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短剧 一出短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关注数: 63 粉丝数: 338 发帖数: 12,918 关注贴吧数: 88
常胜将军张辽 ---转 作者:北欧海盗Eric 张辽这个名字,比起关羽等人,可能还并非特别的响亮。实际上,张辽是三国时期的一大常胜智将,其战绩辉煌之至,这又可能是我们所想不到的。海盗我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张辽的战绩才是三国中最辉煌的一个。 有些喜爱张辽的同仁或许会以为,张辽一生中立过的功劳是在合肥之战,其实这种看法一来过于太过于把张辽的功绩局限在合肥之战里,而另一方面呢,却又同时贬低了张辽一生的功绩。为何这么说?因为张辽一生不仅仅立过这次功劳,早在征讨袁绍的时候,张辽就已经大显神威了,而比起合肥之战辉煌程度有之而过无之不及的战绩更是多不胜数! 张辽字文远,原姓聂,为了躲避仇人乡改性张。他早期分别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的门下侍奉过,后来吕布被曹操擒杀,作为降将的张辽也因此投靠了曹操,而自从归附曹操后,张辽的战事便达到了最顶峰。 征讨袁绍的时候,张辽就与袁绍的大将,也就是后来成为了魏五子之一的张合大战过一场。袁绍失败后,曹操进军鲁国诸县,几个月后曹军粮草紧缺,正当曹军想要退却的时候,张辽却看出了敌方的昌希处境也好不了多少,于是前往说服昌希,果不其然,昌希前来投降。之后曹操责备张辽说:“这可不是大将的作法啊!”张辽据理力争,说主公您威信四方,广纳贤士,我张辽如此做也是为您着想。最终曹操被张辽所说服,谅解了张辽。张辽此为,为曹操免除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事,可见其智。 此后,张辽又击败了辽东柳毅、多次大败袁尚、袁谭兄弟,这个时期是张辽刀锋显露的一个时期,袁氏一家人受到张辽的连连挫败,不断溃逃,张辽每战袁氏兄弟必胜,袁氏兄弟每遇张辽必败。在追击袁氏兄弟时曹军遭到胡兵攻击,曹操将军旗交与张辽,张辽军士气大震,结果大破胡兵,而且还斩下了单于蹋顿的首级。从这来看,这个时期的张辽是最令人大为欣赏的。 平定荆州时,陈兰、梅成叛乱,当时曹军内部慌乱了起来,而张辽却显得相当镇定,泰然自若,头脑冷静下来,很快便找出了叛乱者是谁,但陈兰、梅成已设法逃走,张辽前往追击,陈兰逃到崇山峻岭里防守,占尽天时地利,由于通路极其狭窄,对进攻的张辽军不利,且张辽军人数不多,但张辽果断采取措施,奋勇前进,最后竟然突破了障碍,大败陈兰、梅成,并将二人斩首。张辽这场胜战实际上远比合肥之战来得辉煌,合肥之战中张辽虽兵少于对方,但合肥毕竟是易守难攻之城,且自古以来北方人善打陆战,南方人善打水战,孙权几次击退曹操的大军,都有依赖水势在内,但南方人上了陆地可就不行了。至清代为止,即那个还没引进枪炮的年代,除了朱元璋,很少听见有南方人可心到达北京定都统一全国的。在这两点上面,张辽还是有优势的,所以曹操才敢大胆地只留7000人给张辽。但是平定陈、梅二将之乱这一次可就不同了,张辽在天不时、地不利、人数又比对方少,而且荆州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冲破层层障碍,排除种种困难,英勇向前,最终直捣黄龙,大破敌军,斩二将之首,其勇智何其之佳! 直赤壁之战后,曹操率40万大军南下,结果在濡须口被孙权的7万军击退。此时北方战事又起,曹操为亲征张鲁、马超、韩逐等人,便派张辽率领7000兵士,与乐进、李典三位大将驻守合肥,以防止孙权趁机而入。张辽果不负曹操期望,当年轻气盛的孙权不等援军到来,亲自率5万军队前来时,张辽抓住孙权这一轻敌的弱点,先派800兵力,趁吴军足步未稳时出其不意地对吴军进行攻击,吴军还没反应得过来就损失了两名将领,张辽见收成已到,便迅速辙回城内死守不出,孙权连攻10日没见成效,便下令撤军,这时张辽又再一次趁敌军不备出击,孙权见状便急令部队先走,他则亲自断后,与张辽且战且走,张辽差一点就能擒拿孙权了。(据一些史料所记,大军退后孙权受到了张辽的追击,最后被逼到了断桥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居然纵马过河!这不知道是否真的,但这应该是为了说明孙权这个南方人也像北方人那样善于骑术吧?另:虽然这次战役的实际情况与演义中相差若远,但张辽的智勇仍然是无比可佳的;虽然合肥是块易守难的地带,这给张辽的防守提供了有利条件,但7000人就守住了5万军队的进军,了不起啊!)
