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萝草 藤萝草
关注数: 2 粉丝数: 28 发帖数: 3,684 关注贴吧数: 8
【简介】托马斯·赫胥黎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杰出的代表,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1825年7月1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早年的赫胥黎因为家境贫寒而过早的离开了学校。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靠自学考进了医学院。1845年,赫胥黎在伦敦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曾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去澳大利亚旅行。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赫胥黎酷爱博物学,并坚信只有事实才可以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   经过长期的旅行和观察,赫胥黎对世界的形成产生了与当时流行的宗教理论格格不入的观点。同时,他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还有华莱士都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关系,并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的科学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1860年6月30日,在牛津大学,已经拥有显赫学术地位的赫胥黎不畏宗教强权,与传统学术势力和基督教会的代表们展开了关于“进化论”的激烈争论。他是第一个提出人猿同祖问题的学者,尽管这样做的所要承担的风险是残酷的火刑。为了捍卫和传播达尔文主义,赫胥黎与宗教势力进行了无数次的论战,遭受了无数的辱骂与攻击,但他无怨无悔。在暮年,正当他准备隐居过宁静生活时,某些上层人士又著文攻击进化论,赫胥黎顿时忘掉了自己身上的病痛,重操干戈,再度应战。   赫胥黎因为严谨的治学风范和正直的品格,在英国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他1851年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1854年被聘为皇家矿业学校的博物学教授,1881年至1885年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先后接受过53个外国科学学会授予的荣誉称号。   赫胥黎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科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等。《进化论和伦理学》被我国清朝学者严复译为《天演论》,对中国影响很大,成为了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追求科学、真理的必读书籍。   同时,赫胥黎也是一位为人热情、心地善良的人,他同情劳苦大众,曾提出“大众教育”的口号,为工人办夜校,免费上学。而对那些凭借权势盛气凌人、亵读科学的权贵及庸夫乡愿,他却总是无情揭露。   作为一个优秀的自然科学家,赫胥黎把发现和捍卫真理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希望青年人像他年轻时在牛津大论战中一样,无所畏惧,为真理而努力奋斗。他勉励青年们应该坚持真理,坚信“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自己的一生中未能取得胜利,也会使人变得更好、更聪明。因为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终会得到历史的回报。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这样说明进化论的先驱、法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法国生物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法国植物志》《动物哲学》。对进化论的贡献,“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第一个使人认识到这样一个假定的可能性: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我们又看到,列宁在总结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时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这些论述首先表明了进化论在打击神学中的作用。 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自然科学受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鼓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神学世界观在生物学中具体表现为物种特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这两种观点主张:上帝是创造主,一切生物均为上帝所创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永恒不变的构造与功能,包括生活习性。显然,所谓物种特创论与物种不变论实质上就是搬到自然科学中的基督圣经。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在这样一种不容置疑的社会思潮当中,进化思想是怎样占据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等一批科学家头脑的呢?我们知道,从18世纪末开始,不仅有拉马克和达尔文,而且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树立了进化论的思想。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法国科学家布封,法国动物学家圣提雷尔〔圣提雷尔(1772—1844)〕法国动物解剖学家、胚胎学家,现代进化论的先驱者之一。曾任巴黎历史博物馆脊椎动物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解剖学的哲学》。,英国博物学家兼诗人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达尔文的祖父),英国自然科学家华莱士,德国植物学家卡尔·尼古拉·弗腊斯(18101875),俄国动物学家路里耶(18141858)等。推动这么多自然科学家挣断神学束缚的力量来自何处?
