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山剑 雾山剑
关注数: 1 粉丝数: 11 发帖数: 1,571 关注贴吧数: 9
笔杆子决战枪杆子——读史琐谈中日知识分子 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成为两国知识分子乃至两国国家特性的分野。中日两个民族在甲午战争中的首次对决,不仅是军事PK,也是立宪制度与专制制度的PK,更是两国知识分子之间的PK。“日奸”伊藤博文的变脸  从不惜暗杀的“义和团”,到阻止攘夷而被人看做是“卖国贼”,再到明治维新的大功臣,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的跌宕心路,正是那个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写照。在这个心路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剧烈变化面前,顺应潮流,放下身段,改变了自身。    愤怒  1863年5月10日,日本马关海峡。  美国轮船“彭布罗克号”(Pembroke)因退潮而下锚,等候夜潮到来。天色渐暗,两艘帆船悄悄驶近美国船,突然开炮。这是长州藩的军舰庚申丸、癸亥丸,奉命进攻“夷船”,打响了“攘夷”的第一炮,掀开了日本式“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此时,距离日本在美国武力下被迫开国正好十年整。  十年来,这场被动的“改革开放”,造成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的极大混乱,以批判幕府开国政策为主的“攘夷派”,结合以孝明天皇为首的朝廷,对幕府发起挑战,“尊王攘夷”(日本式的“扶清灭洋”)运动风起云涌。攘夷派“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占据上风,迫使幕府宣布攘夷,攘夷派占主流的长州藩便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  “彭布罗克号”猝不及防,只好砍断锚链仓皇而逃。随后几天,法国军舰“建昌号”(Kien-Chang)、荷兰军舰“梅杜萨号”(Medusa)也先后受到炮击。西方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愤怒的日本。  马关炮响后两天,5月12日的深夜,五名年轻人受长州藩藩主密令,在横滨躲过了幕府官吏的检查,悄悄登上了怡和洋行的商船基鲁雪基号,转道上海前往欧洲秘密留学并考察。  大上海的繁华令这些第一次出国的日本青年大惊失色,动摇了他们的攘夷观念。他们看着如此众多的“洋船”,感慨到:“这些船如果一旦都闯进日本来,究竟日本该怎么做才好呢?攘夷吗?那不可能!”  这群年轻人中,就有后来著名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  就在这些年轻人徜徉于繁华的伦敦,醉心学习英语和西方技术的同时,他们的家乡正在遭受着剧烈的变化。  美国和法国海军先后进行了小规模的报复,长州藩幼稚的海军受到重创,炮台严重被毁。西方的坚船利炮震撼了长州各界,农民、町人也纷纷被武装起来,等级被进一步打破,后来在明治维新中作用巨大的“奇兵队”(与正规军“正兵”相对而言)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  与此同时,日本另一大藩萨摩藩也与英军发生激烈冲突,史称萨英战争。萨摩藩在英军的优势军事力量面前大败,被迫签署和约。随后,以会津、萨摩两藩为中心的“公(朝廷)武(幕府)合体派”发动政变,将以长州藩为中心的尊王攘夷派逐出京都,内战爆发。  长州藩此时仍维持攘夷,封锁了马关海峡。长期的封锁,最终激怒了在日本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英国。次年(1864年)英国驻日公使阿尔托克(Rutherford Alcock)提议,与法国、荷兰及美国联合采取军事行动。 “四国联军”很快组织了十七艘军舰,准备大举进攻长州。  身在英国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得知消息,深为国内局势担忧,认为日本要与四国抗衡,绝对是以卵击石。他们遂决议返回日本,试图运用自己与英国和藩主的联系管道,既阻止攘夷这样的“义和团行动”,也阻止“四国联军”的军事行动。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 公元13世纪崛起于亚洲草原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统率下,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征服和消灭了无数的国家和民族,建立起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帝国。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全都踩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   欧洲人的后遗症   蒙古人的西征显然给欧洲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恐怖印象。在他们的记载中,成吉思汗变成为野蛮人、嗜杀的野人,以及为自己利益而尽情破坏的无情征服者的典型代表。   