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魔 fengyunccy
关注数: 236 粉丝数: 814 发帖数: 103,372 关注贴吧数: 30
中国崛起本因之浅探 中国直到新中国建立,都仍然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老百姓更是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社会整体水平比起南方邻居阿三来都远远不如。 建国之后我们更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从朝战到越战,从三年灾害到十年灾劫……真正能够让我们致力于建设发展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50年。然而即便这50年,我们都过得心惊肉跳——从早期北边与毛子重兵对峙,到后期被美帝阴谋算计,可以说新中国是从一穷二白之中、顶着狂风骤雨一步步走到的今天。 然而今天中国人笑了——南边那个曾经比我们好很多的邻居已经不见踪影、周围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也不再高高在上、就连曾经只能仰望的日本也已经被甩在了身后……现在哪怕是世界霸主声嘶力竭、全力以赴,都再也遏制不住我们的崛起!这样的成就,可以说全世界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了,恍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前家家都还见不到多少油腥,现如今竟然到处都是营养过剩~~ 所以很多人都在探寻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因为什么才能跑得这么快?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为它的答案能够帮助我们以后进一步扬长避短、继续顺畅的跑下去、一路跑向星辰大海~~ 下文为防抽楼再补之后的楼层混乱,我每段之前都会标注章节数——这样即便真被抽得七零八碎了,大家还能靠章节数来还原各楼的前后文顺序~~
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出科技体系的原因新解 地理决定历史,历史决定文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自有其因果。 中国北面广袤的草原所孕育的游牧文明,对华夏始终保存着强大的威胁,中原一旦有所凋零战乱,外寇就很容易会乘隙而入、肆虐千里。从三国魏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到唐代裂亡之后的五代十国;从失去了燕云防线被压制几百年的宋朝,到最终沦亡在异族铁蹄之下的明朝…… 这一切都逼迫着中原政权要保持强大的国力,这其中首先就是人口——但有了人口就得有农业,所以重农政策几千年来始终是中国的国策,于是商业就被等而下流,被贬斥为无商不贪。这一方面造就了辉煌的封建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却也几乎杜绝了中国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 因为商业逐利,所以重效率,总会有人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办法降低成本,这必然会导致科学的兴起、导致工业革命的问世;因为商业逐利,所以爱市场,总会有人尝试四下里开拓商路增加销量,这必然会导致大航海,导致地理大发现…… 曾经有分析说,中国的文化是整体思维的难得糊涂,欧洲的希腊文化则是片面局部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固然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影响,但始终是次要的,因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会反过来影响到文化的演变。真正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究竟是因为什么,几千年始终维持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新时代中国的新方向 之前每每看到中国与美国之间,人均GDP的巨大差距,我总是将其理解为两个社会的平均科技水平之差——刨除掉剪羊毛,刨除掉各种垄断的超额利润,剩下的部分就是平均科技水平的差距了……由此估算,中国想要在人均方面赶上美国,还有相当的路要走。 