【原创】赠与藤萝草吧 当最后一缕霞光在西山消逝,当一丝月辉伸进了窗户,当几颗疏星点缀起天空,当银河隐退,当圆月高升,这时,深邃的夜——飘来了。不少人将夜晚当作凄凉与恐怖的象征,加上冷月的陪衬,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在月夜里,有毛茸茸的狼人出没;在月夜里,有离别时缕缕丝丝的愁思;在月夜里,有“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的悲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要走进月夜,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月夜也是何等的美丽动人!“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宁静而悠远的月夜荡人心魄,遮遮掩掩,影影绰绰,惶惶惚惚,朦朦胧胧。远山的山脊、新生的树干、黑黝黝的岩石、溪边的草地,都好像撒上一层薄薄的银粉,泛出一派白光。在这使人怡神悦目的夜空里,闪烁的星星将它装饰成了珠光宝气的宫殿穹顶。“浩月千里”,银盘似的月亮穿过层层云雾,露出晶莹妩媚的微笑,皎洁而迷人。柔和的月光在茫茫的夜空中颤动,沉浮,荡漾。幽深的月夜没有阳光的炽热与烦躁,却有一种飘忽的感觉。覆盖着青苔的小山上,圆月在稀稀落落的矮树后面发出宝石般的光芒。在动人的月夜里,曾响起过贝多芬激情澎湃的《月光奏鸣曲》,曾缠绵过阿炳凄凉动人的《二泉映月》,亦曾荡漾过肖邦委婉悠扬的《夜曲》……曲曲琴声,美妙动听。在这神秘而幽静的夜里,杜甫曾挥笔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意浓浓,更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亲之恋……一彻千载的音乐,一吟万年的古诗,高贵典雅,脍炙人口。谁都有可能在这美丽的月夜中陶醉、迷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轻纱般的月光在幽深的小道上,在松枝的缝隙间,在清澈平静的湖面上,在芬芳艳丽的花瓣中,静悄悄地流淌。月夜迈过无垠的旷野,越过蜿蜒的山岭,淌过汩汩的溪流,在山的那一边,也有她的梦。月亮随着溪流的一抹水银,跃进了多情的大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海把它冲刷得分外明丽和洁净。月光笼罩着这一切,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洒下满江清辉和碎银。天宇清澄,金光耀眼,不染纤尘,那轮高耸在树巅上的玉盘把整个夜带进了梦幻般的宁静中,温馨而和谐。浪漫的遐思随着感情的波澜,在光与影的此起彼伏间穿梭、回荡……在月夜里,美丽取代了邪恶,艺术代替了凄凉,温馨替代了悲切。永照的朗月,永久的夜色,在月夜的柔光里,美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原创】深闺女儿心 青云出岫眉蹙愁,点绛唇香透,娇指拈女红,愁肠何释,黯责昨夜忧。寒塘绣帘鹤影渡,枯荷闻雨宿。暮霞怜春絮,心事溢胸,自化泪眼流。一、定情潇湘馆 于竹影疏动、绣帘垂地、墨香飘零的潇湘馆,倚一扇轩窗,烹雪为茶,拈烛抚曲,花间漫步,折梅为诗,“闲来细听落花无声,漫倦笑看微雨飘零”。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当她迈入大观园这座愁城的第一步时,便携有几缕柔柔的忧伤,几抹淡淡的愁绪,几段绵绵的心事,几丝蒙蒙的感情。 她从宝玉的天空飘下,美轮美奂。陌生的世界给了她孤独的感觉,只怨那如意郎君怎是个多情种子?“相见不如不见”,分散后却又彼此眺望悲伤的背影,念叨着相思竟如一日三秋,怎叫人知茶饭滋味。她玉壶冰心,晶莹剔透,真情可跟牡丹媲美,才华亦与日月争辉。“菊花赋诗夺魁首之才气,海棠起社斗清新之高雅,纤手描摹白纸线书之淡愁”,无不诠释着她的超凡脱俗。二、心碎葬花魂 当春花凋落,破晓的子规不啼清泪长啼泪,那纤弱的她早已满腔哀愁,“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铺满桃蕊残瓣的山径上,她独自惜物怜人,纤感如丝,奔入这通幽曲径的深处,去割舍一种情怀。当她如泣如诉的低吟声穿透落英缤纷的花丛,当她悲戚的清泪滴落于苍苔下的花冢。“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小心翼翼地将落红捧入鸳鸯绣帕,任泪水打湿片片桃瓣,她欲用体温将花魂温暖,却恨那一溪桃蕊随水东去了。她不忍踩踏这圣洁的精灵,亦不忍让泥垢将其玷污,只得“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她捉锄拦篮收到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漂絮。她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她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悲“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水自无情水自流,人却有情多烦忧。这心里的事儿,心底的结儿,何时才可了却?