18世纪法国文豪伏尔泰将成吉思汗描绘为一位对周边文明的优点充满愤恨的人,一个由野蛮人本质所驱使的人,这种人想强夺文明社会的女子,并摧毁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任何东西。当19世纪科学家想证明亚洲人群与美洲印第安人群的劣等时,他们都被划分为蒙古人种。当医生想说明为什么高等白人母亲会生出智障儿时,会认为从孩子的面部特征上看,孩子的某位祖先曾经被蒙古武士强暴过。当最富有的资本家们炫耀他们的财富,并显示出反民主或反平等的价值观时,他们便被讥讽为莫卧儿人,即波斯语对蒙古人的称呼。   在许多场合,蒙古人还变成为其他国家失败与缺陷的替罪羊。俄国不能赶上西方科技或日本帝国的军力,那是因为曾经被蒙古人统治过。波斯落后于它的近邻,那是因为蒙古人摧毁了他们的灌溉系统。中国落后于日本与欧洲,那是因为蒙古与满族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印度不能抵抗英国殖民地化,那是因为莫卧儿人统治的贪婪。20世纪,阿拉伯政治家甚至确信,要是蒙古人没有烧毁阿拉伯宏伟的图书馆,并夷平他们的城市,穆斯林就能比美国人更早发明原子弹。当2002年美国人在阿富汗用炸弹和导弹将塔利班赶下台时,塔利班士兵把美国人的入侵等同于蒙古人的入侵,因此,作为愤怒的报复,塔利班屠杀了数千哈泽德人,他们是已生活在阿富汗达8个世纪之久的蒙古军队的后裔。   对蒙古人的这些充满种族歧视色彩的看法,源自于西方人当年无法抗拒蒙古帝国之时产生的深切恐惧。这种恐惧隐藏在西方人的历史记忆中,难以磨灭。但是美国学者杰克•韦瑟福德在其著作《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中,却认为除了这些可笑的恐惧之外,西方乃至全世界其实都不知不觉地从蒙古帝国的征服中受益匪浅。   打破东西方壁垒   在新大陆还没发现,海洋还未成为连贯世界各地的媒介的时代,成吉思汗则不容分说地打破了横亘在欧亚之间的壁垒,把欧亚大草原变成唯一贯穿东西方的通途。   成吉思汗不喜欢城堡建筑、堡垒、城市以及围墙,但为使军队与货物的运动更加快速,他可能修建了比历史上任何其他统治者都要多的桥梁。蒙元政府还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遍布整个帝国的驿站系统,从中原到地中海之滨畅通无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的邮政通讯系统。欧洲在当时是不发达地区,如同今天的“第三世界”。西欧人在“蒙古和平”中首次与中国直接接触,从欧亚大陆一端旅行到另一端,亲自目睹中国的富庶。此后,西方的经济发展总有一股东向的欲望。哥仑布就是看了马可波罗的游记,想从大西洋另辟新航路到达中国,而无意中发现新大陆。   他所建立的统一的蒙古帝国为整个欧亚大陆创造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蒙古和平”,“一个信使可以横跨50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游这个广大的帝国。”   成吉思汗对财富的欲望极其强烈,同时还非常重视商业。他在统治范围内建立了自由贸易的制度。他占领丝绸之路沿线散乱且衰败的商贸城镇,并将其组织进历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中。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兴起了很多国际性的都市,波斯湾港口堆满了从中国和东印度群岛运往基督教世界的丝绸、香料,以及各种手工业产品。蒙古帝国甚至还印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国际通用的纸币。   。。。。。。   详情请见《大科技·百科探索》2007·12,欢迎阅读!
关于明清海战的一个想法 首先声明,我手头没有多少材料,欢迎打击补充批评明时西方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很弱,葡萄牙人口缺少,在东方的人不足1万,且大部分都从事香料的相关事宜,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但军舰不多,在积极与英国对抗的17世纪中期,直到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共有军舰60艘(讲到这里,很佩服郑成功善于抓住时机,他收复台湾之际,正值第一次英荷战争和第二次之间,当时荷兰刚败,在东方的实力应当较弱),在东方更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郑有60艘船(火炮可能没西方知识战舰多),而他最初打时,面对的是四条敌舰,击沉三搜,逃走一艘?后来荷兰支援,派出三艘,但主要运载士兵,其中一艘还是联系船?(我的资料上这么写的,估计是用于联系的)而后来自南洋的援军也不超过十搜。西班牙虽然实力强大,但重点在美洲,于是他在印尼屠杀我华侨同胞时被迫召集日本人和土人,避免人手不足,至于英国等,还没影子呢。清时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派出48艘军舰,400多人,大炮500艘左右,而且据说当时英国重点还不是中国,当时大英帝国还在印度,澳大利亚进行殖民活动,其实力非同往日况且明在初期虽有下西洋壮举,但后来实行海禁,说明其海上实力一直不是很强,才有倭寇之祸,其的海军实力大概是在倭乱后发展起来的,清朝在鸦片战争后也积极发展海军,但甲午之战一战败北,彻底塌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