魏蜀吴——[精锐部队]——在哪里 -----转 引子:“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卷七十六》 ------------------------------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是说天下最强的力量出自何处。我们会发现,全部为北方边境或塞外的种族。 这是郑泰说董卓的话,是说董卓拥有全部的这六支力量,虽然凉州军团是他的嫡系,但通过各种手段的兼并和拉拢,使董卓确实在形式上拥有了他们,所以说董卓得以在洛阳称雄绝对不是偶然,《三国志·董卓传》记载:鲍信对袁绍说:“卓拥强兵......”,这个说法绝对不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遗憾的是董卓终究只是一个武夫,虽然他拥有汉朝最强悍的部队,可他的残暴使他失败了,败在了内部动乱。 强悍的部队并没有因为董卓的失败而消失。 其中凉州军团一分为三:马腾势力,张绣势力,以及跟随李、郭败亡的一部分。 并州集团跟随吕布出关征战。 后来张绣投降曹操,吕布兵败下邳,张辽全师投降,这些久经沙场的剽悍之师理所当然的归到曹操麾下。虽然数量不会很多,但对曹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用不容小视。 官渡战前,袁绍拥有幽州和并州,对三郡乌桓他“宠其名王收其精骑”,在数量上袁绍拥有更多并州军和匈奴人,但论单位战斗力就未必比曹操收编的这些并凉精锐强,白马、延津的前哨战除了曹操的指挥艺术,破文丑的“六百骑”或许就是并凉精锐组成的。 其实早在界桥,袁绍与公孙瓒的对决就是幽并人与羌人的对绝,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多幽并人,而击败白马义从的麹义所率的八百先登就是凉州人,《英雄纪》记载:“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界桥之战是凉州人打败了并州人。 提到曹操的并凉精锐就不得不提“虎豹骑”,史书说它是一支”以百人将补之”军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普通部队的连长去当虎豹骑的士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组建是在官渡之战前后,它先在南皮砍了袁谭,又跟随曹操千里奔袭乌桓,以不足万人的数量击溃三万乌桓精锐骑兵,并阵斩单于(乌桓为匈奴一支,汉末强盛,自曹操远征后衰落),其强大的骑战能力实在让人无法与中原人联系在一起,所以说早期虎豹骑很可能是曹操收编的并凉精锐组成的。 而曹操骑兵部队真正强大是在北征乌桓之后,曹操收编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有较真的朋友会说:“吹的吧!天下名骑?我怎么没在史书中看到有类似记载?”或许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但看一下中后期蜀吴对曹魏骑兵的忌惮您就会明白。 “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三国志·吕蒙传》 诸葛亮推演八阵,发明戎弩和扎马钉,就是为了对抗曹魏强大的骑兵部队。 以虎豹骑为例,长坂追击战,“一昼夜行三百馀里”,最后还能击溃刘备主力,在没有马镫出土的三国时期,能做到这样的骑士只能来自凉并和匈奴,中原人是很难有这样的骑术的,所以说,“三郡乌桓”的精锐一定被编入了虎豹骑。 而在曹操平关中之战中,并州人和匈奴人组成的虎豹骑打败了凉州人。《三国志·曹操传》记载曹操语:“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这里的“关西兵”就是马超率领的凉州人。凉州人虽然精悍,但并州人和匈奴人也同样是精锐,《裴注三国志》记载:“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另外,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说:“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些“四方精锐”大部分都不是出自四川本地,是出自并凉和幽州。 而蜀国的精锐“白耳兵”被称为“西方上兵”,是刘备帐下精锐。夷陵之战中,刘备的部队有骑兵三千,吓得孙权向曹丕求救(注),我们知道川中是不产马的,这些精锐部队跟随刘备多年的嫡系,非川军,而是“四方精锐”。《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 即使到三国后期,“并、凉、羌、胡”仍是强悍部队的主要来源,比如灭亡蜀汉的邓艾,他率万余精锐偷渡阴平,后来在绵竹击杀诸葛瞻,迫使后主投降,这万余精锐有一大半是羌胡人。《晋书·段灼传》记载:“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儿,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 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则完全成了并、凉、羌、胡和匈奴鲜卑的天下,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 附:并、凉、幽州出身的后汉三国名将: 张辽,雁门马邑人。合肥八百破十万。 吕布,五原九原人。《曹瞒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志》“便弓马,有膂力,号飞将”。 马超,扶风茂陵人。《三国志》:“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 张飞,涿郡人。《三国志》: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公孙瓒,辽西令支人。白马将军。 董卓,陇西临洮人。《三国志》: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郭淮,太原阳曲人。《三国志》:郭淮方策精详,垂问秦、雍。 姜维,天水冀人。后期蜀汉的军事统帅。 ------------------------------------------ 并凉幽州军团的败绩: 曹操曾先后受降张绣和张辽,击溃乌桓。 周瑜在赤壁破走曹操主力。 界桥之战凉州人打败幽州人。 关中之战曹操打败凉州人。 汉中之战刘备击溃夏侯渊凉州集团。 诸葛亮五次与曹魏关陇集团对峙,以蜀人对雍凉人不分胜负,可以说是胜利。 可见面对比较有水平的军事统帅,剽悍就不能决定胜负了,战争还是要靠指挥和智慧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