的道理,所以常以其超凡武艺和过人胆魄,通过“擒王”来达到“止戈”的目的,从而避免战争。这在墨家体现地淋漓尽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他们的遵旨,他们都身怀绝技,以匡扶正义为己任,倡导兼爱非攻,专惩暴君,让战国各国国君敬而远之,甚至胆战心惊。 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大侠郭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荆轲渡易水而刺秦,为除暴安民,虽未成功,仍得青史留名,郭靖抵御外族以保中土安宁成千古佳话,张丹枫抛却个人恩仇,斥尽家资以助官府抵御倭寇,给后人留下这段传奇。中华上下几千年,堪称大侠者,不胜枚举。 在古代,世人似乎是把在朝廷谋职的一些将帅排除在侠之外的,可能认为侠就是游离于官府之外的、自由的个体。但在我看来,他们虽不是侠客,但却是侠,甚至是大侠。霍去病、李广、辛弃疾、岳飞、郭靖都是官中之侠,与行走江湖之“游客”相互呼应,其实很多都是同声相和,颇有君子相惜的意思。 而说到义士,其实是与侠客紧密相连的,官府一般将他们合并称为“游侠士子”,游侠和士子在春秋战国时曾盛极一时,以墨家为代表的侠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是那个时代的两个标签,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其实墨家是侠和士的结合,这也是他们的追求,但在我看来他们侠的一面多一些。时传墨子曾师从儒家,后来觉得儒家繁文缛节太多,学究气太重,主张读书识文知理即可,应该多学些经世致用的学问,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改造和改善民生中。 我们谈到义士,当我们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遨游,我们看到他们如满天繁星一样璀璨夺目,点缀着中国悠久辉煌的千年历史。 “士可杀,不可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金玉之词是这样的慷慨激昂,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为理想而奋斗,鼓励着我们争取有尊严的生活、塑造高尚的人格、保家卫国。中华儿女可以为国家而苦身戮力,舍身取义。 而今我之谓今世之侠义,虽不可与古时相比,然亦有承继侠义之道者。且我所谓当今之侠,当然不是矜其武艺者。而今和平年代,虽少攻伐,但是恃强凌弱者,不比古时为少。弱者受官府和强霸欺凌,至家破人亡者不可胜数。我一直以为现在是乱世,社会矛盾尖锐,民权思想刚刚萌生,正是“侠客”与“义士”护民救国的时候。而我们也看到**人士层出不穷,在坚强地抗争着,他们有的人身体力行,扶贫济弱,为公平正义而斗争,有的人巨笔如椽,针砭时弊,痛声疾呼。有的人把传播公民精神,匡扶社会正义作为终生的唯一理想。他们的名字将铭刻在我们心中。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侠义之道,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