但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看到一些民间发明的小机械视频,不管是压面条的还是摊煎饼的,不管是自动抹灰的还是水泥浇筑建筑法——然后忽然有了新的想法。 一个社会的主体,永远在于民间,这才是决定其本质的核心关键。但民间的工作生活,又哪儿来那么多的高科技东西?人均GDP的巨大差距固然体现出效率的高低,但这其中的内核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科技含量”,而是实用的简单机械。这些机械基本上不需要多少高新技术,更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只要民间富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能产生足够的市场,来支撑这种机械的发明推广。而这类各种不起眼的机械推广,带来的却是民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 所以中国的民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自我提升效率的时代,有了足够的土壤,这种机械工具的发明提升就会如滚雪球一般,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最终趟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通天之路! 所以每每看到这类小视频,哪怕其中的发明并不起眼,哪怕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多少效率的提升,但这个方向、这个思路本身就是金子一般的存在,让我不得不逐个给他们点亮红心~~~ 甚至今后集思广益,这种机械小发明还能成为一个创业的新方向——譬如我收集了揉面压面以及菜品切削的几个小发明之后,就可以逐个店面去推销,甚至可以根据店主的具体需要定制一款新的实用小机械……价格嘛,因为内核简单成本有限,必然很有些赚头~~~
奇葩的印度反坦克导弹把太阳当目标:中国默默给巴铁送去一神器 反坦克导弹作为精密而高效的反坦克手段,深受各国陆军重视,印度也不例外。自上世纪80年代,印度便雄心勃勃的开始五款国产导弹的研制,“纳格”反坦克导弹便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纳格在印度语的意思是毒蛇,但是这条蛇不但难产,而且视力还不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直到2011年才开始陆续服役,印度人觉得纳格这个名字不够霸气,后又改称为“冥府女王”。印度这位女王大人有个特点,就是架子大!据称,该导弹在沙漠也炎热气候条件下,射程会缩水,从4千米缩减到3千米,而且其头部安装的红外寻的导引头无法区分自然背景中的目标,甚至将太阳当做目标,一发射就来个“夸父追日”。近日,在使用了新式红外导引头之后,印度军工机构自豪的宣布,冥府女王终于能在夏天发射啦!而且在夏天白昼情况下,气温最高的时段,试射射程终于达到了几十年前要求的4公里射程。什么?你问我印度人以前是怎么用这款导弹的?回答是只能夜间使用,而且气温还不能高,而且月亮还不能太亮,否则当场表演“嫦娥奔月”给你看。而与此同时,中国却向巴基斯坦展示了一款类似红箭-10反坦克导弹的外贸型号:CM-501GA反坦克导弹,射程达到了创纪录的40千米,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战。
【甄嬛传·主题】爱,是一种责任 甄嬛传是我看过最精致、最瑰丽的一部巨作,没有之一。我当初追剧时在吧里也曾活跃很久,现在一别经年,再来回忆,也仍然不改初衷。 但其中终究还是有点瑕疵的——总想着在吧里再说点啥,就拎出来晒晒:无他,磕牙聊天而已。 既然是看历史剧,那么剧中人物,他们所做的判断,行事的依据,就得根据当时的情形,遵守当时的道德,接受当时的局限,才会合乎情理。 古时女性,但凡能够做到诗书传家的,都会让女儿们从小通读《女训》、《女戒》,所谓“知书达礼”中的这个“礼”,说的便是古时奉行几千年的基本秩序,譬如天地君亲师,君在前亲在后,譬如从一而终,譬如妇德……这些都是当时整个社会所提倡的,也是当时道德伦理的基本内容。 所以在剧中,甄嬛离宫接受了果郡王,眉庄禁足爱上了温实初——这种行为的性质,在当时人眼中,绝不亚于现代社会勾结情夫陷害丈夫的行为,性质极其恶劣,严重违背道德。 这便是第一个悖论:甄嬛、果郡王、眉庄这些人,都是持身甚正的正面形象,以其道德水准绝对应该在发现这种感觉得苗头后,在第一时间死死压住,根本不可能任由自己深陷其中,更遑论接二连三——中国封建王朝绵延几千年,从未听说过一个有类似事情的正面人物,便是佐证。