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清】 【秋風清】
更多瘦金资料,分享在新浪博客。
关注数: 28 粉丝数: 469 发帖数: 1,194 关注贴吧数: 4
【转】华三川其人其事   华三川(1930—2004),宁波镇海澥浦人,现当代杰出的连环画家、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解放初至1985年,华三川老师从事连环画和书籍插图的创作,先后出版了一百多部连环画,其中《交通站的故事》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白毛女》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一等奖。其他如《七桂芝》、《青年近卫军》、《王孝和》、《刘胡兰》、《项链》、《明珠》等作品深受专家和读者好评和喜爱。   1976年之后,华三川老师在创作连环画的同时,又从事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的创作。华三川的人物画风格充满民间色彩,线条飘逸,用色娴熟,明艳,造型典雅,他以独特的艺术情调和艺术语言摆脱了旧仕女画的传统模式,开创了“新仕女画”的先河,有着典雅质朴、超然脱俗的凝重之风和精巧、灵动之气。欣赏他的画确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几乎隔绝,台湾的艺术图书公司在华三川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了他历年为挂历所作的仕女画九十幅,精印了华三川美人画集《千娇百媚》和《深妆淡抹》两册。此后还是华三川在福建的一位友人告诉华三川老师这一消息的。台湾《艺术家》杂志评价说:“华三川的人物画,多数是以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美人为主题。所以一提到华三川的画,人们的脑海里马上就涌现了他笔下的美女——婉约有致,楚楚动人的风姿”。上世纪九十年代,华三川曾应马来西亚华侨之邀,赴马来西亚举办画展。曾轰动一时,画展结束后,所带去的几十幅画,除非卖品外,全部被订购一空。   有专家评论华三川的工笔仕女画,有盛唐张萱、周昉的华贵、富丽、细腻至臻的遗风;有吴门画派的清秀、恬静和典雅;有陈老莲的凝重和质朴;也有海派四任的风韵。国内诸多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了《华三川仕女画集》、《唐人诗意图》、《锦瑟年华》、《华三川人物线描画稿》、《华三川绘新百美图》、《华三川人物新作选》、《古典仕女画》等十几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华三川老师的艺术造诣,直接影响了中国画坛三代人,深受世界各地收藏家的喜爱。   我与华三川老师相识二十多年。在漫长的接触过程中,除了艺术造诣给我这个门外汉很多震憾之外,对他的家庭、品行和嗜好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虽然他离我们而去已五年有余,但他的身影仍历历在目,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华三川老师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不少人物画落款时,常会题写“浙东澥浦人”。他有二颗闲章“澥浦人”、“吾生浙东海边”,也是经常使用的。1996年他曾为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画戚继光像,也曾为招宝山饭店画了《迎宾图》大型仕女壁画。1997年,我们请他为镇海仁爱中学题校名,他欣然答应。此外还留了画作给镇海区收藏。他曾应宁波新华书店之邀,去演讲自己的绘画体会。每次来家乡,他会到镇海各地走访。去澥浦时,他总会在自己家门口徘徊(他的故居已为别人居住),回味儿时的记忆。   华三川老师是一位兴趣爱好广泛的艺术家。他酷爱家乡的走书,在家里一边作画、一边听张亚琴的走书,不时还哼上几句。他爱吃家乡菜也喜欢收藏一些古玩,在收藏古玩时,还遇到过一次骗子。一次西安一位了解华三川的人,拿来一件看似精美的汉代陶罐,来人吹嘘是地下挖出来的宝贝,结果换走了华三川的一幅作品。后经专家指出,此乃一件膺品,为此他唏嘘不已。   文革期间,闲来无事,他曾自己雕刻了几方砚台,那精心缕空雕刻的砚台真乃鬼斧神工,至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转】华三川画仕女   认识画家华三川,是在一次朋友生日聚会上。华三川先生丝毫没有大画家的架子,倒像是一位颇具风度的绅士。朋友欣喜地说,他荣幸地得到了华三川先生送他的一幅仕女图。其女画得千娇百媚,楚楚动人,令他爱不释手。这倒让夫人吃醋了,开玩笑地说他是抱着美女忘了妻!   在2006年上海艺术博览会期间,我在上海煌杰画廊又看到了华三川父子俩的画。在这布置得别具一格的展示台上,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精华让不少观众驻足。我钦佩画廊的识人识才识时,华三川的画在今天明显地显示出其经过时间考验的价值。他的画色彩鲜丽,造型妩媚,美女画得婉约有致,温文尔雅。全景布局精细、工整、费时费力。与时下不少画家用大笔头画画求速成,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态度。他的人物画是精心设计的,是认认真真的,是艺术至上的,是不为money——画的润格而驾驭纤毫的。   想来现在也很少有人这样细致地画画了。不少画家都在计算着昨天与今天收入的差距,要像华先生这样画画,何年何岁才能住进豪宅?何日何时才能拥有豪车?所以,出笔快才能收成快,静下心来是很难的。当然,我并不是说画得精细、认真艺术性就高,但我却始终认为,艺术性不是钱的奴隶,艺术就是艺术,它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它的高不是横空出世,它的下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艺术必须根植在大众的土地上,也就是媒体上常说的“人民性”。   华三川先生在世时,也曾听到不同的议论。有人觉得他的颜色太艳,也有人觉得他画得太精细,这种精细还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而恰恰在今天,时代在快速发展,生活在快节奏的追赶,身心疲劳的人们反而欣赏起精致、精心、精美的作品,寻找另一种精神家园。那些曾经画过“小人书”的画家反而“吃香”起来。他们有扎实的连环画基础,做事作画认认真真,画时心平气和,不温不火,没有急功近利的渴求。这些画的价值要比草率之作高出许多。   华三川先生的画取材于历史题材,线条、笔触又细致流畅,人物以丰满见美,让人们在浮华的喧嚣中感到动静的相谐,享受着属于华三川先生所特有的艺术格调和品质。
首页 1 2 下一页