三、魂归离恨天 喜帕掩住新娘的红颜,而这胭脂装点的却并非她的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而这对天造良缘的有情人,终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翼双飞亦双栖,连理相连同相牵。爱得越深,恨得越深,爱得酸辛,恨得痛心。当她躲在门后隐约望见这新娘竟被送入宝玉的帐房,惟感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身体千斤重,整个人已无力地瘫到了。她苍白的脸色映着凄惨的月光,光秃的梧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抖碎了她那早已冻结的心。哀伤与愁思,悲伤与忧愁,一股脑儿化作重重心事。提起却又滑落,颤抖的手握不住那轻纱,从指间坠落的希翼,串成恐惧的白绫,足以勒得她难以透气。天旋地转的感觉将她击昏,而醒来时只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刀绞与针扎的心痛终使她连宝玉最后一面亦未见着,便一缕香魂梦断潇湘馆了。 唉!焚稿的诗魂已冷葬于明月西风中,低头望尘寰,喧嚣纷扰已无缘,红尘过罢似青烟。黛玉如同绽在早春的玲珑玉,不蹙也不惧,无喜亦无悲。那深闺中的女儿心,可有谁懂?谁怜?谁悲? 当窗理鬓生玉露,起风弄舞化香痕。 口含霜雪千丝冷,袖藏桃蕊一缕魂。 春葬落花融青冢,秋卧菊榻存淡吻。 深闺怨女心娇羞,独倚西风夜已昏。
【原创】深闺女儿心 青云出岫眉蹙愁,点绛唇香透,娇指拈女红,愁肠何释,黯责昨夜忧。寒塘绣帘鹤影渡,枯荷闻雨宿。暮霞怜春絮,心事溢胸,自化泪眼流。一、定情潇湘馆 于竹影疏动、绣帘垂地、墨香飘零的潇湘馆,倚一扇轩窗,烹雪为茶,拈烛抚曲,花间漫步,折梅为诗,“闲来细听落花无声,漫倦笑看微雨飘零”。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当她迈入大观园这座愁城的第一步时,便携有几缕柔柔的忧伤,几抹淡淡的愁绪,几段绵绵的心事,几丝蒙蒙的感情。 她从宝玉的天空飘下,美轮美奂。陌生的世界给了她孤独的感觉,只怨那如意郎君怎是个多情种子?“相见不如不见”,分散后却又彼此眺望悲伤的背影,念叨着相思竟如一日三秋,怎叫人知茶饭滋味。她玉壶冰心,晶莹剔透,真情可跟牡丹媲美,才华亦与日月争辉。“菊花赋诗夺魁首之才气,海棠起社斗清新之高雅,纤手描摹白纸线书之淡愁”,无不诠释着她的超凡脱俗。二、心碎葬花魂 当春花凋落,破晓的子规不啼清泪长啼泪,那纤弱的她早已满腔哀愁,“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铺满桃蕊残瓣的山径上,她独自惜物怜人,纤感如丝,奔入这通幽曲径的深处,去割舍一种情怀。当她如泣如诉的低吟声穿透落英缤纷的花丛,当她悲戚的清泪滴落于苍苔下的花冢。“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小心翼翼地将落红捧入鸳鸯绣帕,任泪水打湿片片桃瓣,她欲用体温将花魂温暖,却恨那一溪桃蕊随水东去了。她不忍踩踏这圣洁的精灵,亦不忍让泥垢将其玷污,只得“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她捉锄拦篮收到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漂絮。她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她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悲“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水自无情水自流,人却有情多烦忧。这心里的事儿,心底的结儿,何时才可了却?三、魂归离恨天 喜帕掩住新娘的红颜,而这胭脂装点的却并非她的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而这对天造良缘的有情人,终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翼双飞亦双栖,连理相连同相牵。爱得越深,恨得越深,爱得酸辛,恨得痛心。当她躲在门后隐约望见这新娘竟被送入宝玉的帐房,惟感晴天霹雳,五雷轰顶,身体千斤重,整个人已无力地瘫到了。她苍白的脸色映着凄惨的月光,光秃的梧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也抖碎了她那早已冻结的心。哀伤与愁思,悲伤与忧愁,一股脑儿化作重重心事。提起却又滑落,颤抖的手握不住那轻纱,从指间坠落的希翼,串成恐惧的白绫,足以勒得她难以透气。天旋地转的感觉将她击昏,而醒来时只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刀绞与针扎的心痛终使她连宝玉最后一面亦未见着,便一缕香魂梦断潇湘馆了。 唉!焚稿的诗魂已冷葬于明月西风中,低头望尘寰,喧嚣纷扰已无缘,红尘过罢似青烟。黛玉如同绽在早春的玲珑玉,不蹙也不惧,无喜亦无悲。那深闺中的女儿心,可有谁懂?谁怜?谁悲? 当窗理鬓生玉露,起风弄舞化香痕。 口含霜雪千丝冷,袖藏桃蕊一缕魂。 春葬落花融青冢,秋卧菊榻存淡吻。 深闺怨女心娇羞,独倚西风夜已昏。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