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第二个悖论:爱情固然可以让人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但若是这份爱情,有着极大可能日后会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会导致自己亲族全体丧命,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坚持着一往无前——更遑论天地君亲师,这份爱情直接悖逆了其中的君和亲,想想后果便会让人不寒而栗。叶子也就罢了,槿汐浣碧也就罢了,甄嬛眉庄可是真真切切的望族出身,我们只要看看甄嬛在得知甄家破落,父母远窜宁古塔那种苦寒之地时的痛苦,便可知一二。 所以爱情,是一种责任,要保护自己的亲人,更保护自己的爱人——在现实的逻辑中,果子如果真爱甄嬛,便不会表白;眉庄若是真爱温实初,更不会付诸行动。这便是第二个悖论,无法解释的悖论。
我去,学生跳楼老师下跪的帖子还在热炒,我也是醉了 都不用细看,这事儿指定两头都有错——老师或是训斥太狠手段太重,学生或是心理太脆再或者还有些别的糟心事儿索性就寻了短……但不能因为学生寻了短就说老师罪大恶极,也不能因为老师下跪就说学生闹的太狂。 下跪?我觉得该跪:毕竟是一条人命啊,就算自己真的言行合理举止得宜,摊上这么个倒霉事儿也没辙,毕竟孩子跳楼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自己,伯仁因我而死啊,跪一跪求个心安,没啥,更不妨碍日后继续当老师——真以后哪个熊孩子敢拿这事儿来说,先严厉训斥,最后加上一句:“有本事你也跳去,你跳了我接着给你跪!” 学生家属闹,那也是情理之中——不管怎样我孩子送你这读书,跳楼了,哪个家长不得疯?不过闹一闹也就这样了,毕竟学生犯了错老师才去教训,孩子心理脆承受不了也没辙,毕竟人家都跪下了,还能怎的? 我觉得学校领导这主张正好,就此划线:学校相应赔偿,当事老师下跪,这事儿就算过了,谁也别再找谁拼命。 多简单?还想扯什么?一个劲嚷嚷不叠被子怎么了的,都是学生年代给人管的有了阴影,借着撒撒气而已;一个劲嚷嚷教育学生怎么了的,都是教师或者教师家属,有点代入感和同情心而已。 当然,还有一堆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这就不说了…… 挺悲伤的一件事儿,特么这么三吵两吵,愣是慢慢变了味儿,我也是醉了
想到个提升萧宇计算力的新点子,谁能转给彩虹 很久没回来了,俺一直在默默跟书,倒没了再怎么水的心思——要不是想到这么个创意,连回来看看老朋友都不得…… 话归正传:我们都知道萧宇的发展速度、战斗能力等等核心指标都取决于其最关键的一项能力:计算能力。不管是速度还是强度,都是萧宇的生命核心之所在,所以若能有效提高其这方面的指标,效果将会极其显著。 我们也知道,计算的速度和强度关键取决于数据传输速度。不管是CPU里面的数据传输,还是主板总线内存硬盘之前的数据传输,甚至于萧宇现在所用的光线超级计算机,归根结底都是传输速度决定一切。 但我们通常所指的数据传输,都是单线传输——就是传送的数据,是一条线,由0和1组成的一条线,对萧宇而言组成的元素或许多些,但仍然还是一条线……那么我们能否将其改变为矩阵呢? 就像word文档——传输一段之后加个回车符,从回车符后面开始另起一行继续传输,这么一行一行传输过去,自然就形成了一个矩阵,看起来像是一篇文章了。这文章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既能横向解读数据包含的信息,也有竖向解读新一层含义的可能,就像我们有时候见到的藏头诗。那么这个矩阵的信息包含密度,就比普通的单线传输至少提升一半以上。 或许有人会问,竖列的信息如何控制?每行每个字符的信息,都是由横向信息的需要决定的,如何兼顾竖列信息?——这个就太简单了,横向信息确认字符之后,在需要的地方加上空格不就行了?调整一下,竖列信息就能体现出来——当然这必然会导致竖列信息的有效密度远低于横向信息的密度,但总归是拓展不是? 更何况,有没有办法将这个矩阵,变成三维立体?一层一层的矩阵摞上去,信息承载的密度是否还能无限提高?……嗯,这个需要借助萧宇的强大计算能力推演了,或许中间需要制定一些新规则来解决各层之间信息组合的难题。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估摸着萧宇的计算能力在现有硬件基础不变的基础上,提升个三五倍,轻而易举的说。 大家有啥好主意,也都来讨论讨论咯?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